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研究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07:02

3招搞定《研究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关于研究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
一、引言
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书籍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籍的核心思想,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然而,在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笔记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注意事项
1. 明确笔记目的
在开始撰写读书笔记之前,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笔记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体系,还是为了深入了解书籍内容,或者是为了撰写书评?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在笔记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录。
2. 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
市面上有很多种笔记工具,如纸质笔记本、电子笔记软件等。在选择笔记工具时,要考虑自己的使用习惯和需求。纸质笔记本便于携带和整理,但容易丢失;电子笔记软件功能强大,但需要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
3.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读书笔记要有一定的结构,以便于阅读和查找。通常,读书笔记可以按照以下层次进行组织:
(1)标题:简要概括笔记内容;
(2)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信息;
(3)书籍简介:简要介绍书籍背景、主题等;
(4)核心观点:提炼书籍的核心观点和论点;
(5)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观点的适用性;
(6)个人感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读书思考:关于需求不足的解决之道3.1 -银本位下的需求不足

本文是《破局——需求不足的成因及解决之道》精读笔记系列,这本书重点研究需求问题的来源与历史,并通过经济学理论的推导,探讨了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历史上美国、日本的案例,并最终就解决需求问题,讨论了几种出路以及对策。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购买史帆老师的书详细研究:

读书笔记系列停更了三个多月,进入七月,调整状态再捡起来,争取这个月可以把史帆老师的破局这本书读完。

续接上一篇读书思考:中国经济关于需求不足的解决之道2.3/4 -消费由何决定/两种性质的经济危机,本文继续讲:

第三章、静态陷阱

第一节 银本位下的需求不足

这一节讲了中国明朝时期全球经济上经典的“白银洋流”。明朝时期全球各国主要使用的货币是都是白银。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迅速展开殖民活动。16 世纪 20 年代起,随着对墨西哥、秘鲁等地区的征服,西班牙开始系统性寻找贵金属。1545 年秘鲁波托西银矿(今属玻利维亚)累计产银约 2.5 万吨; 1548 年发现墨西哥萨卡特卡斯银矿,年产银约 300 吨;瓜纳华托银矿,年产银约500吨。

白银被挖出来后,有两条运输和流通方向:

  •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白银从墨西哥装船,经太平洋运往菲律宾马尼拉,换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
  • 大西洋航线:大量白银通过西班牙舰队(如 “白银舰队”)从美洲运往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再分销至欧洲各国。
马尼拉大帆船的贸易对象就是中国,海量的白银冲击之下,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开展海外贸易,史称“隆庆开关”。明朝的商品疯狂的向海外出口,而鲜有进口,中国很快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最繁荣的国家,大量的贸易顺差使无数的白银转移到明朝。根据《剑桥中国史》的描述,1567年至1644年这77年间,通过贸易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超过3.5亿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中改稻为桑的情节,就是当时繁荣贸易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剧中,为解决财政危机,严嵩父子提议将浙江一半的稻田改种桑树,通过生产蚕丝、出口丝绸来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并将其定为 “国策”。

大西洋航线巨量的白银流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中世纪以来稳定的物价受到美洲贵金属的巨大冲击,导致通货膨胀,物价开始飞速上涨。欧洲传统的以土地所有权为特权的封建阶级开始瓦解,掌握手工工场和商业贸易路线的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这改变了欧洲的阶级力量的对比,为后来的社会革命奠定了基础。

然而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欧洲自身的白银存量减少,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切断了与中国的贸易;日本也因为德川家康的闭关锁国政策,减少了向明朝的白银输出。一方面商品无处销售,另一方面白银短缺,直接导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并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因为储蓄大部分都在富人手中,因为通缩,导致更多储蓄,通货紧缩现象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工商业遭到重创,百姓收入减少,不得不压缩自身的消费需求以应对危机,社会经济状态急转直下,百业停滞。

货币本来只是一种计价工具和交易媒介,如果只是因为货币数量减少而无法满足交易需求,通过提升流通速度或者将白银面值永久性增值之后,理应足够应对社会的交易需求。但在大量白银被富裕人家窖藏之后,其实相当于获取白银的一方向社会提供了等值的商品,而因此获得的货币却再也不会去市场上购买其他人的商品,意味着社会上等量的商品永远无法找到买家,而这和市场上有多少白银并无关系。

对应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储蓄率上升,消费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持续;这种情况在对外贸易顺差时还可以维持,但当美国通货膨胀缓解,贸易战再次升级,国外需求断绝,那么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危害就会显现。

马王爷的读书笔记-欧洲雇佣兵研究

有意思的一本书,书里面对于瑞士雇佣兵,苏格兰雇佣兵,意大利雇佣兵,德国雇佣兵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我则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德国雇佣兵的那段历史非常感兴趣!


