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蔡文姬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1 02:11

怎么写《蔡文姬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蔡文姬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蔡文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从她的才华、人生经历、道德品质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蔡文姬的生平和作品;在主体部分,结合自己的感受,分析蔡文姬的特点、精神风貌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在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感悟,并表达对蔡文姬的敬佩之情。
3. 内容充实: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使内容丰富,既要结合蔡文姬的生平事迹,又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一些建议:
a. 蔡文姬的才华:可以从她的文学成就、书法、音乐等方面展开,分析她在这些领域的卓越表现。
b. 蔡文姬的人生经历:描述她在动荡岁月中的坎坷经历,展现她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
c. 蔡文姬的道德品质:分析她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忠诚品质和仁爱之心。
d. 蔡文姬的作品:结合她的诗词、散文等作品,探讨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时代价值。
4. 观点鲜明: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她是旷世才女,出身名门却命比纸薄

作者:袁秀月

制图:余铮浩

“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部男人和女人的生活史.在人类的英雄史诗中,主角一直由男性充当;而在人类的悲剧舞台上,女性则始终是主角。”

这一历史现象不断上演,不管是古代小说还是真实历史中,女性从没停止诉说自己的悲剧。

犹如我们今天的主角,蔡文姬。

蔡文姬,本名琰,别字昭姬。她的父亲是东汉文学家蔡邕,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在朝在野都负有盛名。

作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也从小博学多才,擅长音律。据说6岁时,蔡邕夜里弹琴,不巧弄断琴弦,她马上就能听出是第二根琴弦。蔡邕以为是女儿是碰巧,故意弄断一根琴弦考她,结果蔡文姬又准确地指出,断的是第四根琴弦。

如果蔡文姬生活在今天,也是名门才女,前途无量。只可惜,她生活在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

被时代裹挟的蔡文姬,一生都在经历别离。

第一次别离

蔡文姬的童年并不安逸。光和元年(178年)七月,蔡邕因遭人诬告,被流放到朔方郡9个月。被赦免后,又因为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的弟弟,而逃亡江南,一待就是12年。

虽然生年不能确定,但年幼的蔡文姬,很可能跟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带兵进京,立陈留王为帝,是为献帝。长达三年的董卓之乱开始,三国乱世也由此拉开大幕。

因为声名颇高,蔡邕也被董卓胁迫利用,颇受重视。

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正值少年的蔡文姬,在京城度过了短暂的安稳日子。16岁时,蔡文姬远嫁卫仲道。卫家是河东世家,在当时,这本是一桩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好姻缘。但无奈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卫仲道就英年早逝。

新的生活刚开始,丈夫就短命弃她而去。蔡文姬也没有孩子,于是便返回娘家。

但迎接她的再没有父亲了。

公元192年,王允与吕布杀诛杀董卓。在王允面前,蔡邕不小心流露出叹息之意。导致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

“董卓是差点倾覆汉室的大国贼,你既然为臣子,应该一起愤恨,如今却因为自己的私遇,而忘了大节。上天诛杀了有罪之人,你反而为他伤痛,难道是想跟他一起成为逆贼吗?”

随即,蔡邕就被收押治罪,很多人想救他都没成功,最后死在了狱中,终年60岁。

夫逝父死,年轻的蔡文姬一连失去了两位最亲的亲人。

然而,厄运才刚刚开始。

第二次别离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悲愤诗》

董卓之乱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董卓被诛杀后,这种混乱到达了一个顶峰。

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率军攻取长安,吕布逃走,王允被杀。

天下大乱,受苦的都是百姓。公元194年,关中大旱,谷价陡涨,百姓吃不起饭,长安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公元195年,李傕、郭汜为争权内斗,攻打了几个月,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后来,汉献帝逃出长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名存实亡。

在一片混乱中,北方胡羌也趁机来犯,所到之处,百姓家破人亡。《悲愤诗》中描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胡羌兵疯狂砍杀,不留一人,死人的尸骸相抵交叉。马边悬挂着男人的头颅,马后载着抢来的女人。数以万计的人被掳掠,白天嚎哭着走路,晚上坐着悲吟。想死死不成,想活没盼头。老天啊,我们有什么罪过,要遭此灾祸。

