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团的讲话精神》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2 23:00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团的讲话精神》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团的讲话精神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团的讲话精神展开,确保文章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2. 理解讲话精神:认真研读团的讲话,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为作文提供有力依据。
3. 结构安排:合理布局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团的讲话背景和意义; - 提出文章主题,明确论述方向; - 激发读者兴趣,引出正文。
5. 正文部分: - 详细阐述团的讲话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团的讲话核心内容; b. 团的讲话背景和时代背景; c. 团的讲话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d. 团的讲话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 结合实际案例,论证团的讲话精神的重要性; - 分析当前青少年在践行团的讲话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6.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强调团的讲话精神的重要性; - 表达对青少年践行团的讲话精神的期望和信心; - 呼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青少年成长。
7.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修辞手法,

坚定信心 同心同德 埋头苦干 奋勇前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畅谈发展成就,凝聚奋进力量,展望美好未来。10月19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第四场集体采访,山东、河南等14个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出席,介绍各代表团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情况,并记者提问。

山东代表团——

让沿黄河地区群众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孔祥武

“几天来,代表们讲发展、议变革、展前景,热烈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山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十年来,山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黄河安澜,保黄河水量,保黄河水干净,保沿黄河地区群众日子好、地方发展好,保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好。

白玉刚介绍,山东近3年累计投入1300多亿元,建设河道整治、防洪减灾工程,以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从近200家压减到84家;沿黄河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60万黄河滩区居民实现搬迁“安居梦”;讲好黄河故事,建设沿黄自驾游文化体验廊道。

河南代表团——

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本报记者 孙 振

“连日来,代表们认真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河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我们非常振奋。”

据介绍,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首位战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引育并举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

全省粮食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超过80%……周霁表示,河南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深耕市场和加工两大领域,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等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优质的河南粮。”周霁说。

湖北代表团——

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

本报记者 王昊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湖北、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历史使命。”湖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正中在接受集体采访时介绍,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优化体制机制,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湖北正由产业大省迈向产业强省,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夯实产业支撑。

连日来,湖北代表团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热烈讨论。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内容,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展壮大湖北的优势产业。

湖北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许正中说:“湖北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目前已确定每个优势产业由一名省级领导挂帅、一个职能部门牵头、一支专家团队服务、一套定制政策支持。”

湖南代表团——

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本报记者 杨 迅 申智林

“‘紧跟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民有福气;紧跟中国共产党,世世代代有福享’,来自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的代表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湖南代表团发言人,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连日来,代表们热烈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报告,从中看到了百年大党的自信自立自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要求,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杨浩东表示,“我们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湖南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发展。培育壮大湖南钢铁、三一重工等领军企业,着力打造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促进“智能制造”,构建起“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广东代表团——

携手建设国际一流湾区

本报记者 戴林峰

“连日来,代表们深入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完全赞成和拥护报告。”广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张虎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广东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携手港澳推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7年的10.2万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2.6万亿元。

据介绍,广东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超4000亿元、研发人员超120万人,发明专利44万件。

广西代表团——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本报记者 徐 隽

“广西代表团完全赞成和拥护党的二十大报告!代表们在热烈讨论中,由衷表达了全区253万党员和5700万各族人民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共同心声。”广西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我们将深入学习、抓好落实。”

广西举全区之力决战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政治生态持续向善向好。据介绍,2021年,广西的经济总量比2012年翻了一番还多。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凝心聚力建设好新时代壮美广西。”孙大光说。

海南代表团——

加强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

本报记者 张 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代表们在讨论时感到特别振奋。”海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丹阳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海南代表团全体代表高度赞同、高度拥护党的二十大报告,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指引下,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中,我们将更加自信自强、团结奋进。”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据介绍,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号工程”,就是争取在2025年底前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全面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管理制度。海南制订了“三张清单”的工作计划,即项目清单、任务清单、压力测试清单。

此外,海南将继续聚焦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强化制度集成创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效。

重庆代表团——

积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本报记者 赵 兵 孙龙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鼓舞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我们完全赞成、衷心拥护,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重庆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罗蔺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川渝两地的殷切期望。罗蔺说:“成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依,我们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推动规划落地落实、区域联动走深走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

近年来,在西部各省份通力合作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劲引擎。目前,省际协商合作全面深化,重庆牵头建立西部12省份和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13+2”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地区联动发展。罗蔺表示:“我们将大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四川代表团——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齐志明

