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王维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04:03

如何写《王维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王维读书笔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明确写作目的:首先,要明确自己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王维的诗歌特点,还是为了探讨王维的人生哲学,或是为了研究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明确目的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
2. 确定写作角度:在明确写作目的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王维的诗歌特点:分析其诗歌风格、意境、意象、语言等。 - 王维的人生哲学:探讨其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 王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贡献等。
3. 搜集资料:在写作之前,要广泛搜集有关王维的资料,包括他的诗歌作品、生平事迹、评论文章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王维,为作文提供有力支撑。
4.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以下是一个参考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点明作文主题。 - 主体部分:从选定角度出发,分几个段落展开论述。每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并举例说明。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王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其作品的价值。
5. 语言表达:在写作

王维《相思》“赠”予谁——名诗深处的峰壑之美

作者:罗漫(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维《相思》是唐人著名的五绝之一,也是文本歧异最多、诗义歧异最大的五绝之一,仅诗题就有《相思》《相思子》《江上赠李龟年》3种。清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曾将王维“红豆生南国”、王之涣“杨柳东门树”、李白“天下伤心处”3诗合赞:“皆直举胸臆,不假雕锼,祖帐离筵,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由于王维之弟王缙所编王维诗文集未收此诗,所以蜀刻《宋本王摩诘文集》不载。不载的原因,若据王缙《进王摩诘文集表》所言,应与王维诗文在安史之乱中“十不存一”有关。又由于宋本不载,所以此诗带有诗题的唐代文本现已无法看到,今人所见最早是唐人笔记中的失题文本。王维《桃源行》诗末云:“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的好友裴迪在《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中以此诗为“今典”:“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以下分别就《相思》令人迷惑的几种主要文本和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目前力所能及的深度探察。

《钦定四库全书》书影 资料图片

唐人记录的始源文本及其原义

后世流传不同文本的《相思》,从诗题到诗句,除了末句“此物最相思”始终不变之外,其他均被历代不同的记录者、刊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路径和情感需要,多次修改过,某些修改几乎面目全非,诗语甚至完全相反。譬如“秋来发几枝”和“春来发几枝”,又如“劝君休采撷”和“劝君多采撷”,都是两两对峙,不可调和。再如“红豆”和“红杏”,完全两不相关。还有唐人记录的第3句“赠君多䌽缬”,“赠君”进入宋代以后,又作“赠公”“愿君”或“劝君”,行为、语气都不尽相同。尤其是“䌽缬”和宋人所改的“采撷”,前者名词,即彩色丝织品;后者动词,即采集。除了语音一致,语义完全不同。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载:“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唯李龟年奔迫江潭……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䌽缬,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朗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成都)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可证“二十字移情”所言不虚。“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说明“红豆”一诗虽然不在王缙所编的文集之内,却毫无疑义是王维作品,至中唐时仍然在宫廷中演唱。所载和后世主要流传本迥异之处有三:失题、“秋来发几枝”“赠君多䌽缬”。

上举唐代的阙题文本,见于四库本《云溪友议》,也见于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刊本。现代一些整理本,如中华书局2017年版的唐宋史料丛刊《云溪友议校笺》,“赠君多䌽缬”作“赠君多䌽撷”,无校记,应该是失校了。因为“䌽缬”是彩色花纹丝织品,如《魏书·高阳王雍传》说“奴婢悉不得衣绫、绮、缬”。梁顾野王《玉篇·糸部》云:“䌽,五采备。”“缬,䌽缬也。”说明“䌽缬”是专有名词而“䌽撷”不成词。再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录整理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云溪友议》,反倒用宋代的版本,将唐代的“䌽缬”更改为“采撷”,而且体例不作校记。这就容易使读者误以为唐人文本是错误的,今人据以校改的宋代文本是“正确”的。

