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00:32
写作核心提示:
作文《读书笔记14》注意事项:
一、审题立意 1. 确保理解题目要求,明确作文主题为“读书笔记14”。 2. 结合自身阅读经历,选择一本对自己影响较深的书籍作为写作素材。 3. 思考书籍中的核心观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提炼出有深度的立意。
二、结构安排 1. 开头: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可以引用书籍中的经典语句或名言,吸引读者。 2. 主体:分段阐述书籍中的重点内容,如人物、情节、主题等,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书籍对自己的影响,可以提出自己的感悟或启示。
三、语言表达 1.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2. 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避免单调重复。 3. 避免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四、内容充实 1. 详细描述书籍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使读者对书籍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书籍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人色彩。 3. 可以适当引用书籍中的经典语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五、注意细节 1. 仔细检查文章中的错别字、病句等,确保文章的规范性。 2. 注意标点
《小人物的烦恼》
一、内容简述
1、董柳怀孕后仍需挤车上下班,池大为担心孩子安危,得知丁小槐妻子调到省人民医院后,也想为董柳调动工作。但求领导办事对他来说困难重重,鼓起勇气向马厅长搭话却因对方的淡漠而退缩。
“过了两个月,董柳的身子一天天显形了……我把自己的担心跟董柳讲了……这时我听到一个消息,丁小槐的妻子原来在一个县农机公司开票,现在调到省人民医院来了。我的心里悠地荡了一下,要是能把董柳调到这边来就好了……求别人办事,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还没行动呢,自己就在心里把自己堵死了。”
2、池大为最终决定找孙副厅长试试,讲述董柳业务能力强的事例时却因紧张没说好。孙副厅长表示会给耿院长打电话询问,之后池大为又亲自找耿院长,耿院长以医院编制紧、想进的人多等理由推脱,调动之事未成功。
“第二天上班我就去找孙副厅长……孙副厅长说:‘现在每个单位编制都紧,省人民医院就更紧了,原则上本市是不照顾的,很多家属在外地的都没解答呢,是吧?’……下午我对尹玉娥说去图书室,就骑车去了省人民医院……耿院长说:‘要我把你的问题解决了,我还是有困难的。’”
3、董柳请假遭史院长拒绝,池大为再次找孙副厅长,孙副厅长帮忙解决了董柳产前不用上班的问题。随后又面临住房困难,为接岳母来照顾董柳和孩子,池大为去行政科找申科长要三楼刚空出的房子,却遭诸多推脱,还发现丁小槐已先一步占用那间房,与申科长理论也无果。
“我下了决心还是要去找孙副厅长……孙副厅长说:‘董柳明天就不用上班了,一直到休完产假再上班。’……我跟董柳商量好了,孩子生下来,就把她妈妈接到城里来。这样就非得再要一间房子不可……我去了行政科,申科长正在看报……申科长说:‘你的困难,我们是知道的,我们的困难,你就不一定知道了……三楼那间空房,空也空着了。’……我赶紧下楼探头一看,他正好进了三楼那间空房。”
4、池大为面对这些遭遇,深感无奈,意识到在体制内小人物没有地位就难以解决问题,各种说法都偏向有权势之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经历了这两个回合我也明白了,调动一个人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事,那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基础,就是自己的地位。没有地位,谁会理我?……世界就是这么回事,你想让这个世界不是这么回事,那不可能。………有些人永远有说法,有些人永远没有说法,人能气死人啊!”
二、分析理解
1、池大为和董柳作为体制内的小人物,面临着诸多生活难题,如工作调动、住房等。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解决起来异常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权力和地位。在调动董柳工作的过程中,池大为虽有想法但面对领导时却充满畏惧,不敢轻易开口,即便鼓起勇气尝试,也因各种理由被拒绝。这反映出小人物在体制内的被动与无奈,他们的需求往往得不到重视,只能在困境中挣扎。
2、文中通过对比池大为和丁小槐的情况,凸显了权力和地位的重要性。丁小槐能顺利解决妻子的工作调动以及提前占用房子等问题,而池大为却处处碰壁。这表明在体制内,权力和地位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和事情的办理难易程度。有权势者能够轻松获取资源,满足自身需求,而小人物则只能望洋兴叹。如申科长对待池大为和丁小槐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房子分配上的偏向,都说明了这一点。
3、这是一种社会现实,即各种规则和说法往往被有权势者所掌控,小人物很难找到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有效途径。
每天一点,共同进步!
