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哥伦布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04:44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哥伦布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哥伦布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哥伦布的生平、探险经历、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明确主题有助于使文章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2. 确定文章结构:一篇读书笔记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哥伦布的生平和探险经历,主体部分分析哥伦布的思想、行为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抓住哥伦布的主要事迹和思想,如他的航海探险、发现新大陆、对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等。通过具体事例和史料,展现哥伦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4. 引用恰当: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原著中的观点、名言或史料,以增强说服力。注意引用要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5. 分析客观:在分析哥伦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时,要客观公正,既要看到他的贡献,也要看到他的局限性。避免一味赞美或贬低。
6. 结合自身观点:在总结全文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对哥伦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见解。
7. 注意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准确、流畅,避免口语化、啰嗦。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阅读华盛顿·欧文著写的传记,我愿意这样给孩子讲哥伦布的故事

1826年华盛顿·欧文,收到马德里在美国驻西班牙大使的一封信,他速到西班牙看一位作者最新出售的一本书,是关于哥伦布航海文献的文集。

欧文拿到书很失望,海量丰富的史料是事实,竟然就原封不动的把资料堆积少成在一起,读者毫无阅读兴趣。

当时的欧文,1809年出版的《纽约外史》,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让欧文在美国文坛大放光彩。

华盛顿·欧文

1820年,欧文的散文集《见闻札记》出版后,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他游遍英国的名胜古迹,怀着对英国古老文明的仰慕和对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往,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32篇,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是处于这样日渐名望的文学地位上,那位大使才决定写信给欧文,其真正目的是希望作为美国人能借助这些重要的文献,写一本真正的哥伦布传记。

华盛顿·欧文不负重托,1828年发表了《The Life and Voyage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直译为《哥伦布生平与航行》,就是今年新出的这本《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

当然,仅靠史料是无法完成一部生动文学价值性的作品的,他投身于各大图书馆寻找所有哥伦布的传记。然而发现这些生平和航海叙述都存在局限性,并不全面。

多说一句,目前中国给孩子的哥伦布传中目前还严重存在这个问题,大部分还只是套路化美化哥伦布从小喜欢阅读、冒险精神本能激发等等,虚拟成天然是个爱学习的冒险家,忽视历史背景及史实,依旧让人味同嚼蜡。

优秀的传记作家,是一定会从诸多手稿、信件、日志和公共契约等现存文件中寻找蛛丝马迹的,会像福尔摩斯一样充满着好奇与激情,去拼凑还原那个活生生的人物。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但传记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作者会不自觉深入越来越多的主观臆断,正如我之前所提到为儿童读物的传记,大多是“完人思想”、“偶像崇拜”的框架,越来越超脱真实的人物。

在这一点上,华盛顿·欧文在本书的序言中特此强调在搜集资料时,如几个人记录同一件事实,但由于作者的兴趣点及情感不同,观察视角和结论也是大相径庭。

序言中他特意声明自己的立意:

“尽量避免沉湎于推测或者泛泛而谈,只对人物、事件或者时代所表现的特征进行详细而周密、不漏掉任何细节的叙述,并力求将每一个事实置于这样的立场;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感知事情的功过,形成自己的准则和结论。”

这一点在翻看前几页关于哥伦布出身和早年生活的记述开始,就显示了华盛顿·欧文的立场。对于哥伦布的家庭具体是从事何种职业的问题,即便至今都是个谜,有的说是布商,有的说是羊毛梳理工作。

而当哥伦布名满天下时,很多人试图证明他家世显赫,有几个贵族还声称是他们的家门,各种名门望族争相想证明与哥伦布的关系亲密,已经成为一个特大笑话,反而让真实身份扑朔迷离。

他的儿子费尔南多只说了句;“与其让自己蒙受任何高贵祖先的福荫,还不如做这样一位父亲的儿子尊贵。”

哥伦布自己带着庄严而迷信的情感回顾了航海世界的初始阶段,他将自己早期对海洋不可抑制的执着、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归功于神的启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是被神选中的那个人。

