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1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风波》鲁迅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风波》这部作品,探讨鲁迅先生的思想、艺术手法、社会背景等方面。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风波》的背景和内容;在主体部分深入分析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分析: a. 作品主题:分析《风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封建社会的腐朽、人性的扭曲等。 b.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 c. 艺术手法:分析鲁迅先生在《风波》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夸张、对比等。 d. 社会背景:结合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4. 观点明确: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既要结合作品本身,又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论证充分:在阐述观点时,要充分论证,既要引用作品中的具体事例,又要结合现实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资讯!
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正在悄然酝酿。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生的民国政权却步履维艰。就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文学巨匠鲁迅用他锋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底层众生图。
1920年9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风波。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却如同一面照妖镜,将中国底层社会的种种痼疾和人性的复杂面相展露无遗。故事发生在一个看似平静的乡村,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将人性中的丑陋与卑劣暴露得淋漓尽致。
故事的主人公七斤,是个普通的农民,靠撑渡船为生。他因为跟随潮流剪掉了辫子,却在"皇帝复辟"的谣言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七斤的遭遇,正是当时许多普通百姓的缩影。他们在新旧交替的夹缝中挣扎,既想追随时代的脚步,又担心自己的选择会招致灾祸。
真正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七斤周围人的反应。他的妻子不仅没有同情和支持丈夫,反而对他破口大骂,担心他会"连累"全家。邻居赵七爷则幸灾乐祸,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剪掉辫子。这些人的行为,不禁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墙倒众人推,船翻自保忙。"
鲁迅用他犀利的笔触,将这些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七斤嫂子的刻薄、赵七爷的虚伪、看客们的冷漠,无不令人触目惊心。他们在强者面前卑躬屈膝,对弱者却又趾高气扬。这种"见狼是羊,见羊又为狼"的心态,正是鲁迅所要批判的"国民劣根性"。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这场风波中,唯一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的八一嫂,却因为自己是个寡妇而遭到了群嘲。人们宁愿相信赵七爷的胡说八道,也不愿意听一个弱势群体成员的理性分析。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不时上演,不禁让人感叹:百年过去,某些人性的阴暗面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
鲁迅通过风波这个小小的切口,为我们解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的环境中,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同理心,变得冷漠、自私,甚至以欺凌弱者为乐。这种情况,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文学大师余华在活着中的描述:"人一饿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
鲁迅并非只是冷眼旁观。他用辛辣的笔触揭露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唤醒国人的良知,激发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正如他在灯下漫笔中所说:"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这句话道出了"奴性"的本质,也点明了改变的方向。
在风波中,鲁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进一步凸显了底层人的生存困境。一方面是船上那位文人眼中的"田园风光",另一方面则是七斤一家的鸡飞狗跳。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让读者哑然失笑,更引发了深层的思考:表面的和谐下,往往隐藏着难以言说的苦楚。
有趣的是,鲁迅在描绘这些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贴上"愚昧"或"封建"的标签。相反,他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七斤,虽然在家人面前显得软弱,但他剪掉辫子的行为,其实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意识。这种复杂的人物塑造,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有思想深度。
鲁迅的这种写作手法,不禁让人想起一句俗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希望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从而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风波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时至今日,这篇小说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类似的"见狼是羊,见羊又为狼"的现象。比如,在网络空间中,一些人对弱势群体的遭遇视而不见,却对明星的一举一动趋之若鹜;在职场中,有人对上司唯唯诺诺,对下属却趾高气扬。这些现象,不正是鲁迅笔下那些人物的现代版吗?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究竟进步了多少?我们是否真正摆脱了鲁迅所批判的那些"国民劣根性"?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我们也不能否认,与鲁迅时代相比,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都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物质富足可能会带来精神的贫瘠。"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关心弱势群体,践行社会责任。这种变化,或许正是鲁迅笔下那个善良的八一嫂的现代回响。
回顾风波,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批判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唤醒,为了改变。他希望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激发人们的自省和进步。正如他在野草中所说:"我以为'我'的使命是在创造,即使是幻想的也可以。"
今天,当我们重读风波,仍能感受到鲁迅笔下那股激浊扬清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同理心,关爱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毕竟,正如一位现代作家所言:"一个人的进步和一个社会的进步,往往始于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让我们以鲁迅的风波为镜,审视自己,改变自己,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文丨卿心君悦
鲁迅在《忽然想到》中提到一个关于凶兽与羊的故事:
武者君在路上看到了两样东西,一为凶兽,一为羊。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鲁迅。
鲁迅听完一笑,告诉武者君,你只不过发现了一部分,路上的东西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武者君问,为何?
