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批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02:46

精心挑选《批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批读书笔记作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通过阅读书籍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撰写批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选题明确
1.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保持热情,提高写作质量。
2. 确定作文主题,如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深入剖析。
二、结构清晰
1. 开篇点题,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故事背景等。
2.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小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书籍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书籍的感悟。
三、内容丰富
1. 紧扣书籍内容,对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深入剖析,展现自己的思考。
2.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书籍的感悟,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语言表达
1. 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的句子。
2.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学术性。
3. 注意文章的连贯性,使各部分内容衔接自然。
五、格式规范
1. 标题:简洁明了,概括文章主旨。
2. 正文:按照

读《书正宪扇》——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原文: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象之不仁,丹朱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做个极恶大罪的人,更无解救得处。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

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哉!

翻译:

现在人内心的问题,大多数只是一个傲。千般罪过和百般的恶念,都是从心的傲上发生出来的。为人傲,那么就会觉得只有自己高明,自己是对的,绝不肯屈居人下。因此,如果当儿子的傲,必然不能孝顺;当弟弟的傲,必然不能恭敬;为臣的傲,必然不能忠诚。大舜弟弟象的不仁,尧帝的儿子丹朱的不肖,都只是因为一个“傲”字,就了结了一生,成为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而且根本无法解救。正宪你辈为学,一定要先把傲这个病根除去,才有可能进步。

“傲”的反面就是“谦”。“谦”就是“傲”的对症之药。所谓的谦,并不只是在外表上表现的谦卑,恭顺,必须是要内心深处恭敬,节制,退让,常常要看到自己的错误,能真正的虚心,接受他人的善言善行。因此,当儿子的能谦,就能做到孝顺;当弟弟的能谦虚,就能恭敬;做臣子的能谦,也就能忠。尧舜的的圣明,也不过是谦到极致,谦到至诚的境界,也就是忠信,谦让,温和恭敬,内心充实满足。

正宪你一定要恭敬、勤勉的用这个功夫,千万别像伯鲁之简一样!

解析:

这是阳明先生写给儿子(义子)以的一篇文章,并让儿子把这篇文章写在扇子上,起到警醒自己的作用,就如同座右铭。

一、什么是傲

诵读《书正宪扇》,初有心得,欣然自悦,对“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有所感触。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今人们的问题,主要就是一个“傲”字。即“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阳明先生多次提到“傲”的问题,也论述了“傲”的危害程度,“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进而提出:“傲为罪恶之魁”这个论断,可见傲慢的恶劣程度是多么的高啊。

《说文解字》对“傲”的解释是:“傲,倨也。”也就是倨傲不逊。阳明先生格外惊醒“傲”的危害性——“傲为罪恶之魁”,傲慢是所有罪恶之首。

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明智,学史鉴今。历史上就不乏因傲而失败的例子——

关羽“武圣”,义薄云天,勇力无敌,却败走麦城,终遭杀害。究其原因,只因一个“傲”字。

在这里,阳明先生也举了两个例子:“象之不仁,丹朱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来说明“傲”的危害程度之深。

我要认识到傲的危害,并认真戒除。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职业习惯使然,我身上有很严重的“好为人师”的傲慢情绪。对此,我要引起足够地重视,并反思改正。

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静思己过,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太高估自己,太自以为是、自命清高了。“好为人师”就有“挟贵”“挟贤”的嫌疑,虽然言语举止强作恭敬,但那只是表面的谦恭,(可以视为虚伪)表面谦恭下却难以掩饰内心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唉,错矣!唯有诚心实意,谦卑自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

“傲为罪恶之魁”,“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警醒之,践行之。

二、傲的表现形式

阳明先生的《书正宪扇》谈及到此,原话是:“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是傲,就会自高自大、自矜自是,不肯屈居人下。

傲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自高自大。

自高自大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又高又大,自以为了不起。“自高自大”这个词语出自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意思是说:我看到有人读了数十本书, 便自高自大, 凌驾长者之上,轻视同事。

小成即满,不知天高地厚;灵光初现,便觉光芒万照。自命清高,将他人视为俗物;孤芳自赏,视他人如同草芥。

傲的第二个表现形式是自矜自是。

自矜自是的意思是自负自夸,自以为是。《道德经》有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这里面存在着辩证思想的光辉,也恰恰告诫我们傲慢、炫耀之行为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也要用“自矜者不长”“自是者不彰”来惊醒自己。

