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发现之旅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00: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发现之旅》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是关于作者的观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对书中所蕴含的哲理和启示?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深度和针对性。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你想要表达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阐述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b. 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高潮、转折和结局,以及这些情节对你的影响。
c.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和命运,探讨人物形象对你的启示。
d. 哲理和启示:挖掘书中的哲理和启示,结合自身经历或现实生活,阐述你的感悟。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避免过多使用口语化表达,保持文章的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去远方,而是换副眼镜看世界
"旅行最大的意义,不是打卡景点,而是刷新认知"
我们总以为:
✨ 看到更美的风景=更好的旅行
✨ 去更远的地方=更深刻的体验
但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早就说过: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1. 为什么我们总在"找新风景"?
- 社交媒体让我们陷入"景观焦虑"
- 别人打卡的地方,我们也要去
- 看似在探索世界,实际在重复别人的眼睛
但真正的成长是:
同样的街角,昨天觉得破旧,今天发现充满生活气息
同样的咖啡馆,上周觉得吵闹,这周听见了爵士乐的韵律
世界没变,是你看世界的眼睛变了
2. 如何获得"新眼光"?
① 慢下来
- 用一小时观察一棵树,比匆匆拍100张照片更有收获
- 在咖啡馆坐一下午,可能比赶场打卡更难忘
② 问"为什么"
- 这个传统为什么存在?
- 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
- 这个现象背后有什么故事?
③ 跨界思考
- 用艺术家的视角看建筑
- 用程序员的思维理解人际关系
- 用旅行者的眼光重新发现家乡
✨ 3. 最棒的风景,在认知升级后的日常里
- 第100次走的那条路,因为注意到银杏叶飘落的轨迹而变得诗意
- 吃了10次的早餐店,因为发现老板的手艺传承而感动
- 住了多年的城市,因为了解它的历史而充满感情
旅行不是为了逃离生活
而是为了带着新眼光回来生活
互动时间:
你最近一次"换个眼光看世界"的经历是什么?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认知升级"故事吧~
#旅行意义# #认知提升# #生活美学# #心理学# #发现美好#
发现之旅——是心理咨询师最基础的本能
做心理咨询的这些年,经常遇到一些巨婴、无行动力等状态的来访,仔细观察他们比很多普通人,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与能量,但是他们都选择了躺平!而选择躺平的理由也很简单,是因为身边人全是打压式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亲戚、同学等,一旦选择去做些什么,就指责来访这不行、那不对、这不好、那有问题........以至于来访,还没有行动,内心就有了各种失败、无能、无助的恐惧出现!自然也失去了行动的勇气!
被云朵盖去风光的研究生最近有一位45岁的来访,高学历、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就是不去工作,其原因是——父母认为来访做什么都不行,研究生学历吧,也不是名校,之前选择的工作也没有选好,谈个恋爱吧,几次失败!久而久之,来访双相了,又抑郁、又焦虑,整天靠着找人聊天才能过下去!后面遇到晓晓,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晓晓在短短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指出了来访15条优秀的潜质,来访惊喜的痛苦不止!一直在反复地问:“老师,我真的这么优秀?我真的有这些能力?我真的可以更好?”听到那呜咽的声音,晓晓直觉得无比庆幸,自己遇到了老师,改变了自己的思惟与观察的视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不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消失不见,也不会因长久的压抑而降低,它只会躲在一个角落,被尘埃埋盖在那里,终有一天会被阳光照耀,而重新展露出它的光彩!
16岁的青春本该肆意盎然这位双相的青少年,已休学二年,之前曾有严重的抑郁与焦虑,最严重的时候,会有想结束生命的想法!从来访诉说的情况判断,这是一位特别坚强而耐忍的孩子!只是由于父母关系、教育方式、生存环境等原因,造成当下孩子没有力量、内心恐惧等!在聊很开心的时候,晓晓问这位孩子,愿意听一听咨询师眼里的自己吗?对方很高兴的说:“老师,您快说说,您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当咨询师将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一一说出于口时,来访久久没有回应,后面轻轻的问:“老师,您可以再说一遍,让我写下来吗?”晓晓说:“当然可以,你先去准备纸笔,我再来说!”当晓晓说出来访近20条不一样的内在资源时,来访哭了,一直哭,一直哭,后面给咨询师说:“老师,从来没有人这样告诉我,我原来拥有这么多,我原来这么棒,我原来这么有力量!”
所谓的抑郁与焦虑,也许是缺少一些被肯定、被看到、被鼓励、被接纳、被认同的坚定!35岁,一颗缺爱而愤怒的心来访不顾咨询师正在说话,直接打断而愤怒凶恨的说:“你们知不知道我生病了?你们知不知道我是一个病人?你们明不明白,这不是认知的问题,而是很现实的问题?是他们不爱我,不肯爱我,不肯跟我说话,不愿意搭理我!你们到底懂不懂?屁的心理咨询师,什么都帮不到我!”还不等咨询师回应,来访继续说:“喂,你听没听到啊?算了,你听到也帮不到我!就是他们啊,我父母啊,明明他们可以帮我,却不肯帮我!明明只要爱我,就能减少我的痛苦,但他们什么都没有做,还骂我不去工作,我怎么工作?我生病了,我有病,我怎么工作?”咨询师正要回应,来访又用很低沉的语气说:“他们要肯抱抱我,肯爱我,肯搭理我,肯跟我说话,肯看看我,我不就好了吗?我都教过他们,怎么做才能帮我,他们就是不肯去做!他们就是不爱我,就是不想我好!我好了,他们不好吗?为什么不愿意爱我呢?爱我怎么了啊?啊?怎么了啊?为什么就是不肯爱我?你们知不知道,这不是认知的问题,这就是现实的问题,现实就是他们不爱我、不理我、不关心我!”听着来访这发自内心的嘶吼声,还有那一句又一句的问话,
晓晓一方面心疼来访努力想要身边人关爱的心,一边又心疼年迈父母养育这样一种偏激思惟的小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要么父母都强势、要么有一方强势,孩子从小生活在被羞辱、打压、控制、贬低等环境里!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某个条件或要求,父母就会吝啬于赞扬与认可,甚至达到条件与要求,父母只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认同与表扬!要么是父母情感淡泊或冷漠,夫妻长期冷暴力,或者整天争吵!这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我被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我变得有价值才能被爱,久而而之就演变成向外求的状态,得到时,要么归咎于自己不够好,要么指责与抱怨不公平!
所以,这类看上去是缺爱的人群,并不是真正的缺爱,而是缺少被接纳、被赞美、被认可、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被看见............仅此而已!
如果要说有什么方法,是可以对治与改变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良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接纳与认同的爱!所以让我们一起练习——如何关爱自己与他人吧!智者有言——教育就是传递,传递你心灵的东西。你心灵的东西是怎样,你就会传递什么,这个好像做不了假的一件事!你心里有关爱,把它传递出去,这就是关爱教育。一旦一个孩子发现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欣赏,发现自己在父母和老师的心中很重要,他就开始自律。能够欣赏自己的孩子,发现他生命的优点,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些优点,就会让一个孩子站起来。与其说教他,不如说是发现他。每个人就是像一本书,走进任何一个人的心,必须怀着谦卑的心,不谦虚的话就读不懂。引导一颗心非常不容易,必须在他的生命中反复地探索、观察、琢磨。收服一颗心,最伟大的行为就是慈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咨询经验的晓晓老师,希望关注原创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您觉得对您有点用,请顺手点亮“在看”与“点赞”,以示鼓励哟!若您认为还值得推荐,请您动动小手,给您喜欢的文章一个转发分享吧!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