鲁迅说:
“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1920年9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小说《风波》。
多年来,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多基于“张勋复辟”“辫子去留”这两点,断言该篇与《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一样,旨在批评革命的不彻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然而,对于鲁迅这么一位人性批判大师来说,通过“头发的改变”和“人内在的不变”所看到的东西,仅止步于此吗?
不!
对于鲁迅来说,相对于政治,他更关注人,——人所具有的“国民性”,也就是人在狼与羊之间的转化。
在《风波》的开篇,鲁迅就用老道的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祥和温馨的乡村图——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乘船路过的文豪,见此炊烟袅袅充满童真乡趣的画面,诗兴大发:
“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可真有如此之美么?
不!这只是鲁迅特意安排的讽刺,将镜头从河上扁舟拉至临河的土场,就会发现这幅“乡村图”的丑陋——
79岁的九斤老太坐在桌旁,正在发脾气地大骂曾孙女六斤:
“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六斤一听,手握着那把炒豆,跑到河边的乌桕树后,伸出扎着两个小辫的脑袋,对九斤老太喊道:
“这老 不死的!”
相隔距离太远,外加九斤老太年纪也高,并没听清六斤的话,只是高声骂了一句天天挂在嘴边的话:
“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物质贫困的生活,一把炒豆,就毁掉了祖孙之间该有的亲昵。
不久,主人公七斤出场了。
七斤是九斤的孙子,六斤的父亲,虽是个农民,却从爷爷那辈起,就扔掉了锄头,操起了木桨撑起了渡船。
因为时常进城,回来给乡亲们讲些城里的新鲜见闻——“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由此倒成了村子里的一个“名人”,颇具威信。
然而,今天这个“名人”回来,却没有往日的傲气,而是垂头丧气的。
见七斤坐到桌前矮凳上,六斤从树后跑了回来,叫了声“爹爹”,七斤没有回应。
缓了一会,七斤慢慢地抬起头,说出了丧气的原因:“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一时没听懂丈夫的话,反应过来后,问“又要皇恩大赦么”?
七斤悲叹道:“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知道丈夫辫子早被剪了,追问:“你怎么知道呢?”
七斤说:“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一听是消息最灵通的咸亨酒店说的,七斤嫂傻了眼,看着坐在对面的七斤的“光头”,责怪愤恨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绝望地盛了一碗饭,搡到七斤面前,怨恨地说道:
“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餐桌上一时沉默了下来,就在这时,七斤嫂抬头望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穿过独木桥走了过来,身上穿的还是那件“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的这件长衫是有讲究有故事的,在七斤嫂的记忆里,这件长衫三年来赵七爷只穿过两次,一次是跟他有过节的麻子阿四生病的时候,一次是曾砸烂过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
这一次见赵七爷又穿上了长衫;七斤嫂明白,一定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秧了,而这个仇家很可能就是她的丈夫七斤。
七斤嫂想起了两年前,七斤有一次喝醉了,曾痛骂过赵七爷“贱胎”,如今看到这件“长衫”,再联系到七斤从咸亨酒店带回来的“信息”,七斤嫂的心不安地躁动起来。
果然,赵七爷摇摇晃晃地站到七斤的身后,唠起了外界的事。
从赵七爷的话语中,七斤嫂再次得到了验证,七斤在劫难逃,这还不算完,听赵七爷的话:
“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似乎家里人也得跟着遭殃,听此,七斤嫂一下子恨透了七斤,当着众人的面,用筷子指着七斤大骂道:
“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就这样,远在北京的的一场风波(张勋复辟),在鲁迅笔下,又掀起了七斤一家的一场风波,远处的风波未止,近处的风波再生。
在近处的风波中,失去了“辫子”的七斤,于内承受着前路昏暗的忐忑,于外还要承受着当众被妻子指责辱骂的烦恼。
而在七斤嫂的心中,对七斤会不会因“辫子”而丧命已无太多担忧,而是唯恐“带累了我们”。
联系一开始九斤与曾孙女之间的咒骂,再到得知“皇帝要坐龙庭”之后,七斤嫂对七斤的怨恨与指责,不难看出极度的贫困已然使七斤一家为生存而扭曲了基本的人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表现在家庭关系上的人性扭曲,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基于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动物性”的暴露。
