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2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读后感:注意事项与技巧》
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写读后感成为了我们深入理解和反思阅读内容的重要方式。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不仅能展示我们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还能体现我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在撰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是书籍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还是写作手法、社会意义?
2. "深入阅读": - 在写作之前,要确保对书籍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包括理解情节、人物、背景和作者意图。
3. "结构清晰": -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情况,引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可能的启示或感想。
4. "观点鲜明": - 在读后感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些观点应该是基于书籍内容的个人理解,而非简单地重复书中的内容。
5. "论证充分": - 为了支持你的观点,需要提供充分的论据。这些论据可以来自书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作者的观点
泉州南安市官桥西庄小学学生。
四川广元利州区宝轮一小学生做的好书推荐卡片。
让孩子阅读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问题也许应该放在最前面提出,但因为“阅读有好处”基本是共识,我们搁置了它。可事实上,人们所期待阅读能带来的好处和它真正能起到的效果,经常并不一致。
阅读能提高学习成绩吗?
读书能提高成绩吗?对于相当比例的学生或家长,这一定是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事实上,即便在图书资源已经颇为丰富的学校,《小学生作文400字》等作文辅导书也始终占据着借阅排行榜的前几名。很多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直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迅速提升学习成绩。
其中,与阅读关联最紧密的,又当数语文成绩。好在,有一些事例让我们倾向于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能。新京报记者为了寻访力推阅读的孙水仙老师,走进广元市利州区宝轮一小时,正是这所小学周一升旗仪式之后的总结大会,刚好听到在刚过去不久的统考中,六年级语文成绩最高的几位同学,几乎都来自孙水仙老师的班级。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和作文始终是重中之重,而写作能力又必然建立在阅读带来的积累之上。在走访中,许多语文老师向记者提及,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从三年级开始的写作文是老大的难题。这很可能是由于乡村孩子从小有阅读习惯的极少,而生活又相对封闭。于是,在学校广泛阅读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目前在广元宝轮一小带五年级的刘玉梅老师说,自己从一二年级开始带班上的孩子读绘本,虽然开始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快乐,但“到三年级的时候,作文起步就感觉要轻松一些,没有以前带的班写作文那么难”。
在此之外,阅读能力在更广的意义上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之一。一些稍显极端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小学生之所以在低年级时考试成绩很差,是因为“考试题都看不懂”。长远来看,学习各个科目,乃至于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也都需要足够的阅读能力作为保障。
但是,如果将提高学习成绩作为阅读的主要期待和目标,造成的问题也许比收获还多。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正是人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到阅读带来的新鲜和快乐,而不是过早为他们设立目标,才能让阅读的兴趣得到健康的滋长,否则,抵触的情绪就会开始萌生。比如,读书之后要写读后感,是多年来学生们的噩梦之一,一旦带着“读后感怎么写”的考虑读书,学生就会觉得反感,能感知和吸收的内容反而大大窄化。摘抄好词好句,也是许多学生都有的阅读习惯,因为这最方便写作文时拿来用,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反而是实现深度、完整阅读的阻碍。
阅读能改善性格和人际关系?
这么多公益机构将绘本等童书送入乡村学校,几年下来,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
记者向各个机构提出这一问题时,得到的开始让人有点意外,但后来发现其实早已是共识。
“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一些没有做桂馨书屋项目的学校,下课的时候往往很安静,但在做了书屋项目,阅读做得好的学校,一下课,校园氛围特活泼。学生状态真的不一样,他们更愿意去跟人对话。而不会说很胆怯,不愿跟人交流。”桂馨慈善基金会的冀志伟这样讲述自己进校园的感受。
