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月饼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22:3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月饼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月饼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月饼的读书笔记。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避免偏题。
2. 突出重点:在读书笔记中,要抓住重点内容,如月饼的历史、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重点内容要详细描述,以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实际:将月饼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月饼与节日、月饼与家庭、月饼与友情等。通过具体事例,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
4. 逻辑清晰: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文章结构的合理性,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引言、正文、结尾。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同时,注意避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6. 创新思维:在写作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从独特的角度解读月饼。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a. 从月饼的历史演变角度分析; b. 从月饼的制作工艺角度探讨; c. 从月饼的文化内涵角度阐述; d. 从月饼的节日寓意角度剖析。
7. 引用资料: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资料,如书籍、网络等。引用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8. 结尾

黄涛:月饼的来历

月饼在明代成为中秋节令食品之后,由于它正好可以作为月亮的象征,又能代表亲友团圆,所以在中秋节俗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数百年来传承不衰。吃到后来,人们虽不觉得月饼是多么好吃的东西,可是年年中秋都要吃。有些小孩子就要问:“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这时家里的老人就会讲一个与月饼相关的故事来解释。老人的解释虽然可能不符合事实,但是很有趣味,不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能传承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或者道德观念。

关于月饼的传说有多种,这些故事讲述了中秋节吃月饼习惯的来历,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要吃月饼的,等等。

其一 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末年,因受到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的日子过得很苦。蒙古皇帝和官府怕汉人反抗,防范得特别严密,他们没收了人们家里的铁器,连菜刀也给锁上,三五家合用一把。汉人受不了压迫,就密谋起义。起义的带头者是朱元璋,他手下有个军师叫刘伯温,足智多谋。刘伯温给朱元璋出主意,用藏有“八月十五,驱除鞑虏”纸条的面饼传递消息,约各地好汉在这天夜里起义杀官兵。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八月十五前几天开始将这种面饼四处传递。人们在收到后,也仿造这种月饼,夹上纸条,再传出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好多地方都流传开了这种饼子。到八月十五夜里,各处分头起义,经过好多场战斗,最终把元朝皇帝拉下马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用传递信息的面饼赏赐功臣,庆贺胜利。民间为了纪念起义的成功,也在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就传下来了。

月饼成为中秋节令食品跟反抗压迫的起义有关,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关于月饼来历的传说。这个故事有不同版本。有的地方把用月饼传消息说成是另一个起义头领张士诚的事,有的地方只说是汉族人起义,并不提某个头领。

其二 月饼来自胡饼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把饼赏赐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这个传说也跟战事有关系。不过故事里“月饼”名称的由来跟赏月活动联系在一起,“应将胡饼邀蟾蜍”的说法也比较文雅,文人色彩较重,很像是文人墨客编出来的故事。

其三 杨贵妃给月饼起名

月饼很早就有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芝麻、胡桃,当时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叫胡饼。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随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这个传说跟第二个传说在时间上接近,也是说这饼的来历有外来的成分。故事把月饼跟杨贵妃这个民间知名度很高的美女联系起来,更富于闲情逸致。

以上是民间传说对月饼来历的解释。这种解释都是先人在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或孩子们的好奇心而编出来的故事,其中有两点是真实的:一是中秋节吃月饼的基本事实是真的,二是故事情节所反映的人们的爱国意识、热爱团圆美满生活的情感是真实的。至于故事里所说月饼产生的过程和年代,按照传说形成的原理,一般是不可信的,假使跟事实一致,那也极为少见,或者只是巧合而已。人们都不计较传说在细节上是不是真实,讲的人跟听的人都知道这是在讲故事,只要故事有意思就行了。不过,关于月饼的上述传说有些还真的跟事实大致相符,或有一些真实的联系。比如第一个故事讲月饼大致产生于明初,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讲月饼跟一种有外来因素的胡饼有关系,这些都是跟事实大体相符的——月饼作为节令食品是明代的事,它的前身是曾经作为大众食品风靡很久的胡饼。

唐明皇游月

唐明皇李隆基由于跟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大大提高了他在诸多皇帝中的名气,成为文人乐于吟叹、百姓愿意提起的人物。根据历史文献,唐玄宗还是一个风雅的喜欢赏月的人,这使他成为中秋节故事的主角之一,好几个故事都有他的份儿。

