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0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乡关何处》读后感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即对《乡关何处》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对书中某个特定情节或人物的看法,或者对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思考。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乡关何处》的作者、背景、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根据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对书中主题、人物、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b. 对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分析; c. 与自己生活、成长的经历或感悟相结合; d. 对书中某些观点或情节的批判性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流畅和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要注重文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观点鲜明: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对于书中的人物、情节、观点等,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5. 引用恰当:在论述过程中,如需引用书中的原文,要确保引用准确,并在引用后注明出处。
□王新立
人到中年,百事缠身,抛却太多的俗务,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实属不易。可是,野夫的散文集《乡关何处》,给了我一口气读下去的强大动力,让我不知不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为作者笔下的各色人物或悲或叹,或喜或忧。
我对野夫这位作者并不熟悉,读他的《乡关何处》也纯属偶然。那是在县城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我无意间看到这本不足二百个页码的散文集。该书装帧精美,封面以暗灰色铺底,浅黄色的书腰将封面分成截然不同的三色,似乎暗示着作者多舛的命运。尤其是书腰右上方的一段推介文字,更给了我强大的震撼力:“今天,当我们的文人艺术家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笔下那些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是怎样被一节一寸地搅碎榨干;那些美妙温软的情感,是怎样被一阵一阵的风雨冲光刮净……”
在阅读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用心阅读了关于作者的几行文字:野夫,本名郑世平,土家族,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地区利川县。曾当过警察、囚徒、书商……散文集《江上的母亲》获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大奖,是该奖项第一个大陆得主。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几行评介文字和谜一样的作者经历,给了我一口气读完本书的信心。
不得不说,《乡关何处》确实是一本好书。全书共收入11篇散文,其中有9篇是缅怀亲人朋友的,每一篇都饱含着作者的泪水与痛楚。《江上母亲》应是作者投入情感最为浓烈的一篇作品。在这篇长文中,作者记述了出身大家闺秀的母亲,在不同的历史转折期所经受的重重磨难:身为“国军”将领的父亲被流弹洞穿,寡居的母亲扶柩理丧,丈夫戴上“右派”帽子,儿女四散逃生……面对这一切,母亲挣扎着、期盼着,像一棵严冬里的枯草艰难地活着。令人唏嘘的是,当68岁的母亲在送别了丈夫、等回了失散的儿女后,却“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锥心的疼痛让作者不由得发出一串带血的质问:“那时水冷如刀,朝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的,她最后的回眸可曾老泪纵横?可曾还在为她穷困潦倒的儿女忧心如焚?她把她的神圣母爱撒满那生生不息的浩荡之水,然后再将自己的苍老骨肉委为鱼食,这需要怎样一种勇毅和慈悲啊。”读着这些文字,我一次次想象着如果自己面对这一切,该如何表达?这种感觉让我呼吸急促,眼泪也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为母亲决绝的投江自杀,为野夫在北京的月夜下大放悲声而落泪。
《坟灯》是关于外婆的文字。同样,外婆和母亲都是带着高贵血统的大家闺秀,有着轻盈空灵淡雅剔透的包容大度、善良聪慧。“外婆的善良和慈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品质,天生具有佛性。”“她不求人,但任何人求她都会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当木楼上的油灯摇曳着唐诗般的蕴藉,外婆所讲的二十四孝故事会让“婆孙二人的泪水湿透枕巾”;读着野夫笔下关于外婆善良的文字, 我会为野夫幸福的童年感动着,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一扇美丽的窗户。但是,外婆离去所带来的痛也成了野夫生命里一个疼痛的符号,“这个世界有无数种宗教教导我们怎样去认识死亡,如果没有一种给我承诺——我还有机会与我的亲友劫后重逢,那它即使许给我一切功名利禄,与我又有何用?”