傲的第三个表现形式是不肯屈居人下。

不肯屈居人下似有积极上进、不甘人后的劲头,但“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我们更应该去除浮华、潜心修为,要学养“晦养厚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告诉了我们入道有“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不敢居前争先的人,才能为众人拥戴而成为官长。我们不与天下争,要与自身的发展争;内在强大了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我们内在强大了,也不与天下争;而是一心为天下。

三、傲的具体危害

阳明先生的《书正宪扇》谈及到此,原话是:“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子而骄傲,一定不会孝顺父母;为人弟而骄傲,一定不能敬爱兄长;为人臣而骄傲,一定不能忠于君上。

阳明先生首先从“孝悌”的角度来谈傲的危害,如果傲,就会不孝、不悌。为什么先从“孝悌”的角度来分析呢?《论语·学而》有一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则的意思是说: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我们传承着“以孝治天下”的优秀传统,俗语亦云“百善孝为先”,有了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之后才能推己及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秩序,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在这个秩序中,仁是根本,而仁的根本是孝悌。所以阳明先生首先从“孝悌”的角度来谈,如果我们傲,就不会孝、不会悌,就会失去仁的根本,也就不会行仁道。最终的结果就是礼坏乐崩,社会大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推己及人,最终由孝悌而致天下大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也向往这美好的理想社会,而这美好的理想社会,其根本点在“孝悌”上。

阳明先生又从“忠”的角度,来谈傲的危害。如果傲,就不忠。人生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是很重要的人生美德。忠的本义为尽心竭力、尽心尽责,也可理解为忠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由此可见忠的重要性。

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想,阳明先生只截取了前三德用以谈论傲的危害,如果继续往下写,可能是这样的: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为友而傲,必不能信;为吏而傲,必不能礼;为士而傲,必不能义;为官而傲,必不能廉;为仁而傲,必不能耻。

总之,只要有傲,就会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危害多矣。

四、傲的成因及戒除策略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傲慢之心呢?

“有我”即是傲。傲者自私,傲慢的人,念念不忘的是“自我”,“自我”就是“自私”,满眼没有别人,仅有自己。不屑与人为伍,事事蔑视他人,总觉得自己远超他人。

如何戒傲?

戒“傲”就要“无我”,就要去私欲、存天理。去除倨傲之心,重燃敬畏之意;摒弃傲慢不恭,重塑谦逊孝悌仁德,践行阳明先生“谦为众善之基”的谆谆教诲——“‘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

“‘谦’字便是对症之药。”这“谦”不能只停留在或只作外在的谦卑恭逊的样子,而应该是内心的恭敬、节制、谦让,且常思己过,虚心接受他人意见。阳明先生的原话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

“恭敬,撙节,退让”出自《礼记·曲礼》,原话是:“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意思是说:君子待人恭敬并且克制自己,以谦让的态度来表明礼节。

“恭敬”的意思是谦恭有礼、虔诚敬肃;《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守住这颗本心。

“撙节”的意思是节约、节省、 抑制、节制;孙希旦《礼记集解》:“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

“退让”的意思是谦逊、礼让;唐初经学家、孔子第31世孙孔颖达解释为:“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史记·梁孝王世家》亦云:“非大贤人,不知退让。”历史上还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防。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现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恭敬、撙节、退让是谦之根本。

五、“允恭克让”与“温恭允塞”

我着重谈一下“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尧帝和舜帝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也只是做到了谦虚,而且谦虚到了至诚的程度,这就是“既诚敬又谦让”,“既温良又恭敬,以至于温和谦逊的美德充满天地之间”

“允恭克让”出自《尚书·尧典》,意思是指诚实、恭敬又能够谦让。这是德高望重、人心所向的尧帝给我们树立的榜样:诚实、恭敬、谦让。

“温恭允塞”出自《尚书·舜典》,意思是温和恭敬(谦逊)的美德充满天地之间,允塞其实还有诚实、诚信的意思,总之,舜帝给我们树立的榜样是温和、恭谦、诚信。

将尧帝与舜帝的美好品德合在一起,就是诚、恭、谦、温。这又让我想到了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之圣德光辉:温和(平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圣人品德让我辈高山仰止,心慕之,践行之。

阳明先生告诫我们:“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哉!”这里有一个“伯鲁之简”的典故——赵简子是春秋时期赵国君主。赵简子有两个儿子,长子伯鲁,幼子无恤。面对该选择哪位作为继承人时,赵简将两个书简分别送给两个儿子,并告诫二人,简上的文字要用心领会。几年后,当被问到书简上的内容时,伯鲁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被问到书简在何处时,伯鲁早就不知丢在了哪里。而无恤对简上的内容了熟于心,并从袖中恭恭敬敬拿出了一直带在身边的书简。后来,赵简子将皇位传给了幼子无恤。一份谦虚让无恤成为那个“被选中”的人。

