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1 21:3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跟党走”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跟党走”,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跟党走”的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跟党走”的具体内容、表现和重要性;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跟党走”的必要性。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介绍“跟党走”的内涵,如:坚定信仰、忠诚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等; b. 分析“跟党走”的历史背景,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的光辉历程等; c. 结合实际,阐述“跟党走”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国家发展等; d.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跟党走”,如:坚定信仰、努力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
4.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结构紧凑。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可以列举一些先进典型、英雄人物的事迹,展示“跟党走”
来源:【云新闻】
“我真想去看看淮海战役精品文物展,亲手捐赠自己的淮海战役纪念章。”97岁的冯为民老人说。
从太行山下的贫家少年到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这位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抗战老兵,镌刻着红色记忆,书写了苦难与抗争、忠诚与奉献的一生。
1929年,原名冯晚瓜的冯为民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县(现高平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战事频繁,自然灾害不断。12岁时,他不得不跟随三哥外出乞讨,尝尽艰辛。“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讨到一把玉米皮,刚捧在手心就被风吹散了,那一刻真感到绝望。”冯为民回忆道。
1944年7月,在山西省安泽县,冯为民和三哥幸运地遇到了八路军,被收留入伍。“入伍时,我个子不及枪高,鞋子大无法穿,只能用刺刀在鞋后跟扎孔用线绑着固定。”冯为民说,当时,八路军条件很艰苦,刚开始没有配发枪支,他的作战工具就是一把铁锹。后来,在班长的带领下,他在战斗中缴获了敌人的武器,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枪。
一次,冯为民跟随部队行至洪洞县城与赵城镇之间的一个四方城时,被日军包围。眼看着日军冲了过来,战友们立刻拿起武器和敌人近身搏斗。“我当时没见过这个阵仗,有点懵了,肩上还扛着那把铁锹,在班长的提醒下才反应过来,捡起地上的武器加入战斗。”冯为民说。
1945年,冯为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47年初攻打孝义县(现孝义市)时,正值寒冬,大雪纷飞。为隐蔽行动,冯为民和战友们将棉衣翻过来穿,露出白色衬布,推着梯子匍匐前进,最终成功攻下县城。这场战役让冯为民记忆最深的不是浴血奋战的过程,而是战友们打开县城粮仓,将粮食全部分给城里的老百姓。“老百姓们高兴极了。这件事让我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始终将老百姓放在心上,更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老人感叹道。
1944年至1948年,冯为民在部队中经历了一段段热血沸腾的战斗生涯。从被编入八路军四纵队十一旅警卫连3排8班开始,他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
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冯为民跟随部队渡过黄河抵达河南,在此,他遇到前来寻找自己的三哥。三哥反复诉说母亲非常想念他,劝他回家。虽然冯为民也十分思念母亲和家人,但他还是希望三哥理解自己继续留在部队的想法,他说:“若不是遇到共产党的部队,我早已饿死了。是共产党给了我新生,我要一辈子追随共产党。”
1952年底,冯为民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师一二一团运输连驻扎云南,并先后担任运输连2排副排长、排长,后任副连长,并在营房建设中荣立二等功。1958年3月,他前往德宏遮相农场参与修建东大沟工程,荣立大功一次。1968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为民”,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民服务。”
如今,生活在芒市的冯为民过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街道社区安排敬老员每周到家询问其身体状况,了解他的需求和困难。“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时刻关心我们老兵,我深感幸福。坚定跟党走,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正确的决定。”看到祖国繁荣昌盛,冯为民无比自豪,他希望曾经的那段峥嵘岁月照亮后人前行之路,激励青年一代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邓清文 通讯员:董书敏
编辑:窦崇尹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我真想去看看淮海战役精品文物展,亲手捐赠自己的淮海战役纪念章。”97岁的冯为民老人说。
从太行山下的贫家少年到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这位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抗战老兵,镌刻着红色记忆,书写了苦难与抗争、忠诚与奉献的一生。
1929年,原名冯晚瓜的冯为民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县(现高平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战事频繁,自然灾害不断。12岁时,他不得不跟随三哥外出乞讨,尝尽艰辛。“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讨到一把玉米皮,刚捧在手心就被风吹散了,那一刻真感到绝望。”冯为民回忆道。
1944年7月,在山西省安泽县,冯为民和三哥幸运地遇到了八路军,被收留入伍。“入伍时,我个子不及枪高,鞋子大无法穿,只能用刺刀在鞋后跟扎孔用线绑着固定。”冯为民说,当时,八路军条件很艰苦,刚开始没有配发枪支,他的作战工具就是一把铁锹。后来,在班长的带领下,他在战斗中缴获了敌人的武器,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枪。
一次,冯为民跟随部队行至洪洞县城与赵城镇之间的一个四方城时,被日军包围。眼看着日军冲了过来,战友们立刻拿起武器和敌人近身搏斗。“我当时没见过这个阵仗,有点懵了,肩上还扛着那把铁锹,在班长的提醒下才反应过来,捡起地上的武器加入战斗。”冯为民说。
1945年,冯为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47年初攻打孝义县(现孝义市)时,正值寒冬,大雪纷飞。为隐蔽行动,冯为民和战友们将棉衣翻过来穿,露出白色衬布,推着梯子匍匐前进,最终成功攻下县城。这场战役让冯为民记忆最深的不是浴血奋战的过程,而是战友们打开县城粮仓,将粮食全部分给城里的老百姓。“老百姓们高兴极了。这件事让我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始终将老百姓放在心上,更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老人感叹道。
1944年至1948年,冯为民在部队中经历了一段段热血沸腾的战斗生涯。从被编入八路军四纵队十一旅警卫连3排8班开始,他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
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冯为民跟随部队渡过黄河抵达河南,在此,他遇到前来寻找自己的三哥。三哥反复诉说母亲非常想念他,劝他回家。虽然冯为民也十分思念母亲和家人,但他还是希望三哥理解自己继续留在部队的想法,他说:“若不是遇到共产党的部队,我早已饿死了。是共产党给了我新生,我要一辈子追随共产党。”
1952年底,冯为民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师一二一团运输连驻扎云南,并先后担任运输连2排副排长、排长,后任副连长,并在营房建设中荣立二等功。1958年3月,他前往德宏遮相农场参与修建东大沟工程,荣立大功一次。1968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为民”,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民服务。”
如今,生活在芒市的冯为民过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街道社区安排敬老员每周到家询问其身体状况,了解他的需求和困难。“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时刻关心我们老兵,我深感幸福。坚定跟党走,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正确的决定。”看到祖国繁荣昌盛,冯为民无比自豪,他希望曾经的那段峥嵘岁月照亮后人前行之路,激励青年一代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云报全媒体记者邓清文通讯员董书敏
(云南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