《云溪友议》的文本是目前所见唐代唯一被记载的文本,但却是一个不容易准确释读的文本。后世诸多文本的文字变异,无不出于读者和选家误读了这一文本的几个关键词所致。“红豆生南国”,陈述红豆生长于南方,直白如话,无需辞费。但是,并非每个读者都了解红豆的生长及其特征与功用,这就导致对第二句“秋来发几枝”感到陌生:按照植物常识,难道不应该是“春来发几枝”吗?殊不知古汉语的“发”,对植物而言有两个指向:草木萌生和花朵开放。前者如人人皆知的发芽、萌发。后者如专业学人可能知晓的“花发”即花开。唐人李峤《石淙》有“花发千岩似画屏”、任华《寄杜拾遗》有“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等等。王维也有类似诗句,如《春园即事》的“间柳发红桃”、《忆弟二首》的“故园花自发”。所以,“秋来发几枝”就是“秋来‘开’几枝”。但这个“开”又不是秋末冬初十月小阳春的“花开”,而是熟透了的相思子豆荚在秋季骄阳下即“秋老虎”期间裂开、炸开。所谓“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即红豆生长在阳光充沛的南方,秋天到来,枝条上绽开的豆荚露出鲜艳的红豆,如果不及时采集,红豆就散落在地上。就笔者所见,历代选家、注家、评论家,几乎一律忽略了这个发字,才会各凭己意改动范摅所记的唐代文本。

关于红豆,现代注释家,大都直接援引旧注,没有采用现代植物学的专业知识加以审视。百科词典等释义又极其简略,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应予特别关注的是“种子鲜红色,有光泽……果实南方寺院多用为制作念珠”。再就是此处所引文本是流行本而非唐人所记的文本。“春来发几枝”形成两个指向:春枝“萌发”和春花“开放”。但红豆开花的五月花期已是仲夏,远超春天,只有红豆荚的成熟在秋季,方才符合“秋来……采撷”的叙事时序。遗憾的是,“秋来……采撷”的文本自洽,只是红豆在时间中的直线演化,改变了同时也是破坏了唐人所记“秋来发几枝……赠君多䌽缬”的文本原态。笔者结合王维崇奉佛教的文化特性判断:王维所赠的红豆,不可能是普普通通的红豆散粒,而是带有特殊纪念意义与福佑价值的同时也是王维本人珍视珍藏的佛家念珠。

“赠君多䌽缬,此物最相思。”二句意为:虽然朋友们赠给您的礼物绝大多数是高贵华丽的䌽缬,但只有我赠给你的红豆念珠最具相思的价值与意义。凸显红豆在华丽的人工制品中,具有最朴素、最天然、最真实的相思品质,暗示作者即赠送者最普通的身份和最诚挚的相思。

宋代几种主要文本的文字异动

计有功《唐诗纪事》(四库本)卷16“王维”条云:“禄山之乱,李龟年奔于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云:‘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明月苦相思(后略)。’此皆维所制而梨园唱焉。”史料显然来源于《云溪友议》。相同的是所唱二诗继续阙题。异动的是第二首的“朗月”换作“明月”。最关键的是第一首的“䌽缬”,转换成了同音的“采撷”,这是《相思》根本性质的文字异化和诗义衰变。但在诸多文本中,却是最容易让粗心的校笺家和受众作囫囵吞枣式欣赏与应用的文字“替身”,所以明清学者沿用较多,成为此诗迈向通俗化大众化的第一个转折性显著标志。缺陷在于“赠君多采撷”,直译即“赠给您多多采集”,不仅词语搭配不佳,而且语义扭曲,极不流畅。有鉴于此,此句被改作“愿君多采撷”或“劝君多采撷”,甚至“劝君休采撷”,目的都是为了清除“赠君多采撷”所形成的表达障碍。

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42《乐府门》亦载:“明皇乐工奔泊江潭间,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云:‘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公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与《纪事》比较,“君”作“公”,其余一致。这是较《纪事》文本差异最少也最小的文本,也同样阙题。阮阅与计有功大体同时,都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学者。差异的原因,到底是阮阅所见的《云溪友议》版本作“公”,还是已经遗失的唐代其他史料文本作“公”,抑或是阮阅臆改“君”为“公”,目前不可考。

尤袤《全唐诗话》(文物出版社2020年影印清《历代诗话》丛书本)“王维”条阙题:“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按:中华书局2004年版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全唐诗话》,“赠”作“愿”,即“希望你多多采撷”,其余相同。较之《纪事》,首次出现“春来……愿君……”结构,使“秋来发几枝”转换为大众读者可以顺畅接受的“春来发几枝”,形成通俗化大众化的第二个显著标志。

