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了中医的心得体会》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1 00: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学了中医的心得体会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作文主题,即你对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可以围绕中医的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实践经验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来组织文章:
a. 引言:简要介绍学习中医的背景和动机,引起读者的兴趣。
b. 主体部分:具体阐述你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中医的基本理论: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并阐述你对这些理论的感悟。
- 中医治疗方法:分析中医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并分享你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 中医实践经验:分享你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如临床实习、病例分析等,以及这些经验对你理解中医的影响。
- 中医与其他医学的比较:探讨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以及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学习中医的重要性和你对中医的热爱。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确保文章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b. 生动形象: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 观点明确:在
一位中医学习者的真实感悟
导读:董秋立是肖相如老师的七期弟子,退休公务员。本文分享了他学习中医的几点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学习中医的几点感悟尊敬的师父、师门的兄弟姐妹:大家好!因为我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不在临床岗位工作,没有其他兄弟姐妹那么多的临床案例。思来想去,能够跟大家分享的,只有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感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学习中医是人生难得的幸运之事前段时间,何老师曾分享过一个今年在网上炒得很热的视频,就是文科生不能报考中医,甚至选择化学为主科的也不能报。这很搞笑,但却是残酷的事实。其实最残酷的,是将改变很多人一辈子的命运。我是过来人,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在少年时就是一心想学医,却因为年少不懂事而错误地选择了文科,结果被迫从事了一辈子自己最不喜欢、也不擅长的职业。今天,我能够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中医学习和临床经验,感觉非常幸运、难得。看到、听到师门中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实现了师父倡导的健康、自由、快乐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目标,甚至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感觉选择中医真的是当今社会最有魅力的一份职业,非常值得好好珍惜。我在退休以前,由于职业关系,与卫生健康部门和医院接触比较多,也在医院担任过职务,因此经常帮助他人找大夫和安排住院等,见到了很多中、西医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其中最刻骨铭心的是我的弟弟和母亲。我弟弟在30多年前是从拉肚子开始,现在看就是我们刚学习完的太阴脾虚寒证。就这么一个小病,先是被某个中医主任医师按痢疾治成了西医的慢性结肠炎症候,西医用大量激素只能控制一时;又被医院用锡类散灌肠等治的越来越重,变成吃什么拉什么,每天十几次;最后被某个省级中医脾胃专家几乎治成了脾肾衰败,饭吃不下,人没力气,还没完没了的拉。生死关头,幸好遇到了经方专家李发枝李老,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汤挽救了过来,现在我弟弟已经很健康。但是这中间的过程却经历了近二十年,对个人、家庭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其实学习《伤寒论》以后再来看我弟弟的这个病,非常简单,他就是照书生病,也就是第273条说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病因及治疗也非常清楚,就在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我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多的省级医院和中医专家连这样的病也治不好,甚至还治得越来越重。类似例子还见过很多,甚至有的人因此而失去了生命。现在再分享一下我母亲的例子。