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梁漱溟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1 08:26

手把手教你写《梁漱溟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梁漱溟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梁漱溟的哪本书或哪篇文章,以及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这有助于你在写作过程中保持焦点。
2. 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对梁漱溟的生平、思想、学术成就等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著作。
3. 分析内容:仔细阅读梁漱溟的著作,对其中的观点、论证、论述方法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梁漱溟的主要观点和论点; b. 他所引用的例子和证据; c. 他的论证过程和逻辑; d. 他的观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4.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你对梁漱溟著作的看法,包括:
a. 对其观点的认同或反对; b. 对其论证过程和逻辑的评价; c. 对其著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5.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感悟或社会现象,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6.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梁漱溟及其著作,引出主题; b. 主体:分析梁漱溟著作的内容、观点和论证,结合实际

「读书心得」追求至善人心

《传习录》是辑录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与其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的中华传统哲学经典。该书通过王阳明先生的言传身教全面再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反映了心学的核心观点。

梁漱溟说过,人生在世,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关系。李叔同曾经总结到,人的一生要过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当哲人们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生命体验简化为深刻而又简约的隽永之词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思高度和人生境界。但寻常如你我者,并不是“生知安行”的人,绝大多数人要“学知利行”,甚至是“困知勉行”,这就需要一本智慧之书来启迪我们思考、鞭策我们成长。《传习录》正是一本解答生活疑惑、平复生命情绪的好书。

《传习录》一书,告诉了我们探究事物本真的方向——从自心上去探究天理,学会与外界对话。大千世界,纷杂的现象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困扰。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探求事物的本真要超越具体现象,要穷尽天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天理就是至善的人心。

他也认同“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但认为求真的根本并不在解读万事万物,而是要通过万事万物的现象反映出“至善是心之本体”这一实质。正如他和爱徒徐爱的对话中,徒弟疑惑询问道:“侍奉父亲是孝顺、与朋友交往是诚信、治理国家是仁义,具体的事有许多道理,恐怕不全面研究是不能掌握究竟的。”而王阳明却认为,孝、信、仁的道理全在心里:“心即理,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诚如阳明先生所言,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内心。遇到迷茫困扰时,不妨回想阳明先生的教诲,听从内心深处至真至善的声音。

《传习录》一书,启示了我们如何平复生命的情绪——知行合一以致良知,学会与心灵对话。阳明心学伟大之处,就在于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致良知的信心。他说“人人皆可为圣人”,启示我们“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传习录》更给出了我们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手段——“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告诉我们要在生活细节中打磨心性。而这种心性的打磨是不畏过往、不思将来、安在当下的打磨,是在知行合一中探究心的至善——正如老师书中教诲学生:“立志下功夫,如种树然。只管栽培浇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心学与《传习录》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我想,它留给我们的是对人性真善美的信心——“人人皆可尧舜”。正因这种美好的信念,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前行的力量和方向,在格物、诚意中悟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正因这种美好的信念让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人生道路上。因为心的至善,让我们明白“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连银行 彭晓辉 || 责任编辑 陈斯阳)

读梁漱溟的书有感

从清末(19世纪末)到1949年,中国有志之士一直进行救民族,救中国的活动,探索各种途径。梁漱溟是积极探索的实践者——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也是积极探索的思考者——分析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为什么革命总是失败,最后共产党能够成功。

根据梁漱溟自始至终的意见,文化从人生态度来分类,可以分为3种态度,对应的文化就有3个阶段。

第一种态度,主要面对物的问题。解决人对物的问题,即解决生活问题,把阻碍自己生活改善的一切东西,都当做物对待,战而胜之,就能改善生活。

第二种态度,当身体所需的物质足够,不需要为生活操心的时候,或者妨碍自己改善生活的东西是“人”的时候,就要面对人的问题。所以以面对“别人”的为主要问题,就是第二种人生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出世的态度。不关心现在,只关心来世和天堂。

一般而言,人类历史开始,主要解决生存问题,因而首先采取的是第一种人生态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将顺序采取第二种态度和第三种态度。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有偶然的因素,不会按照上述理论分析的道路走。

