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0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孟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总结孔孟的思想,还是为了探讨其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启示?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2. 熟悉孔孟思想: 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孔孟的思想体系,包括他们的哲学观点、道德观念、教育理念等。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们的思想。
3. 确定作文结构: 一篇好的读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而言,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 - 引言:简要介绍孔孟思想,点明自己的观点和目的。 - 主体:分析孔孟思想的核心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 评价:对孔孟思想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4. 突出重点: 在作文中,要突出孔孟思想中的重点内容,如仁爱、礼、孝道等。通过举例说明,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思想。
5. 结合实际: 在分析孔孟思想时,要结合实际,将其与当代社会、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读后感更具现实意义。
6. 表达观点: 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
最近醉心于学习《论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事,原来孔子都替我们思考过了。孔子对中国人来说,如悬挂在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而且让所有中国的文人、普通人,心中都对自己有了要求,对人生、对未来都怀着希望。
关于《论语》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欣赏梁漱溟先生所著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在这本书里,梁漱溟把孔子一生的言论总结出了14个态度,而这14个态度是整部《论语》的精髓,也是孔子的整个人生!
下面我一一介绍这14个态度:
第一个态度是“仁”,《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对话主题是关于“仁”的,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出清晰的结论,仁,是一种很难达到的人生境界,孔子说,弟子中只有颜回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而其他弟子只是偶尔能做到。
在我看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如果自己意愿做个好人,做个仁爱之人,那么就没有什么抱怨的,也不希求任何回报,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仁者不忧”,有“仁”在心的人,不会总是患得患失,为了一件小事就忧虑不已。
第二个态度是“乐”,孔子爱唱歌、爱弹琴,《诗经》三百篇他都能弹奏歌唱,在家里的时候“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一副怡然自得的和乐画面。
我们通观孔子的一生,可谓“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但是,即使是“绝粮于陈蔡”,他依然“君子坦荡荡”地弹琴唱歌并与弟子们畅谈。梁漱溟先生说“生机畅达溢洋则乐”,这个人从内在就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他的生命就是喜悦。
是什么支撑孔子在那个“黑暗王国”里依然能“乐活其中”,我想,那应该是心中不死的信念,孔子在那个物质并不大的时代,已经重视精神的富足,孔子是最强调理想的一个人,他绝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样去混口饭吃,而是教学生怎么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吸引的几乎也都是一些能讲理想的人!
这跟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样的,柏拉图也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让你成为更好的人。孔子希望我们成为君子,成为圣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一个社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
今天,先讲孔子的这两个态度:“仁”和“乐”,愿我们都能修炼出宽厚豁达的心胸!
近期听读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一书,书不太厚,却蕴含《论语》大道,主线分明,脉络贯通,对孔子、孟子之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梁漱溟先生曾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独到剖析了《论语》,并围绕14个态度,徐徐展开,从仁至义,品孔孟义理之精;由情入性,习儒家修身之道,只要理解了此书的14个态度,《论语》的精髓基本上也就学到了。书中还阐述了孔孟的共识与差异,很是清晰。
思维导图
1、学问和专研来源于生活,不深入生活、不深入社会的学问,谈不上真学问。
2、讷言敏行,少说多做,这是人成熟稳重的表现。一些巧言令色者,鲜矣仁。
3、凡事求诸己,眼睛向内看,多找自己的原因。
4、毋意,不了解过程,不清楚来龙去脉就不要妄作评论,更不要轻易下结论。无凭无据瞎寻思、乱推理,瞎猜测,就会无事生非。
5、毋必,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按固定模式来做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学会通权达变,根据环境和形势,灵活调整以适应当下。
6、毋固,不要固执己见,科学知识都是有保质期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务,要有持续学习和改变的能力和意识。
7、要有一定的钝感力,当你对周围变得敏感,觉得什么事情都应该提前知道,这时基本谈不上生而为人的幸福感。
8、毋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平台带给你的,看问题多几个角度,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非我莫属。
9、做一件本身觉得有意义的事,就会带来乐趣。如果只为了利而去做事情,那么就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10、放于利而行,则多怨!只为了利益去做事情,人会越干越没劲,越干越没有意思!
11、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人活着最怕没有生趣,功利心太重的人,往往失去自我和亲友。
12、用道德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法律,法制是社会发展必经的过程,道德约束是法治社会的进阶。
13,不迁怒,不贰过,不松懈,养成好习惯。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就是好人先看自己的问题,不迁怒于人。心理学“踢猫效应”
14、尽人事,听天命,把自己作为人的那部分努力做到,至于能得到多少不要看得太重,更不要斤斤计较,因为那得看天由命。
15、孟子比孔子晚出现100多年,孔夫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二人都是儒家思想,孟子把孔子的学说结合时代予以鲜明的推演、演绎,是儒家文化立足当下,深入人心。
《论语》共有11705个文字,向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海外出差也会看到孔子学院,这次通过学习《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更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深了认识,好书呀!
以此记录、分享!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