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四库本)题作《相思》:“红杏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文本差异最大的一种。与范摅所记相比,一是最早题为《相思》,二是“红豆”作“红杏”,三是“几枝”作“故枝”,四是“赠君多采撷”作“劝君休采撷”。这个版本的成功之处,亦即精彩之处,是首次获得最具影响力的诗题《相思》,同时“劝君”一词影响广泛,直至今日。失败之处的“红杏”“故枝”“休采撷”,多被后人置之不理。

明清至近现代主要文献的《相思》文本

明赵宦光、黄习远编定本《万首唐人绝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题作《相思子》:“红杏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除了诗题,全同洪迈本。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四库本)题作《相思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此《选》虽然卷首署“宋洪迈元本,清王士禛编选”。但与同属库本的洪迈本《万首》比较,却有3点不同:《相思子》、“红豆”、“春来”。

但是,同是王士禛所选的《唐贤三昧集》,诗题、诗句已作《相思》:“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说明王士禛最后舍弃了源于洪迈本的两个文本,选择了《纪事》的文本,仅仅是“愿”与“赠”不同。潘德舆批点《唐贤三昧集》认同此本:“渔洋《唐人万首绝句选》本,此诗第三句作‘劝君休采撷’,《别裁集》亦然,看似进一步,不知皆浅薄也。”

《全唐诗》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一作几)枝。愿(一作赠)君多采撷(一作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徐倬据《全唐诗》编成的《全唐诗录》卷13删去夹注,与《全唐诗》完全一致。“发故枝”即“开在往年的枝条上”:沈约《八咏诗》说“新叶生故枝”、卢照邻《芳树》说“开红满故枝”。与《万首》比,《全唐诗》及《全唐诗录》的诗句,仅将《万首》的“劝君休采撷”,改作“愿君多采撷”。

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题作《相思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接近王士禛的《绝句选》。近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诗题亦作《相思子》,与《别裁》不同处仅仅是“愿”作“劝”。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亦云“题下应有‘子’字。”

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四藤吟社本题作《相思》,诗句同《纪事》与《别裁》。后世几乎所有《唐诗三百首》注释本或改编本,一致沿用《唐诗三百首》的诗题和诗句。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15《外编》作《相思》:“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修订本)与《笺注》同。此本优长在于除开第3句,全同唐人文本。

综上所述,王维《相思》的3种诗题出现于宋代,其中《相思》高度概括主题并广受欢迎与深入人心,另2题无法取代:《相思子》将诗义降格成咏物,《江上赠李龟年》则是对《云溪友议》的误读。如果以《云溪友议》的文本为祖本,考察其他文本的文字变异。那么,第1句“红豆生南国”,又作“红杏生南国”。第2句“秋来发几枝”,又作“春来发几枝”“秋来发故枝”。第3句“赠君多䌽缬”,又作“赠君多采撷”“赠公多采撷”“愿君多采撷”“劝君多采撷”“劝君休采撷”,在笔者所见的有限文本中,居然多达6种不同的表述。最早的“赠君多䌽缬”,竟然被“整容”到真容消失。今人多用晚见的“劝君多采撷”,并非唐人所传的“赠君多䌽缬”。明人杨慎的《升庵诗话》卷6感慨:“余尝谓古书重刻一番,差讹一番。一苦于人之妄改,二苦于匠之刀误。书所以贵旧本,以此。”

王维的“相思”言说与红豆的“赠”予对象

回顾《云溪友议》的记载,李龟年所唱的两首诗,每一首都携带“相思”:“此物最相思。”“清风朗月苦相思!”次首原文同样阙题,同样未见于《宋本王摩诘文集》。说明两诗王缙编呈唐代宗时并未见到。后人将次首题作《伊州歌》等,请参考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修订本)卷4《失题》校语。王维另诗《送沈子福之江东》亦有“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诗还有另一种不言“相思”的深度相思。如《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如《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二句古今激赏,奥秘在于,此时此刻就提前透支了未来与远方的相思,以未来的相思之情,劝饮眼前的杯中之酒:老友啊,别说不能喝了,再干一杯吧!出了阳关,你在千万里之外,想和我举杯对酌,可能吗?《千家诗》七绝,王维只选1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