关于大伯,关于幺叔,还有故友如波、畸人刘镇西、烈士王七婆……作者都为其赋予了悲剧色彩。命运把大伯和初恋情人分隔了44年,为了这份纯真的爱,大伯守候一生,终生未娶,直至离开尘世。究其深层原因,正如作者所说,个人在乱世的存在和选择,结识的每一个人或身经的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埋下他一生宿命的伏笔。几十年后的回眸似乎恍同隔世,但仔细想来,一切又好像在劫难逃。
野夫的故友李如波,甘于清贫,逃离官场,只为求得心灵上的恬淡自适。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已习惯了戴着面具游戏人生,深藏在无形的樊笼中,努力将自己保护得很好。可老李的潇洒绝不是世人所了解的,或许,我们只有通过阅读野夫的文字才能体会其中的百味。
阅读野夫的《乡关何处》,我对作者笔下的故乡、故人、故事,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那些发生在故乡里的人和事,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我们只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才能理清那一代人内心的情怀,以及这些情怀在释放时,给人带来的极大的冲击力。
野夫写亲人,多是为亡灵而歌,而世代族谱中的传承与几乎混入野史的传奇,两种矛盾使他的不确信转而变成了不敢相信。他不敢相信母亲就消失在了江边,不敢相信外婆带给他的童年快乐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甚而不敢相信对故乡故土的记忆,是否会不断重现进入他客居异乡的梦中。然而,无论何种悲观和残酷,生活还在继续,一直到更深的黑夜和更亮的白天。
野夫写朋友,流露的是中年真情。他说自己留不住任何一处居所,但在这个唯一不变就是变化的世界,留住了他多年荣辱与共、患难相交的兄弟。
作家章诒和在为野夫的《乡关何处》所作的序言中说:“野夫的作品正是由哭泣的大地孕育出来的。微风漾水,淡霭凄林,有着很丰富的人生意味。”以此观之,野夫的文的确有这种行者的力量,几乎每篇都可以依稀看到民国风流的残韵,每篇又都有红色斗争的遗迹,它呈现的是一颗藏在文字后面的心灵!
“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野夫《乡关何处》”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唐代诗人刘叉的这两句诗,是野夫笔名的出处,如同野夫本人笔下的文字一样,彰显了大气豪迈的江湖气息。
野夫自称土家野夫,本名郑世平,共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论文,剧本等约一百多万字。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 。
《乡关何处》是野夫的经典代表作 ,这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12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时代故事。在书里,他写20世纪的中国,掀开时代的陈痂,隔着时空的迷雾,抽丝剥茧般抽离出一个个可敬、可悲、可泣的人物,还原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不仅是野夫一个人的乡关,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乡关何处》句句娓娓道来,讲述的是20世纪的中国社会,野夫毫不避讳地直言时局的动荡、民生的起伏跌宕和世事的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书中人物的生平无一例外地蒙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他们大多是不幸的。不幸的默默无闻的人们,承载着时代的剧痛。
本书的第一篇是野夫作品里有名的《江上的母亲》,这篇文章2010年获台北2010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大奖,野夫是内陆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作家。其母亲一生悲苦,蒙受屈辱、饱受伤害,生命的结局让人痛哭心碎。字里行间是挥之不去的宿命感,至亲生离死别的无力感,无不是对时代的控诉和对良心的拷问。