孑然一身的蔡文姬,也被胡骑所俘。后来辗转没于南匈奴左贤王,有人说她是左贤王的妃嫔,也有人说,她的身份是奴隶。

不管怎样,这是蔡文姬的第二次别离,她离开家乡,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并生了两个孩子。

第三次别离

被掠到南匈奴时,蔡文姬大约20岁,仍是花一般的年纪。一个年轻女子,远离家乡亲人,不仅要适应边地的寒冷气候,习惯当地不讲道德礼仪的风俗,还要因为丢失了节义,内心备受煎熬。

《悲愤诗》中记录了她刚到南匈奴的种种不适和对家乡的思念: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然而年华正当,蔡文姬却只能满怀愁绪。但她心里仍保留着一丝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可能回到故乡。

曹操平定中原后,掌握大权。因为一向与蔡邕交好,又痛其无嗣,加之政治上的考虑,便派使者重金把蔡文姬赎了回来。但匈奴人提出一个条件,将两个孩子留下。

蔡文姬终于可以回故乡,却要面临骨肉分离。临走时,孩子抱着她的脖子苦苦哀求:“阿母你一向善良仁慈,为什么今天这么无情?我还没有长大成人,为什么不能多想想我?”

听到这里,她的五脏像崩裂一样疼痛,恍恍惚惚如痴如狂,快要出发了还多次返回。一起被掠的同伴也来跟她告别,哀叫声哭喊声不断。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蔡文姬如愿回到了故乡,只是对她来说,不知到底该悲该喜。

她的一生就是一首诗

回到汉朝后,曹操做主将蔡文姬嫁给了同郡人董祀。但离开十多年,蔡文姬家里已面目全非。家人都已去世,没留下一个亲戚。庭院长满了草,眼前的白骨也分不清是谁,只有她自己对着孤零零的影子哭泣。

她的一生,如同蒲苇一般,随风飘摇却坚韧如丝。苦难并没有消磨她的心志,也没有抹去她的才华。

董祀在做屯田都尉时,犯罪当死,蔡文姬曾蓬着头、赤着脚,到曹操那儿为丈夫求情。曹操被她感动,派快马追回了判决的文书。天气寒冷,又赐给她头巾和鞋袜。

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里原来有很多古籍,还能记得起来吗?”

蔡文姬说,父亲曾留下四千余卷书籍,但因为离乱没能保存下来,现在她能记得背诵出来的,只有四百多篇。于是,她凭着记忆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任何遗漏错误。

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她写下了《悲愤诗》二首。后人往往将这首诗与《孔雀东南飞》相提并论。

蔡文姬擅长音律,一般认为,《胡茄十八拍》也是由她所作。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读懂了《悲愤诗》就读懂了蔡文姬

蔡文姬重嫁董祀后,因感伤乱离写了《悲愤诗》两首,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两首内容大致相同。今以五言体为本,在字字血泪中去感受神一般的伟大女性--蔡文姬。

《悲愤诗》共分三大段五百四十字。第一段落主要说明东汉末年董卓擅权、军阀混战,蔡文姬在战乱中被胡人所获千里北迁的事;第二段落讲的是蔡文姬在匈奴苦等十二年,终于等来了汉人为自己赎身,于是泪别双子踏上千里归途的感人场面;最后一段写自己重回中原故土,感怀物是人非的同时,隐忍自强的复杂心情。先看第一段: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悲愤诗》的开篇是从蔡文姬十二年前的人生巨变开始的。这里重点强调了自己十二年前在匈奴祸乱中的不幸遭遇,但隐去了早年的蔡文姬因家道中落所遭受的两次命运转折。一次是蔡文姬十六岁那年,父亲蔡邕将她嫁给了当时的河东世族卫仲道,卫仲道也是出身书香世家非常有才华,两人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想来一段佳话。可惜好景不长,两人成亲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咯血而死,卫家人嫌弃蔡文姬克夫,心高气傲的蔡文姬不堪忍受婆家对自己的污名和冷漠,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娘家。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亲蔡邕在不久后因为朝中的一次无心之失,被当朝专权的王允(貂蝉的义父)下令杀害。遭受人生巨变的蔡文姬紧接着在匈奴的祸乱中被胡人所获。