回到《相思》,红豆“赠”予谁人呢?王维有诗直言南国、荆门、荆州。《送贺遂员外外甥》:“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寄荆州张丞相》:“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贬往荆州之人,正是张九龄。张在仕途上有恩于王维,所以王诗说“终身思旧恩”。张是岭南韶州人,天然的南国身份。张到荆州后,选择橘树抒发《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灵感来自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红豆生南国”,正是源于橘树“生南国”,以屈喻张。

宋沈枢撰《通鉴总类》卷1《明皇思张九龄风度》云:“荆州长史张九龄卒。上虽以九龄忤旨逐之,然终爱重其人。每宰相荐士,辄问曰:‘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曾告诫唐玄宗说安禄山必反,明皇不纳,李林甫加速迫害,张谪往荆州,数年后归乡病故。李龟年在禄山已反、明皇逃亡成都之时,望西演唱王维想念张九龄的《相思》和“清风朗月苦相思”,内心苦痛而晕厥。《诗话总龟》的“赠公多采撷”也可作间接证据,因为张九龄曾被封为“始兴公”。杜甫《八哀诗》亦称“张公九龄”。王维早年有《献始兴公》求助并称美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fōu,甫鸠切)?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所以,《相思》的唐代文本:“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䌽缬,此物最相思。”“赠君”即“赠予大君子”。是王维在秋雁南飞时“赠”给荆州的张九龄,有思念南国君子、求佛助佑的双重寄寓。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2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读书笔记整理‖蓝田崔氏的老表王维



蓝田崔氏的老表王维

崔氏是中国古代世家大族,享“七宗五姓”之首、“天下第一高门”之公誉,是礼法文化的最高代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氏家族十房的世系。

崔氏源出于姜姓,是齐太公的后裔。有资料表明,“博陵崔氏”在唐代,有宰相十六人。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10-24 10:25 报载【查屏球:蓝田崔氏庄之“崔氏”考】里这样叙说蓝田崔氏山庄崔氏:

杜甫关于蓝田二诗是写在崔氏山庄与母系亲属聚会之事,崔氏山庄应是驸马崔恭礼后人。崔兴宗居处与王维、王缙及杜诗所叙环境位置相合,新出《崔汪墓志》亦证明蓝田有崔氏墓地。

…………附《崔汪墓志》铭文:

劒南节度判官崔君墓志铭 常 衮

故人清河崔汪字巨源举秀才校文寻佐戎卫迁廷尉评辟荆襄益三府春秋若干大厯四年月日遇疾终于成都官舍以己酉嵗律中南吕庚辰之辰返葬于栖鳯原龟从也惟先徳世勲焯叙前志祖仁坚父纲位不配才佐郡贰邑而已公志经炳文义精格峻敦孝本义笃近周亲定交后求忠告善道达则兼济否则艰贞天寳之难覩萌晦迹族行导?俭徳全身陶融太和不婴物累而辟书狎至传驷旁午不暇栖伏俛而受命竟友于诸侯咨以书奏筹画之事抗词中病动不求合老将嚄唶大豪雄张正色检御革心畏惮从容儒服以静边荒夷险终始坦然一致初郭英乂镇蜀政暴及祸公以尝所辟用虽言之不行终全节守义遂与妻子居岩石之下不复敛袂于是府矣及相国卫公式是南邦旌礼贤士待以坐幄咨访戎政议者谓翰飞紫霄邈其远矣志士方展国华中零哀哉盖君子耻食浮于人不患无位故曰孔门不称其官阀颍川尚慙于乡长公始以文显中以道胜终以义全斯亦成名矣何必乗轩服冕方谓之达欤然以有王覇之畧通质文之变不得与公卿大夫髙议明庭欝湮重泉知者悼惜旅榇南下浮江阻寇夫人河东薛氏故水部郎中防之女也公之死眀誓崩戚感动潜舟夜风反柩湍险神眀所防川后息波出于万死之中充此九原之葬可谓贞烈孝妇轨仪壸教嗣子师周十一嵗而孤危身过毁以余先君之旧见托铭述词曰