三年前,我86岁的老母亲从妹妹家回来,出现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条文说“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我母亲当时的情况,病因不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而是此前摔了一下,用中成药治疗过腰疼。症状表现没有“小便不利”,但有不大便的情况;也没有“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相反因为有热证表现,反而行动、动作都有些夸张,这都是可以观察到的。当时最突出的症状,一个是“谵语”,就是说胡话,不认识人,精神高亢,不停地说话,睡眠很少,类似于西医的精神病;同时有惊恐表现,总是说有人要偷她东西、要害她之类,甚至有幻觉。第二个是“胸满烦惊”,这个“胸满烦惊”不用触诊也能观察到,除了总说害怕,还经常用手捶打胸部。师父讲课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多用于神志症状同时又有少阳表现的病症,当时虽然没有跟师父学习,但也是根据这两个突出症状,加上脉象是弦、数的,舌象记不住了,就使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只是把其中的铅丹改成了生铁落。结果药吃了一周就明显好转,连续又吃了两周就基本好得差不多了,因为她自己不愿意再吃就停了。现在已经过去三年了,老母亲已经89岁,一直没有大的毛病。所以,我就经常想,假如我当时没有学习中医,假若当时把老母亲按精神病送到了医院,现在我还有机会在家守着老母亲吗?假若我弟弟当年没有遇到李发枝老先生,又会是什么结果?再假如我们现在遇到了类似情况,举手之间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这可以减少多少人间不幸和痛苦啊。我想,这已经不是什么个人成就感的问题,而是在做救苦救难的伟人之举、圣人之举。所以接触中医、学习中医,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医,这是人生中的一大幸运。这也是我一个非中医专业的人,并且年龄到60岁以后依然能够坚持学习中医的信心来源和不懈动力,是我学习中医的初心。有了这个初心,学习中的那点困难根本就不算什么事,只是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明师指引不太容易。中医是分层次的中医其实是分很多层次的,只有那些能够达到较高层次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中医。在一般百姓看来,中医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方式看病,凡与西医看病不一样的基本都是中医,这种认识没有错。但是,不同中医人的水平和疗效却有着天大的差别。放眼世间,满天下并不缺中医,但如果真的有病,要找到真正有水平的中医却是可遇不可求。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中医都是在迷茫中摸索与前行。就像医圣所说,有的是打着家传旗号在抱残守缺,治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是在大学混一个考医师证的资格,甚至到了硕士、博士毕业仍然不会看病;更多的是在医院混日子,小病治不好,大病不敢治,实则在败坏中医名声;有的甚至直接打着中医的旗号行骗。更多的中医爱好者是有心学习却不得其门、不得其有效路径,大部头、豆腐块、偏方偏见、道听途说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看了一脑子,却连基本的生理、病理和辨证都不得要领,更不用说临床治病。医圣当年所说的现象不但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让一般百姓很难分辨中医的真假,更难体会到中医的疗效,找到好中医只能靠缘分。即使是中医管理部门也并不清楚中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然也不会拿西医的办法和标准来管理中医,不会只允许纯理科生报考中医。这一切都说明,中医其实是分很多层次的,骗子与真正的中医之间、爱好者与专业之间、低端与高端之间、内行与外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并不是中医两个字就能一并囊括的。今天,我们有幸能够在师父为我们搭建的这个高级平台上一起学习、交流与进步,这是非常幸运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就是在师父的教导和指引下,正在走一条专业、高端的中医路线,这不仅将提高我们的医学和临床水平,更是以我们的存在和追求,让真正的中医能够在鱼目混珠的杂乱现实中继续传承下去。中医学习和运用没有止境在进入师门之前,我对中医的学习基本上是靠自学。在十多年的学习包括与一些中医人士的交流中,我感到大家基本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体会。第一是入门难。古人说“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其实真的没有那么简单。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真的、假的,有用的、没用的,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各种信息充斥大脑,要做出甄别就已经很难了。加上物欲横流,能够坐下来坚持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更不用说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脏腑、五行这些人人都认识却很难搞明白的概念,很快就会把大多数人挡在专业之外,甚至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也不例外。