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00:47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读书笔记写作注意事项
正文:
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整理、总结和提炼,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以下是一些在撰写读书笔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目的
在开始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书籍内容,还是为了掌握某个知识点?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记。
二、选择合适的笔记方法
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如摘抄、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等。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喜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
三、做好笔记分类
在撰写读书笔记时,要注意对笔记进行分类。可以将笔记分为理论、实践、感悟、疑问等类别,以便于日后查阅和整理。
四、注意笔记的完整性
在写读书笔记时,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书籍内容。不仅要记录重点章节、重要观点,还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
五、注重笔记的条理性
读书笔记要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可以按照章节、段落、知识点等进行分类,使笔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六、善于总结归纳
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提炼出核心观点。这样,在撰写读书笔记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提高笔记的质量。
七、注重笔记的个性化
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悟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写读书笔记时,
想要发表论文的第一步是什么?不是写论文,而是记笔记!只有在阅读文献和做数据分析时候,记下丰富的笔记,才能让论文写作变得水到渠成!
可是,很多人的问题又来了——用纸和笔做笔记吗?太低效了?太不系统了?怎么办!
确实,现在大家都手机不离手、电脑在身边,为什么不用一些高效又好用的软件或APP来做笔记呢?我自己也是用Notion+Word搭配做笔记,非常好用!
最近,我看到一份关于【笔记软件/APP】专业测评报告!非常专业,而且就是从我们这种重度文献阅读者的角度来分析的。要知道,大多软件测评,都不过是从日常写便利帖的角度来评估,不太适合我们这种文献阅读者。所以,这份测评报告有几大专业优势,特别推荐给你: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做笔记的APP,让你的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效率飞起来!
虽然传统使用纸笔的笔记法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够用来整理和分类我们的知识与思考。但笔记软件为这个系统注入了更大的力量和效率,就像自行车为人类的移动带来的效率。
首先,笔记软件像是一辆自行车,提供了无比的便利性和速度。而对于传统的纸本方法来说,我们需要手动撰写、排序并在物理空间中存储这些卡片。而现在的笔记软件则允许我们快速地输入、编辑和搜索笔记,不用花费体力劳动和受到空间限制。这种数字化的形式,使我们可以在几秒内找到我们需要的笔记,而不是在纸本卡片堆里翻找。
接着,笔记软件的结构和设计,允许我们以更加复杂的方式组织我们的知识。大多数的现代笔记软件都允许使用者建立超链接、标签、文件夹或其他组织方式,这使得整体结构更加清晰,也方便日后回顾,有利于知识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最后,自行车让移动更有效率,而笔记软件同样提升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透过笔记软件,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分享我们的笔记,与他人协作,或者在不同的设备上存取我们的笔记。这种跨平台、跨设备的特点,使得笔记不再受限于一个物理位置。
