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04: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铁匠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铁匠读书笔记展开。可以通过描述铁匠的生活、技艺、读书经历等方面来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铁匠和读书笔记的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铁匠读书笔记的内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在描述铁匠读书笔记的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4. 内容丰富:在正文部分,要尽量丰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铁匠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铁匠的生平、家庭、生活环境等,使读者对铁匠有更深入的了解。
b. 铁匠的技艺:描述铁匠在锻造过程中的技巧、经验,以及如何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技艺。
c. 铁匠的读书笔记:详细记录铁匠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包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感悟,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d. 铁匠的感悟:阐述铁匠在读书过程中的成长和感悟,如对人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5. 举例说明:在
难度:★★
工具:A3方格本、彩色铅笔、水性纤维笔(用于绘画)、签字黑笔(用于书写)
书籍:《羊脂球》经典译林版第三章——《西蒙的爸爸》
仪式:沐浴更衣(至少把手洗干净)
准备工作:至少阅读两遍原著,网络、相关书籍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先看看《西蒙的爸爸》手绘读书笔记整体效果吧!
《西蒙的爸爸》是莫泊桑的经典作品,也是他众多小说中的一个另类。《西蒙的爸爸》与《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短篇小说收录在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羊脂球》里。
《西蒙的爸爸》是莫泊桑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偏向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在《羊脂球》以后,莫泊桑的风格更偏向于现实主义文学,更多地对当时社会、资产阶级的嘲讽和批判。
接下来以西蒙与他“爸爸”的画像,作为整篇手绘笔记的中心,开始读书笔记的创作吧!
《西蒙的爸爸》讲述的是西蒙在第一天上学时被同学们嘲笑没有爸爸,他走到河边,回想起之前从河里捞起来一个死人,他面容安详、没有痛苦,于是西蒙想要投河自尽。
铁匠工人菲利普发现在河边哭泣的西蒙,他送西蒙回家后,西蒙强烈要求菲利普当他的爸爸,菲利普开玩笑般答应了。第二天西蒙向众人宣布他有个一爸爸,但同学们不承认,因为菲利普不是西蒙妈妈的丈夫。
西蒙将这件事告诉菲利普,就在那天晚上菲利普到西蒙的家里向西蒙妈妈求婚。从此以后,西蒙有了一个真正的爸爸。
《西蒙的爸爸》小说篇幅不长、通俗易懂,对内容进行梳理的难度不高,只需要按时间顺序对内容进行划分。
手绘读书笔记tips:
1、创作笔记时需要确认一个主色调,在这里我以菲利普工人服的蓝色为主色调,绘图时多使用蓝色,让笔记有整体感;
2、在对小说的内容进行梳理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前将各部分故事概要提炼出来,根据内容对方格本的空间进行划分,最后书写;
3、内容梳理可以以列表的形式,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适当添加简笔画。此处我画上8张“小纸张”,将8个部分填写在各个纸张里,最后用实线将各个“小纸张”按顺序连接起来。
我们从莫泊桑的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他对于非故事主干的描写,总是那么精要、简练。比如在《羊脂球》里,莫泊桑对天气的描写:“好几天来,地面由于严寒已经冻得很硬。到了星期一下午三点钟光景,来自北方的乌云又带来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下午下起,一直下到第二天早晨都没有停止。”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在于,其他作家可以用大篇幅的言语对环境进行描写,但是莫泊桑总是点到即止。
