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2 0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得失之间》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主要围绕哪一点展开,是关于人生的得失观念,还是关于故事中人物的成长与转变?
2. "结构清晰":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得失之间》这本书,包括作者、主要内容等。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 故事情节: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分析其中得失的表现。 - 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的分析,特别是他们在得失之间的转变。 - 主题思想:总结书中传达的主要思想,如人生的得失观念、价值观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感悟。
3. "观点明确": - 在文章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含糊其辞。 - 对于书中的得失观念,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理解进行阐述。
4. "论述充分": - 在论述观点时,要充分运用书中的例子和细节,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 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语句,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
6. "避免抄袭":
今日得有空闲,泡一杯茶,翻开吴晓波著作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看见自己在书末页的备注——购于湛江书城(2013)……一种陈年沧桑之感,跃然心头,如同杯中的老茶那般,苦涩味道中带着丝丝甘甜,越是品味越是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同时让人视野开阔,一幅幅规模恢宏的经济变革景象仿佛电影画面相继展现于眼前,震撼人心,催人深思。
作者在书中以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为主题,历史时间跨度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到当前21世纪的2013年,共分十二讲,包括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秦大一统前期的“商鞅变法”、“汉武帝变法”、“王莽变法、“世民治国”、“王安石变法”、“明清停滞”、“洋务运动”、“两个民国”,新中国时期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上)和(下)。”
作者在导论中,结合众多中外著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诸多争论,说到创作本书的起点——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研究,去寻找中国经济崛起的规律和逻辑,而不是通过理论或统计的角度。(约瑟夫·熊彼特的一句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两个研究工具和得出了两个结论。提供的两个观察和分析的工具,首先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四大利益集团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其次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四大基本制度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得出的两个存在争议的结论:“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怀古思今,中外风云,感叹古人思想智慧的光芒依然闪耀于现世。“对古人怀有温情和敬意”的心境油然而生。
看完第一讲“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不由地对古代贤者能人管仲心生崇敬之情,感叹今日各种什么主义的治国思想和经济理论,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在他的思想活动和治国实践中已经孕育和出现了,虽然相关的思想理论没有如今这般全面系统理论化,但其雏形是清晰可见的。
“管仲变法”中其治国理政和经济变革的主要思想和政策包括:
1.“四民分业,士农工商”。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工商业的赢利能力大于农业,而振兴商品经济更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为了活跃市井,管仲甚至首开国营色情业。在后世,管仲因此被拜被娼妓业的“祖师爷”,如同鲁班在木匠业的地位。
2.“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所谓“放活微观”,就是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如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所谓“管制宏观”,就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其手段则是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综合入手。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因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陈寅恪曾说中国的控制术中有“诈术”的成分在里面,管仲那句“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便是最好的印证。
3.“盐铁专营”。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就是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管仲变法”之后,中国的政府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后者的实现,正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达成的。在这种体制内,政府其实变成了一个有赢利任务的“经济组织”,从而也衍生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应当在这些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是那种“看上去像企业的政府”,而政府则是“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它们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成为微观经济领域中的逐利集团。这种制度一旦形成,民营企业集群就被间夹其中,进退失措,成为被博弈的对象。这一中国式经济体制延续千年,迄今未变,而管仲,正是“始作俑者”。
4.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他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还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
5.管仲最核心的,也是最被后人所漠视的治国思想是“以商止战”。“止战”——防止战争(无论是内战还是外战)是治国的第一要义。后世思想家提出过很多“止战”的主张,如墨家、道家提倡“以农止战”,法家是“以战止战”,儒家是“以仁义止战”,明清两朝是“以闭关锁国止战”。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管仲有很强烈的民本思想。他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他不主张用严酷的刑罚来威慑百姓,因为“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他提出了那句非常出名的格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对于管仲的智慧功过和“管仲变法”的得失,古往今来,纵论纷纭,还是赞誉居多。他的一些治国理政思想和经济变革思想,即使过了两千多年,依然存在着理性智慧的一面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依然在影响着今人。
备注——篇中一些哲理语句:
1.“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语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专家魏斐德
2.任何选择都有代价,统一也不例外。
3.“关于政治经济、经济发展、经济时代问题,都要理解决策者背后的思想模式和意识形态。”语出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格拉斯·诺斯
4.所谓国家,从来是血腥竞争的产物,这是举世之公理。
5.自古以来,弱者就是变革的发动机。
6.观念的优先往往比资源的优先更重要。
7.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集中是保守,分散是激进。波动不是风险,彻底损失本金是。是的,对于了解、信任真相者的确如此。但集中和分散中间是有程度划分的,同时每个人能够容忍波动的程度不同。一个容忍波动上限20%者,你在19.9%时告诉他,波动超不过30%,即使他明白你是对的,他也会忍耐不住而放弃坚守,熊市就是最后一元看多的资金被迫放弃时结束的。
所以,董的茅台大博弈故事,我为之敬仰、鼓与呼,但我自己不可能如此极端的去做,宁可在集中、分散之间找一个合适自己的程度,逐步去体察、调整,在自己的动物性和真理之间均衡,毕竟我只是个肉体凡胎的俗人。
从众保证了在群体中的基本生存,而特立独行才可能超越大众,两者间也有个类似集中、分散的均衡关系。
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心灵创造财富,心灵保持理性是重点,理性是一种状态,需要设法创建、维持、巩固但极易失去的状态。
通过文字了解董宝珍在茅台大博弈的全过程收益甚多。再次确认了机构的行为特征、缘由,保本出、嫉妒心导致的跌宕曲折得失过程。
静候他的后续著作,会拜读凌通价值网上他关于精神经济学的文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