被称为中秋节三大传说之一的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在唐代就已盛传。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与天师一起来到月宫。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他们这音乐名叫《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曲调,回到凡世把这仙乐传了下来,起名为《霓裳羽衣曲》。从月宫回来的途中,经过潞州城,俯视全城,见月光如画,城中静悄悄的。天师就请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但玉笛并没随身带来,还在寝殿之中。天师就命徒弟去取,瞬间取回。奏完曲子,君臣几人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空中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这个故事在唐代笔记小说《龙城录》(作者托名柳宗元)中也有记载,对月宫景象、素娥仙乐等描述更为详细生动,并提到“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意思是游月宫是特定时间“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


中秋赏月作诗

以上四个故事是中秋故事中影响较大又有较深历史渊源的。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自然不止这四种,近世以来出现的生活气息浓郁也更有趣味的故事是很多的,如河北安平县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财主,日子过得很富裕,这年中秋,老财主对三个儿子说:“今年咱们的收成不错,我准备了些酒菜,今晚喝酒赏月”。

财主家的老三小子有点缺魂,见到满桌子的酒肉,没等父亲说完,端起酒杯就喝。老财主说:“小三,你先别喝,今天喝酒赏月,我给你们哥仨出个题,各作诗一首,谁作完诗谁喝酒,作不上诗不让喝。”

老三小子一听,心想:“大哥、二哥都读过学堂,只有我大字不识,这不是成心给我难堪吗?”

老财主说:“我给你们出这么个题,‘什么圆又圆,什么缺半边,什么闹哄哄,什么冷清清。’你们谁先说?”

老 大 抬 头 望 见 天 上 的 月 亮, 说 道:“ 十 五、十六的月亮圆又圆,十七、十八缺半边,天上的星星闹哄哄,早晨起来冷清清。”

老财主听完说:“好!老大先喝。”

老二心想:“大哥抢先说了月亮,我说什么呢?”忽然发现桌子上放着的烧饼,便拿起一个烧饼说道:“这个烧饼圆又圆,咬他两口缺半边,烧饼上的芝麻闹哄哄,吃完以后冷清清。”老财主听完说:“行,你也喝。”

老三憋了半晌想不出词儿,忽然看着父子四人围桌而坐像个圆形,说:“咱们四人围坐圆又圆,爹跟俺大哥一死缺半边,出殡的时候闹哄哄,出殡回来冷清清。”老财主听完就火了:“臭小子!你咒我死呀?”说着拿起棍子追着老三就打。

这时,财主的三个儿媳妇听到嚷声从屋里跑出来,忙问:“爹,你们吃得好好的,怎么打起来了?”老财主便把刚才的事对媳妇们说了一遍。大媳妇说:“小三他不会说话,让你老人家生了气,我看这样吧,你给俺妯娌仨也出个题,各作诗一首,就算圆了今天的场儿。”

老财主一听心想有理,就说:“行,你们每句诗的末尾都带‘子’字,图个人丁兴旺。”

大儿媳妇娘家是书香门第,读过几年书,有些学问。作诗道:“我是读书一女子,陪送古书一箱子,不用请教孔子,能写好诗句子。”

二儿媳妇家是裁缝,也读过几年书。作诗道:“我是裁缝一女子,陪送一把剪子,给我一张皮子,给你做条皮裤子。”

三儿媳妇娘家是割猪肉的,家里穷,没上过学,心想:在这个家里,男人窝囊,女人也让人瞧不起。便没好气地说:“我是割猪一女子,陪送一把割猪刀子,你要打你家三小子,割了你这老王八羔子。”

根据我们的了解,现在农村一般是没有中秋赏月赋诗的习俗的。而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可能是由于它是古代传下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面没讲吃月饼而讲吃芝麻烧饼,分明是将芝麻烧饼当作月饼的替代物。这跟我们考证出的月饼前身是胡饼的结论倒是一致的。

本文摘自《中秋》(节日里的中国)

月饼进化史

□ 汪菲菲

中秋之夜,桌上的主角,自然是月饼这形如秋之圆月的美食。在五仁月饼、蛋黄月饼依旧坚守传统,螺蛳粉月饼、珍珠奶茶月饼争当时代网红的时节,我们看看月饼是怎么来的。

月饼的前身胡饼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胡饼类似大大的圆形烧饼,做法就是把芝麻撒在面饼上烤熟。胡饼为什么不叫芝饼呢?因为芝麻是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食物,以前汉人叫外族为胡人,所以芝麻最开始叫作胡麻,胡麻做的饼自然就叫胡饼了。据《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释名·释饮食》亦有记载:“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唐朝时正式出现中秋节,长安城内已有制作月饼的铺子。传说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时就有圆圆的胡饼佐食助兴,杨贵妃嫌胡饼太过粗俗,于是以月命名。