在“温饱”面前,人性的底线不断被挑战,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石被撼动,和睦的关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彼此间的龃龉与相互的詈骂。
与物质的贫困伴生的是精神的贫困,而精神的贫困会导致的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凉薄”。
这一点,在余华的《活着》中也有提及——
“人一饿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明明是凤霞挖到一个地瓜,王四欺负凤霞不会说话,趁凤霞用衣角擦上面的泥时,一把抢了过去……”
在那个特殊的饥饿年代,为了一块地瓜,凤霞、福贵与王四在地里险些闹出一条人命,在其中所隐藏的沉重的人性,可见一番。
回到鲁迅的《风波》中,七斤嫂因怕“受牵连”对丈夫的詈骂不休不止,话语难听又不堪。
旁观的寡妇八一嫂心肠最好,怀里抱着两岁的孩子上前劝架:
“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八一嫂本是好意,其所言也中肯,无任何毛病。
在八一嫂看来,事已至此,埋怨无用,何况这事也不能全怪七斤,你七斤嫂在当初七斤剪去辫子时,也说过“没有辫子也没有什么丑”的话,又何必抓住七斤的错不放呢。
同时,虽说眼前传闻“皇帝坐龙庭,又要起了‘辫子’”,但传闻毕竟是传闻,官府也没下发告示,也许事态的发展不会那么坏。
而一心要“摘清”自己的七斤嫂,听完立马翻脸了:
“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
到最后更是举起了“恨棒”打向八一嫂:
“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这个过程中——
七斤嫂用筷子戳了喊着要添饭的六斤的头,导致六斤的空碗摔在地上出了个豁口;见此,怒火在心的七斤从凳上蹦了起来,捡起碗检查了一番,见碗破了,怒骂一声“入娘的”,一巴掌将六斤扇倒在地。
而一旁的赵七爷,原本正因自己没剪辫而剪辫的“仇人”七斤要遭殃,趾高气昂,笑容满面,也因八一嫂的那句“衙门还没告示”而心怀不满,向八一嫂发起了攻击。
本是好言相劝,却被双方夹击,委屈的八一嫂气得浑身颤抖地离开了。
可笑的是一旁其他的“看客”们,反倒觉得“八一嫂多事”,而不去思考八一嫂说的有没有道理。
七斤嫂“恨棒”打八一嫂,赵七爷恼怒攻击八一嫂,“看客”宁愿看戏,听赵七爷忽悠,也不愿意听八一嫂的冷静分析,其背后原因只有一个:
八一嫂是个寡妇,是地位最低的那一个。
我们固然可以说这些人对八一嫂的“蔑视与攻击”是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 但更深的原因却很可能是:精神上的贫困导致了他们对比自己更弱者的欺凌, 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 是对别人痛苦的鄙夷、蔑视。
在这里,鲁迅要批判的就是“国民劣根性”中的“见羊是狼”——
一些人的苦难看起来是偶然的生存困境所致,比如八一嫂成为寡妇,比如《祝福》中被狼叼走了儿子的祥林嫂,但她们更痛苦的根源却并非生存的困境,而是“他人即是地狱”所带来了精神困境。
物质贫困下的精神贫困,让人失去了根本的同理心,失去了对周围人的同情与关怀,甚至于一旦人有了不幸,反倒会被周围排斥,被人取笑。
在这种氛围中,鲁迅深刻地意识到,他们的苦难被人排斥、被人漠视,他们身边的人听不见比自己更弱者的痛苦的呻吟,这些人甚至还因为可以欺凌比自己更弱势的人而沾沾自喜,为自己可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去指斥更弱者而心满意足。
由此才会出现儿子被叼走,反被周围人戏弄的祥林嫂;科举失败、贫困潦倒,反被“短衣帮”嘲笑的孔乙己;死了丈夫,孤儿寡母还要被骂“偷汉小寡妇”的八一嫂;以及受尽欺辱只能靠“精神胜利法”自我慰藉的阿Q……
在《灯下漫笔》中,鲁迅沉重地写道:
“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这就是鲁迅眼中的“国民性”,也就是“奴性”。
在很多人心中,所谓的“奴性”就是“当惯了奴隶”,这是对的,但这只是“奴性”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许子东在《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中,对“奴性”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总结为下:
(1)要在努力生活中寻找到乐趣、赞叹、抚摸、陶醉。(这就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当惯了奴隶”。)
(2)不仅被比自己强的人欺负,也会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就是见狼显羊相,见羊显狼相。(这也是“奴性”。)
(3)起来以后,也希望做主子,也要有自己的奴才。(这一点在《阿Q正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放到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来讨论。)
回到《风波》中,“见羊是狼”的特性在八一嫂被针对的情节里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了,而“见狼是羊”的一幕则完全体现在一众人对赵七爷的态度上。
赵七爷是七斤所在邻村茂源酒店的老板,又是方圆三十里内唯一出色的人物和学问家。
整个村子的人,对赵七爷的尊敬都来源于这两点。
可赵七爷真的高贵吗?
