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2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塘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 -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即《塘约》这本书给你带来的主要感受和启发。
2.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塘约》的背景,包括作者、内容概要等。 - 主体:分段阐述阅读后的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评价。 - 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 对书中所传递的思想、观点的认同或质疑。 - 对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塘约》对你的影响,并表达对未来阅读的期待。
3. "内容充实": - 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 - 可以引用书中的具体事例、人物对话或观点,以增强说服力。
4. "观点鲜明": - 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有力,避免含糊其辞。 - 在阐述观点时,注意逻辑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立场。
5. "语言表达":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或错别字。
6. "注意事项": -
初次拿到这本书时就很好奇,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使得我们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同志亲自提笔推荐乡镇干部(尤其是我们第一书记)借读。
带着这个好奇心,我翻阅起了这本书,一页、两页、三页......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读者而是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左文学”,他是如何把村民重新组建起来,带领村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发展。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要想脱贫致富的路途中不让一个人掉队,就必须做到:
依靠群众力量,抱团发展(发展集体经济)
常言道:“土多好打墙,人多力量强”,《塘约道路》就是续写了一个所谓的“空壳村”,加之,被一场大洪水冲刷之后变得更加贫困。但是,他们依靠群众的力量,使这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脱贫致富路途中没有丢下一人,足以说明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一家家店铺热闹非凡……这都是广大农民的杰作。可是在农村,农民不缺技术,不缺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什么制约这他们的发展?我认为是农村依靠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只能使他们“活着”而不是“生活”,离小康步伐遥不可及。农民大多数发展模式为“自产自销”,没有规模和市场。
当今,日新月异的竞争是依靠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和市场的有效调节相结合。因此,农户必须抱团发展集体经济,使产业发展达到科学化、精细化、规模化水平,然而说起容易,做起确是困难重重。我们显头历任村两委班子为破除这一难题,致力于增加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将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等资源依法进行分批租赁,租期年限10-30年不等,每年租金共计8000余元,保证了村集体有稳定的收入。近年来,我村抢抓川道产业转型机遇,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其中村集体投入资金25万元)建立了百亩优质苗木示范基地,包含有各类示范园500余亩。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壮大发展、纵横拓宽,从龙湾到袁家川发展苗圃、花圃等扩大苗木基地规模,拓展苗木品种,努力建立1500亩的育苗专业村,进一步依靠群众力量,抱团发展,扩宽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强化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塘约道路》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如何领导全村人将零散地块重新集中起来,使得全村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这就要求班子必须发挥领导作用、激发起他们自身的发展动力。要有能力、有境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消极的发展。今年,我们村主任,为了壮大苗木基地,他前后几次前往杨凌、北京、彬县、白水、甘肃等地把全国最优质的接穗100余万株引用到显头苗木基地中,一天开车千余公里……这途中的酸与苦、辛与累,只有他知道。每次看到他疲惫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时,我深深的意识到他当村主任并不是为了千余元的工资,而是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事情。
提升村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
在唐约这个村庄中,我深刻感悟到要想脱贫,发展内生动力尤为重要,有了内生动力,种种的新做法也就出来了,就像书中所说的“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返乡重建家园、留守儿童的生活结束了,妇女因丈夫的回乡而精神焕发”。我们显头村对其高度重视,一是大力弘扬“一家有难、八方来援”的优良传统,定期开展老党员、困难群众慰问活动,并组织党员定期走访,及时发现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二是制定了适合本村的村规民约,推崇文明健康的生活风气,从思想上净化农户的负面思想;三是制定适合本村的发展计划,在行动上统一规划,保证农户发展的统一化、规范化、有序化。特别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显头村着力打造全镇美丽乡村示范点,呼吁村民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倡导村民从我做起,争做美丽家园的建设者,激发他们内生动力,增加脱贫致富的信心。
总之,我认为我们要立足村情、科学谋划、因地制宜的为村上发展找一条致富之路,为全村农户找到一条奔小康之路,保证脱贫致富的路途中不让一个人掉队。就像《塘约道路》中周书记所说的“要致富,你要有思路,有魄力,要敢于踩出一条新路来!”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时间倒流到43年前,为了摆脱原有生产方式的束缚、解放生产力,让农民“吃得饱”,一场以“分”为主题的改革启动: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实行“大包干”,将田地分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
萧县百万亩优质冬小麦。 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农村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当前,我国进入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阶段,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分散单干到产业联合,农村改革“二次起跑”正当时。
如今,在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的家乡——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一场轰轰烈烈的“合”,让老百姓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突破。
如果说小岗村的“分”是穷则思变,那如今在萧县大地上演的“合”,则是居安思危,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再出发。