文/锦意阑珊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之前的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
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的难以捉摸与无处不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里的“道”,并非具体可感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超越形体的精神实体或宇宙法则。它虽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主宰。这种对“道”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于无形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领悟。
原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 道的无形无象:
《道德经》第十四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超越了我们的感官认知范围。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味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和体会。
“视之不见,名曰夷”:道是无形的,我们无法用眼睛直接看到它。这里的“夷”可以理解为无色无形、不可见的意思。这暗示了道的微妙和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状态。
“听之不闻,名曰希”:道也是无声的,我们无法用耳朵捕捉到它的声音。“希”表示无声、寂静无声的状态,进一步强调了道的难以感知的特性。
“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同样无法通过触摸来感知,它是隐秘的、细小的,难以捉摸。“微”意为细小、隐秘,表达了道的超越性和不可捉摸性。
2. 道的整体性: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上述的夷、希、微三种特性是如此难以捉摸和理解,以至于它们仿佛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而又神秘的整体。这暗示了道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它超越了我们常规的认知方式。
道是一个混沌一体的整体,它包含了万物却又超越了万物。这启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有整体性思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 道的无边无际和无始无终: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道的上面并不显得光亮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它绵绵不绝而无法名状。这句话描绘了道的神秘特性,既不明亮也不昏暗,而是处于一种难以名状、绵延不绝的状态。这表达了道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特性。
“复归于无物”:道最终会回归到一种无形的、超越物质的状态。这种“无物”的状态并不是真正的空无,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 道的恍惚性: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这里用“惚恍”来形容道的难以捉摸和神秘性,虽然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形象,但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
5. 道的现实指导意义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描述来强调道的无边无际和无始无终的特性。同时,“道”虽然古老而神秘,但它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它提醒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要过分纠结于细节或片面之见。
追求精神境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道德经》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修行和悟道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命品质。
面对未知的态度:道是无边无际的、不断变化的。这要求我们在面对未知和变化时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新事物。
不可名状,难以捉摸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从开篇的这一系列的举例排比可以了解到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文中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
幽隐寂静,至大无外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道”的特性:它既不明亮耀眼,也不昏暗无光;它连绵不绝却又难以言喻,最终又回归到虚无的状态。这种幽隐寂静、至大无外的特性,让我想起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生命的生生不息。这其实是说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世间中的任何事物都在无声无息中遵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而这种规律正是“道”的体现。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对“道”无限性和永恒性的生动描绘。无论我们如何追寻,“道”都始终在前面引导着我们;当我们想要回顾它的踪迹时,“道”又已经悄然远去。这启示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和谦逊之态去面对未知的世界和人生的旅途。同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则告诉我们应该从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中汲取营养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
无为而治,自然和谐
在这一章中,“道”还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即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认识和理解“道”的本质和特征。这种观察方式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界的运作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的。因此,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也应该遵循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和方法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道德经》第十四章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自然之道与人生之道的奥秘。它引导我们超越感官认知的限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智慧。老子以“视之不见名曰夷”为引,阐述了宇宙间那些超越感官认知的存在。这些存在虽无形无象,却蕴含着万物生成与运行的根本法则——道。正如空气虽不可见,却是生命呼吸之必需;道亦如此,它无声无息地贯穿于天地之间,滋养着万物而不求回报。
我们应以谦卑之心去体悟这份深邃与广阔,不被表象所迷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心,遵循自然之道而行事,方能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
本文由锦意阑珊编辑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若有侵权,知悉必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