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02: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谣言的读书笔记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作文的主题是关于谣言。围绕这个主题,你可以从谣言的定义、谣言的传播途径、谣言的危害、如何辨别谣言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 a. 引言:简要介绍谣言的定义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 b. 主体部分:分别从谣言的定义、传播途径、危害、辨别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谣言的危害,呼吁大家关注和抵制谣言。
3.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跳跃性思维。每个观点都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引用资料: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书籍、文章、案例等资料,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资料要真实可靠,避免道听途说。
6. 分析问题:在论述谣言的危害时,要深入分析谣言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使读者对谣言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
7. 提出建议:在文章结尾,可以提出一些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编者的话: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战‘疫'·五日谈”专栏本周请青年作家郭震海主笔,他以史为镜,以古鉴今,以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表达了对人类文明、中华文化和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者:郭震海
编辑:只恒文
疫情期间,我们似乎经历了太多的谣言,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每一次在突发事件中都会有谣言出现,古今如此,中外如此。
“谣言”一词,原本并无贬义。南朝顾野王在所撰的《玉篇》中对“谣”的解释是“徒歌也”,也就是指民间的歌谣。
如《战国策·魏策》载: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会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不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这当然会相信。” 庞葱又道:“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有虎,显然是造谣、是欺骗,但许多人都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后人就常引用“三人成虎”这个典故,来喻为谣言可掩盖真相。再比如,在古代,一些学子出于考取功名、扩大影响等目的,会有意利用造谣的形式来炒作自己。明代彭时的《彭文宪公笔记》里,就记载不少当时的科举逸闻,其中有一则发生在他自己身上。正统年间,彭时参加会试,就在考试结束后、公布名次之前,传出了一则民谣:“众人知不知,今年状元是彭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发榜后,彭时果真是第榜首,成了状元。对此,连彭时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所谓的民谣不过是谣言而已。
《荀子·大略》有语:“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虽用词不同,但意思一样。意思是对于没有根据的话和事,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因为智者会经过细心的分析思考,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而不是听之信之。
谣言真的可以止于智者吗?
在古代,或许可以。因为古人传谣往往是道听途说,获得信息的渠道仅仅是通过口口相传。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丰富、畅通、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是惊人的,就比如某地发生一个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通过互连网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传遍全球。而且有些谣言,更具有迷惑性,图文并茂,甚至是视频等一应俱全,真可谓是有图、有文、有真相,再有智慧的人也很难分辨真假,除非你是神仙,可以“屈指一算”。
所以,在信息高度发达,传播渠道高度畅通的今天,智者也会上当,躺着也能中枪,这很难避免,有时一不留神,手指一抖就会转发一条不实消息,成为造谣者的“帮凶”。正如有传播学者所言,谣言利用朋友圈这个特殊的信息生态,构成了熟人社交网络,更易被人相信,又使辟谣更为不易。
一部手机看似属于个人,其实“一机”在收,沟通的是全世界。有更多的人,其实不是有意传谣,而是信以为真,无意成为“帮凶”,这种无意的“传谣”,影响更深广,危害也更大。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互联网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服务人类、推动人类进步,也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活,给人带来伤害。如在互联网中,常常有一些无中生有,鱼目混珠的谣言,一时有很难分辨真伪,不仅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也给公众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诗·小雅·雨无止》中有语,“辟言不信”。意思是当谣言满天飞的时候,用严肃的法律出来辟谣,世人依然不会相信。可见一旦谣言四起,辟谣之路是多么之艰辛,多么之不易。
对于谣言,古人的做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六个字:镇以静,绳以法。
“镇以静”,就是遇到消息要冷静,要学会处变不惊,加以思考分析,不被谣言蛊惑。
“绳以法”,就是对造谣者要绳之以法,严肃处理,严禁造谣、传谣。
当然,抵制谣言除用法律的手段严惩外,其前提必须是信息的及时和透明,真相永远需要跑到谣言的前面,如果没有信息的公开透明,谣言必生。
因为,公众面对某些事件,不知道又很想知道,想知道又没有渠道,此时谣传就成了知道的最好渠道。
■ 五日谈后记
文学需要沉淀与思考
《中国青年作家报》约稿让写“五日谈”,有些犹豫。犹豫是担心写不好,因为在这次抗疫中,诗歌、散文等,题材不同,形式各异,涌现出的文字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多,无数的作家拿起自己手中的笔,用文字鼓舞士气,用诗歌藉慰灵魂,用呐喊撑起时艰,甚至是呕心沥血,审字酌句,生怕自己笔下的文字,与受难者、战斗者的尊严不够匹配。
“五日谈”是个好栏目,与《中国青年作家报》的属性高度吻合,主要是这一个“谈”字抓住了关键。“谈”不是“记录”,“谈”是说、或论,是沉淀中的思考,是有别于新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就是作家,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但作家并不等同于记者;文学离不开现实,但文学作品也不能等同于新闻。
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需要呐喊,更需要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一位作家都身在其中,都在经历着、思索着,文学需要时间,作家需要时间,文学需要沉淀,作家更需要沉淀,这很关键。
五篇“五日谈”小文,在匆忙中写就,不成体系,只是一些随想随录、所感所悟。相信,对于这场疫情,一定会有厚重、深刻的文学作品出现,或许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因为文学永远是照亮灵魂的明灯,这盏明灯,就站在我们的头顶。
2020年3月19日 写于山西长治
【下周请看:战“疫”·名师五日谈】
作者简介:
郭震海,青年作家,笔名,乐其、雨辰等。著有长篇小说《信任危机》,中篇小说《留守女人》、《两个中国士兵》、《背你到天堂》、《山村来了“第一书记”》等多部。出版有随笔集《风吹草动》,小说集《飞翔的纸蝴蝶》、《传世忠告》等。多篇作品成为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