“坚持阅读的班级,老师们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觉得师生关系变好了,突然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原来当个老师这么幸福等等。在实际接触中,我发现课堂上孩子们状态很放松,敢说敢想,不像有些地方的孩子,怎么都推不动,不敢说话,没有想法。所以,我觉得阅读可能会带来孩子生命状态上的改变,就是整个人都被打开的一种状态。”担当者行动的陈美玉给出了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好的童书,总是与孩子们的情感紧密相连。十几年来,中国童书市场繁荣,而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出版了大量适合低幼儿童阅读的绘本,尤其是国外引进书数量很多,带来的是全新的儿童阅读理念。比如,一本书不一定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的情感有抒发的通道;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未必是读了什么,而是父母与孩子彼此陪伴的时间和情感沟通。对于亲子阅读缺失的乡村儿童来说,老师陪伴他们一起阅读这些有趣的、动人的故事,也正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沟通。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作为管理者,往往起到的是约束和震慑的作用,很多老师甚至希望学生能够怕自己,这样他们才能更规矩,更遵守纪律。但在教学之外“另起炉灶”的阅读中,孩子发现自己的表达可以更自由,师生关系也有了更丰富的面向。
冀志伟讲述了桂馨慈善基金会与合作学校在今年4月一起策划的绘本剧活动。他们杜绝有明确剧本、孩子需要一字不差背台词的方式,要求孩子们自己选择故事,然后自己上台演。并且所有孩子都要参与到第一轮非正式的演出当中。在一个村子里的教学点,有一个小女孩一个人表演了六个角色,非常出彩,但据她的老师们说,这个女孩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从来没在课堂上发过言说过话,已经被定义为“问题学生”,这次的表现让所有老师都非常惊讶。“我觉得这些老师未来肯定会特别相信他们的孩子,相信他们能做到那些以前他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记者到广元市,在孙水仙的班级也切实地体验到了这个喜欢阅读的班级里学生们的活跃与热情。几乎是一进教室,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来和记者交流,一个个都想把他们完成的花样繁多的写绘作业、制作的团扇纸伞分享给记者看。在这个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的班级里,一起读过的书、完成的作品是他们珍爱的宝贝。对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孩子们尊重、信任,看不出紧张和隔阂。
“我们班的孩子们特别团结。”孙水仙说。她将阅读作为培育班级文化的一种方式,比如,无论学生完成的质量如何,她都坚持每次将全部写绘作业装订成册,即便有领导检查,也绝不抽出那些看似简陋或潦草的作业。她还尤其强调阅读对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孙水仙此前写过的一篇文章里,她还谈到过自己如何用《晴朗的一天》《小偷波波》两本绘本,解决了班级上物品遗失的悬案,以不点名、不批评的方式,让做了错事的孩子有悔过自新的机会。对比这些关乎品格和人生的坚持,优秀的语文成绩确实只像一个副产品。
阅读重要但绝非唯一
尽管乡村儿童阅读的推广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也很容易发现,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与语文科目的直接关系,“阅读”向基层的渗透程度已经相当之高。全国各地,提倡建设“书香校园”的乡村中小学有多少,虽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比例一定不会小。
在着力于乡村教育的公益机构中,以阅读为核心的就占据了相当部分,而在拥有多个模块的机构中,也往往是推广阅读的人数最多,成效最明显。一公斤盒子的晓华对记者说:“学校对阅读的重视,远远大于对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比如我们要开展一个关于阅读的培训活动,阻力会很小。但我们比较担心当阅读成为一个趋势之后,会让他们比较少关注到其他板块的内容。”她表示,在阅读盒子之外,一公斤盒子还有关于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项目和产品,但推广起来的难度明显高于阅读产品。
学生的成长,好的教育,都应该包含多个面向。优质的阅读对提升读写能力、人文素养,乃至于情感能力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在生活技能、科学素养、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就需要其他的学习资源和培养方式。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有一些学校比如宝轮一小也通过班级小菜园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但总的来说,在基本的教学之外,得到最多关注的仍然是阅读和艺术课。
而且,学校里重视的阅读本身,也存在过于偏向文学的问题。因为带阅读的老师基本全是语文教师,阅读也通常和写作、诵读等形式相结合,无论是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还是老师们为孩子选择的阅读书目,文学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童书中的另一主要品类科普都出现的很少,这势必会造成孩子们阅读内容的偏颇和不完整。究其根本,阅读也只是实现良好教育的一条道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标仍然是让孩子们的成长有更多的可能,更少的遗憾。
记者 李妍 何安安
作者:傅逸尘(《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
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创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他持续深耕航天题材多年,收获了“航天七部曲”。与其他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习惯于打“遭遇战”不同,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李鸣生很少变换题材领域。对“星空乡愁”的回望,或许夹杂着太多的幻想与浪漫,但始终支撑着他艰辛的文学探索与精神跋涉,以至于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也都习惯性地认为,李鸣生是一个擅长打“阵地战”的报告文学作家。
直到这部新作《敢为天下先——中国航展二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鸣生。珠海航展在他的笔下遥远而又亲近、陌生却又熟悉。遥远的城市、新鲜的人物、别样的故事扑面而来,不经意间,已经年过六十的李鸣生超越了自己过往熟悉的题材领域、生活经验,开疆拓土、华丽转身。