《西蒙的爸爸》里有几处非常经典的环境描写。西蒙来到河边想要投河自杀,他却看到了他来到河边,看着潺潺的流水。几条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追逐嬉戏着,有时轻轻一跃,一口叼住正在水面上飞舞着的小虫子。鱼儿的这种技巧使他入迷,他看着看着,哭也停止了。
西蒙的心情与周围的环境并不影响,很多作家在描述主人公悲哀的时候经常描写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的环境,莫泊桑却让周围的环境更加真实,让读者更加贴近小说的世界。他尽可能对小说删繁就简,就是为了不让细枝末节吸引读者注意力,影响主干内容。
在《茶花女》里,小仲马尽可能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读者塑造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让小说人物的性格、心理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而莫泊桑则相反,他尽可能地描写人物的客观行为,减少心理活动的描写,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在描写西蒙妈妈与菲利普第一次相遇时,“这个年轻的女人立刻两颊绯红,痛苦得像万箭穿心,紧紧抱住她的孩子,眼泪簌簌地流下来。”这是从菲利普的视角看到的西蒙妈妈,读者却能从西蒙妈妈的行为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悔恨。
手绘读书笔记tips:
1、 记录笔记时不必像书评般详尽,用简单的句子进行记录即可;
2、 记录时需为其他笔记预留适当的空间,用蓝色的边框围住艺术特色部分,让笔记空间感更强。
《西蒙的爸爸》是莫泊桑较为成熟的作品,这篇小说之所以能让读者体会到生活中的苦难与感动,是因为莫泊桑描绘了生活中各种“戏剧性”的瞬间,将《西蒙的爸爸》一步步推向巅峰。
西蒙为何没有爸爸,是因为爸爸死了,还是爸爸离开这个家?在故事开头并没有交代,而是直接描述了西蒙没有爸爸的结果——被同学们嘲笑、殴打,也就是校园欺凌。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不管是小说还是生活中,都让人心痛。
明明寡妇的儿子也没有爸爸,为何大家不嘲笑他?当西蒙将这个事实说出来辩驳时,寡妇的儿子却傲气十足地说:“我的爸爸,他躺在墓地里!”此时,一阵嗡嗡的赞许声在这群孩子中传开,好像有一个躺在墓地里的死了的爸爸的这一事实抬高了他们同伴的身价。
这本是十分荒诞的场面,却被莫泊桑描绘得合情合理,因为西蒙说不出来他爸爸在哪里,可想而知西蒙妈妈将他保护得很好,以至于他以往都没遇到这种情况,没有追究爸爸在哪里。
这是从儿童的角度描写“死亡”的话题。西蒙是否真的了解什么是“死亡”?当然不是,他回忆里,那个从河里捞上来的人面容安详,别人在周围评论:“他现在倒幸福了。”西蒙以为投河自尽就可以幸福。但是西蒙一下子被旁边的小青蛙吸引了注意力,西蒙毕竟只是个小孩。
菲利普在认识西蒙和他妈妈的第一天里,就答应当西蒙的爸爸,在现实中是否是荒诞的画面?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轻易答应小孩的要求,以为小孩不会太较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忘了。菲利普为了让西蒙绝了自杀的心,答应这个要求。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场面依旧是“荒诞式”的。
莫泊桑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总能在篇幅有限的小说里将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开始同学们只是嘲笑西蒙没有爸爸,后来西蒙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爸爸”,同学们又揭穿他菲利普并不是他真正的爸爸。其实西蒙有没有爸爸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在大人们恶意讨论的环境渲染下,孩子们也变得刻薄而霸道。
菲利普认识、了解西蒙母子的时间并不长,他也是新搬到这个地方。从小说里我们并不能看出他有多喜欢西蒙,多爱西蒙母亲,甚至菲利普是在铁匠铺众人讨论说西蒙母亲是诚实且坚强的女人,菲利普才决定去跟西蒙妈妈求婚。
更戏剧性的一幕是,文中没有描述关于他们感情升华的部分,西蒙的妈妈却答应了。也许莫泊桑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许他想着重赞扬人性之美,故事发展再荒诞也不为过了。
手绘读书笔记tips:
1、因笔记空间有限,需要对戏剧性的内容进行提炼、简化;
2、对数字部分加粗、配色,笔记会更加美观。
《西蒙的爸爸》在知名度上不及《羊脂球》,因为《羊脂球》着重批判法国当时资产阶级丑陋的面目,现实主义的作品更受当时文学批评家们的欢迎。而《西蒙的爸爸》更注重赞扬人性之美,偏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已经逐步退下法国的舞台。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西蒙的爸爸》依旧是莫泊桑的上乘之作,他对人生戏剧性的变化描绘得出神入化,更能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END——