也不是。
他的酒店曾被鲁大爷砸烂过,他忍着不敢吱声;他那所谓的学问,不过是知道五虎将的名字,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这知识来源是赵七爷所收藏的引以为傲的一套书——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可实际上,金圣叹何时评过《三国志》,不过是《三国演义》罢了。
由此来看,其实赵七爷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封建统治的“维护者”或是“既得利益者”,不过是在物质和精神上,相对于周围人更强势一些而已。
也就是因此,让村里人玩命地讨好。
赵七爷一登场——
人们纷纷起身,拿筷子点自己的饭碗发出谄媚的:“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
面对家人、丈夫与八一嫂嚣张跋扈的七斤嫂,可在赵七爷的“威压”下,也是不敢过多的发声。
把村民面对赵七爷的态度,跟面对八一嫂的态度一对比,其“媚强凌弱”的“奴性”特点一清二楚。
意识到这种“奴性”的特点,再去观看物质精神双重贫困的麻木“众生相”,也就不难理解,如今时代所出现的底层人相互倾轧的特点了。
在《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2月刊)中,周海波解读《风波》时说道:
“不以信仰为重而以生命存活为主的民众,在自己死水般的生活环境中,以无特操的精神状态不断地上演‘无事可做的悲剧’。这里是一种普遍的人生困境,也是鲁迅在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感受上升为理性思考的整体效果。”
这种以“信仰”来解读精神性、“国民性”的角度是值得称赞的。
尤其是,这种解读的角度可以打破长久以来的某种“偏见”——一提及鲁迅笔下的“庸众”,就会想到被贴上“愚昧”“封建”“落后”等标签的行尸走肉。
鲁迅的批判,意在唤醒,而非贴“标签”或是单纯冷血的批判。
通过鲁迅的文章,我们要寻找与思考的:是在这些外在表象下的某种思想特质,及其所产生的根源。
曾多次见人亮出这样的观点,认为“国民性”的根源在于物质匮乏,经济贫困。
对此,个人仅持一半的认同。
在《管子·牧民》中确实提到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把精神上的问题完全归根于物质之上,是否过于草率呢?
就拿如今这个时代来说,物质条件飞速发展,可看到精神的提升了吗?
似乎,网上一桩桩、一件件的“丑闻”,正默默地诉说着——精神与文明正处于“要滑坡”的危机。
我相信,对此鲁迅也是同样的态度,否则鲁迅就不会在《阿Q正传》中特意写下那段意味深长的“土谷祠之梦”——
被欺压的阿Q,在梦中“翻了身”,翻身后阿Q首先报复的却是身边一样受苦的人小D,报复完之后,再想到的就是抢钱、抢女人……
由此不难发现,根源的根源,未必是物质,而是精神上存在的“痼疾”——长久封建历史铭刻在灵魂之上的“国民性”之“奴性”。
也因此,在《大江大河》中,阿耐也会写下那句让人深思的话——“农奴翻身后未必不会做恶霸。”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