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中医,仍然把中医的脏腑等同于西医。第二是进入专业难。中医属于传统文化,即使是经典,每个字和每个句子,凡是有点文化的人基本都能认识,也能看懂字面意思。但是,要真正看懂、学懂、透切理解那些字面背后的意思并懂得运用,却是非常有难度的。千百年来,仅一部《伤寒论》就被无数中医大家注释和讲解,却仍然存在众多的不同理解和争议。历代医书更是浩瀚无际,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极少的一部分。第三是临床运用无止境。现实中很多中医人只是满足于对照成方、照猫画虎,有的则醉心于对着症状堆药扎针,疗效只有天知道。但是在古今中医大家的那些医案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大家与庸医之间存在天壤之别。在那些中医大家手中,一个方、一味药的应用和一个症状的辨证,无不透出精准的方证契合,透出原则与运用的结合,透出无与伦比的中医临床艺术性,其疗效令人赞叹不已。我自己虽然没有多少经验,但也经常会有一些现实感受。比如前段时间,因为牙有点疼到医院开药,因为是虚疼,过去用引火汤比较多。正好大夫问我开什么药,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药物和剂量报了出来,即熟地60g,麦冬30g,巴戟天15g,茯苓15g,五味子6g,骨碎补9g。这个大夫大概没有使用引火汤的经验,就把熟地60g改成了生地12g,麦冬30g换成了玄参15g,骨碎补从9g加到了15g,另外还加了点当归、丹皮。我也想看看医院大夫的水平,就没有反对。结果晚上吃上以后,牙更疼了,直接影响了一晚上的休息。原因在于,这个大夫不太明白原方的原理和阴阳比例。第二天我自己加上了熟地60g,麦冬30g后,重新煎了一副,结果很快就好了。更有趣的是,几天后老母亲出现了口腔溃疡影响吃饭,我都没有怎么辨证,因为大多数人的这些口腔问题都是虚火,所以就直接把剩下的两副药一起煎了,一天两次,一次给她服一碗,结果两天就好了。这些经历不断说明,中医学习真的没有止境,并不是你每天坐在那里开方,就有了多高的水平。那些中医大家的方子都经过了他们一生的临床锤炼,造诣深厚,水平极高。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现在要跟师学习的,也是我们要终生努力追求的。我的汇报就到这里,不当之处,请师父、老师和师门兄弟姐妹们批评指正!END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作者:肖师师门七期弟子-董秋立。文章来源:诵明书院。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豆包AI。“中医是值得一生体悟和实践的东方智慧”(我在中国·行耕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德国籍中医马赛丽。蔡肖翰摄
把脉号脉、询问病症细节、向患者介绍汤剂煎煮方法……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中医诊所,德国籍中医马赛丽(Christin Masseli)正忙着给来自不同国家的患者看诊。她熟练掌握中医各类诊疗手法,针灸、艾灸、穴位按压,一整套流程行云流水。
马赛丽在中国学中医、行中医已超过10年,拥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能使用德语、英语和汉语等多国语言与患者流畅交流。她还积极传播中医基本理念,让更多外国人领略中华传统医学魅力,助力中医药服务更具“国际范儿”。
漂洋过海,学习东方古老智慧
“你知道吗?中国有中草药,德国有‘德草药’”。
谈到为何与中医结缘,马赛丽直言与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德国有使用草药治病的传统。很多家庭会在屋边种植草药,我家人还会熬制药草茶来防治风寒,这让我从小就对草药十分着迷。”
10岁左右,马赛丽看了一部关于黄飞鸿的中国电影,涉及中医的剧情让她发现,遥远的东方也有一群人使用草药,“电影还让我了解了穴位经络知识,看到中国医生用一根银针就能治病救人,我觉得太神奇了”。从此,中国的“神奇医术”在马赛丽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在德国获得法律专业学位的马赛丽成了律师,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医的热爱。2014年,她下定决心辞去律所的工作,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
“一开始,我的家人很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放弃体面的工作,去另一个半球的陌生国家从零开始。”马赛丽说,对她而言,中医能让世界更多人收获健康,她希望投身其中,帮助中医理念和精神传播更广。
有热爱,更要能坚持。初到北京,马赛丽学起中医理论很吃力。“语言是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难题。”马赛丽回忆起每天“啃”汉语工具书的时光,“学中医免不了要看中国古文,不少术语晦涩难懂,类似‘肝肾阴虚’这种概念,德语里根本找不到对应词。”
除了学业困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支气管炎也让当时的马赛丽痛苦不堪。她在各大医院四处奔走,吃了几周抗生素,病情依旧反复。“无奈之下,我尝试去咨询我的一位任课老师。作为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她为我望闻问切,并配制了一剂补方。我服用不到一周,病症就得到很大缓解。”马赛丽说,那一刻,她切身体会到了中医的神奇,也坚定了学好中医的决心。