到了宋代,做饼的技术已经很成熟,饼的种类、花色空前繁多,饼也越做越精致。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卖米薄皮春茧、生馅馒头、饨子、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寿带龟仙桃、子母春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古籍详尽记录了宋朝民俗,但对于中秋节的描述都没提到一定要吃月饼。可见在宋代,月饼还是一年四季都吃的普通饼,并没有很明显的时令性。

既然不是中秋节才吃,宋朝月饼也就留下一个外形的谜题,那就是宋朝月饼到底是什么形状?毕竟,比喻像月亮一样的月饼,既可以是满月的圆饼,也可以是残月的月牙饼。苏东坡曾经留下一首疑似跟月饼有关的诗《留别廉守》:“编萑以苴猪,墐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此诗记录了苏东坡在廉州赴宴时吃到的一种小饼,吃饼如同嚼月。然而,苏东坡吃到的宛如嚼月的饼到底是圆饼还是月牙饼,依旧不好判断,只能让宋朝月饼继续停留在迷雾之中。

月饼所拥有的中秋团圆特征,严格来说则应上溯至明代。距今约5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馀》记录了月饼成为“团圆饼”的来历:“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可见,这个时期的月饼是为中秋节独家定制的,不再是那种一年四季都吃的普通饼。

按照明朝笔记的说法,月饼是明代的产物,月饼之名就来源于当时人们把它用于中秋供月。比如溥杰笔下醇亲王家十几斤重的大月饼,就可以在明朝崇祯年间的《帝京景物略》中找到它直径达到二尺的大月饼前辈:“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而明朝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则记载了当时中秋甜口月饼习俗在北方民间的普及:“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明朝时月饼种类已经很丰富了,贵族专享高端月饼:“月宫符,画成玉兔瑶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

到了清代,月饼已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为专业生产,无论是花色还是品种都有增多。清代袁枚是个高端吃货,专门写了一本《随园食单》记录美食,对月饼也颇有研究,书里不仅介绍了众多月饼的名称,还记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如今的五仁月饼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在200多年前的袁枚那里,它的前身却实打实是来自高官家的富贵月饼。

在清代,月饼的普及不仅赖于其美味,中秋节的仪式感也是重要动力之一。溥杰曾经回忆小时候醇亲王府的中秋“供月”风俗:“八月中秋那天更是非大过其节不可的了。除了大吃‘团圆饭’之外,还有‘供月’之举。屏风前摆一个八仙桌,桌上供一个十几斤重的大月饼。由我的祖母起依次向月饼烧香叩头之后,将月饼切开每人分与一块,说是‘团圆饼’,人人必须尝一口的。”

经过历代发展,如今的月饼种类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苏式、广式、滇式等。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酸甜味和甜咸味等。京式月饼:说起旧时的京式月饼,老北京会不假思索地说,那不就是自来红、自来白嘛。这两种月饼个头都很小,为了显得饱满,里面一半是空的。不过现代的自来红、自来白已有革新,馅中加入桂花、青红丝、桃仁、瓜子仁等北京特产的果脯果料,质地也酥松多了。苏式月饼:发源于江浙一带,特点是油酥饼皮。苏式月饼的馅料花色,传统品种以清水玫瑰、猪油夹沙、白麻椒盐最为著名。广式月饼:近代以来,广东一地得风气之先,广式月饼的馅心也最具创新精神,论甜有莲蓉、椰蓉、凤梨、榴莲、香蕉等,论咸则除了普通的火腿外,还有咸蛋、香肠、鸡丝、叉烧、烧鹅多种,真是天下无不可入馅之物了。滇式月饼:地处高原的云南,漫漫山路上,跋涉的是摇着红缨铃铛的马帮骡帮。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种能致远、能压饥、干燥易携的腌制食品成为云南饮食的一大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云腿的宣威火腿,诞生于这块土地上的滇式月饼,就以火腿馅而闻名。

近年又出现了一些非传统月饼,比如冰皮月饼、法式月饼、冰淇淋月饼、果蔬月饼、椰奶月饼、杂粮月饼、榨菜月饼等。月饼作为我国每年中秋节的传统食物,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脚步肯定不会停止。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