蔡文姬把自己不幸被胡人劫获的总帐算在了董卓的身上当然是有根据的。《悲愤诗》一开始就做了交代,正是因为董卓的擅自专权,逼迫汉献帝迁都西安,在董卓拥兵自重的专权统治下,手下兵卒大部分都是胡人羌族,胡兵祸乱中原说董卓是幕后的罪魁祸首毫不为过。蔡文姬对胡兵残暴的描写也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胡兵所到之处无论老幼见男人就杀一个不留,尸骸相互支撑,残忍的胡兵还将死者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马背上以此炫耀,俘获的妇女用绳索拴在马后。蔡文姬就在这样残暴屈辱下跟随胡兵一路北上来到了匈奴,时年,蔡文姬二十三岁。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不穷已。

有客从外面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二十三岁的蔡文姬正值芳华,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她又阴差阳错地做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妃,在匈奴的十二年生了两个儿子。但蔡文姬却非一般女子,皎皎明月下的漠北寒夜,蔡文姬始终没有放弃对再次回到中原的渴望。以至于诗中写到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朝夕企盼的恍惚之间,蔡文姬的十年苦等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迎来了命运转折,曹操决意不惜重金派遣使团赎回蔡文姬,曹操此举既是对昔日恩师蔡邕膝下无嗣的同情,更是对蔡文姬的一身才华空落边荒的怜惜。对于曹操重金赎身的大恩,蔡文姬在诗中并没有感恩戴德予以表彰,而是对曹操的使团只用了“邂逅”两个字,轻巧地如蜻蜓点水飞过无痕,这就是蔡文姬,在权势面前始终不肯放下尊严。

但作为一个母亲,在骨肉和祖国的两难之间,蔡文姬是肝肠寸断的!这从她字字血泪的道别场景中不难感同身受:“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哪怕已经过去了两千年,今天读起来依然能够体会蔡文姬当时的痛彻心扉。但蔡文姬终究不是一般女子,我们不能单一地用母子人伦的价值标准去评判蔡文姬的选择。面对亲生骨肉声泪俱下的苦苦挽留,蔡文姬尽管五内俱崩万般不舍,也不得不强忍悲痛与爱子永别!因为在蔡文姬心中有远高于母爱的大道等她回归,这个大道是将得以纠错的命运再次赋予未知的超然勇气,是对长久身处乱世、遭受不公后与命运冰释前嫌的莫大宽怀。这就是蔡文姬,一个包容宇宙的女人。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同年三月初一,蔡文姬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原。经历多年的战火,故乡已然是一片颓败景象,蔡文姬看到的是断垣残壁的城郭和荆棘丛生的庭院,人去楼空满目疮痍!蔡文姬就在如此一片萧条孤寂的环境中,胆颤心惊地开始了回归中原的新生活。不久后,曹操将蔡文姬指婚给了时任屯田都尉的董祀,此时三十五岁的蔡文姬已是美人迟暮,而董祀却只有二十三岁正值风华正茂。经历过两次婚姻的蔡文姬已饱尝世间离乱之苦,她格外小心呵护和董祀的婚姻,如她在诗中所言:“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新人当然说的就是董祀,可见此时的蔡文姬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蔡文姬的努力终于在年轻的董祀不慎犯了死罪后迎来了转机,为了一心救夫,蔡文姬不惜在冰天雪地里蓬头散发打着赤脚去见曹操为夫求情。她的情真意切最终感动了曹操,赦免了董祀的死罪,死里逃生的董祀回家后深谢夫人为自己抛头露面,跣足十里,冒死相救,从此善待蔡文姬。

至此,命运多舛的蔡文姬一边相夫教子,一边勤于笔耕,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父亲400余篇遗稿,一代才女,功在千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