因此,我们可以将笔记软件视为大脑的延伸。
就像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人的延伸: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汽车是双脚的延伸,飞机是翅膀的延伸。而从哲学意识上来说,人本身就是不完整的、残缺的,要依赖于后天的弥补,该怎么弥补呢?就是依靠工具和技术。
而“用来操作笔记法的笔记软件”就是我们原始大脑的延伸。当我们拥有一个这样的数字工具,可承载我们大脑的思考和记忆,我们就等于比别人多出了一个工具和技术可以使用。
一套适合用来做笔记的笔记软件,必须具备哪些功能?以下是我认为笔记软件必备的六个条件。
接下来,如何挑选“最适合记的笔记软件呢?以下我就来做软件比较。
如果你“还没有”接触过任何笔记软件,这个单元会给你一个笔记软件的全貌导览,让你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笔记软件。如果你已经有熟悉的、习惯用的笔记软件,你可以快转到后面看功能比较图,快速确认一下你选用的软件是不是符合笔记的必备功能。
根据前面提到笔记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我列出了一个表格,用六个必备功能来比较市面上常见的笔记软件。我必须先声明,这个是一个“笼统”的比较表,而不是每一个软件之间的细节功能差异。而且软件会随着时间日新月异,这张表格只是我撰写文章时当下的状态。
首先,一般人的手机或电脑里面都有的笔记软件,就是微软的OneNote,谷歌的Google Keep,苹果的Apple Notes。
这些软件是免费的,具备最基础的笔记功能,在操作的反应和搜索速度也够快。可是它们缺乏内部链接和索引功能的特性,标签和分类功能非常基础,跨平台的支持度也不够高,特别是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尽可能要使用“电脑”来操作,所以“Desktop桌上版”和“Web浏览器版”的软件就显得很重要。除了免费的优点之外,我不建议选用这三种笔记软件来操作笔记。
接着,是大家比较常听到的Evernote和Notion,这两款笔记软件都是十分出色的软件,只是在两个功能方面稍微偏弱。
第一个是“建立内部超链接”的功能,Evernote建立内部超链接的操作不够顺手,没有特别为了这个功能优化;Notion虽然有这个功能,但是由于软件先天数据库结构的关系,建立链接的反应速度偏慢,而且链接的界面太过基础。简单来说,你可以透过这两个软件“达成”建立内部超链接的功能,但是效率很低。
第二个是“笔记的所有权”的问题,这两款软件储存笔记的原理都是在云端服务器运作,平常并没有“本地端”的同步备份。虽然可以通过“导出全部笔记”的方式来达成备份功能,但是就缺乏了便利性、增加了许多阻力。
再来,是以免费使用为主的Obsidian、Logseq和RemNote这三款,它们基本上都满足了必备的六个功能,软件设计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笔记的使用。
包含这三款免费软件在内,再加上下一段要介绍的三款付费软件,这几款都是偏向“链接型的笔记软件”,因此比较符合笔记的特性。相反的,前面介绍过的Notion和Evernote以及基础版笔记软件,都是比较偏向“分类型的笔记软件”,它们有各自适用的场景,但是用来做笔记就显得没有这么适合。这些软件在细节功能上的差异,我就不继续深入探讨。如果你希望只以免费的笔记软件为主,Obsidian、Logseq和RemNote这三款就是你的优先选择。
最后,是以付费订阅为主的Heptabase、Roam Research和Bear这三款,它们除了满足必备的六个功能之外,都各有一些值得付费的特色功能。
Heptabase强大的“白板”功能,是目前市面上“可视化”笔记的类型当中表现最好的一款,对于想要使用可视化笔记的人来说,这款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瓦基自己目前的选择。Roam Research可以说是一款特别为笔记量身定做的软件,建立链接、标签、编辑器的功能都很完整,特别受到学术圈使用者的欢迎。如果你是苹果电脑的用户,那么只支持Mac的Bear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除了满足必备功能之外,它操作起来的整体流畅度是所有笔记软件当中数一数二的。
除了功能和价格的比较之外,还有一个挑选笔记软件的原则值得留意。那就是它在“网络上的资源”够不够多?例如以中文使用者为例,我们就可以在Google搜索“{笔记软件名称}+教学”或者“{笔记软件名称}+笔记”,透过搜索到的结果数量,大致看过排名前10名的页面资讯,你就可以简单判断哪些软件的资源比较多,哪些比较少。挑选资源比较多的笔记软件,对于长远的使用会比较有帮助。
综合以上内容,我依据每一款笔记软件“适合笔记的程度”和“中文网络资源”的多寡做了一个表格给你参考。