我是@爱打机的妹子,青云获得者,用文字与你们分享生活之美。
★关注我,了解更多手绘读书笔记教程~
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姓杨,她戴黑框眼镜,身材瘦小,头发花白,50多岁的年纪走起路来却虎虎生风。她有一句口头禅:趁热打铁。比如课堂上讲完公式,她会说:“趁热打铁,我们开始做练习题。”再比如某题有人答错,她会在纠正后来一句:“趁热打铁,你再重新答一遍。”不只课堂上,课下杨老师教育犯错的学生时也会来一句:“趁热打铁,你现在去改正。”
时间久了,几个调皮学生就给她起外号叫“杨铁匠”,还把我们班叫作“铁匠铺”,把学生称为“小铁匠”。惭愧的是,当初我喊得最起劲,还戏称自己为“小李铁匠”,并在课本封皮上签满“小李铁匠”的大名。
不管大家私下如何调侃,在杨老师“趁热打铁”式的教育下,我们班成绩进步显著,班风奋发向上,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鼓作气、绝不拖延。我“说干就干,绝不拖延”的人生态度应该就是在那时养成的,让我至今还在受益。
时过境迁,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教数学。初登讲台,我满怀热忱,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投身乡村教育。学校硬件条件不好,我就自制教具与学具,自费购买教学软件,力图还原城市孩子的生动课堂;农村留守儿童居多,我就逐户走访了解学情,逐个与学生谈心,并加上外出打工的家长微信,与家长远程交流;经验不足,我就白天逐字逐句研究如何备课,晚上逐帧观摩名师公开课录像,一点一滴吸收名师的经验,仅听课笔记和教学反思就记满了三大本。这一连串组合拳下来,班级的班风、学风有了一定进步,我的努力有了可喜的收获。遗憾的是,班级总体成绩提升不明显,原地踏步的学生较多。我想,会不会有一个瓶颈在等着自己去突破?
一天,上完练习课我讲解完例题后顺口说:“趁热打铁,我们一起做练习。”我突然心中一动,想起了杨老师的口头禅,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做个数学“铁匠”呢?
说干就干,我拾起“趁热打铁”这句口头禅,仔细回忆、揣摩杨老师的教学方法,认认真真做起儿时自封的“小李铁匠”。
当年,杨老师的课堂最吸引我的是花样百出的学习场景,学校操场、水池旁的月季花、校门口的梧桐树……每一个熟悉的场景都能化为杨老师的数学例题。想到这里,我思忖:课本例题中的某些情境是乡村孩子没有经历过的,如求高铁出行的路程、求城市喷泉花坛的面积等。学生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下求学,效果必然不佳,可是论逗鸟捉虾、种树栽花,那就是乡村孩子的强项了。
于是,我把学习场景搬到了大自然中。学习长方形面积,我们去田间地头一个一个数田格子;学习倍数特征,我们去晒麦场,一根根数玉米棒……学校所在的冀南平原小乡村到处都是孩子的身影,我把整个村子变成了教室。
课堂环节设置上,我借鉴了杨老师的精髓——精讲多练。新知识讲授完毕后,我一句“趁热打铁”便开启练习环节,不再进行流于形式的游戏活动。为此,学生主动计算多了,被动听课少了,知识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巩固与强化。
当年,杨老师以对家长的“穷追猛打”闻名校园,针对班级里屡教不改的“小懒虫”,杨老师除了在学校常抓不懈外,还会反复联系家长,定时监督家庭教育效果,做到教育持续有效。
往日,我向家长指出学生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后,便不再跟进关注,家长往往只能坚持一段时间便偃旗息鼓。如今,我与家长交流结束时必定来一句“趁热打铁”,督促家长立即将教育措施付诸实践。我还效仿杨老师定期联系家长,不断增加“打铁”热度,保持教育温度。针对在外地务工的家长,我利用微信视频帮助他们与孩子定期联系,做到远程“趁热打铁”。
在我自封为数学“铁匠”的这段时间,学生的成绩有了长足进步,“打铁”手艺也愈发炉火纯青,打出的“知识铁块”更是纯粹精湛,我这个“小李铁匠”总算是没有“辱没”杨老师的“门风”。
最美的教育期待就是“长大后,我成了你”。成为教师后,我开始深深感激与钦佩杨老师当年“趁热打铁”式的教育,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头禅,背后承载了杨老师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与心血,而我也在不知不觉间传承了她的教育理念。感谢杨老师,是您让我充满勇气与信心,敢于在这广袤的冀南平原上不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兼庄乡中心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26日第7版
作者:李亚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