野夫写在人间孤独无匹,却与天道完美契合的畸人刘镇西,他是一个工具箱里永远带着《楚辞》的手工艺人,命途多舛,婚姻离奇,生活窘迫。在别人眼里他活得像一个疯子,却永远在心里装着爱与善的光明。前些日,好友刘镇西生日,野夫在微博发文为其庆生,众多网友评论转发。让人感动的不只是两人忘年的友谊,更是对生命不屈的敬意。
野夫(右)与挚友刘镇西(左)
野夫写《坟灯》,怀念生命中最爱、最依恋的外婆,情之深爱之切让人如临其境、潸然泪下。某种意义上来说,外婆一而再地担起了那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庭,把野夫养育成材,也是她教给野夫哪怕经受苦难也要慈悲向善的悲悯。
野夫写无望无奈的大伯,一生追逐“组织”与爱情却阴差阳错、让人扼腕地失去了“组织”与爱人;写温和贵气的幺叔,经历大起大落,不卑不亢,笑看人生;写大水井的守望者仇老汉,历经沧桑又归于平实,独自守护一个家族的荣华与苍凉;写是一手诗一手刀的烈士王七婆,偏执狂傲,离奇不羁,终归于心灵的平静……
野夫笔下的文字有手起刀落的果断,没有拖泥带水的绕弯子,读来让人畅快,行文酣畅,直抒胸臆,字字句句都是血泪的迸发。线性白描的写作手法,让故事和人物本身一跃而起,他的文字比散文更热烈,比小说更动人。
读野夫的书是需要准备纸巾或者坚强的意志的,他写黑暗,写苦难,写宿命的无力感,情到深处屡屡让人落泪。他是江湖野夫,内心重情重义,又比常人多出几分的细腻和柔情。
野夫
野夫的文字太过真实,用锤炼过的文字把一个时代从混沌中开凿出来,这本书也因为政治原因一度被禁。字字句句让人泣血,却并非为了报复。只是要以这样一种方式,使得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埋没的人得以重生。只有不回避历史,才能真正展望未来;只有见过最黑的黑暗,才知晓光明的来之不易。这些回忆对他痛苦疲惫内心的再次磨炼,也是唯一的途径使得往事故人得以再现。
在其另外一部著作《身边的江湖》一书中,野夫坦言,“汉字的起点是忍辱负仇者在暗夜的刻画——他们在坚硬的龟甲青简上用石刀铁笔记录深埋于心的余痛。那些卜辞爻言中暗藏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祷告,以至于信史成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只有在这些痛史面前,恶霸被千古追诉而令来者警悟,善良无辜得以表彰,得以列队于苍天下昭雪沉冤。 ”
1962年野夫出生于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镇,在那鄂西偏远的武陵大山里有他的故乡、亲人和挚友,也有他生命前半生挥之不去的剧痛。
武陵山区
野夫的身世凄苦,其经历坎坷离奇。多年前,他的祖父靠背盐和酿酒挣得一些家产,却在土地改革的时候被划分为地主成分,后来因被怀疑持枪,遭到长鞭毒打后悬梁自尽,死后被扔进天坑,横尸野外。其后,大伯暴死,二伯也被流放了二十多年,两位伯母一夜间均悬梁自尽。
野夫的父亲是山中破落的土司孑遗,他在当时的职责是诛杀其他地主的儿子,这段历史使得他一生对自己的往事只字不提,战战兢兢地缄默了一生。其母亲是本是江汉平原的大家闺秀,后成为遭遗弃的将门孤女,作为“军阀后裔”被打成“右派”二十年后平反时她已经年老,暮年时为减轻子女负担,决然地投江而去……
野夫出生时,父亲奉组织安排去领导一家煤矿,母亲已在区供销社上班,家里姐弟三人就由外婆抚育在青石小路的古街成长。彼时他们住在点油灯的吊脚楼上,摇曳着唐诗般的韵味和昏暗不安。其后的文革使得这个小家庭、社会再次陷入动荡惨烈。
土家吊脚木楼
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长大的野夫,对人生的苦难早已泯然于心。病痛、离别、变故之下,历经坎坷的他完成学业,而后当过教师、宣传干事、警察、囚徒、书商,最终追寻心中的自由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起起落落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悲痛,野夫的性格里对苦难格外敏感。他写自己的至亲、挚友,宛如酒后自说自话,酣畅淋漓,毫无保留,把伤痛一拳拳砸进文字里,文笔流畅,文字功底深刻、一针见血。
