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2 20: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郁达夫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 - 明确你的作文主题,是围绕郁达夫的生平、作品风格、文学成就,还是对其某部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2. 了解背景知识: - 在写作前,对郁达夫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学地位以及他的主要作品有所了解,这有助于你更准确地把握作文的方向。
3. 结构安排: - 作文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郁达夫及其作品,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如郁达夫的文学风格、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郁达夫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内容充实: - 读书笔记的内容应充实,不仅要引用郁达夫作品中的原文,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 可以引用郁达夫的生平事迹、其他评论家的观点,以及与郁达夫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现象。
5. 观点明确: - 在作文中应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郁达夫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但要保持观点的一致性和逻辑性。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
偶然翻到以前的两则笔记,后来大部分经过改写嵌入文章发表。几年过去,读来已觉陌生。不完整的文字,恰显出初稿的模样。
今天晚上新月弯弯,微风习习,竟然像是江南的春夜,忽然想起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也就是十四五岁,好像是在什么《中国新文学大系》上读到的,写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和一个女工的故事。一种淡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氛围,一份带一点点哀愁的美。现在想来这篇小说好就好在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于是记忆里最清楚的,就是小说的名字,还有微醉的感觉。
以“春风沉醉的晚上”命名的集子,是新文学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现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但是就作品本身论,恐怕写得不成熟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长大以后读郁达夫的全集,才知道他写得最好的是旧体诗。90年代读那首脍炙人口的《钓台题壁》,真是感慨万千。该诗原题为“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
不是樽前爱惜身,
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
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
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
义士纷纷说帝秦。
这首诗最有名的自然是第三、四句,然而沉痛深刻的却是最后一联,尤其是想到近代历史的时候。
民国时代人物美男子颇多,郁达夫却是其貌不扬,看照片甚至有点獐头鼠目。然而在生活中,想来其人就像他的诗一样才气纵横吧。我在日本留学时,曾经对这位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学部的早期留学生颇有兴趣。他也是从医学部改学文科的,大约和鲁迅一样,学医的成绩都不怎么样。不过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是不好读的,能从那里毕业也是学霸的级别。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的奖学金相当丰厚,我当年的计算是我们的奖学金四倍左右 ,现在具体怎么算的记不清楚了。当时印象深刻的是,留日学生相当一部分饮酒狎妓,郁达夫和陈独秀一样对此道颇有研究。由此也可见新文化运动一代很多地方还是继承旧时代士大夫的。正是这些有旧学根底的知识分子,在接受西学以后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奠基人。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刚刚看到雷颐与刘瑜的对话,慨叹现在知识分子的见识还不如一百年前。在我看来,这一点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思想的发展需要有新知、有传统,尤其需要自由。如今和100年前其实没有什么可比性,攀附大可不必。
郁达夫以风流和子女众多著称,留下来的故事却也反映那个时代的自由风气。民国时新女性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奔放,恐怕当代女性并不能及,她们被整趴下也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事。既传奇又沸沸扬扬的郁达夫王映霞之恋,换一个角度看,两个人各有特立独行的一面。郁达夫在与王分手后遁迹南洋,最后不知所终,死得不明不白,享年仅49岁。
昨天晚上写的郁达夫,文笔凄美,半生风流,真是符合大众心目中的文人形象。然而那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已,郁达夫曾经在大学里教授统计学,也曾经办报纸杂志,参与许多政治社会活动。在新加坡、在印尼都公开或者地下参与抗日,最后究竟是被日军杀害,还是死于印尼独立运动之手,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其实那一代人都是很多面的,只是后来流传 下来的,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和风流轶事而已。比如关于徐志摩,大多数人只知道他那几首诗,几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和林徽因如何如何等等,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徐志摩的学识。他是最早批判苏联体制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也是当时少数的留学并推崇英美的知识分子,而同代人绝大多数的知识来源是来自日本。我在学习日语之后,才明白现代汉语里有多少词汇来自日本。西学东渐到中国,大部分是通过日本这个中转站的。康梁以明治维新为师,孙中山更是以日本为基地革命,并且密约以权益从日本换取革命经费。所以曾经是孙中山接班人的汪精卫,其最终选择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主力,也大多源自曾经在日本留学的知识分子。当年鲁迅的文学批评,曾经被指责为抄袭。鲁迅先生自然不是汪晖,但是他的知识来源确确实实来自于日本文学批评。少年时读他主持翻译的普罗文学,总觉得文笔怎么那么别扭,留学以后才明白原来很多是从日语转译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是从日本过来的,就连“资本论”,都是从日语拿来的。
个人也好,历史也好,其错综多面性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实。
李大兴/文
2013年4月10日下午,我(作家蒋蓝)在成都双顺路“蔚蓝小区”采访著名的郁达夫专家、中医郭文友先生。他偶然谈到他认识国画大师陈子庄,我心头略略一惊。
“文革”期间,陈子庄的弟子通过关系,找到当时在成都中医界小有名气的郭文友,希望郭为子庄先生治病。郭文友对我回忆:
陈子庄先生高而瘦削,他患的是心脏病,具体说是心室狭窄,血流量时大时小,很不规律,这造成了他成天心悸、气喘不已。那时我住在九眼桥头培根路临河的旧平房,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朋友。子庄先生每周要来两次,我请他喝8分钱一杯的烧酒(一两酒),他看完病就在我这里作画。他前后送了我几十幅作品,记得其中有一套36幅的山水册页。直到他出了大名后,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价值连城的东西了,估计是被哪个习画者借去,从此一去不归。如今我手头仅存一幅“斗方”,因为我是乐山人,他画的嘉州山水,一只打鱼船和鱼老鸹独立寒江……
那时,我一直在苦苦收集、研究郁达夫的作品,逢人就说郁达夫,简直肆无忌惮。子庄先生某天听到我谈及一个从南洋回来的作家,笔名叫“了娜”,因为他写有一篇长文《郁达夫流亡外纪》,发表在1947年8月出版的《文潮月刊》三卷四期上,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却从来没有弄清楚这个与南洋时代的郁达夫关系十分密切的见证人,到底是谁。他一听立即打断了我的话:“却慢,这个人我认识,他是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因为我听他讲过,他抽的烟杆上,镶有郁达夫亲手刻制的一个玉石烟嘴。这个人叫张、张、张……”我闻之大喜,名字冲口而出:“是不是叫张紫薇?”