《敢为天下先》是第一部全景式、多角度讲述中国航展发展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全面记叙了珠海航展二十年、十二届的辉煌历史;讲述了从1992年8月珠海市委市政府一致通过举办航展的计划,建起中国第一条四千米机场跑道开始,珠海航展人筚路蓝缕、不畏艰辛,通过艰苦努力、接续奋斗,最终使珠海航展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五大航展之一的城市传奇;勾勒出珠海航展人敢领时代之先、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也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敢于打开国门、追赶世界的大国情怀。
李鸣生始终将珠海人的航展梦想和敢闯敢试、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注重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分析阐释航展事业的价值、意义,从城市的精神气质、文化心理的层面建构珠海人的航展之梦。《敢为天下先》既有对国际环境、城市发展、经济社会图景的宏观记录,又在人情、人心、人性的层面进行了精准细腻的微观呈现。对珠海航展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大阶段和若干重要方面,李鸣生都做出了精到的总结概括和富于个人创见的剖析,从而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中描摹出珠海航展事业发展的动态图景。
从《敢为天下先》中,我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是强烈的现场感,是与珠海航展近距离接触的心灵碰撞。李鸣生对航展人生命状态、情感世界准确细腻的把握,对航展人形象、性格的生动塑造也因此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尤其书中那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故事,使人感动。正是有了梁广大、邹金凤、周乐伟、苏全丽等这些航展人的呕心沥血、无私付出,才使得珠海航展从无到有、从小做大、从中国走向世界。李鸣生真情讲述了这样一群在普通岗位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航展人的动人故事,经由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时代脉搏与民族心理。
李鸣生采取典型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从浩瀚的素材中提取最具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构成《敢为天下先》的骨架;又选取了许多极富人情味的故事与细节,以及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解密,精心筑成作品的血肉,使得这部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文献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学审美价值,在史诗的品格中内蕴着丰富的诗意。
李鸣生与珠海、与珠海航展的“遭遇”,对他而言蕴含着跨越和转型的可能。如果说,之前的“航天七部曲”的写作,尽管每一部的内容、角度都不同,但毕竟是在一个大的系统内部,还可以依凭某种思维和认知的惯性。那么到了《敢为天下先》,李鸣生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题材和经验都是全新的。珠海航展尽管与航空航天有关,但是主体内容是写会展业,是写一个特区城市与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之间的关系,是写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李鸣生需要从零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现场,守望一段完全陌生的历史,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李鸣生进行了艰苦细致的采访,从海量的资料和信息中大刀阔斧地拣选和剪裁,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巧和写意,勾勒出珠海航展的现实和历史轮廓。当下的报告文学读多了,给我一种感受是大部头的作品越来越多,全景式、百科全书式的写法越来越普遍,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题材、资料的占有成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对报告文学文体自身的经营和创造反而被遮蔽和忽略了。
李鸣生书写珠海航展的笔触是轻灵跳荡的,好似中国文人画的泼墨、写意,他更注重的是作品的意境和格局。他并非是要面面俱到、巨细无靡地呈现珠海航展的发展历史和事件过程,而是跳脱事象的表层,力图准确地提炼、概括、总结出珠海航展的灵魂,写出珠海这座特区城市的气质。围绕着这样一种核心价值、核心精神而展开叙事,因此,我们看到书中所写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是在集中彰显和表达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李鸣生将自己多年来对时代变革的思辨、对社会民生的关切、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都融入这本体量并不巨大的作品中。作为一个没去过珠海这座城市的读者,我亦被作品所传达出的强烈珠海风格、珠海气派、珠海精神所深深吸引和打动。
在我看来,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最终比拼的是作家的思想能力,而李鸣生恰恰就是“思想力”“思辨性”都极强的作家。以个性锐利的价值判断因应混沌未名的时代主潮,提供对历史、对现实富于穿透力和超越性的思想智识,始终是李鸣生孜孜以求并坚定执守的写作伦理。他之所以对珠海这座城市一见钟情,勉力坚持带病采访写作、反复修改打磨,就在于他看到了在这片热土上孕育着一种新鲜生动、向上拔擢的发展理念、城市精神、生命价值,蕴含着丰富广博的文学可能与厚重驳杂的思想空间,需要作家持之以恒地追问、发现并做出置身时代前沿的、富于整体性的思辨和概括。
李鸣生与珠海的“遭遇”是一种缘分,这场与珠海航展的“遭遇战”,他打赢了。已经从大病中恢复的李鸣生,下一场“遭遇战”会在哪里呢?我热切期待着。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0日14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