然而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儿童传记文学,神话和过度宣扬优秀品质并不能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所以追踪哥伦布早期的生活是一件重要的事务。

华盛顿·欧文的观点正和我意,他调查了哥伦布的故乡热内亚当时社会民风,那是一个沿海城市,那里的男孩子天生富于进取精神,想象力丰富,海洋是通往冒险之路的唯一途径,祖祖辈辈的文化传承。

一位历史学家研究了当地青少年向外漂泊的社会现象,假如20个人离开,能最终返回故乡的人不到2个人,有的死于国外,有的在国外结婚生子,有的在战乱中消失。

也就是哥伦布对航海的热爱,是当地青年普遍倾向,他接受的教育也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力所能及的海上知识。

但有一点要承认,哥伦布对于地理知识的热情是真挚的,他翻遍了地理书籍,在14岁时随着一位远房亲戚开始第一次航海,而这位亲戚是一位老水手,以勇猛出名,他丰富的实践经验显然就此传授给了正在求知欲旺盛时期的哥伦布。跟对了师傅相当重要,知识是一部分,而师傅的品格才是哥伦布得意传承的最大财富。

而在哥伦布到达里斯本,邂逅一位骑士和航海家的女儿相互爱慕而结婚。岳父刚去世不久,哥伦布婚后与岳母住在一起,老太太把丈夫所有的文件、航海图、日志、备忘录等都交给了女婿。

这些资料非常重要,因此他熟悉了葡萄牙的航海路线、以及当时航海家的计划和构想。

作为水手,航海的经验至关重要,在面对随时而来的一次次风险,能够快速的判断并作出决策性命攸关,而且对于地理、航海图等熟悉和运用程度也可称为决定生死的关键。

所以哥伦布的两位师傅的经验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财富,而哥伦布如果没有进取精神及好学的态度,恐怕这些信息也如同废铁。

在婚后,哥伦布以绘制地图或者航海图为生。在15世纪地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错误,而哥伦布对地理知识和求真的探索,绘制的高度准确性的地图让他受到赏识,并认识了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保罗.托斯卡内利,这位科学家站在知识与探索的高度,鼓励哥伦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样的哥伦布的前期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可信多了,时代下大众的航海热情虽然是哥伦布航海的唯一选择。

在那个天马行空的谣言和岛屿幻想的燥热社会风气中,哥伦布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大量精华实践的航海经验相融合,造就了他对航海一切知识的高度准确性掌控的能力,这才是一位优秀的航海家养成的素养,这也是我们从他身上获取的可靠的教育因素。



华盛顿·欧文正善于此项工作,在两个马德里国家大型图书馆中,他发现了几位西班牙文坛坚持自我创作,优秀但并未受到瞩目的作家的文稿,大为兴奋。

最重要的资料来自于哥伦布后裔和代表的支持,这位公爵将其家族档案如此珍贵的宝贝拿出来给欧文展示,而此时距哥伦布去世已经三百多年了。

我们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大量哥伦布儿子费尔南多的叙述,作为最亲近的人,提供了非常精确的信息,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哥伦布儿子费尔南多确实做过一个重要的工作,从父亲的笔记和公文中总结出三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做的周密计划及其动机。

这一点非常重要,值得探讨:

第一:相信托勒密地球观,预测周长较短

哥伦布相信托勒密的地球观,地球是一个水陆组成的球体或球状物,是可以从东向西绕行的,当地球两端对应时,人类就是脚对脚的站着。

更重要的是他坚信地球周长比宇宙学家计算的要短,这就表明,如果一直顺着一条直线从东向西,航海者就可以直达亚洲的末端。而这其中太多空间,是出于未探索状态,激发了冒险的冲动。

第二:阅读游记,捕捉信息

哥伦布阅读了大量游记内容,非常仔细地标注了一些探索认知,例如从加的斯港岛印度仅需要几天的路程。海洋包围着地球,在东方洗刷着印度的海岸,在西部冲击着西班牙和毛里塔尼亚的海岸,所以只要一直沿着同一条平行的路线,就容易到达彼岸。

