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06: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医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感受。是关于书中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精彩,还是对医者仁心的感悟,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2. 概述内容:简要介绍《医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主要人物、故事背景等,为读者提供一个大致的了解。
3. 深入分析: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对书中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人生观等,以及这些特点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b. 故事情节:探讨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曲折性、悬念设置等,以及这些因素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
c. 主题思想:挖掘书中的主题思想,如医者仁心、人生百态、社会现象等,并阐述这些思想对你的启示。
d. 文学手法:分析作者在书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象征、讽刺等,以及这些手法对作品表达效果的影响。
4. 表达感受: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对《医事》这本书的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情感共鸣: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如感动、愤怒、惋惜等。
如果一个同行或医学生让我推荐一本除专业以外的书籍,我一定首推《协和医事》。第一次读这本书已十年有余了,如今再次阅读,又有不一样的感触。
第一次阅读此书,被“老协和”深深感动。自省、专注、慈悲。我此后的行医遇事常常思及,如果是“老协和”会怎么处理呢。忆及“非典”时孩子刚两岁多,我积极报名去前线,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只是觉得这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我对疫情发展迷茫时,我的老师——国医大师方和谦根据时令节气分析出疫情节点,给我们战胜“非典”极大的信心。方老还说:“作为中医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当仁不让,在卫生战线上,在治疗急危重难的疾病中,争取一席之地是很光荣的;在关乎百姓生命攸关的重大战'疫'时刻,中医中药应有所发挥。”并预言中医药对时疫有很好的疗效。此次新冠疫情来袭,作为科室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科室医护人员的安全,第一时间制定中医科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暂行办法,安排好工作,配合全院调配。作为北京中医管理局新型冠状肺炎防控期间的中医药值守专家做好值守工作。作为新冠肺炎区级定点医院中医药诊疗方案评审专家,完成了对北京普仁医院、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北京潞河医院三家定点医院的中医药诊疗方案的阶段评估和现场指导。我时常用“老协和”的标准去自省,虽然远远不够,但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近日再次阅读此书,引起深深思考。第一,协和打破日益细化的分科率先创立了“普通内科”,说明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要具备整体的临床思维。这是中医相较西医的优势之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念。注重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人不仅与外界统一、联系,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治疗疾病需要有整体观。
第二,除了医德,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对成就一个名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非常重要的铺垫是准备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医学,尤其是中医学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学科,其与古代文学,尤其是哲学关系密切,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非知识广博,而难明其真理。《外科正宗》“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我不禁想起方和谦老师,方老家学渊源,又习文出身,喜爱阅读文学作品,文学功底深厚,对他成为医学大家帮助甚大。方老说:学好中医,一定要博览群书,尤其是古代文献典籍。首先要善于继承,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博采众方,勤于实践,然后要勇于创新,突破常规,推陈出新。所以作为一名医生要要求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加强文学修养,多读书、读好书。
门诊党支部 中医科 权红
2020年9月
元上都出土汉白玉雕龙柱
