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0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公德》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从《公德》这本书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和感悟。可以将主题定为对公德的认识、公德在生活中的体现、公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公德》这本书的作者、出版信息、主要内容等,引出读后感的主题。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1)概述《公德》一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概括作者对公德的看法。
(2)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对公德的感悟和理解。
(3)分析公德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4)提出践行公德的建议和措施。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公德的重要性,并提出对未来公德建设的期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b.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4. 举例论证:在论述公德的重要性
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作为受党恩情、组织培养的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应立什么德?怎样立德?通过“学史崇德”第三专题学习,我深深懂得要在党史学习中紧紧围绕“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主线,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立政德,践行时代标杆。“立政德”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时代命题,它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尺度标杆。它蕴含着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的历史阶段中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精神层面和行动实践的新要求与新选择。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里的“灵魂”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更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先辈们浴血奋战、慷慨就义、前赴后继和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崇高美德和民族精神。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引领政治品德,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这样的政治“灵魂”,才能培养和吸引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为之不懈奋斗。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把“五个是否”作为政德基本考量,即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否忠诚干净担当、是否无私英勇无畏。
明大德,厚植如磐初心。存大德,就是要识大体、顾大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大体”。要深刻认识共产党的神圣职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曾经遭受过政党发展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遇到过围追堵截的军事风浪考验、承受过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忍受过国外势力各种威逼利诱的阴谋诡计。共产党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将这些困境一一破除,让曾经只有52名进步人士组成的团队,发展壮大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筑“中国梦”的百年大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局”。我们要把个人的精神追求、功名利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发展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等融为一体,时刻将“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立根固本中挺起精神脊梁,坚如磐石地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
守公德,凝聚浩然正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执政理念的核心是“公”,“公”是国家和民族的公共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等。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私求可言。“公”是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一份承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的一份坚守。作为党员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牢记“爱国为民”情怀,自觉把爱国爱党作为思想根基,坚持党的领导,深刻认识自己“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要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公”是为民办事的公义之心。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公”为政治理想,公私分明、秉公办事也历来被世人所称道,大公无私是共产党永葆活力的精神特质,它贯穿于共产党成长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公职人员手中的公权,是人民赋予的,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因此,作为科技事务工作者,要牢记事务即服务,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牢记公权从何而来,守公德、用公器、谋公利,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急为急。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这个根本性问题,时刻提醒自己恪守公心、用好公器、善谋公利,以履职为公、用权为民的实际行动,发挥表率作用,凝聚浩然正气,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严私德,秉持正己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里讲的“正心”就是要严私德,只有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操守,才能修养身心、整顿家风、治理国家、安平天下。“打铁还需自身硬”,共产党人正是拥有了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等这些精神气质,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赞誉,人民才愿意将身家性命和大好河山交付于共产党。今天,我们应怎样严私德呢?结合当前实际,我觉得要在“三慎”上下功夫。要慎独。在自己独自一人开展工作的时候,也要严以律己,高度自觉地完成任务,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违反法纪之事。陈毅元帅在沂蒙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一个甜西瓜”“一碗大米粥”“一块门板铺”的故事,就印证了共产党员正是有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才有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深厚情谊,才有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科学论断。要慎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喜欢道听途说而信谣传谣,是失德的表现。要慎言,不主动歪曲事实、消极怠政,不编制“灰”色信息,无度扩散,要传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除“亦官亦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错误思想。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心怀坦荡,不搞背后议论;做到实事求是,不搞弄虚作假;做到言之有据,不搞捕风捉影。