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建议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13:33

怎么写《建议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读书笔记:如何做好笔记的几点建议
正文:
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书籍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的重要手段。做好读书笔记,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知识,还能激发我们的思考,提升阅读效率。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大家在制作读书笔记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笔记目的
在开始制作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笔记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体系、记录精彩观点,还是为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记。
二、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
市面上有许多笔记工具,如纸质笔记本、电子笔记软件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非常重要。纸质笔记本便于携带和翻阅,但易丢失;电子笔记软件便于存储和分享,但需要依赖电子设备。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选择合适的工具。
三、保持简洁明了
读书笔记并非全文摘抄,而是对书中重点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在制作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使用简洁的语言,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 2. 使用符号、缩写等,提高笔记的易读性。 3. 分层次、分段落,使笔记结构清晰。
四、注重逻辑性
读书笔记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笔记的主旨。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按照书籍章节、段落顺序进行笔记,保持与原文的一致性。 2. 对重点

我的读书笔记|高芸:《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体会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济南市章丘区曹范中心小学教师高芸的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读这种教育理论书籍,感觉味同嚼蜡消化不了,但是硬着头皮读完之后,掩卷沉思,确实是受益匪浅。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经验著就,既有精炼的理论,也有鲜活的事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启迪、借鉴,还有深深的震撼。尽管作者生活的年代,所处的环境与我们都有很大不同,但是书中传递出的教育理念却能感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一谈我的读书收获和体会。

一、观察是思考之母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读完这段文字,我觉得很惭愧,从教18年,我很少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欣赏花开花落,去倾听鸟唱虫鸣,去感受季节的更替,万物的生长。

回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插曲,我发现观察是智慧重要的能源,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儿童。现在,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身边的人、事、物鲜少关心,观察能力正在逐渐退化。我记得有一年教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很多学生在观察画面后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放了,苹果树上长满了红红的苹果。”对于每个季节的特点学生们很多都搞不清楚。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学生,因为我们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没有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也能像苏霍姆林斯基描写的那样,每星期都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果园去观察、感受自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所得,我们的学生也就不会在表达时出现“春天来了,苹果熟了。春天,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这类让人哭笑不得的句子了。如果我们坚持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会更流畅自然,更贴近生活实际,甚至能从学生那里收获很多富有灵性的,哲理性问题与语言。

二、阅读是智力发展的基石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是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的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这段文字讲述了阅读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其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曾经教过一个男生,这孩子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属于班里默默无闻的学生。一次口语交际课,课前我布置学生读故事,要求必须认真读,并能讲下来。口语交际课上,我点名让学生上台讲故事,点到这名男生时,他很紧张,站在讲台上两只手用力的绞来绞去,一会放在前面,一会放在后面,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我走过去轻轻摸着他的后背,缓声鼓励,孩子在我热切的目光中完成了故事的讲述。尽管故事讲的一点都不精彩,我还是表扬了他,夸他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没想到,从那节课之后,这个孩子狂热的爱上了读书,课余时间几乎都是与书为伴,他妈妈说他如果一人在家,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往往是一天连饭都忘了吃。也正是因为他的喜欢阅读,他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飞速进步,学习成绩也是翻着跟头往上涨。从这名男生身上,我看到了阅读的神奇力量,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出了一批批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学生。

三、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不止一次的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强调让学生自己会学习。“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思考。”不论学习什么知识,如果学生不进行思考,只是靠教师一味的灌输,那么学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喜欢思考,他学的知识也一定不牢固,即使记住了也不会灵活运用。

刚参加工作时,也曾从很多教育书刊中看到过一些有关教育的专用词语和教育思想,比如“填鸭式”,比如“学生的头脑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一个容器。”那时候,也曾经有过感触,也曾经思考过自己的教学生涯会如何,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还好,十几年来,我并没有把学生当成鸭子,当成容器,强硬的把知识塞进他们的脑袋里,我一直在尝试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现在,我们曹范学区推行“智简课堂”,我们的目标就是“聚焦学会,谋划会学”,原来我们所倡导的,也曾经是苏霍姆林斯基所积极推行的。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我私下以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因为,学生只要学会思考,学会了主动去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我们就不用担心学生学不会,方法有了,习惯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东西对我触动较大,比如学生的书写习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兴趣小组中的活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渴望自己能够吸收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并能转化成润物无声的细雨,伴我一路同行,收获满园芬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笔记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要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反而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