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2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号角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你从号角这本书中获得了哪些感悟和体会。可以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号角这本书,正文部分阐述你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深入分析:在正文部分,要深入分析号角这本书给你带来的启发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故事情节:分析号角的故事情节,探讨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b. 人物形象:分析号角中的人物形象,评价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c. 主题思想:总结号角这本书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阐述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d. 文学手法:分析号角在文学手法上的运用,如象征、对比、夸张等。
4. 结合实际:在阐述感悟和体会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社会现象,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6. 逻辑清晰
什么是新闻事业的红色基因?——观《太行号角》有感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五集文献记录片《太行号角》,看后颇受教益,觉得很震撼,材料翔实,大气磅礴,壮怀激烈。它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新闻战士、新闻队伍、新闻事业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血火淬炼中成长的历程,反映了我们新闻前辈以笔作枪,热血铸丰碑,置生死于不顾,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的精神风范。巍巍太行,新闻铁军。可以说这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组成的一部形象化的新闻史诗,是一部党史、新闻史的优秀教材,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看后第一感觉是震撼。第二个感觉就是自豪。这不单是因为纪录片中的许多事情发生在邯郸或与邯郸有联系。邯郸是红色新闻重要的发源地,是我们敬仰的前辈英勇奋斗可歌可泣的地方,也因为这部纪录片是我们邯郸新闻同行主创的。摄制组的同志以前辈的精神挖掘前辈的事迹,不辞辛苦,追踪素材,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的奋战,终成巨制。我自豪的是他们敢于碰大题材的这种勇气,这种精神,这种担当,这种才智!一个地方媒体摄制的是国家的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在“国家记忆”这个名专栏里,一播就是五集,并且好评如潮,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这标志着我们邯郸新闻界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这让我这个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老新闻”感到由衷地高兴。我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总讲我们要不忘初心,继承红色基因。那么,我们新闻事业的红色基因是什么?我看完了《太行号角》似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了,信心更加坚定了。什么是我们新闻事业的红色基因呢?至少有四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我们新闻事业的诞生和成长有明显的胎记,这就是和党密不可分,它的使命就是宣传党的政策,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太行山巍峨雄奇,绵亘千里,不管是北部的《晋察冀日报》,还是南部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抑或邯郸新华电台的红色电波,从《太行号角》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新闻史和我们的党史是连在一起的。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艰苦卓绝连着浴血奋战,铁流滚滚连着号角声声。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新闻的党性原则就是它的胎记。我们的新闻和西方不一样,他们标榜的新闻是并立于立法、司法、行政的第四种力量于我们无关。我们的记者从来就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同时又是党的工作者。“黄鹤楼上看翻船”的事我们不能干。什么时候也不能超然物外,什么时候也不能做局外人,否则,就对不起我们那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前辈。第二,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决不是一句口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我们的新闻前辈为什么对人民群众有那么深的感情?是人民无私地帮助和支持了我们。“把最后一把米送去作军粮,把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把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个歌谣是真实的写照。129师进太行时仅有9000人,5年之后出太行时已成30万大军。我们当时是马背上办报,东躲西藏,条件异常艰苦简陋,最后形成了新闻铁军。