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稻香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08:58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稻香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稻香读书笔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作文的主题。是围绕稻香这本书的整体内容,还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定章节、人物或观点进行探讨?
2. 突出重点: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稻香这本书中的重点内容。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重点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稻香这本书,正文部分对重点内容进行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适当引用书中的例子或事例,以增强说服力。这些例子可以是人物、情节、观点等,但要确保与主题相关。
5. 个性化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对稻香这本书进行解读。
6. 注意语言表达:语言要简洁、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和词汇。同时,注意段落的过渡,使文章读起来更加自然。
7. 适当引用:在引用书中的内容时,要注意标注出处,以示尊重原作者。可以使用引号或括号等方式进行标注。
8.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要

退伍不褪色 稻香映初心

初夏的赣鄱大地,蛙鸣与稻浪合奏着丰收序曲。在上高县翰堂镇江边村的连片稻田里,一位身着旧军装的年轻人俯身查看禾苗,阳光将他后背的“退伍不褪色”字样晒得发白。黄思云,这位30岁的退役军人,用五年军营热血、三年特巡警生涯,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续写着新的篇章。

2016年,黄思云退伍后进入上高县特巡警大队。执勤车上闪烁的警灯,街头巷尾的巡逻轨迹,见证着他守护城市安宁的800多个日夜。然而每次回老家,看见杂草丛生的田地和弯腰干活的老人,那份在部队养成的责任感就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转机出现在2021年,宜春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进驻江边村,工作队在走访中注意到这个“闲不住”的年轻人:“小黄周末总在田里转悠,帮老人扛化肥修农机,眼里有光。”

在驻村工作队牵线下,黄思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2022年,他毅然辞去特巡警工作,以村委会委员身份扎根乡土。很多人不理解,放着好好的体面的相对更高收入的工作不做,跑去农村领1800每月的村干部工资。

“当时队里要留我在县城,可看着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田块规划得像部队时叠的被子豆腐块,我知道更大的‘战场’在这里。”那个装裱着“优秀辅警”的证书被黄思云锁进了抽屉,如今他扑在田垄间的身影,依然带着当年巡逻时的较真劲。

站在80亩稻田边,黄思云眼前总浮现当初租地时的各种场景。土地流转初期,三户村民担心租金无保障,他利用晚上时间上户和村民耐心讲解;有的村民担心土地出租了自己没事做,没收入,他就给她们算经济账,承诺优先聘请她们务工,让她们吃下定心丸。

“驻村第一书记邓松还带着我们到省农科院取经,那套‘稻鱼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就是专家手把手教的。”黄思云翻开驻村工作队赠送的《现代农业实操手册》,书页间夹着烟苗移栽时节工作队帮他画的种植规划图。如今稻田里荷包鲤鱼悠然自得的游弋,既是“生态净化员”,更成为游客眼中的生态风景线。

清晨五点的薄雾中,黄思云仍保持着特巡警时期的晨练习惯。不同的是,他的“巡逻路线”变成了田埂小道,“执勤装备”换成了测虫灯和湿度计。驻村工作队和他共同摸索出的“纪律化种植”管理方式,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新机。

在村里的育秧基地里,12名村民组成“生产班”,按黄思云制定的《田间管理规范》作业。退役军人出身的他将军营标准融入农耕:秧盘间距精确到厘米,农机停放需成直线,就连晒谷场的稻堆都棱角分明。“当年特巡警训练要求30秒穿戴全套装备,现在插秧比武也得讲速度质量!”同为退役军人的村民张水生说道。

站在宜春烟草援建的党建综合文化馆前,工作队把沾着泥土的工作笔记塞给他:“小黄,以后我们撤了,你就是乡村振兴的‘常驻工作队’。”

夕阳将锦江染成金波,黄思云带着村民检修完最后一台收割机。晚风送来稻香,这个而立之年的汉子笑得憨厚。(王道玖 冷云芳)

盐碱地上的“稻香奇迹”

盐碱地上的“稻香奇迹”

——曹妃甸万亩耐盐碱水稻标准化绿色高产示范区探访记

夏日的曹妃甸,风裹着海的气息漫过一望无际的稻田。6月11日,站在五农场陡坨新村的田垄上,放眼望去,11773亩稻田铺成碧绿的海洋,稻秧下的水田,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谁能想到,这片万亩耐盐碱水稻标准化绿色高产示范区,曾是“春旱积盐、地碱难耕”的中度盐碱地?从“白花花的碱滩”到“沉甸甸的粮仓”,这里蕴含了怎样的故事?

碱滩变粮仓:一场与土地的“博弈”

“早些年,这里的地种啥啥不长,春天返碱时,地表白花花一层,踩上去‘咔嚓咔嚓’响。”陡坨新村党支部书记田文杰蹲下身,抓起一把松软的稻田土,指尖还沾着湿润的潮气,“你看现在,土松了、润了,稻子能扎下根,长势多好!亩产能到720公斤以上呢!”