元和内融懿铄孔纯学滔泉源文欝春云俭徳处难超然世氛即戎雅歌?息中军防以天时合于兵机道行则安言废则危终保风节蜀人髙之英灵沉埋旅榇流离哀哀孝妇上诉苍昊金柩巴江归魂蜀道田横旧曲季布余一闭泉扄千秋蔓草

…………按:蓝田历代崔姓仕宦有遗迹

《明隆庆·蓝田县志·校注》摘录五

崔氏

崔氏东山草堂:在县东玉山下(P15)。

(治人篇第三官 师65唐)崔立之:字斯立,博陵人,贞元元和间为蓝田丞。庭有老槐四行,南面钜竹千挺,日吟哦其间。韩愈为作《县丞厅壁记》。

崔纵:安平人。德宗时由协律郎任御史,会诏择令长,授蓝田令。德化大行,县人立碑颂德,后迁京兆尹。

(蓝田县志卷之下67)崔敏:博陵人,由千牛备出为蓝田尉,转永州刺史。卒,柳宗元祭以文。

(P106隐逸)崔兴宗:隐居县东山下,所居有林泉之胜。子美1.0题蓝田崔氏庄及东山草堂诗已列于志。王磨(摩)诘与卢员外象及王缙、裴迪过兴宗林亭亦有题咏,磨(摩)诘诗曰:“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卢象曰:“映竹时闻转辘,当窗只见网蜘蛛。主人非病常高卧,环堵蒙笼一老儒。”王缙曰:“身名不问十年余,老大谁能更读书。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裴迪曰:“乔柯门里自成荫,散发窗中曾不簪^2。道遥且喜从吾事,荣宠从来非我心。”兴宗曰:“穷巷空林常闭关,悠然独卧对前山。今朝忽枉稽生驾,倒履开门遥解颜。”即此观之,当时兴宗隐逸之乐,诸公兴趣之高,概3.可见矣!

《明隆庆·蓝田县志·校注》文章

153/203

九日蓝田崔氏庄^①

杜甫^②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崔氏庄指诗人崔兴宗的山庄,大约在蓝峪口附近。崔兴宗是王维母亲崔氏内侄、王维的表弟。该诗题意是说作者于重阳节这天与众诗友会聚在蓝田崔兴宗山庄的事。然本志对该诗题为《九日蓝田崔氏庄》,而后世诗集中多为《蓝田九日崔氏庄》,注此待考之。

②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人,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其诗沉郁轻挫,忧国忧民,人称其为“诗史”。存诗1300多首,因时与李白齐名,世人合称“李杜”,为后世所宗,因又被称为“诗圣”。杜甫曾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称杜工部。一生善游,曾多次游蓝田,留诗颇丰。

—124-

《明隆庆·蓝田县志·校注》摘录五崔氏

154/203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多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谓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闲锁松筠。

解闷

杜甫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

①这是诗人来辋川访王维时,在崔兴宗东山草堂写的一首诗。因为崔兴宗的山庄在王维辋川山庄之东,故称东庄,亦称东山草堂。

②此诗或为《崔氏东山草堂》作后不久作者访王维山庄时所作。因此时王维已经故去,诗人面对满目荒凉景象,想念过去诗友间交往的欢乐,不禁心生感慨,遂作此诗,以解郁闷而寄思。

— 125 —

《明隆庆·蓝田县志·校注》摘录五崔氏

163/203

雪后寄蓝田崔丞①

韩愈

蓝田十月雪塞关,我兴南望愁群山。

攒天嵬嵬冻相映,君乃寄命于其间。

秩卑俸薄食口众,岂有酒食开容颜。

殿前群公赐酒罢,骅骆蹋路骄且闲。

称多量少鉴裁密,岂念幽桂遗秦菅。

几欲犯严出荐口,气象肆未可攀。

归来殒涕掩关卧,心之纷辞谁能删?