这都是为什么?这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艰苦的山区办报,条件异常困难,活跃在太行山的几家报纸,一直是打着游击办报,敌人来时,报社人员将拆卸下来的设备装入箱子放到骡背上就走,等到了安全环境就立即安装设备开工。“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这种办报方法可谓是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我们的编辑、记者为了和敌人斗争,一般的人都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老百姓帮着我们站岗放哨。敌人来了,《晋察冀日报》走了,老百姓被日寇赶在河滩上,只要指出机器设备藏在哪里就会活命。但老百姓宁可失掉生命,也要保护我们的报纸和工作人员。在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前辈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感情,他们深切地体会着伟人的那句伟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2004年我们在涉县召开第一届太行山新闻论坛,会议在涉县开幕,在武安闭幕。那些曾经战斗在太行山的“老新闻”踊跃参加,他们在自己的晚年要来再看看“老房东”,再看看那些工作和战斗的地方。安岗在北京是从医院跑出来的,在会上他谈起根据地人民非常激动,滔滔不绝,陪他来的老伴几次传递纸条,怕他犯病不让他讲得太多,他置之不理。第二天他不听劝阻,不顾雪后山路危险,执意到东戌看乡亲。当时我就十分感动。安岗就是创办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时的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是张磐石。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再后为经济日报总编辑。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宗旨,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根本方针。人民创造了历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的前辈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不仅是自己身历亲悟,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武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决不是只喊在口头上的,要真正在头脑中扎根,为人民办事情决不是恩赐,而是绿叶对大地的回报。第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话是毛主席概括的一种精神,也是我们新闻前辈的真实风范。当时的情况《太行号角》都形象地作了展示,我看了很是激动。那个时候,他们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前辈们是揣着崇高的理想,在战火硝烟中,冒着枪林弹雨,采访、编辑、印刷、播出,他们是用自己的年轻生命在发布新闻,激励着奋勇作战的战士。“枕边放着手榴弹,腰里挎着盒子枪,高梁地里写稿件,青石板上划版面。”这首顺口溜是他们对当时情况的记忆。百团大战之后,穷凶极恶的日寇对我根据地铁璧合围,八路军总部机关分几路突围。何云带领的《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同志们一边突围,一边工作,一个个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了理想何曾怕断头?何云是社长兼总编辑,他背着沉重的收报机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历时半个月的突围中,新华日报华北版有46名人员英勇牺牲。何云牺牲时,鲜血染红了他紧紧握在胸膛上的那本战地日记,年仅35岁。那时我们的记者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战地记者。那次突围我们党失去了有名的一文一武,左权和何云。现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里,何云的墓在左权墓右侧,碑文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亲撰:“为念先生不朽之伟业,特为茔冢于左权将军墓寝之侧,良将名流同垂千古。”我们如果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艰难困苦呢?还怕什么惊涛骇浪呢?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第四,新闻是武器,是战斗力,是执政能力。这应该也可算做红色新闻的基因。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有个研究,他发现我们党的新闻事业有一个独有的现象,即我们党高层领导中,有一大批人都写过新闻,都有新闻作品。他写了一本书《老一辈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选析》,其中有毛泽东、刘少奇、吴玉章、瞿秋白、周恩来、罗亦农、陈云、杨定华(邓发)、何孟雄等二十多人的作品。邓小平的新闻作品也找到了。老教授称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太行号角》里,记录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新闻的重视,同时也看出了新闻的战斗力,再现了“一篇文章胜十万毛瑟”的故事。1948年10月23日,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按蒋介石指令,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密令10万大军集结保定,趁我大军在前方作战,指挥部兵力薄弱之机,进攻石家庄,偷袭西柏坡。会议内容被我隐蔽战线的工作人员获取。毛泽东凛然大气,成竹在胸,并没有转移,却选择留了下来,一方面安排沿途部队和民兵抗击、拖缓南下之敌;一方面以刚获取的国民党军作战计划为依据,稍作修改,写成一则消息,揭露了国民党集结兵力偷袭石家庄的企图,使敌人觉得偷袭计划泄密,共产党已有准备,行动犹豫不决。