其中前面提到赏识他绘制地图能力的那位科学家朋友,他给哥伦布一封信的副本,里面提到从里斯本到契丹附近曼吉省的直线距离为4000英里,那里被确定为中国北部的海岸。

第三:获取独到信息,大胆猜测

葡萄牙的一位领航员给哥伦布讲了一件事,在水里发现一块雕刻过的木头,雕刻工艺从未见过。他的妹夫也给他讲了类似的发现,陆续还听过漂浮过来的巨型芦苇,在一些群岛发现过漂浮过来的尸体,与已知种族完全不同等等。

根据哥伦布儿子的提出的论据,他的父亲证实从这些信息,从一点推测到另一点,并以此才相信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在海洋西部存在未被发现的陆地,那里很富饶而有人居住。

华盛顿·欧文把这些文件整理并列出事实和细节,他认为这些的资料对于人类心智史是非常有趣证明,哥伦布的推断链,合乎逻辑的串联,比那些夸张的勇猛和坚持更有力的证明人类的进化。


写在最后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整本书考证仔细,并用大量篇幅以哥伦布的航行为线索,用生动的笔触带我们领略了诸多大航海时代的传奇,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各国众生相。

华盛顿·欧文在1828年发表此书之后,遭到了很多美国作家的指控,认为把马德里那位最先发表哥伦布文献的作家的资料占为己有。华盛顿·欧文对此在日后再版的序言中,特意附上了作者本人对他的作品赏识。

“我颇感欣慰,文集所公布的那些关于美洲历史发端的文献和通告,落入一位如此能够赏识其真实性之人的手中。他能够批判地看待这些史料,并能将其传播四方;他确立了最根本的事实真相,而这些真相迄今为止曾经被一写带有偏见或有系统的作家掺了假。”

我愿意相信这份基于大量史料之上的文化作品。由于篇幅所致,我只写了开头华盛顿·欧文所写的,与我们头脑中哥伦布传记生平的成长因素和动力使然,这些论证让人不由得参与到遥远的大航海时代的风暴与海啸之中,并随着哥伦布面临的真实的危险和境地,从中感受那份奇迹般的创举。

文中图片来自《哥伦布传》电影剧照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哥伦布的航海图:航线指向新大陆,心却系着故乡的她


1492 年 10 月 11 日深夜,大西洋的浪涛拍打着 “圣玛利亚号” 的船舷。41 岁的哥伦布站在船头,海风把他的披风扯得猎猎作响。左手攥着的航海图被汗水浸得发皱,图上用朱砂标出的航线像条猩红的蛇,蜿蜒指向未知的西方;右手却揣在怀里,紧紧捏着一枚铜戒指,戒指内侧刻着的 “P” 字被体温焐得发烫 —— 那是妻子腓力帕的名字缩写。

三艘帆船在黑暗中颠簸,船员们的祈祷声混着海浪声飘进他耳朵。哥伦布抬头望了望猎户座,突然想起十年前在里斯本的夜晚,腓力帕也是这样靠在他肩头,指着同一颗星星说:“它叫‘猎手’,会为迷路的人指路。”


这个被后世誉为 “发现新大陆” 的探险家,在惊涛骇浪的航程里,藏在罗盘与星图背后的,是对一个女人的牵挂。他的航海日志里,除了记录经度纬度,还藏着些没说出口的话,像深海里的珍珠,在五百年后依然闪着温润的光。


一、里斯本的月光:她把嫁妆变成了他的罗盘

1478 年的里斯本,港口的鱼腥气里混着香料的味道。27 岁的哥伦布穿着打补丁的海员服,正蹲在码头画航海图,笔尖蘸着海水在木板上写写画画。一个穿深蓝色长裙的姑娘站在他身后,看了半晌突然说:“你这纬度算错了,加那利群岛应该再偏西三度。”