伯鲁为什么会丢掉父亲交予的竹简呢?原因是傲,作为嫡子,就理当继承父业,这助长了他的骄矜之气——“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不忠不孝,必不能成大业,最终伯鲁与父业继承人失之交臂。

《关于书的书》——读书笔记的作用和评点标画式笔记

我国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读书是一定要做笔记,不做笔记不如不读书。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曾认真钻研过 1500 种以上的书籍,而且每本书都写了提要,每本书都有笔记可查。

列宁研究哲学,凡阅读过的历史、哲学、逻辑、宗教、军事、经济、艺术等书,无一不作笔记,他的这些笔记后来被整理了起来,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字数在 50 万字以上的《哲学笔记》。

毛主席读《伦理学原理》,仅仅10万字的书,就做了12000字的笔记,还不算原书上的内容。

读书不注意做笔记,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说的就是做笔记的重要性。否则,读的书再多,也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是滋味”。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唯有笔记。

做笔记有哪些好处呢?

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以下6条:

  • 1.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加强记忆
  • 2.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 3.写读书笔记有助于阅读注意力的集中
  • 4.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激发创造性阅读
  • 5.写读书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
  • 6.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说到做读书笔记,有人下意识就会认为:要拿个笔记本,在读完一本书后,概括全文并写出心得。然后猛地回想起小学老师让做《活着》的笔记时那段痛苦不堪的回忆,进而打退堂鼓。

其实,感想式和心得式笔记只是所有笔记类型中的一种,读书笔记也有很多类型。

从载体来来分,可分为:记在笔记本和书上的(书本式),记在报纸和活页上的(纸张式),还有记在卡片上的(卡片式)。

这意味着,笔记不拘泥于看完书,拿个笔记本去写才叫笔记。

笔记不仅仅可以在笔记本上做,在书上的写写画画也是,微信读书上画的线、写的想法同样也算。并且不一定读了书才能做笔记,读了报纸,在社交平台看的一篇文章,同样也可以利用笔记软件做笔记。

从内容形式上分,可分为:评点标画式笔记、摘抄式笔记、缩写式笔记、感想式笔记、心得式笔记及综合式笔记。

一,评点标画式笔记

商人在报纸上做标记

这种笔记说白了就是在书上划线圈点,时不时在空白处写点评注。画线圈点叫做标画,写评注叫做评点。二者同时使用,就是评点标画法。

列宁、马克思就善用这种方法,而且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列宁读书,五颜六色,凡想记住,必要摘录;马克思读书,做满记号,隔段时间,重读一次。

标画是不能随意标的,否则再一次拿起书时,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画的线是什么意思,而是要有一套系统的符号。一般而言:

“......”着重号:表示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的字词。

“□”方框:表示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难词。

“——”直线:表示不容易理解的句子,难句。

“~~”波浪线:表示精辟的,或者重要的句子。

评点也叫评注,可以是总结概括、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评价解析,是读者将“作者的书”变成“自己的书”的重要手段。

莫提莫.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若想吃透一本书,那就必要进行分析阅读(即所谓的精读)。而分析阅读的开始,必要进行标画与评点,其中评点就是关键。

评点有三种方式:旁批、行批与眉批。

旁批:在正文旁某一段进行的评价或提示(概括)。

行批:在字里行间某一部分或某一点进行的评价或提示。

眉批:在书页的天头或地脚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评语、疑问等

评点与标画结合起来,便是评点标画式读书笔记了,而且要说明的是,如果你只是略读,粗读,因为时间的限制,可以只标画从而找出文章或书里关于架构性的内容。如果你想吃透一本书,那么评点与标画是不可分割的,评点必然伴随着标画。

评点标画法也有其限制,那就是只适用于自己的书籍,在实体书上进行是最好的。读书软件上也能进行,只不过还是有些限制。

不过瑕不掩瑜,限制是微不足道的,好处却是不少的。

  • 第一,画记号、写评注,可以使读书更加专心致志,促使自己边读边想,锻炼思考力。
  • 第二,而书页的空白处有限,就要求语言尽量精炼,使读者善于概论,不说空话、废话。
  • 第三,当我们想重读时,很容易回想起初读时的印象。进而有新的理解。
  • 第四,评点标画的形式自由灵活,又很简单方便,省去了在本子上写体会、补充、批驳,不可避免地要复述一些原文内容这一道“工序”。
  • 第五,评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回头对全书评点标画处加以整理,可以便之系统化、条理化。
  • 第六,做评点标画式笔记要有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前后要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规律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