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2 03:17
写作核心提示:
读书笔记备忘作文是记录阅读过程中重要信息、感悟和思考的一种写作形式。撰写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备忘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主题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读书笔记备忘作文的主题。主题可以是书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风格、个人感悟、思想启示等。明确主题有助于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二、理清结构
一篇读书笔记备忘作文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1.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2.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节,分别阐述以下几个方面:
(1)书籍的主要内容:概括地介绍书籍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等。
(2)作者的写作风格: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思想倾向等。
(3)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4)思想启示:从书籍中汲取的思想营养,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影响。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笔记备忘作文的中心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注意细节
1. 标题:标题要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主题。
2. 日期: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注明阅读日期,方便日后查阅。
3. 页码:在引用书籍内容时,注明具体页码,便于读者查找。
4. 引用:对于重要的观点、论述,要注明出处,体现
文 | 张宜霞
等身的笔记本令人震撼。
69本笔记,人生能不一路风尘、一路凯歌吗?
89万字,垒就的是人生一道道靓丽别样的风景!
69本笔记,再次印证了“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优秀是一种习惯”等至理名言。
89万字,见证了您的成长,记录了您的忙碌,目睹了您的辛苦,凝聚了您的心血。( 读者焦丽萍留言)
退休后的第七个年头,也就是2017年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家里边听书边做家务,电话铃响了,是市农行办公室陈主任打来的,寒喧几句后她说:“老领导,咱们营业部(济南市农行)要筹备行史馆,您能把积累的有关历史资料奉献出来吗?特别是您的笔记本。”我心中暗自高兴,一个退休多年的老员工,还能为行里的发展出点力,感到无尚光荣,立马说:“好,马上整理!”
下午,我把十几年来收集整理的“老家底”拾掇出来,仔仔细细地分门别类地装了四个大包,一古脑儿交给了负责行史馆的同事。其中就包括69本、约89万字的笔记本。
这些资料交到行史馆后,引起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注,他们惊叹不已。12年的笔记本竟然成为营业部发展史上一个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丰富了行史馆的内容,大家都说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1998年12月,我自省农行调入省行营业部,2010年7月退休,在营业部工作了12年零7个月。在这期间,我用心收集有关资料,较完整地记录了营业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笔记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营业部各种会议、综合材料。如:企业文化、党团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文明单位建设、考核办法等。重要的阶段性工作如网点转型、科技新一代上线等专门成册。
笔记还记录了农行从纯手工记账到计算机电算化,再到两千年后全面网络化,1999年怎样配合有关公司解决千年虫”问题我都有详细的记录。为升级测试新一代程序我做了专册记录。现在大家又都用上了网银、手机银行,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金融业务。科技让银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相信,更方便的还在后头,刷脸取款、机器人服务、消费场景金融、物联网金融等等银行“高级服务”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每次外出学习,我都非常珍惜,像一块干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的知识,自己参加总行、省行培训回来后整理笔记装订成册,并经常翻看学习。
“拾零”是我几十年的习惯。有管理名言、书海拾零、名人名言、先进经验等,只要对工作、对自己有帮助,马上记下来,哪怕是同事说的一句话。如:我的一个同事说:“书是高人写的,读书就是与高人交流。人生的高度基本取决于读过的书和遇到的人。”我马上拾起来,先放在笔记本里,然后就放在心里了。
2002年,我从《中国城乡金融报》上发现农行北京分行与北京某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马上拾到笔记本里,并思考如何在济南开展这项工作。号召全系统17个支行开展了营销大学、营销医院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少大学、医院成了济南农行的高端客户。
我家的床头柜上,始终放着笔和几张小纸片,晚上偶尔想起什么事,读书时发现好的文字,马上记下来,哪怕是几个字,几句话。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本“备忘录”,每天下午下班前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整理今天,计划明天。今天的工作,已经完成的做个“v”号标记,没有完成的仍在备忘上提醒,明天的工作逐条写出来,重要的事情做“*”号标记。
这个小习惯陪伴了我几十年,不管是领导交办的、上级安排的、基层反映的事情,都记下来。这样能使工作有条不紊,先急后缓,抓主要矛盾,减少忙乱和失误,防止工作遗漏。这些备忘录中的东西,大约一周整理一次,有价值的东西都在笔记本上有所体现。
我的笔记本是活页的,使用时就分开3个部分。前面是工作笔记,中间是学习笔记,最后面是备忘笔记。随时可以添加和抽取。每一天的记录都在右上角写上日期,便于分类、装订和查找。
2008年,有位媒体朋友听说了我记录的笔记本,专门到办公室观看并且采访。他站在我的书橱前看了许久,感到很震惊。问我这个习惯怎样养成的?我告诉他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大爷给我说过,要想学习好,就要心勤、笔勤,再好的脑子也赶不上破铅笔头。大爷的话对我一生影响很大。另外,我刚进银行时,做了十几年的计划统计工作,养成了分门别类积累资料的习惯。
山东省银行业协会的一个朋友看到笔记本后说:等身的笔记本令人震撼!69本笔记,人生能不一路风尘、一路凯歌吗?89万字,垒就的是人生一道道靓丽别样的风景!69本笔记,再次印证了“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优秀是一种习惯”等至理名言。89万字,见证了您的成长,记录了您的忙碌,目睹了您的辛苦,凝聚了您的心血。
2010年7月我脱下农行行服,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了全新的退休生活。十年多来,我仍然延续了整理笔记和拾零的习惯,只是把笔记本搬到了电脑和手机里,特别好的文字和诗词也会记在纸上强化记忆。我写了20多万多字的笔记和文章,内容包括孝敬老人、帮助孩子、读书学习、写点东西、履行党员职责等。
2019年5月,我被省农行聘任为农银大学山东分校特邀讲师,自己用半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三万字的课件《人生每个阶段都要做更好的自己》,登上了山东大学、省农行、市农行、县农行等讲台,向全省新入行大学生、一级支行行长、网点主任、部分县支行全体员工分享我的体会和感受,激励年轻的农行人奋发向上,积极作为。
我常想,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66岁了,仍然站在讲台上传承着山东农行的行风和文化。
69+1本笔记,100多万字,一字字,一句句,一本本,是我对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中国梦的衷心拥护和践行,是对生活、对事业、对祖国的真挚热爱和满腔热血,表达的是一位老员工、老干部、老党员对人民、对党、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奉献之情、使命之志,这也算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行动吧!