西欧人的人生态度,经过了第一态度(上古时代)——第三态度(中世纪,教会统治时代)——第一态度(文艺复兴开始)这样的转变。

印度人的人生态度,从上古时代的第一态度,跳到第三态度,就基本没有回头。保持这第三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宗教和迷信。在印度,至今教派仍然众多。

中国人当然最早也是第一种人生态度,但自从周公孔子为中国文化建立了一个范式之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就转向了第二种态度,人生主要问题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圣人们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妨碍是否能够解除,并不像“物”对自己的妨碍那样,可以取决于自己,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取决于“别人”。因此,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根本,只能是从自己内部解决,所谓“君子求诸己”。

圣人相信,只要自己冷静下来,多想一想,就都明白,以己推人,则别人就是自己,了无分别,那里还有什么别人。不仅没有别人,而且也没有“别的东西”,万物都和自己一体,天人合一。当然,这样的道理,很多人要悟很久才悟得出来,即便后来差不多也被称为圣人的王阳明,也是几十年探索之后,才在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因此,孔子通过提倡礼乐,借用自古以来的祭祀风俗,提倡孝悌,以人人都熟悉的家庭伦理推广至社会,经过孔子后生的推广,独尊儒术的政策。中国社会形成了伦理本位(社会本文,不是个人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以道德统领社会,而个人道德纯粹来自理性,并非来自外人的强求。虽然后来的一些死板的礼教有强求成分,那是背离圣人的理想、背离人的本性的。

梁漱溟定义的理性,不同于一般人讲的科学道理,而是感情方面的理智。他说类似于罗素三分法(本能、理智和灵性)中的灵性。也就是前面所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于人的感情,以己推人,那就是讲道理的,只要将心比心,那就是理性。

按照梁漱溟的意见,中国人早早采取了人生的第二种态度,是一种早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不与人对抗。别人就是自己嘛,那么解决所有问题都从自己找原因。这样的话,中国人养成了依靠个人,不结成团体的习惯。社会的相互依靠基于家庭伦理,这种相互依靠,还靠的是对方(家庭成员、家族成员)的主动,每个人对别人的帮助都是自己依赖自己的道德自觉,是自己给自己加的义务。这样,中国一直就没有团体的习惯,尽管人们有伦理本位(家庭社会为主)思想,没有个人权利的概念。因为个人权利与团体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有团体问题,才有个人问题,有个人权利(权和利益),就有团体公共权利。所以,中国人过去一直是一盘散沙,既没有个人权利,也没有团体权利。权利概念不明,只有伦理关系概念,义务都是自觉自加的,也没有国家概念。

清末民初,外族入侵,外来文化影响,西方个人独立自由民主的概念引入,特别是五四运动对传统伦理文化的冲击,西方个人独立、个人本位思想入了人心。本来个人权利与团体是一个对应关系,五四运动激发了人的个人权利概念,但没有激发人们的团体概念。

团体本来是因为斗争而成立的,没有斗争就没有团体。

共产党利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建立了斗争团体,团体的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社会理念(注意,不是之前被批评的那种吃人的死板礼教,而是孔子的以己及人的伦理概念。吃人的礼教,单纯强调父亲、丈夫、君的权威。孔子孟子强调的父慈子孝,没有绝对权威,人己无别。)一致,是对五四以来破除传统、强调个人的一种修正。这个团体有别于之前清末以来形成的那种松散的团体——只有个人本位思想的人所组成的团体。因此,这个团体才有向心力,才有那么多人追随,才有那么强的战斗力,才最终统一了大陆。

梁漱溟本来是坚决反对共产党的斗争那一套的,因为那种残酷的斗争,并不符合中国的伦理道德。在周公孔子的思想影响下,中国2000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散漫的社会,实际上从来没有形成阶级。在太平世,老百姓自由散漫地生活。在乱世(多数因为皇家传了几代以后不知道民间疾苦,官僚腐败,民不聊生而引起),群雄并起,最后确定一个霸主之后,老百姓复归于自由散漫的生活,与世无争。

但清末以来,除了共产党那一套,其他人(包括他自己搞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他民主运动)的革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国,使中国一直处在战乱中几十年。这个事实,促使梁漱溟对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做了分析。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