武陵山区的贫瘠僻远,造就了野夫的自由和反叛。文字之美,让人震撼,既有仰望天空之清冽,又有凝视脚下土地之殇,文字的二极性极具特色,十分富有个人风格。情义之深,又不禁让人泪流,说快意江湖不过如此。在历史的沉重面前,再深刻的文字也显得苍白。
在野夫的作品里,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为那时代外的人们,敲响一轮震耳欲聋的警钟。
利川大水井
《乡关何处》的背景是野夫的故乡,在鄂西利川市汪营小镇,清江河边的利川山峰峻丽,碧水依依,那是湖北省海拔最高的县,冬冷夏凉,有西部凉城之称。现在已少见吊脚木楼,也因好山好水好气侯而成为避暑旅游胜地。历史上的利川,是巴国的腹地,这里被视为蛮夷之地,一度巫风盛行。
现在的利川还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地区,古朴大气的摆手舞、精美的手工艺、美轮美奂的西兰卡普织锦、奇特的乐奏、热闹的土家女儿会、哭唱的婚丧习俗,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正是在武陵山区的滋养下,孕育了野夫笔下一个个刚强果敢、洒脱率性的传奇人物,他们和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一样活着,经历了现实的打压和种种迫害,依然顽强抗争着,践行自己心中的信仰。
土家族摆手舞
野夫曾为故乡写下一曲《利川赋》——“荆南重镇,鄂西雄关;土苗边城,尊名利川。河山横断,北枕峡江夔门之险;风物卓异,南控潇湘武陵之源。巴人祖居,西邻涪万峻岭;楚国故地,东下江汉平原。天接湖广以远,南北植物交汇;地托云贵之高,东西经济界连。人文介乎蜀楚,民俗肇自夷蛮。名城美誉,几冠西部;银盆雅号,不输中原…… ”
这巴蜀圣地,大利之川是野夫关于故乡最真实的写照。同时,荆楚之地也是《楚辞》发源地。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当今的鄂西,依然使用类似四川话很像的方言,却有大量自己的独特语言词汇。方言的文化是情感最直接的寄托,是对一方山水一方人最直接的描述,在野夫的作品里多有利川方言的影子。
讲究韵律感,方言婉转圆润,清澈达意,浓浓的民族风背后,是土家人生活信仰的千百年沉淀。当今有名的《龙船调》、《六口茶》等一系列知名的民歌就是发源于此。
女儿会
土家人讲话幽默风趣,一语中的,在野夫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中,都有土家人的洒脱肆意的风采。这也是为什么,野夫笔下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既有匪气又有诗情。
脱离野夫出身的地域背景去读野夫是读不透彻的,土家人落叶归根的情节,对于生死庄重的仪式感,家族感,还有土家人重情重义胜过一切的侠肝义胆,在《乡关何处》这本书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乡关何处》不仅仅是野夫出生成长的利川山水,更是一代人故乡、故人、故事的载体。野夫的乡关就是土家人的乡关,是上世纪峥嵘岁月的一代人的乡关,是饱经苦痛向死而生的魂灵的乡关。
野夫说有故乡的人大抵是幸运的,无论时代的洪流如何冲刷,总能在缥缈人世中觅得一处安隅。也许是至亲的拼命守护,如同野夫母亲投江自尽的成全,是其外婆为了孙辈改变初心的隐忍,是其好友长歌当哭的侠义……
土家篝火
如今的野夫已经定居大理,但他的灵魂依旧扎根在鄂西的武陵山脉,那里民风淳朴,多的是善良的苦命人。苦难滋养了野夫,也造就了野夫;悲痛上色了一个时代,也打磨了一个时代。这不可回避,也不该回避。记录是一种责任,讲述是一种情义,而铭记奋起才是最终的目的。行遍天下的野夫,用让人泣血的文字写出故乡土地那些不为所知又可歌可泣的荣辱悲欢。
“我走在我的疼痛上,围栏以外的羊群,似田野开绽。”野夫转发过的北岛的这首诗,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野夫的心境吧……上半生深陷故土,下半生异乡飘零,如同一个遗老,在诗酒张狂之余,悲切地瞭望着那个永远的乡关,独自站成一段乡愁。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