我也在这边说明,对于还没有认真使用过笔记软件的学员来说,如果你想挑选一款上手,我会建议从免费版的Obsidian或是付费版的Heptabase开始。
Obsidian有“Desktop桌上版”和“手机App版”软件,刚下载回来的“基础版”简单好用,但是功能有点基础。
但是,你可以安装许多“外挂程式”(plug-in)来提升Obsidian笔记软件的功能性。如果你不怕麻烦、喜欢透过外挂调整出一款功能丰富的笔记软件,那么Obsidian的弹性就很适合你。但是,它的弹性也刚好是缺点,对于不擅长安装外挂,或不想透过程式语法调整功能的人,要熟练这套软件的技术门槛就比较高一些。
Heptabase有免费的7天试用期,之后则是订阅付费,有“Desktop桌上版”、“Web浏览器版”和“手机App版”软件,软件没有“外挂程式”的选项,安装完毕就是完整功能直接使用。
第一次使用软件时,会有超级亲切的“登机使用教学”(Onboarding Tutorial),引导你一步一步学会最核心的功能。你不需要担心没有人教你操作,光是登机使用教学就能让你掌握大部分的功能。
Heptabase还有业界最顶尖的“白板”功能,也就是一种“可视化笔记”,你可以在白板上面任意摆放无限张的卡片笔记,用箭头和区域功能来归画卡片的分布,甚至还可以在白板上面画思维导图。我认为,当搭配“可视化笔记”时候,它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综合功效。
以上就是不同笔记软件的比较,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帮助。
如果你还是“迟迟无法决定”要选择哪一款笔记软件,可以听我说一个小故事。
曾经有人向时间管理专家David Allen(他以《搞定!》这本书闻名于世)提问,他选择哪一款数字工具来做时间管理和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出乎意料,他给出的答案非常奇葩:“我使用的是一款名为eProductivity的软件。”
这款软件是在1998年被开发出来的产物,早已缺乏更新和维护,你甚至无法取得它。当然,这个软件的界面既过时又简陋,功能更是无法和新一代的软件工具相比拟。
但为什么David要用这么古老的玩意儿?他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吧?他道:“重点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你使用的系统。”
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使用的工具有多先进或多功能丰富,而是我们是否掌握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做事情的流程、哲学和心态),让我们将注意力从“使用工具”转向“实际完成工作”的本身。
对我们来说,笔记软件就是我们的“工具”,而记笔记的方法是我们的“系统”。记得,无论再怎么挑选,只要能满足上述六个功能的笔记软件,就是一套适合用于自己记笔记方法的软件。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透过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更有效地完成知识工作。
“你不会成为你设定的目标,而是回归到你遵循的系统。”
——《原子习惯》采编来源:
https://readingoutpost.com/zettelkasten-app-choice/(来源:宇凡聊学术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
作者:贾嘉
那个长得好,又勤快的姑娘,差一点成了阎连科的妻子。
第一次相亲,两个人低头沉默相对,谁都不肯说一句话,过了几分钟,姑娘起身去灶房帮厨,洗菜、烧饭、扫地,甚至端起他父亲咳吐过的痰盂去倒去洗。
他沮丧地想,这场婚姻躲无可躲,退无可退。可是并没过多久,所有的隐忍认命,毁于一封被错误拆开的信。他是部队里渐具声名的作家,读《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会激动到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去跑圈,被金发碧眼的费雯丽惊艳到恐惧;而她,尽管具备传统女性诸多美德,却是写信都要用拼音来凑字的小学二年级辍学生。他终究不能说服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命运安排。
这并不是一个能简单地用陈世美秦香莲模板概括的故事,在那个时代甚至不是什么新鲜的故事,比如路遥小说《人生》里的高加林。她希望通过婚姻过上好日子,但这不是他想要的好日子。他有追求自己更好生活的权利,也通过努力获得了通往新生活的车票,而她想改变命运,只能依靠他,或别的男人。
她是如此,《她们》中的大多数也一样。