第二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又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文章《蒋傅匪妄图突击石家庄,我军严阵以待决予歼灭》,直接指出了敌军偷袭部队的番号和袭击路线。与此同时,我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纵队奉命提前赶到,从正面挡住了敌军。自以为稳操胜券的傅作义见大势已去,只得无可奈何下令退兵北撤。毛泽东亲自撰写消息,运用新闻唱了一场现实版的“空城计”,很巧妙地既揭露了敌人,又保护了自己。毛泽东用兵如神,用笔也如神,兵克城,笔攻心。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写下了一大批新闻报道和评论,在西柏坡起草了197封作战电报,电文如雪,横扫千军,说三大战役是毛泽东用文房四宝打败了蒋介石八百万大军也不为过。重视笔杆子,用新闻来指导工作也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留下的光亲传统和优良作风。我认为这是一种执政能力,重要的执政能力。如今变换了时空,战争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硝烟弥漫、血与火的战场离我们远去了,我们那些可敬可爱的前辈们也陆续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们留下的精神和“新闻报国”的理念却熠熠生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不忘初心,继承他们的红色基因,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如今“太行号角”交给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我们一定会把进军的号角吹得更加带劲,更加响亮。□李文海一雷惊蛰始!惊蛰日,蛰伏的美好都在醒来……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惊蛰日,蛰伏的美好都在醒来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3月5日将如期而至。
春雷响,万物长。紧随雨水节气而来的惊蛰,呈现的是“一雷惊蛰始”的春光春色,传递的是“耕种从此起”的农事物候,唤醒的是蛰伏已久的大地梦想。
惊蛰,一个充满动感的节气。惊蛰的到来,是春天的真正开始,一切蛰伏的美好都在醒来。
初雷响春绽放
春雷惊百虫,万物复生机。说起惊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春雷惊醒蛰伏已久的动物。其实,惊蛰原来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叫惊蛰。
“启是一种渐变,惊似一种突变,容易使人联想到雷。”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宋英杰说,实际上,所谓“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从冬眠中渐渐醒来,春暖唤醒万物。
天气变暖,春回大地。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黄河流域通常在清明之后迎来初雷,新疆、黑龙江等地更晚,但在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侧耳细听,春雷在天边响起。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惊蛰来临,桃花盛开,如霞似锦;五日后,黄鹂陌上争鸣翠;再过五日,鸠鸣声声,春天走向深处。
牛犁动春耕忙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惊蛰,不仅唤醒了各种花鸟昆虫,也唤醒了农耕的人们,吹响了春耕春灌的号角——
在云南,勐海县曼洪村的村民连日来忙碌于田间。成片的稻田里,他们或插秧、或施肥。
在湖南,株洲市酒埠江灌区南干渠正在灌溉着1.95万亩农田,秧苗在渠水灌溉下生机盎然。
在河北,磁县东小屋村村民利用跃峰渠的水灌溉麦田,并为小麦适度追肥。村民王军说,跃峰灌区的渠水流过他家的2亩多麦田,小麦迎来了“生长水”。
受去年秋汛影响,冀晋鲁豫陕5省有1.1亿亩小麦晚播约半个月,小麦苗情复杂、长势偏弱,各地在春回大地后积极行动起来,确保夏粮有个好收成。
在山西,有“春风摆柳,媳妇变丑”的谚语,说的是俏媳妇忙于农事,顾不上打扮而“变丑”。实际上,这当然不是“变丑”,劳作之美换来的将是夏粮丰收的喜悦。
人勤春来早。时下,在广袤田野上展开的耕耘和灌溉,正在确保一个更好的丰年;人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接续乡村振兴,奔向更美好前程。
艳阳照向未来
惊蛰时节,正值九九时令。
寒去暖来,九九艳阳天。正如诗中所写“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也如歌中所唱:“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
惊蛰是播种希望的节气,今年的惊蛰,别有时代的“春雷”和“艳阳”。
惊蛰前一天,北京冬残奥会开幕;惊蛰日,北京冬残奥会开赛,就残奥冰球、轮椅冰壶、残奥冬季两项、残奥高山滑雪等项目展开角逐。
一起向未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体现了人类追求团结、和平与进步的梦想。对冬残奥会而言,尤其释放了促进更具包容性社会的力量。不向命运屈服,勇敢挑战极限,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惊蛰前一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惊蛰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全国进入“两会时间”,来自各地的代表委员,带来人民鲜活的意愿,又一次响起“春天合奏”,凝聚共识、激发力量,团结亿万人民向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播下希望的种子,静待收获的时节。在这个孕育希望的春天里,让我们携手出发,一起向未来。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