“对头,就是他!”陈子庄大喊。
张紫薇原名张朝佐,现代作家、教育家,成都郫县合作镇回龙村人,1900年生于贫苦农家。1920年,他从成都一中毕业后,考入成都华侨公学,因此结识了一些沿海人士,毕业之后即去上海打工。后来,只身漂泊南洋,在马来西亚、星洲(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教书达26年之久。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散文,成为享有盛名的华侨作家,并与著名作家、诗人郁达夫、郭沫若、曾圣提等关系密切,交为挚友。
其实郁达夫并非由于麻痹而不幸遇难,他早已抱定誓死不辱完成大节的决心,这有士大夫之气。张紫薇在《郁达夫被害前后》(载《郁达夫卷》——台北远景丛刊)一文中说:有一次巴东盛传姓赵的打了姓洪的耳光。事后他问郁达夫本人,他得意地告诉他确有此事。那个告密的败类洪根培从武吉丁宜去别处,路过巴爷公务,正巧郁达夫看见他的汽车停在路旁,竟然开了车门把他抓下来打了两记耳光,还说:“你再去告我的密!”那人连连告饶。文弱书生的郁达夫动手打了汉奸的耳光,可见郁达夫的性情。
郁达夫在被日本宪兵逮捕前,准备送给张紫薇一个象牙烟嘴。烟嘴尚未送出,郁达夫已被捕入狱。1945年8月29日当晚,郁达夫被人骗出家门终于遭日本宪兵杀害,就此无声地消失了。直至郁达夫被害坐实之后,张紫薇登门,一是探望,二是索要烟嘴,烟嘴由郁达夫夫人何丽有转交给张紫薇。张紫薇视之为亡友遗泽,一直藏在身边几十年。每当他回忆起与郁达夫相处的情景,便取出这支烟嘴把玩一番,烟嘴上镌刻有“紫薇先生留为纪念,郁达夫赠予苏岛巴东”字样,他心潮起伏,禁不住老泪纵横。
张紫薇早期写新诗和散文,连续发表十几首诗和一个剧本后,即崭露头角。以后转向小说创作,陆续写出短篇小说《桥》《阿Y》《二姐》《木头先生》《夜哭》《弟弟的情妇》等30余篇。初期署名“紫薇”,后来改用“了娜”。
20世纪60年代张紫薇已经从母校成都一中语文教学岗位退休了,住在郫县合作乡回龙村,他略略扩建了农舍,名之为“紫薇草堂”。平时他到成都参加政协会议,均住在女儿在成都的宿舍。陈子庄先生曾经去过张紫薇女儿的家,张紫薇请他去喝过茶。这样,陈子庄立即带郭文友去盐道街边的东府街临街一间小平房寻找,可惜张的女儿已经到天回镇参加劳动去了。他们又赶到天回镇、驷马桥一带四处打听,最后无功而返。陈子庄到处打听,他终于得到了一点信息,又带郭文友到一环路跳伞塔的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情报研究所,这次终于见到了张紫薇的女儿,由此郭文友后来见到了张紫薇本人。郭文友后来写了一篇文章,首次在文坛确认了那个南洋巴东小学校长“了娜”,就是张紫薇。郭文友偶然在《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5期上,见到了署名“了娜”予以重刊的《郁达夫流亡外纪》之后,建议张紫薇去信,确认自己就是原作者“了娜”。张紫薇去信后,引起中国作协重视,还得到了一笔稿费……这是拜陈子庄先生之赐,了却一桩现代文学史上的悬案。
张紫薇于1986年4月1日在郫县逝世。郭文友老师借给我一册仅印几百本的《张紫薇诗文选集》(为1987年4月1日家属编印本),内收有张紫薇中年时节的一些照片,很是珍贵。这是张紫薇在河北的女儿、女婿出资印制的,薄薄一册,收录的是短文、残稿、人物回忆、古体诗词,编者说是“部分遗作”,其实应该囊括了他归国后创作的全部文学作品,但其创作数量出乎意料的少。由此不难推测,这样的“归国华侨”于风云时代的寒蝉之噤。
“塞外风萧索,归心似箭流。夜深人不寐,遥望锦江头。”这首题名《怀乡》的诗,是张紫薇先生在南洋漂泊数十个春秋后,急切还乡时的真情之作。如今读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来源:《成都笔记》蒋蓝/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