作者简介:张宜霞,山东省劳动模范、农总行党代会党代表、中组部表彰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农行特邀讲师。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多次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多篇文章公众号阅读量过万,《陪着爹娘逛北京》一文在齐鲁壹点阅读量1416万。齐鲁壹点“霞思云想”订阅用户8.9万。《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者。
壹点号霞思云想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过目不忘是极其少见的能力。
不过,我国有位大作家就有这样的“超能力”,他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出《牡丹亭》这种名家大作,就连宋元时期二三流诗人的作品也能一字不差地背出。
这人就是钱钟书。
想知道他这身本事是如何炼成的,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但你知道做笔记究竟有哪几个实质性的好处吗?
(1)笔记是知识的积累
人做事不仅需要输出更需要输入,读书就是一种知识输入,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输入是有损耗的。
因为即便是机器,在录入信息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而对于人脑而言,这种损耗就更大了。
所谓“损耗”就是你在读书过程中,会遗忘和忽视部分细节,但做笔记是可以帮你“保真”的。
老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可以帮我们巩固加深记忆,以笔墨书写而非键盘打字做出的读书笔记,效果尤其显著。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研究调查发现:当人们放弃电子设备,转用传统的笔和纸做笔记之后,记忆力与理解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杨绛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文中就曾揭秘过钱钟书的“过目不忘”的秘密: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你看,钱钟书的记忆力惊人不假,但能做到过目不忘,也与他的大量阅读与笔记不无关系。
(2)笔记是知识的消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读完了一本书,心中有很多所思所想,脑子里也有很多想说的话,但就是无法把它们凑到一起。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提笔写字了。你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对书本的解读,亦或是做一个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就是梳理线索和进一步消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梳理,能够具象化你的思考,还能解决你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
(3)笔记也是创作的一种
2015年年底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这48册读书笔记成为了流传后世的精品佳作。
这也证明了,笔记本身也是一种创作,甚至可能是有出版价值的创作。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笔记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读书后的心得体会,对书本的解读分析,你完全可以把他们整理成书评发布在网络上,或者写成拆书稿投给相关机构,这些都是经过你思考加工后输出的内容,是百分之百的创作。
做笔记也是有技巧的,我们来看看钱钟书是如何做笔记的吧。
(1)“逐排横扫”,在书中做记号
钱钟书的一位同学甘毓津曾说他看书喜欢“逐排横扫”,而且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用铅笔画上竖线。
甘毓津还打趣道,当年如果自己只按照钱钟书画线部分来读,也能学到不少知识。
做记号这个方法想必大家都很常用,自我们开始读书,就知道要在书中划线。
不过划线也有技巧哦,钱钟书给重点段落划线是有必要的,咱们给读不懂的段落做记号也是有必要的。
前者是为了积累,后者是为了解惑,都是高效读书的好方法。、
此外,做记号也更有利于日后的复盘,毕竟人脑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但书本中的记号相当于记忆的线索,看到的时候能够引导你快速回忆。
(2)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钱钟书的笔记中有一类叫做“日札”,其中大部分是他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多为读者对某本书的体会和理解,这种笔记不比随手摘录或书本上零碎的批语,它往往会是一篇完整的成稿。
写读书心得的好处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引导你深入消化书本内容,其次呢,就是锻炼文笔,第三则是修养身心,缓解压力,有研究表明书写与创作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
(3)灵感与随手摘录
做笔记是一件认真的事情,但不一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即便是笔记我们也可以做的开心一点,记录灵感与随手摘录就是如此。
在钱钟书那套外文笔记里,他记录了横跨多个领域的各种知识与趣闻,他的笔记里居然还有意大利文摘抄的歌剧《唐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曾这样评价过他:“钱锺书做的一些简单注释,不少都是兴之所至,有的用外文,有的用中文。”
所以,建议大家随身带一个小旅行本,或者打开手机备忘录,看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脑子里有想法的时候就记录下来,不一定要多完整,但或许今天你抓住的灵感,明天就成为了你创作的素材。
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有讲到过这样一个观点:读书如不及时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
做笔记真的很重要,我们要会读书,更要会做笔记,如果你觉得自己读书破万卷,但始终没有什么收获,或许问题就出在笔记上。
你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吗?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