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7》,(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1 01:14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7》,(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读书笔记7作文是一项重要的写作任务,它要求我们总结和反思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写作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读书笔记7作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梳理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为了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二、选材恰当
1. 选取有代表性的书籍:在众多书籍中,选择一本与自己兴趣、专业或生活相关的书籍,这样有助于提高写作兴趣和深度。
2. 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尽量选取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具说服力。
三、结构清晰
1. 标题:简洁明了,概括文章主旨。
2.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背景、作者及自己的阅读目的。
3. 主体部分:分段阐述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心得和体会,注意以下几点: a.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b. 突出重点,避免冗长; c.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举例、引用、对比等; d. 适当引用原文,增强说服力。
4.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开头。
四、语言表达
1. 文字通顺,语法正确; 2.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读书笔记七:读史籍札记. 布丁

读书笔记七:读史籍札记

文/ 布丁

1971年秋季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因为爱看书,单位领导就让我负责管理图书室,这对于我可是如鱼得水,粗粗浏览了很多书籍。由于住的远,经批准,我和北京来的一个大学生一起住在了单位宿舍。那些年,晚上下班后那五六个小时,我几乎都耗在了读书上。有时读的入迷,竟致捧卷到半夜。

那些年,以及1978年上大学期间,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不少史籍,《上古神话》《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晏子春秋》《墨子》《庄子》《孟子》《孙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并逐一摘抄了厚厚的笔记。

七八十年代本人的读书笔记


七八十年代本人的读书笔记

七八十年代本人的读书笔记

七八十年代本人的读书笔记

彼时十七八岁的我,费力地咀嚼着先贤大家们那既深奥又生动的文字,敬佩于他们思想的旷达与深邃,了解了很多古代史中的人物事件和历史脉络,引发了我的强烈学习欲和进取心。

读大学期间,除去上课,更是通宵达旦地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通过对比与感悟,对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有了由表及里的认知。

在读史籍的过程中,我尤其敬佩大史学家司马迁。很早时候在书中结识司马迁,就对他的坚韧不拔毅力和旷世奇才惊到了。他在受到腐刑酷刑后,对人生,对理想仍然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潜心修史,耗时14年,系统整理编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余年的历史‌,包罗各个方面,而又融会贯通、脉络分明,写出了旷世杰作《史记》。

司马迁(今陕西省韩城人,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卒于公元前八六年)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家学熏陶,师从孔安国、董仲舒等学者,20岁起游历全国考察史迹,后任郎中、太史令。曾于公元前一零四年,修订《太初历》。天汉三年,因给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公元前九六年被赦出狱(公元前九九——九六年在狱中)。出狱后做中书令(皇帝秘书)。至公元前九一年,《史记》基本完成。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创作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当年本人的读书笔记

当年本人的读书笔记

在《史记》之前,有以年代为序的“编年史”,如《春秋》;有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却没有涵盖上下3000年历史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的《史记》是一个伟大的创始。从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正史”均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史记》全书130篇,约52.6万字。‌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间3000余年历史。‌‌含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

全书分为‌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形成“纪传体”这一独特史书体裁:

‌本纪‌:以王朝更替为纲,记载历代帝王的言行政绩(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等)。‌‌

表‌:以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及重大事件(如秦楚之际月表)。‌‌

书‌:分门别类记载典章制度(如礼乐制度、天文历法等)。‌‌

世家‌:记述诸侯国及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如吴越世家)。‌‌

列传‌:涵盖各阶层人物事迹及少数民族历史(如商鞅、孔子等)。‌‌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强调“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性。例如:

帝王将相与平民英雄并重(如游侠郭解、医圣淳于髡)。‌‌

通过多维叙事展现历史复杂性(如鸿门宴中人物心理刻画)。‌‌

‌《史记》撰史严谨规整,叙述娓娓道来,思想拟古透今,字句文采飞扬,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兼具史学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

读史使人明智。我常想,与史籍中那些伟大的先贤大家隔空对话,他们如同天上的星宿,思想是那么的璀璨夺目,论述是那么的鞭辟入里,哲理是那么的朴实厚重,著作是那么的经久弥新。几千年走过来,他们仍然高高悬挂于天际,令我们这些后人汗颜,自觉怎么追赶都不及他们的万一!