阎连科花了十年的时间,为“她们”写故事——母亲、大姐、二姐、嫂子、婶娘、姑姑们、表姐、妻子、孙女、相亲对象,以及那些出现在新闻轶事和街谈巷议中的女人。她们在历史中是不配拥有姓名的,但她们是他的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存在,与他的父辈们一起,为他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精神故乡。就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引子里说,念及当日那些女子,何等行止见识,却注定声名湮没无闻,便决意为她们作传。
并没有注定的命运,只有受控的人生
她们的故事并不新奇,她们的经历,是我们祖母、母亲、姐姐们的共同回忆,是那几代中国农村女性命运的最大公约数。
她们生于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的时代,也是新旧时代转换的渐变色,一边要适应新时代赋予的个体解放话语与角色任务,一边还要继续承担旧时代宗法体系里的角色任务。比如作者笔下的母亲,她既要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旗帜下,与男人们一起修水库,抬石头,挖沙土,即使生理期也不能停工(血顺着裤腿流下来);那个有勇气自主选择婚姻的姑姑,觉得自己嫁去的村庄“没有饿死人”便算幸福生活;成绩更好的二姐,为了弟弟的前途(也是家族的前途)放弃上学的机会;而辛苦操劳半生的母亲,在暮年才有机会看到大海,到香港走了一趟便觉得人生值得了……
即使是那些看似极端的故事,比如那个为了集齐一百块手表出嫁而出卖身体的赵雅敏,杀死丈夫后埋尸在自家厨房地下的王萍萍,都可以在各种报纸的社会新闻里找到影子。
并不是只有波澜壮阔的人生才有被记录的价值。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恰恰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不得不选的路,不得不重复的人生轨迹。
突破常规的是仝改枝的故事,那个本来安安分分为人妻人母的女子,某次进城时偶然与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才知道真正的“高潮”是怎么回事,于是毅然抛夫弃子,即使受骗上当无枝可依都不后悔——放在《水浒传》的时代,这是要被一刀结果了的。
在传统或半传统的社会,婚姻的最终目的是生育,与感情无关,与性需求也无关。才子佳人的感情是人不人鬼不鬼的离经叛道,而性需求则是男性的垄断专利,女性是作为性资源而存在的,甚至是可以被买卖的,她们的性需求更是禁忌中的禁忌。
对于一个传统社会的中国女人来说,从女儿到妻子到母亲到祖母,她们的身份一直被那个她们必须依附的男人来定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古老封闭的社会形态下,宗法制度和道德规则,保证了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都处在可控范围,个体的受控与认命,也构成了稳定社会的基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曾观察过中国乡村里夫妇之间的感情淡漠现象,但正是这种排除了感情的两性组合,使家庭或家族得以长期维持稳定。群体生存策略之下,任何个体的自由选择与情感需求都是奢谈,所以金陵十二钗从不是十二种命运,而是只有一种,那一个“她们”,终归是钗黛一体万艳同悲。
但有意思的是,即使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传统价值渐渐被扫进故纸堆,感情和性的禁忌仍然没有退场,社会个体的婚姻与家庭的可控,仍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就如作者在“聊言”(每一个故事后的作者拍案说法)中所说,“千年的媒妁婚姻被打破后,婚姻权被悄然转移到革命和时代的名下了”——你爱谁,谁爱你,需要组织的审查和批准;你不爱谁,谁不爱你,也要组织的审查和批准。所以,一个年轻军官和他的未婚妻在停电的半小时内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出门或点起蜡烛,会被默认为干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丑事,结果是一个人失去了被提干的资格回乡务农,另一个背负了一生的罪责。而“我”在给未婚妻写退婚信的时候,最担心的是,一旦女方不肯接受而上诉到“组织”,也会毁掉自己的人生。
没有女汉子,只有第三性