“这几天,代表们认真讨论、踊跃发言,用身边事鲜活地讲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代表们都认为,发生这些可喜的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四川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郑莉介绍,四川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制造强省,全省经济总量过去十年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达到5.38万亿元。如今,创新要素加速汇聚,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四川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两年相继在四川挂牌。

郑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贵州代表团——

继续擦亮大数据和大生态名片

本报记者 戴林峰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尽锐出战、务求精准,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这些年,我们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高水平保护、生活高品质提升协同共进。”卢雍政说,在大数据发展方面,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生态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代表们讨论热烈,倍感振奋。”卢雍政说,“我们将继续擦亮大数据、大生态两张名片,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云南代表团——

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本报记者 孔祥武

“云南代表团的代表们讨论交流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大家完全赞成、衷心拥护党的二十大报告,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云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据介绍,“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代表满含热泪听完报告,表示要继续坚定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华坪女高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党的好女儿”;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高德荣代表来自独龙族,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独龙族群众,如今他们已实现了整族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石玉钢介绍,云南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2021年和2015年相比,脱贫人口的收入大幅增长。云南正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西藏代表团——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

本报记者 金正波

“连日来,代表们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报告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大家都坚决拥护、完全赞成。”西藏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庄严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西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奋力谱写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庄严介绍,西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等“四大工程”、美丽边疆同心守护行动等“六项行动”,大力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建成了624个边境小康村。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庄严表示,我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区50%以上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零审批零引进“三高”企业和项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保护好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陕西代表团——

深化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本报记者 程 龙

“陕西代表团代表完全赞同、衷心拥护党的二十大报告。”陕西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埋头苦干,交出优异答卷。”

王晓说:“陕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强化创新驱动上下大气力。去年以来,我们以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34个重大科技项目,新建105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深化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与此同时,陕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高标准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建好用好各类综合开放平台。王晓表示:“我们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陕西贡献。”

甘肃代表团——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报记者 罗珊珊

甘肃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区,省内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近年来,甘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接受集体采访时,甘肃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说:“我们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不断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这几天,代表们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备受鼓舞、信心倍增,一致表示完全赞同、坚决拥护党的二十大报告。”张永霞说。十年来,甘肃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甘肃将建机制强保障防返贫、抓发展兴产业促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张永霞表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0日 09 版)

「2021“两会新语”之四」四到团组,习近平强调这些“高频词”

来源:新华网

【学习进行时】“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四到团组,同代表委员们坦诚交流、共商国是。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梳理总书记讲话中的高频词,为您解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瞩目。习近平总书记4次“到团组”,同代表委员们坦诚交流、共商国是。

内蒙古代表团、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青海代表团、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每到一个团组,习近平都与代表委员深入讨论,几个高频词反复提及。

“高质量发展”——11次强调,亮眼主线贯穿始终

新华网通过检索相关新闻报道发现,今年两会“到团组”,习近平总书记11次提到了“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明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在青海代表团,习近平阐释了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从宏观层面给予指导: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他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强调,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增进人民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看望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强调,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部署到具体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始终。

正如习近平所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

“生态”——22次提及,深刻体现出对绿色发展的系统思考

从新闻报道中梳理发现,习近平到团组22次谈及“生态”,就做好相关工作提出重要要求、作出谋划部署。

青海,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也是生态安全的屏障。从谈生态的频次上看,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谈得最多。

习近平不仅对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等具体工作提出要求,还从政治的高度阐明了很多着眼长远的生态考量。

“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他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万里绿色长城”。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告诫当地不要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到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对内蒙古的生态保护格外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把治沙纳入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现出他对绿色发展的系统思考。

当听闻代表谈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时,习近平提了一个概念——“绿色GDP”,并和大家算起了生态账。他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增值的”。

算细账、算长远账,“生态优先”理念体现在习近平的一言一行中。

“党史”——9次深谈,汲取力量增强本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党中央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

在今年两会团组活动新闻稿中,习近平9次谈“党史”,以“史”论今,语重心长。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讲述了李大钊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故事,提及了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阐释了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回忆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等。

对党史学习教育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也贯穿于习近平今年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强调:

——党中央已经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部署,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

——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总书记这番话,意味深长。

“民族”——27次论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每年两会的高频词都有“民族团结”。他寄语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内蒙古团,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他的“民族观”。

他进一步要求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青海团,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参加审议时,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一个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

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不仅强调民族团结,还蕴含着全国人民共担风雨、共迎挑战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