我其实不太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英国派军队去很正常,这德国雇佣兵的动机是啥?许教授作了详细说明,其动机在于利益驱动与国家困境!


首先财政需求是核心动力!对于黑森-卡塞尔(Hesse-Kassel)、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Brunswick-Wolfenbüttel)、黑森-哈瑙(Hesse-Hanau)、安斯巴赫-拜律特(Ansbach-Bayreuth)、安哈尔特-策尔布斯特(Anhalt-Zerbst)、瓦尔德克(Waldeck)这六个中小邦国而言,出租军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诸侯们需要资金维持其宫廷开支、官僚体系以及(讽刺性地)供养其规模庞大的常备军。例如,人口仅约30万的黑森-卡塞尔,竟维持着高达1.2万甚至1.86万人的正规军,出租士兵成为平衡财政的关键手段。


其次则是政治与外交考量!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同时是汉诺威选帝侯,与德意志诸侯存在亲缘或政治联系,这为交易提供了便利。黑森-卡塞尔在谈判中成功将部队租借协议包装成“防御性军事同盟条约”(1776年1月15日协议),第一条即宣称双方建立“真诚、坚定、持续”的联盟,第十条规定互相防御义务。这反映了小邦国在英法对立中寻求英国保护、规避法国报复风险的意图。


再就是内部压力缓解!维持庞大常备军本身对社会就是负担。将部分军队“外包”出去,既能赚取外汇,又能减少本土驻军的压力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当然此时的英国面临着无兵可用的困境!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面临严重的兵力短缺。其全球驻军分散,国内征兵困难且易引发不满。在向俄国求借2万军队遭叶卡捷琳娜女皇拒绝、荷兰也仅愿提供限于欧洲的部队后,英国将目光转向德意志。1775年11月,英国政府派威廉·福西特上校紧急赴德谈判,指示其“尽量多搞些士兵来;现在情况紧急,费用不是平常那种阻碍了”。


最后总计约30,000名德意志士兵被派往北美,其中近半数(约12,992人)来自黑森-卡塞尔,故北美殖民地居民统称他们为“Hessians”(黑森人),成为所有德意志雇佣兵的代名词。今天说到雇佣兵的英语词,用它就可以!直至今日美国民间也流传着关于他们凶残(“无头骑士”传说)和带来厄运(“黑森床”、“黑森蝇”、“黑森热”)的污名化故事。


这批德国雇佣兵的最后结局,约1,200人战死;约6,354人死于疾病或事故(恶劣条件、传染病);约5,000人选择留在北美定居(成为早期德裔移民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只有约17,313人返回了德意志故乡。这种巨大的人员损失和非正常死亡,深刻揭示了雇佣兵制度的残酷性。


不要以为只有古代才有雇佣兵,今天其实也依然存在!尽管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反对招募、使用、资助和训练雇佣军国际公约》,旨在全面禁止雇佣军活动,但当代形式的私营军事和安保公司(PMSCs)以及更隐蔽的雇佣兵现象依然在全球多地活跃!许多军事服务通过私营军事和安保公司(PMSCs)的合同形式进行,为其披上了“合法商业外衣”。这些公司提供从后勤支援、安保到直接作战的广泛服务,模糊了“雇佣兵”的界限。


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俄乌!双方均大量使用外籍人员:乌克兰有公开招募的“国际军团”;俄罗斯则有瓦格纳集团(在巴赫穆特战役中充当主力,2023年事件后改组但模式存续)以及在俄军框架内招募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兵(常被质疑为变相雇佣兵)。我倒是好奇北朝派兵过去是雇佣兵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