这本书的封面,用了歌德的那句名言: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很多人都喜欢引用这句话,但解释口径五花八门,甚至还有反向的解释,比如不算很久之前,有一位知名男企业家发言说,“女性的堕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这句话当然遭遇了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后来这位企业家不得不道歉说:“我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女性的水平,就代表了国家的水平。女性强则男人强,则国家强。”越描越黑。可以想见,若是这位企业家在“我”的三婶面前讲这类话,那三婶怕是不止要请神来告男人的状,还要堵在门口骂到语难入耳、话难复述的。
今天的公共领域,男性作家介入女性话题,委实是一件危险的事。许多作家都感受过网络批判的汹涌。特别是涉及到乡俗与文明的冲突时,连怜悯与理解的态度都可能是可耻的。作者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也自嘲说“一个男人讨论女性之疑问,多少有如盗贼参与谈论一个社区的安全法”。
不过,作者虽一再声明自己无意于加入女性主义的讨论,但“第三性”的概念,注定会成为女性话题光谱中不可忽视的一面。而且,对于很多主张女性权利的人来说,这个概念是个提醒:有时候,时代馈赠的每一样权利,背后也都标好了价格。
回溯历史,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女性从家务劳动者渐渐变成社会劳动者,这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开端;而后来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由于征兵导致的劳动力紧缺,让女性的广泛就业成为现实。从科技的角度来看,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网络时代,不断产生的新工种让女性有更多参与就业的机会,平权的呼声也渐渐成为主流。实际上,女性解放的过程,从来不是男性主动让渡权利的结果,而是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规训形式。
于是,当经济建设需要女性站出来的时候,“铁姑娘”那一代人成为了全民榜样;当工业化需要劳动力的时候,那些“外来妹”便要走出村庄到城市打工;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女汉子”“独立女性”的歌颂,也从未跳出这种角色塑造套路——多少看似光鲜的职场女性,一边要在工作上与男性寸土必争,甚至连休产假都可能是奢望,另一边还无法放下生育的天职和养育的天性,在虎妈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几十年来,铁姑娘从未退场,对女性牺牲奉献精神的歌颂也未退场。反观男性,至少在社会期待方面是一路减负的,以至于出现了“女性强则男人强”的反套路。
科学地讲,世上从来没有女汉子,只有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第三性。男女传统分工角色被打破的结果,却是一部分女性先变成“女男人”。她们还未获得平等的权利,却首先背负了双重的义务。
那个讲故事的还泪者
多年以后,当“我”在城市缔结良姻,一家三口回乡之时,那个被“我”退婚的姑娘迎面走来。“背上背着很大一个蓝包袱,左边有个三四岁的姑娘扯着她的衣襟儿,右边还有个两三岁的姑娘扯着她右边的衣襟儿,而在她的怀里边,还抱着一个女娃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步一步走近时,我看见她又怀孕了……”
“我”拉着儿子躲进了厕所,不敢与她见面。
这个场面,比起迅哥儿多年之后重见闰土的叹惋,更令人唏嘘。设若子君未曾死去,多年之后以“豆腐西施杨二嫂”般的姿态与涓生重逢,与此差可比拟。鲁迅并不曾有机会改变闰土的人生,涓生也无力为子君的人生负责,但“我”却是曾经有可能改变“她”的人生。
“我”并没有任何义务去为“她”的人生负责。但在“她”的命运前,“我”的耻感如此深重。因为“我”的人生之所以能够不走回头路,或多或少受益于“她”不曾动用组织的力量,去拼一个玉石俱焚。
这种耻感,就像是有人会因为自己没有见义勇为而惭愧一样。在《她们》的故事中,“我”的角色除了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连接点,更是整个故事里最具有“既得利益”色彩的人物。作为整个家族里唯一成功逃离村庄走进城市的人,在“我”逃离的背景里,有着母亲的期待,兄嫂的承担,姐姐的退让,妻子的成全,甚至前未婚妻的放手……如果加上在这本书之外,在作者几次人生转折中从家庭获得的支持,那么,这本《她们》,对于作者而言,既像报答,又像还泪,更是反思。
阎连科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这本书能让人对女性多一点理解和尊重。看似轻易,却并不容易做到。在两性话题版面充斥着“田园女权”和“直男癌”般粗鄙话语的现今,两性之间要互相尊重,必须设一个前提:把对方当做人,无论是“作为人的男人”或是“作为人的女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