要慎行。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做事要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面对形形色色的感官诱惑、各种各样的拉拢腐蚀,要定得了心神、稳得住立场、守得牢底线、受得住考验。共产党员不仅要守住自己的清廉阵地,更要守好拒腐防变的家庭后方,严明家风家教,树立防腐典范,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外延拓展到“身边人”,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作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放心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德崇德是人生必修课,是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立德崇德,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湖南省科学技术事务中心党委副书记)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什么时候,在哪儿开始立德,立什么样的德,以何种方式立?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要的问题。
一、独善其身与相善其群
家庭是一个私人领域,学校是一个公共领域,在这两个领域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是要做出区别的。私德与公德是两个不同概念,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用了4年的时间,写了《新民说》,书中收录了20篇文章。他在此书中最早谈的是公德,然后又谈及私德。他认为中国人关于私德谈得很多,但是公德谈得太少,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谈一身之德、一家之德、一族之德,还有一天下之德。但是很少谈一国民之德,他重视公德,实际上强调的是公民道德。他对私德的界定是“独善其身”,对公德的理解是“相善其群”。
梁启超富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对我们现在仍有启发。他说私德是人们在社会私人生活中遵守的基本道德,包括怎么去做人,如何自律以及自我约束,还有在家庭生活中怎么样去承担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了家庭生活应该坚守的德行。我个人认为,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最应该强调的三个品质是自律、利他、向善。
公德是公民在开展社会交往、公共生活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也涵盖教育自身,具有公共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社会公德,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但是也具有公德的意蕴。
私德和公德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的,无论在中小学德育,还是家庭的德教中,我们既要看到这二者的区别,更要看到二者之间的相通相融。梁启超在论述公德私德时,也提到私德培育要为公德培养打下一个基础,公德培养要巩固私德的养成,要实现二者更好的融合。
二、家庭德教与学校德育
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分别接受着教育,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对于广大家长来讲,首先要有德教的意识,中国人习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实际上说的就是孩子早期所形成的好习惯和好品行对于人生的影响。其次,要理解德教的内容,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认为凡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做私德。《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家庭美德,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都属于德教的范畴。最后,还要掌握德教的原则和方法,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谈到了私德培养有“正本”、“慎独”和“谨小”三种方式。“正本”就是要明确道德教育的方向;“慎独”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要学会自律;“谨小”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把小事情做好,积跬步致千里。
学校德育既包括私德教育,也包括公德教育。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仅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提出了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坚持协同配合,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三、立德树人与多维一体
围绕立德树人建立的家庭教育理论框架,我们应该是从文化、历史、社会和心理等诸多方面去思考,应该在融合视域中思考理论构建。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一些学者,都有一个共识:德是人性本身。孔子提出“修德”,孟子阐释“尽心”,朱熹认同“居敬”,王阳明告诉大家要“致良知”,实际上都是在人性层面思考德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到“城邦之外无道德”,也把德看成是一个群体生活共同遵守的准则。家庭虽然是私人领域,但也是一个血缘社群,有群体生活就应该有道德坚守。
西方有两种道德教育的传统对我们今天影响非常大,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品格-习惯”教育模式,要告诉孩子美德是什么,还有在实践中怎么做;二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传统,就是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诉孩子什么是道德,但是要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什么是道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科尔伯格在发展心理学上提出的道德两难判断,所延续的正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这种传统。我认为,在当前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两种传统都要继承,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认知问题,需要有一个基本价值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选择,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正本”。
我们现在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实际上是要整合多维度的研究成果,同时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平台打通,让它们融合起来。就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要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美国学者爱泼斯坦提出了重叠影响域的理论,他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不断地给孩子提供正向的积极影响,最终能够促进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和人性。
多维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生活的德育,要把为人处事和社会准则放在一起,把明辨事理和身体力行结合在一起。同时要警惕道德的虚无主义。现在中国家庭中有一大批“无私”的父母,兢兢业业、历尽千辛万苦养了一大批极度自私的孩子。对此我们一定要警醒。学校也要提高广大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胜任力,这样才能给家庭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
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承担共育的责任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实际上全社会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康丽颖 本文为作者在2018年9月15日召开的“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揭牌仪式暨家庭教育交流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已授权在中国教育新闻网发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