诗翁憔悴剧荒棘,清玉刻佩联块环。

脑脂遮眼卧壮士,大招挂壁无由弯。

乾坤施惠万物遂,独于数子怀偏悭。

朝欲暮喈不可解,我心安得如石顽。

————

①这是诗人写给蓝田县丞崔立元的一首借雪怀感诗。崔立元被贬蓝田为丞,引发诗人亦曾遭贬的不平心情。崔立元在族中排行第二十六,故此诗也有《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斯立》为题者,特注之。

— 134 -

蓝田县丞厅壁记①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警。丞之设,岂端使然哉?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

————

①此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崔斯立就任蓝田县丞时所写。崔斯立,字立之,颇有才,却因口直被贬蓝田县丞。崔乃韩好友,故壁记中韩愈对丞有职无权的状况和荒废人材的时弊大加抨击,具有深刻的政治意味。

— 86—

116/203

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于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才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其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钜竹千挺,俨立若相持,水漉循除鸣。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制诰韩愈^②记。

————

①这里指姑且、暂且之意。

②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府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因上疏论宫市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元和十四年(819)上表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回京后,先后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韩愈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长庆四年(824)年卒。有《韩昌黎集》等。(—87 -)

…………按:从上述历史记录分析,蓝田崔氏系隐居于蓝田崔氏山庄庄主崔兴宗之裔概率最大。言其意,可假定崔公讳兴宗为蓝田崔氏始祖。

…………然。崔兴宗一家的特殊身份

《新唐书》卷八三记载“(唐高祖之女)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礼。”显然,崔公恭礼是唐高祖的女婿,皇室姑爷、驸马爷。官仪宾。

依大学报信息“崔氏山庄应是驸马崔恭礼后人”之说,又蓝田崔氏如依崔公兴宗为宗,蓝田崔氏则宗与驸马爷!

——这是蓝田崔氏政治地位的最高点:皇亲国戚。

政治地位又决定了崔家的社会层面局高不下,家缘关系与王维、王缙、杜甫等成为老表,就隐居一事,表里都在相随,可見辋川辐射力之強大。

兴宗后六世裔崔汪,聪明颖悟,用《崔汪墓志》证明蓝田崔氏的荣耀。

崔汪病故于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十二月)四年。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共计14年。大历四年是公元769年。

…………崔兴宗,生卒年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诗人。为王孟诗派作者之一。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卢象、裴迪等游览赋诗,琴酒自娱。曾任右补阙,官终饶州长史。《全唐诗》录存他的《酬王维卢象见过林亭》、《留别王维》、《青雀歌》等诗5首。《留别王维》中写道:“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事迹略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十六、《唐才子传》卷二。王维和崔兴宗不但好友,崔兴宗还是王维的内弟,王维曾写过两首关于崔兴宗的诗,即《送崔兴宗》和《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崔公讳汪,字希度,今族著于谱谍,曾王父讳意,皇博州聊城县令,赠司徒。王父题,皇左散常骑致仕,赠太师。烈考讳珀,长安县令,赠司空。……公即先府君之令子,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转尚书右丞,兵部侍郎……授太子宾客。……以六月十三日终于通化里第,享年五十九。······以闰六月五日,葬于万年县少陵原,礼也。(崔澄《唐故太子宾宾(崔汪)墓志铭并序》)

崔汪是崔兴宗的五世孙,卒后葬于长安南面的少陵原,距蓝田不远。他们家在长安附近应有庄园、别业。

…………博陵平民崔兴宗世谱

杜甫《祭外祖母文》言:“外氏当房,祭祀无主。伯道何罪?元阳谁抚?”其外祖一家无男丁后人,杜甫屡称舅氏行第,依唐人行第称法习惯,这些另未必是杜甫母亲亲兄弟,其中白水明府、少府二人既最早出现于杜集之中,与杜甫关系密切,又有相关材料印证其事。杜甫有三诗记其事,如: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晚酣留客舞,凫易共差池。(《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汤年早颇甚,今日醉弦歌。(《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

白水见舅氏,诸翁乃仙伯。杖藜长松阴,作尉穷谷僻。为我炊雕胡,逍遥展良觌。……兵气涨林峦,川光杂锋铺。知是相公军,铁马云雾积。玉觞淡无味,胡羯岂强敌。……猛将纷填委,庙谋蓄长策。东郊何时开,带甲且来释。(《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三诗分别写于天宝十三载九月、天宝十四载(755)春、天宝十五载(756)五月。《资治通鉴》“天宝十三载”记:“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杜甫一家在京生活艰难,约在天宝十三载重阳前移居奉先,让妻子与孩子暂居于县府之中,托妻家父及邻近的白水舅家关照。其诗《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记其事:“荒岁交瘦,響途涕泗零。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