艺论|智慧从何而来——木心《7克》读后感

《7克》是木心先生的一篇散文,信息量庞大,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把全世界的人类文明评述了一遍,其中西方哲学思想和中国山水韵味均有涉及。作者通晓古今,学贯东西,属于被艺术占据灵魂的人,遣词造句精深厚重,言语表达信手拈来,美文佳句,宛若天成。我非常认同作者的反思视角,看问题主张站在思想与历史高点来俯瞰,以全局性的视角评判事态的始末来由。 对于作者渴望得到的“7克”智慧,他的解读相当犀利,犹如手术刀一般锋利。让我略感不适的是,文章中传递着作者对事物太计较得失的嫌疑,把人生变成简单的数量累积,用一杆秤去权衡利弊,同时又把先哲标本化,使先哲的思想只是文字化地任人摆布,容易让读者迷惘。作者在努力设计和定义作为一个活人的标准,用先哲和名人的事例说明别人活得不够标准,而这个标准其实是他内心的愿望,遗憾的是这些标准都指向一个目的——庸俗。其实,人生在世,多1克还是少1克,与这6克与7克里面的实际内容比起来,又如何呢?

作为一名读者,面对前辈智者的文章,我无法抱着抑扬褒贬的态度去阅读,因为人每一次对纯粹至善个体的渴望和追求,从根本上都是想脱离大家都是凡人这个基本前提,生命体要生存,就必然会有求存的心,那是基本的生存欲望。基本欲望的实现过程中与向上叠加的其他欲望很难从法律、道德甚至哲学上进行区分;罔顾现实,站在智慧和道德制高点去评判欲望所推动的世界,而提出如何来摆脱当前境遇的方法与路径,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厌倦身外种种人世混乱,内心希望远离各种外缘的干扰,回归清静安逸的精神家园,过所谓的隐士生活。深刻又广博的作者把“心远地自偏”,作为对现代人智慧和境界的测验和考量。那么,作者笔下所言智慧的内涵,无论重量几何,都面临一个诘问,“这个智慧,从何而来?是承自上天,还是自我发掘?”

道家的老子告诉我,道法自然,只要观察宇宙苍生,智慧自然来;儒家孔子告诉我,按照圣贤们的行为去做,克己复礼,最后一定能止于至善,但大家都不告诉我,智慧到底是什么,只说我有慧根,至于怎么变成智慧,唯有靠自己觉悟。世世代代的智者们把自己的感悟和走过的心路历程用文字记录下来,曾让我欣喜,曾让我癫狂。也许只有合上书本那一刻,才是我找寻智慧的开始,一切的阅读和学习都是那3克前的2克而已。 作为一个凡人,在希望和欲望的交织中,要去找到真正的自我,驱除欲望不是探究人性的科学方法,我更愿正视人性的求存本质,帮助自己找到与宇宙众生的和谐,也许这可能更为现实。看完这篇玄之又玄的文章后,我头晕得厉害,博学多才者写的文章就是与众不同,不得不看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能够连贯读出来,倍感所有以自己心出发的评判都是不客观和不准确的,应当对现实的存在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接受。没有完美的道路可以找到所谓的终极目标,人人都在摸索中前行,逐渐接受自己是个凡人的现实,实现与自我的和解。

现实生活中,许多高科技手段貌似可以提升智慧。可是你会发现,不管怎样用心组织语言,都不敌在你爱的人额头上印上一个深情的吻,来传达相互之间深切的爱。我接受通过拥抱或者亲吻表达真情实感,不见真人的华丽辞藻、鸿雁传情只是虚空的0、1数字而已。 这也是“爱”为何是人间很多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能在冷冰冰的社会丛林中寻到智者先贤的道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爱的范式,摆脱了精妙的利己计算,就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屈原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然说明了寻求智慧该具备的心态,又何必斤斤计较4克到10克的历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让生命与智慧得到平衡。如果我有幸拥有了“致命的3克”,就会随性优雅地要两只蛋卷冰淇淋,必须是纯正牛奶味十足的口感,一只先给爱的人,一只看着他吃的时候,自己慢慢舔着吃。

(燕赵都市报 獒妈/文)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