哥伦布回头,看见姑娘手里捧着本羊皮卷,封面上烫着家族纹章。她是腓力帕・莫尼斯,葡萄牙航海家的遗孀,父亲曾是亨利王子的航海顾问。“我父亲的日志里记着,” 腓力帕把羊皮卷摊开,“真正的海图,要让星星和海浪说话。”


那天他们聊到月亮爬上桅杆。哥伦布讲他在冰岛见到的极光,腓力帕说她父亲收藏的中国丝绸;他抱怨没钱买航海仪器,她突然从发髻上摘下枚铜戒指:“这是我母亲的嫁妆,内侧刻着我的名字,能换一个好罗盘。”


他们的婚礼简单得像场海雾。没有婚纱,腓力帕穿的还是那件深蓝色长裙;没有戒指,哥伦布把她送的铜戒指戴回她手上:“等我从印度带回香料,给你换个金的。” 腓力帕笑着把父亲遗留的航海日志塞给他:“我不要金戒指,要你每次靠岸,都给我写封信。”


婚后的三年,他们住在里斯本的小阁楼里。哥伦布白天去码头找活干,晚上就在灯下研究腓力帕父亲的日志。腓力帕会把孩子们哄睡后,端着热汤坐在他身边,帮他整理散落的草稿。“你看这里,” 她指着日志里的笔记,“北大西洋有股洋流,能带着船往西漂,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

这些话后来成了哥伦布远航的关键。他在给西班牙国王的申请书里写:“向西航行能到达印度”,底气就来自那些被腓力帕用红笔标出的洋流数据。可当时没人信他,葡萄牙国王的顾问嘲笑他:“疯子才会相信地球是圆的。” 腓力帕却把自己的嫁妆 —— 一箱航海仪器和地图 —— 全塞给他:“疯子才不敢做梦。”


1485 年,腓力帕生小儿子费迪南德时难产,临终前抓着哥伦布的手,把那枚铜戒指套回他手指:“等你找到新陆地,就把它埋在海边,让海浪带给我消息。” 哥伦布没哭,只是把脸埋在她带香料味的头发里,闻到了里斯本的月光味道。


二、帕洛斯港的离别:他把誓言缝进船帆

1492 年 8 月 3 日,西班牙帕洛斯港的晨雾还没散。哥伦布站在 “圣玛利亚号” 的甲板上,看着小儿子迭戈被保姆抱走,孩子手里攥着半块饼干,是腓力帕生前常烤的那种。


出发前一晚,他在腓力帕的遗物箱里翻到个布包,里面是她绣的船帆图案,针脚歪歪扭扭 —— 她生前总说自己手笨,却偷偷绣了三个月。哥伦布把图案交给裁缝,让他缝在主帆的角落: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翅膀上绣着个 “P” 字。

“圣玛利亚号” 启航时,船员们在甲板上划十字,哥伦布却对着葡萄牙的方向敬了个礼。他的航海日志第一页,除了记录 “风向东北,航速三节”,还写了行小字:“今天是腓力帕的忌日,海浪的声音像她哼的摇篮曲。”


航行到第二十三天,船员们开始骚动。有人说他是骗子,要把船开回西班牙;有人夜里偷偷锯断救生艇的绳子。哥伦布把自己关在船舱,从怀里掏出腓力帕的航海日志,里面夹着片干枯的薰衣草 —— 是她当年在里斯本花园摘的。


他突然想起腓力帕教他的办法:遇到风暴时,把船帆收半幅,顺着海浪的节奏调整方向。“大海像个脾气坏的孩子,你得顺着它,不能硬顶。” 她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第二天,哥伦布站在船头宣布:“再往西走三天,若还没见到陆地,我们就返航。” 说这话时,他摸着主帆上的鸽子图案,指尖能感受到布料下的针脚。


10 月 11 日夜里,瞭望员突然喊:“陆地!” 哥伦布冲到船舷,看见远处的火光像星星落在水面。他跪下来,从脖子上摘下腓力帕的铜戒指,在甲板上磕了三下:“我们到了。” 后来他在日志里写:“那片陆地的沙子是金色的,像腓力帕头发的颜色。”