田文杰口中的“变化”,始于曹妃甸万亩耐盐碱水稻标准化生产绿色高产示范区的建设。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副科级干部刘秋华介绍说:“这片区域,曾有着‘春旱积盐、水位浅造成土壤矿化度高、土壤黏重脱盐难’三大难题,迫切需要集中治理。因此,我们开始了一场打造万亩水稻标准化高产示范区的‘攻坚战’”。

改地,让“硬碱地”变“活土壤”。走进示范区,笔直的防渗渠道纵横交错,新建的泵站里突突作响,清澈的渠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稻田。“治碱先治水,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排灌体系建起来,让盐碱能‘排出去’。”刘秋华介绍,除了完善水利设施,示范区还增施有机肥、生物菌剂,推动土壤“脱胎换骨”。“以前土壤板结,铁锹下去直打滑,现在抓一把能攥成团,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稻子自然长得壮。”

选种,给盐碱地“挑良种”。田埂边,一块写着“滨稻9号”的木牌格外醒目。“这些都是耐盐碱的‘明星品种’,滨稻8号、香粳5号、津原89……”农技员小张蹲在田里,指着碧绿的水稻田介绍,“这些品种耐盐碱性强、抗倒伏,就算土壤含盐量稍高,也能稳稳扎根、结出饱满的穗子。”

管田,“五统一”织就科技网。“种地靠科技,可不是瞎忙活。”田文杰掏出手机,点开“农田管理日志”,“你看,啥时候插秧、啥时候施肥、啥时候打药,都按‘五统一’的标准来——统一整地育秧、统一机械插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机械收获。省农林科学院的专家还给配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省钱又环保。现在我们育种有育秧公司,泡田、翻田、插秧、施肥、撒药、收割,都是机器作业!”

在科技赋能下,示范区水稻产量提高10.14%,亩产量达到720公斤以上,亩效益达2250元,纯收入比过去增长200元/亩。曾经的“盐碱包袱”,如今成了农民的“致富粮仓”。

科技赋能:田间地头的“智慧风暴”

“嗡嗡嗡——”一阵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架白色的无人机掠过稻田,细密的雾滴均匀地洒向稻秧。“这是T16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一天能喷500亩地,顶35个劳动力!”田文杰说这番话时眼里满是自豪,“以前人工打药,50亩地得折腾一天,现在100亩地俩小时搞定,还省20%的农药。”

在示范区,无人机不仅是“打药神器”,更是“施肥能手”。工作人员将调配好的化肥装入无人机药箱,操控着它沿预设航线飞行,颗粒均匀地撒在稻田里。“定位仪绕田走一圈,航线就自动生成了,定量定向精准喷洒,不浪费、不遗漏。”农机手小李演示着操作流程,“现在全区99%以上的稻田都用无人机作业,32万亩地,全靠这些‘空中卫士’保驾护航。”

技术培训,把课堂搬到田埂上。“大家看,这稻叶上的褐色斑点,是细菌性褐条病,高温高湿时最容易发作,防治要趁早……”田埂边,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技术站站长杜卫军蹲在病株旁,手里举着放大镜,给农户们现场“教学”。作为扎根农田30年的“土专家”,杜卫军的手机24小时为农户开机,“只要农户需要,随叫随到,耽误啥也不能耽误庄稼。”

除了田间指导,区农业农村局还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从选种到收割,从病虫害防治到水肥管理,把实用技术送到农户手里。“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学,跟着专家学,心里踏实。”林港村村民王大姐翻出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锌硅肥施用”等笔记,“去年按技术种,稻子分蘖多、穗子长,亩产比往年多收100多斤!”

生态破题:盐碱地上的“绿色密码”

在示范区边缘,一片池塘紧邻稻田。“这是我们探索的‘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3亩稻田配1亩池塘,稻田洗盐排碱水用来养鱼,盐碱水也能变‘宝贝’。”五农场副场长刘双海介绍,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盐碱水环境污染问题,还让稻田化肥使用量减少30%,耕层土壤盐分从13.7‰降到4.8‰,“预计5年就能把盐碱地改造成优质耕地,亩效益还能涨到1700元以上。稻田里的秸秆还了田,池塘里的鱼粪又能肥田,你闻闻,这水没以前那股子碱涩味了。”说话间,养殖户老孙划着木船过来,船舷边挂着刚捞的小龙虾,“以前稻田排碱水直接排沟里,又咸又脏,现在用来养鱼,一亩池塘能增收800元。你看这小龙虾,壳亮肉肥,拿到城里卖,比普通虾每斤贵两块钱。”远处,几个戴着草帽的农户正往稻田里撒绿肥种子。“这是紫花苜蓿,翻耕后能当有机肥,比买化肥省钱又环保。”农技员小张蹲下身,捏开一粒种子,“现在示范区推行‘化肥农药减施技术’,去年每亩少用了5公斤化肥,稻米还检出了‘绿色食品’认证。”

采访结束时,刘秋华对记者说:“把盐碱地变成粮仓,靠的不是一个人,是千万人拧成一股绳。从1956年柏各庄农场开荒到现在,曹妃甸人在农业领域就干一件事——让地增产、让民增收。”

从“碱滩”到“粮仓”,变的是土地的面貌,不变的是“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初心。曹妃甸的万亩标准化高产稻田,不仅是盐碱地治理的“样板间”,更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记者 景立华 通讯员 高立丰 李泊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