为了赶上班上中国同学的步伐,马赛丽不断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笔记密密麻麻。就这样,经过多年寒窗,马赛丽学会了经络穴位、中药配伍,也练就了精准望闻问切的本领。
“这段学习经历让我的‘中医梦’走向现实。”马赛丽说,“我掌握了看诊技能,还感悟到中医不仅是疗法,更是一门与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每一味草药都承载着医者的良苦用心。”
尽己所能,帮患者减轻痛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采访过程中,这段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话被马赛丽多次提及,这也是她的行医“座右铭”。
“中医理念中,医者要有‘仁心’和‘仁术’,患者贫富贵贱并无分别,医者需一视同仁。”马赛丽说,“行医以来,我的努力方向始终如一——尽己所能,帮患者减轻痛苦。”
“早中晚吃了啥?出生时是喝母乳还是奶粉?顺产还是剖腹产……”每次接待新患者,马赛丽总会抛出一连串问题。“每个问题都有讲究。”她解释道,“中医临床注重‘辨证论治’,要针对病例的具体情况施以个性化治疗。我问诊的一些细节在西医中可能不会涉及,但对中医判断体质对症下药很关键。”
北京常住外籍人口多,马赛丽常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患者。“在异国他乡看病,难免会犹豫和紧张。我作为同在中国的外国人,更理解他们的困惑,看诊时也会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
马赛丽举例:有些患者害怕针灸的疼痛和风险,有些患者难以接受汤剂的特殊气味,还有些患者对经络穴位的作用表示怀疑……
“要做好沟通,把中医的抽象概念和诊疗原理具象化,用患者听得懂的方式讲给他们听。”马赛丽以“上火”一词举例:“我会向患者展示舌苔照片,让他们留意舌苔上出现的红点像不像小火苗,这就是中医说的‘火气’在身体里的表现。”
马赛丽认为,中医是温和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曾经,有位被免疫性疾病长期困扰的外国患者找到马赛丽,表示自己尝试过很多治疗方法,但效果都不好。马赛丽在详细了解患者体质和病症情况后,为其制定了中药汤剂配合艾灸的整体治疗方法。经过两个月的仔细调理,这位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
治疗结束的那天,患者握着马赛丽的手连连感谢,并表示要把中医的神奇告诉身边所有人。马赛丽欣慰不已:“患者在我的帮助下痊愈,是我作为医者最大的骄傲。”
让更多人理解中医、爱上中医
如今,除了在医院坐诊,马赛丽日常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推广中医药文化。“我时常向身边的外国朋友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马赛丽表示,中医药文化是全人类的瑰宝,期待更多人理解其精髓,并从中受益。
前不久,马赛丽与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的国医汇中医诊所一起合作组织了一场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调和致中……面对20余位德国友人,马赛丽用德语细致解释各类中医健康理念。“请您再示范一遍这个穴位的功效,我要把这段视频带回德国,给我的家人们看看。”当她讲解到按压合谷穴能缓解头痛之时,一位银须的外国老先生连声称赞,并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机录制。
交流活动还准备了白芷陈皮茶叶蛋、梨片桂花特调拿铁、壮体乌发酒等中医养生食疗,让参与者感受中医“药食同源”观念。“太神奇了!不同药材的食疗组合带来不同的养生功效,既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也有益于身体健康。”一位参与者开玩笑地说,“等我回德国了,就吃不到这么好吃的‘药’了。”
面对渴望系统性学习中医的外国人,马赛丽开设了中医培训强化班,帮助他们迈出学习的第一步。课程分为德语班和英语班,已在上海、天津、长春等地举办多次。
“许多人被中医的神奇吸引,要想学好,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深入的临床实践,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马赛丽谈起一位曾参与培训班的学员,其在结课后依旧保持热情与毅力,并最终学成,如今已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开起了中医诊所,“看到学员将中医带回故乡服务同胞,我的成就感满满。”
有数据显示,中医药已推广到全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外籍中医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外籍中医能够结合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患者需求,让更多外国人看到中医的价值与中国文化的魅力。”马赛丽多年的好友、国医汇集团负责人张海兰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国医汇推出“国际青年中医健康服务团队计划”,通过提供资金、品牌、供应链等支持,期望培养更多既精通中医、又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中医是值得一生体悟和实践的东方智慧。”展望前路,马赛丽说,“我将继续在中医药领域深耕,用医者的仁心仁术守护生命的温度。”(丁美栋 杨斯羽 蔡肖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6月28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