三、新大陆的泥土:他把思念埋进异乡

第一次远航归来,哥伦布成了西班牙的英雄。女王亲自为他戴上勋章,可他站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总觉得不如里斯本小阁楼的月光舒服。有人给他介绍贵族小姐,他笑着摆手:“我的心装着海洋,容不下别的。”


其实他的船舱里,藏着个秘密。从新大陆带回的木箱里,除了黄金和鹦鹉,还有个陶罐,里面装着美洲的红土,土上插着根羽毛 —— 印第安人说,这样能让远方的人感受到思念。哥伦布在陶罐底下刻了行字:“给腓力帕,这是新世界的颜色。”


第二次远航时,他特意绕道葡萄牙,把迭戈接上船。孩子已经七岁,拿着母亲的画像问:“她为什么不来看我?” 哥伦布指着主帆上的鸽子:“她变成了风,在船帆上看着我们呢。” 那天晚上,他给迭戈讲腓力帕的故事,讲她如何用嫁妆买通港口官员,帮他弄到出海许可;讲她生迭戈时大出血,却坚持让接生婆先把新测的洋流数据记下来。


在海地建立殖民地时,哥伦布种下从里斯本带来的小麦种子 —— 是腓力帕生前最喜欢的品种。收获那天,他捧着麦粒哭了,因为想起她总说:“种子要埋进土里,才能长出新的希望。”


可殖民地的日子并不顺利。印第安人的反抗、西班牙官员的刁难、船员的哗变,像一张网缠得他喘不过气。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帐篷里发现只小蜥蜴,正趴在腓力帕的铜戒指上 —— 那是他早上摘下来忘在桌上的。哥伦布突然笑了,觉得是腓力帕在提醒他:再弱小的生命,也能在绝境里活下去。

四、晚年的航海图:航线画满了回家的路

1504 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归来,已经 52 岁。他的头发全白了,左手因为关节炎蜷曲着,再也握不稳罗盘。女王不再待见他,把他的殖民地管理权收了回去,他成了宫廷里的边缘人。


住在塞维利亚的小屋里,他每天做的事就是整理航海图。所有的图上都有两个标记:一个是加勒比海的岛屿,标着 “发现于此”;另一个是里斯本的坐标,旁边画着颗小小的心。


有天黄昏,迭戈发现父亲趴在地图上睡着了,手里攥着半块饼干,和当年他攥着的那块一模一样。地图上的大西洋被画了无数条航线,像蜘蛛网一样,从西班牙出发,绕着新大陆,最终都指向葡萄牙的方向。


临终前,哥伦布让迭戈把腓力帕的铜戒指戴在他手上。“把我葬在能看见海的地方,” 他声音轻得像叹息,“这样她绣的鸽子,就能顺着洋流找到我。”


他的墓碑上刻着:“此处安葬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跨越海洋,将新世界带给旧世界。”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他未公开的私人日志最后一页,画着个简单的图案:一艘小船,帆上有只鸽子,船头坐着两个人,影子依偎在一起,背景是里斯本的月亮。


如今去塞维利亚的哥伦布纪念馆,能看到他用过的航海图,边缘已经磨得发毛。馆里的解说员会指着一处不起眼的标记说:“这是他自己加的,标着‘P 的花园’,没人知道具体在哪,但我们猜,是他心里最想去的地方。”

这个在历史课本里被定义为 “探险家” 的男人,其实终其一生都在航行中寻找两个东西:一个是地图上的新大陆,一个是心里的旧时光。他的航线穿越了大西洋,却始终没走出对一个女人的牵挂 —— 就像他在航海日志里写的:“海浪能载着船去远方,却带不走想家的心。”


五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博物馆里惊叹于那些泛黄的航海图时,或许该凑近点看,那些密密麻麻的经纬线之间,藏着的不是宏大的历史,而是一个普通人的思念,像深海里的暗流,安静地流淌了几个世纪。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