萧县县委书记黄韡为社区党总支颁发集体保单。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胆探索 让老百姓切实受益
在萧县杨楼镇新廷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汉生的办公桌上,《塘约道路》、《烟台纪事》两本书被他翻得起了毛边。这是萧县县委组织部发给萧县所有村“两委”干部的特殊礼物。这两本书让刘汉生看到了发展之路。
新廷社区人口多、土地少,群众不富裕,村集体经济更是捉襟见肘。2013年新廷村被列为贫困村。
新时期发展该如何破题?新廷社区选择了一条贴合实际的道路: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统一指导下,以农立农,让乡村振兴之路愈走愈稳。
新廷社区在全县先行先试,由社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按照“保底收入+盈余分红”的方式,以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把农户变为合作社的“股东”,将土地连片集约,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既有效防止“非农化”和耕地“非粮化”,又盘活了土地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2020年,新廷社区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今年更是跨上一个大台阶,预计全年可增收100余万元。
“由党支部牵头把群众的力量聚合起来,生产资料聚合起来,共同发展合作社,切实让村民尝到增收致富的甜头。”刘汉生说。
“加入合作社真好,既挣了土地租金又享受到分红。这不,社区给我买了上百万元医疗保险,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没钱治了。”不久前,在新廷社区“百万医疗保险分红大会”上,65岁的村民刘玉玲举着保险单,高兴得合不拢嘴。
新廷社区共有234户470位居民领到了百万医疗保险单。“作为萧县第一批试点,新廷社区居民尝到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甜头。”刘汉生感慨道,“党组织给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的对党组织也越来越信任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
萧县老百姓喜获丰收。 刘民摄
由“分”到“合”共同发展信心足
萧县新庄镇李集村活动中心,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正起劲。十几天前,63岁的村民陈文夫把自己家的两亩六分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900块钱一亩,比自己种强多了,这下我可以安心伺候小羊羔了。”老陈丝毫不担心土地流转后自己会没事干,他决定今年再买一些小羊羔,扩大养殖规模,挣更多的钱。
“去年这时候,我来村里‘讲说送’,老百姓抱怨的还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这一年过去了,村里反映问题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抽出时间坐下来,为村里下一步发展的事情建言献策。”新庄镇党委书记邵翠芝感叹道。
张庄寨镇欧庙村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流转了4000亩土地,现代化农业发展势如破竹。
欧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晨光说,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号召一经发出,村民的热情让他有些“意外”,“推进得很快,现在村里百姓的理念和以往不一样了。以前老百姓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敢也没想过改变。现在只要是靠谱的事情、正确的事情,村党组织发出号召,老百姓参与热情可高了。”
流转了4000亩土地后,李晨光准备带领合作社大干一场,“集中连片的土地更适合统一规划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生产力,又降低了投入成本,最大化实现传统粮食作物的规模经营效益。”
李晨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正常价格,单一地块小麦收割要60元/亩,集中连片的地块可将至35元/亩,每亩节省25元。此外,集中大量采购种子化肥,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高标准种植也可以实行订单种植,收购单价高出市场价,提高土地附加值。
新农村发展需要新型农民,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大屯镇高楼村党支部书记李辉就是从城市返乡的典型代表。
为保障群众利益最大化,增强群众参与意识,高楼村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讨论,确定采用“固定收益+二次分红”方式,增加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为之后开展合作社运营管理垫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2021年,高楼村集约土地已达3000余亩,吸收社员300余户。
“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共同利益联结更紧密了,群众参与感更强了。我们的目标是让全村都成为富裕户!”李辉的话,不仅是党支部的心愿,也说出了全村的心声。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农民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益,也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
萧县老百姓在黄花菜合作社收黄花菜。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党组织领办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萧县“书记项目”一号工程。为什么萧县如此重视这项工程?其探索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有什么特点?背后有何发展深意?
“现阶段要发展农业,必须走规模化、信息化、机械化的道路。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群众凝聚起来,把分散的资源组合起来,既能让老百姓富起来,也能让老百姓放心干下去。”萧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伟说,全县186个村通过采取固定收益、保底分红、股权受益等模式吸引群众入社,2个多月就集约土地13.5万余亩,预计农户(年)收入增加3500余万元,村集体(年)增收5400万以上。
李伟介绍,萧县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坚持“村社一体”,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由村党组织将一家一户的土地组织起来,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集体统一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农民权益保障和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壮大的有机统一。
“建好一个党组织,办好一个合作社,搞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群众,是萧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奋斗目标,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合作社市场优势、生产优势双向融合,大力推进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萧县地域特色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子,为打造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新品牌、全面开创’进十争百’新局面注入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萧县县委书记黄韡表示。
大联合,大路径,大突破,以合作社的发展为圆心,萧县正辐射出村强民富的美好新前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