《饮膳正要》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为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该书记载的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膳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述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甚至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我国的医药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意义。
忽思慧——一位神秘的宫廷饮膳太医
元上都博物馆出土文物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继承蒙族医药经验的同时,通过吸收汉族先进的医疗技术,及引进阿拉伯医学,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事制度和医疗保健系统。有元一朝,不仅医官的品阶、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机构也扩大并严密起来。宫中专门设饮膳八医四人,负责饮食营养及食品卫生——忽思慧担任的便是这个职务。
元上都博物馆出土文物
天历三年(1330年)三月初三传说中的王母上寿之期,忽思慧向皇帝献上《饮膳正要》,共三卷,除收录诸多药膳方和食疗方外,还记载阐述了各类饮馔的性味与滋补作用,以及饮食的诸般禁忌。仅第一卷的“聚珍异馔”篇,就详细叙述了95种膳食的性质、功效、对人体的好处,就连每道方子的制作方法和烹调细则,也都被记录在内。
元文宗御览此书后,大喜,下令刊刻印刷,这部书从此在世间广为流传。
由于《元史》没有为忽思慧立传,故其生卒之年不可考,由此也为这位学识渊博的宫廷饮膳太医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饮膳正要》中的养生之道
《草原新生》 摄影/包曙光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深刻地论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健身的辩证关系。他说:“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财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藏,五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堵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节选)
流传至今的“塞北三珍”
摄影/包曙光
被誉为“塞北三珍”的醍醐、酥酪、马奶酒,就有两种在《饮膳正要》中作过介绍:
“醍醐取上等酥油约重4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磁瓮贮之,冬月取瓮中不冻者,谓之醍醐。
酥酪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
醍醐,蒙古语为“夏日陶斯”,俗称“纯酥油”或“马思桑油”。酥酪,蒙古语为“欧日莫”,后世蒙古族人又将这一美食再加工,制成“水乌他”、“奶乌他”、“酥酪蝉”,更是精美绝伦。
马奶酒是元蒙族人民非常喜爱的饮料,其中精品又称“元玉浆”,需六蒸六酿方成,曾为元代宫廷御酒,每当宫廷举行大宴或大祭时,马奶酒是必不可少的饮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曾用金碗畅饮马奶酒,元代开国名相耶律楚材赞之为“琼浆”,作诗云:“愿得朝朝赐我尝”。元人许有壬撰有《马酒》一诗,赞道:“味似融甘露,香凝酿醴泉。新醅撞重日,绝品挹清元”。
马奶酒
吃羊肉养生——贯穿古今的游牧民族食谱
《饮膳正要》中有一节专研骨肉性味,羊肉味甘,营养丰富,著者忽思慧认为,适量食用可治头风、汗出、虚劳、体寒,有补中益气之效。通观全书,羊肉食用量占据第一。“聚珍异馔”篇所列的95种食谱中,有76种皆用羊肉制作,就连看似无关的大麦汤、瓠子汤、团鱼汤等,亦以羊肉为主材。蒙古人爱吃羊肉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铁锅炖羊肉
蒙古人与茶的历史渊源
茶汤的好处在于能够止渴、消食,颇为适合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元代诗人马祖常有诗云:“太官汤羊庆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描写了皇帝在饱食鲜美肥腻的羊肉后饮茶消解的习惯。皇帝爱喝茶,宫中为此设立了专门机构,以掌管内廷茶叶供应。
历史上,与多民族、多地域的交流互通,使蒙古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18种元代宫廷常用的茶,其中既有汉族人常喝的绿茶,也有深受藏族影响以酥油为配方的酥签、兰膏、西番茶。奶茶与酥油茶口感相似,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喝一碗热腾腾的奶茶,既解渴、化食,又补充营养、催热驱寒。
一部《饮膳正要》,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大历史
美国学者保罗·D·布尔勒曾以《饮膳正要》为主,辅以欧洲旅行家记录的蒙元饮食资料,写下了《13—14世纪蒙古宫廷饮食方式的变化》。他认为《饮膳正要》一书,反映了代表着“蒙古风味”的基本内容。正如这位美国学者书中所写,一部《饮膳正要》,忽思慧写下的岂止是满篇营养之道,还是元代社会丰富多彩的饮食生活,以及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大历史——这种大一统紧密了蒙、汉、回、维多民族的文化联系,促进中国与外国的交流,而这也是“京城食物之丰,北腊西酿,东腥西鲜,凡绝域异味,求无不获”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敖包之祭》 摄影/王金
如今,蒙餐已被评为中国第九大菜系,而蒙古族贯穿其中的蒙医养生理念也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和接受。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蒙古族虽发源生长于高原高寒地带,但其许多思想理念十分先进,这些珍贵的思想逐渐被时间所检验,不但成为了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也成为许多人来到这里的重要理由之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