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2 04:11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教学反思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关于读后感教学反思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反思目的: - 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反思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还是为了分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2. 选择合适的书籍或文章: - 选择对学生有启发性的书籍或文章,确保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关,便于进行教学反思。
3. 结构清晰: - 文章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进行反思的原因。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以下要点: -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总结哪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 教学中的不足:分析哪些环节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 -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反馈,分析教学效果。 - 结论部分总结反思的收获,并提出改进措施。
4. 客观公正: - 在反思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夸大优点,也不回避问题。 - 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5. 结合实际案例: - 在反思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 案例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临渭区南塘小学教师 杨晓娟
自区局提出品质课堂教学以来,我校的生本课堂教学也已初成模式。为迎接生本课堂开放日活动,我有幸能够进行展示。从选课到展示,历时一月,增删四次,终成定稿。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备课、研讨、磨课,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长与进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巨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四次磨课,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感受,“简与繁”、“轻与重”、“收与放”、“多与少”、“快与慢”,常常令我手忙脚乱。上完这节课,经过细细反思,将磨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无论教师的设计如何精巧,最终检验效果的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发展的主角,教学时,我以任务为抓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本课所学的内容。如任务一: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读诗,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任务二: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词句的意思。2.小组交流你读懂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又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
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五年级的学生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但怎样让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读,以读代讲,初读、想象读、抓关键点读,读的形式很多,个人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范读,齐读,对读,自由读等,读出层次,读出情感。如:在自读时,让学生勾画重点字词“遗”、“泪尽”、“胡尘”、“望”、“又”,在读中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挑战读时,读出祖国河山的壮丽;创设情境读时,先播放战争的音频,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诗,学生自然而然就读出遗民尸骨遍野,满地狼藉的生活,读出遗民痛苦的呻吟,读出遗民的期盼之情。
查阅资料 辅助教学
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感受。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让学生查阅了作者的资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了解了这些后,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前后联系,理解情感
教学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时,我设疑:“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联系《题临安邸》一诗,找到原因,通过吟诵:“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而不得,“泪尽”的痛楚。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因此,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我便拓展阅读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83年写的《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学生可以从这些具体数字和诗中感受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并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课堂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今后,我会继续学习,不断实践,在教育教学路上不断前行!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山东东明县武胜桥镇沙堌堆小学教师王咏娟的读书笔记:
静下心来,一口气把张志勇教授的《问道教育》第一辑“教育•孩子”读完,再一次静下心来思考教授的话,并与我的真实生活做对比。
接连教了四年的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这学期接了两个二年级班,我自己一时适应不过来,一是教课的方法上还不适应;二是总是认为简单的知识不用再说了,但往往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的眼睛是无神的,学生对数学缺少兴趣,不管我是有意引起学生注意,还是随意让学生注意,大部分学生的专注力都坚持不了几分钟,一节课下来我很累,孩子也很累。效率很低,一些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有的时候看着学生的反应,能感觉到学生掌握了,可是过了一天做题时又忘得一干二净。这让我很心急。
课堂上维持纪律,批评学生的时间占用了很多,但是效果也不见好转,成了恶性循环。我一度崩溃,课下我精心备了课,课上却发挥不了备课的效果。这本《问道教育》,让我困惑、迷惑、崩溃的情绪稳定了下来。离孩子们近些,也就是离真正的教育近些!
离孩子们近些,再近些!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课堂上我看到学生不听课,就不管不顾的批评,七八岁的孩子也有自尊,我没有照顾到他们的自尊,我的批评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想到此,心里很自责。
上周五,放学时,孩子们排队准备离开校门,一个二班的女生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这一天下来您辛苦了!”
自责一下子涌上了心头,急躁的心情没有了,孩子的这一句话让我反思了很多。我总是站在我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从来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学生学不会,我总是认为我该讲得都讲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走进和我有缘的这些孩子,而孩子们对我还这么信任。
“课堂教学除了完成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价值和内涵?”这句话问得多好,课堂上只是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课堂起不了好的效果,也不是教育的境界。
爱,在课堂中更为重要。没有人与人的情感交往,没有人与人的情感关注,没有人与人心灵世界的相互审视和关照,教育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话,是我的启明灯,让困惑的我有了一个方向。我得想办法让我的这些孩子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我该怎样去做呢?
这让我想起初入教师这一行业时的那一年,面对六年级基础不是很好的一班孩子,我静下心来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把笔顺写对,首先是我自己要有耐心,允许孩子们犯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改正,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好,“无为而治”。
重新反思自己,审视自己,几年下来,再没有那样的心境了吗?不,不管到了何种时候,我们教师都要静下心来,走进孩子,多些耐心,学会真爱孩子。
杨守菊老师说:“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培育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活泼、主动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检。”当教育具备这些特性之后,当学生进入了人性成长的自然状态,当学生有了积极主动的进取心之后,教育才能良性循环。
真正走进孩子,离孩子们近些,再近些!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