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张学良传》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3 03:26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张学良传》读后感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立意:在写作前,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意,是否赞同张学良的人生轨迹、价值观,或是想从他的经历中提炼出某种人生哲理。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张学良传》的内容,主体部分围绕立意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悟。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应结合张学良的经历和事迹,充分展现他的性格特点、价值观以及他所在时代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张学良的成长背景:介绍张学良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以及他所在的历史时期,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b. 张学良的性格特点:分析张学良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果断、智慧、仁慈等,以及这些特点对他的影响。
c. 张学良的人生经历:讲述张学良在军事、政治、爱情等方面的经历,展现他的人生轨迹。
d. 张学良的时代背景:探讨张学良所处的历史时期,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格局,以及这些因素对张学良的影响。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避免出现
民国史笔记67: 读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历史有感
先澄清笔者之前的一个知识误区,张学良口述历史实际上有两个版本。哥大口述历史的重要执笔人唐德刚的确在初期被张学良,并代表哥大主笔这部传记,但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却因赵四小姐对唐的误会而被叫停;之后由哥大口述历史中心重新与张合作,完成60次采访,形成7000分钟,96万字的内容,内容覆盖全面,资料翔实。但尽管这部分录音和采访资料2002年已经被张学良授权公开,现在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却并没有被整理成文出版。能够成文出版的,只有唐德刚根据不完整的采访记录所著“张学良口述历史”,算是这个历史大家对张学良这个是非争议人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交代。
哥大版的资料虽然系统且完整,但记录者的史学功底远不可和唐德刚相提并论,所以只能供史学研究但可读性不强。唐德刚的这部传记因虽访谈被打断所以并不完整,但唐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而是依照二人“我说你写”的形式,风格随性,细节鲜活,张学良的个人观点和唐德刚老辣而深刻史学视角相结合,随手拈来而十分精彩。书中尤其在前言部分交代了唐德刚和张学良的晚年时期关于合作写这部回忆录的交往,以及为何横生枝节被迫中断,生动鲜活又让人哭笑不得,一如张少帅的如戏人生。原本唐在写完李宗仁,胡适,顾维钧等人的口述历史后已基本收笔了,却在古稀之年访台时突然接到刚刚获得自由的张学良的,请他配合一起完成自己的口述历史。唐当时正和台湾口述历史开创者刘绍唐在高雄拜访星云大师,对于半个多世纪重获自由的张的突然邀约,两位现代史学者惊愕之余都欣喜万分。为此刘坚持唐立即赴约,不惜推迟和星云大师的见面。二人都意识到像张这样亲身经历重大历史转折的重量级人物,只有对那些引发中国甚至世界历史转变的事件有一个亲身说法,才算给历史一个交代,给后代的史家真正可以依赖的的第一手历史资料(Primary Source)。及至见到如雷贯耳的张少帅,才了解少帅之所以坚请唐德刚合作是因为他读过唐撰写的“李宗仁口述历史”。张告诉唐德刚他虽然从来没见过李宗仁,但他和蒋太熟了。唐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所描述的蒋介石几乎百分之百就是他曾熟知的蒋的样子,非常传神。此时张已经年近九十,而唐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唐德刚少时民国时期曾在大陆读书并在CC系统任职,东北九一八事变时他还是小学生但却参加了全国游行,高呼打倒张学良,打倒赵四小姐;西安事变他已是中学生但开始佩服张的胆量。他在美国大学教授了三十年达中国近现代史,也给学生讲了三十年的张学良。他深知张少帅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份量和围绕在他身上的巨大是非争论。张经历的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无一不是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但大多又充满巨大争议,是者是之,非者非之,至今不能平息。因此尽管年逾古稀,他还是一方面尽力协助安排哥伦比亚大学和张合作,一方面自己开始整理资料,撰写提纲,做初步访谈为此重大项目开了个头。(唐德刚和张学良)张少帅一如唐德刚想象中的那样不拘形迹,高谈阔论。尤其当完全获得自由后,张少帅得以去往美国。这个以前的“大Playboy”经历半个世纪的关押一到美国这个花花世界,便让赵四小姐留在旧金山,自己一人跑到纽约,引发纽约华人圈的轰动。不仅如此,张就住在自己1920年代就认识的旧情人贝夫人(蒋士云)家里,一个九十岁的老头儿和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公开出双入对。张少帅还一如既往的一张大嘴,对着媒体和周围朋友公开说“赵夫人可敬,贝夫人可爱......我的最爱在纽约”。在唐给他在纽约安排的晚宴上,贝夫人给张少帅夹菜,两人牵手的录像都被在旧金山的赵四小姐看到,误以为唐有意撮合张和贝夫人的旧情重燃。一怒之下亲自到纽约把张这个老顽童押回旧金山,并告诉张从此不许和唐往来,由此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残缺的唐版口述历史时大呼可惜。唐在前言里也感叹自己看了一辈子少帅的戏,没想到自己老之将至竟然还被拉着为少帅跑了几圈龙套,真是哭笑不得。通读唐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一样能感觉这个老顽童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不出有任何经过长期监禁后的谨言慎行或忏悔反思。笔者的感受,张少帅就像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泼猴,出来后没有任何的本性改变。仍然极爱炫耀和好面子,言必不离女人,天不怕地不怕,有几分狡诈又有几分江湖义气。蒋让他养尊处优地读了几十年圣贤之书,蒋夫人试图用基督感化他并让他皈依上帝。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是非之人,他自己老了也不清楚自己所为的是非。张曾在唐面前嘴硬,说如果能够回头,西安事变他照样会做。但他又说,如果他是蒋,他一定会枪毙自己,因为他不会容忍任何部下的以下犯上。尽管蒋关了他半个多世纪,但他感觉还是和蒋“情同骨肉”,在他心目中蒋是抗日的民族英雄。这也难怪,就抗日这件事,蒋的确替他这个不争气的小弟出了头。对张少帅的是非功过众说纷纭,很难一致。但笔者挺赞成高晓松在节目里提到的,张学良在近现代史上是一个做过很多好事的罪人。只知义气,不知是非;看似大气,实则势利。唐德刚版口述历史虽然简短但很流行,张少帅亲口披露的一些历史细节也十分珍贵,当下被很多影视作品和自媒体引用,本文也整理一些笔者觉得很珍贵的历史细节。张学良说他的一生实际上从21岁军校毕业开始,在36岁他送蒋回南京从此被软禁就结束了,听起来让人倍感凄凉,但短短十五年能像张一样如此辉煌,又迅速变得如此狼狈的,民国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人。唐德刚的现代史角度非常深刻,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就是现代化的转型史,鸦片战争后中国上千年才一变的传统社会开始转变为每十年就一变的现代社会,而张少帅也正好是民国从第一代军阀到第二代有现代意识军阀的转换进程中。这种军阀的代际转换在很多地方都以武力完成,如广西陆荣廷被更有现代思想的李白黄打败而完全取代,西南的唐继尧也被更有现代思想的龙云取而代之,但东北却是中国少有的和平接班。尽管都到民国了,张大帅还不让张学良剪辫子,但从现代军事学校毕业的张少帅还是比绿林出身的张大帅多了不少现代思想。对唐德刚的这一史学角度,张学良在二人交流时十分认同。(张作霖和张学良)但高晓松却在播客里痛斥奉系张家父子主政北京的四年(1924-1928),是北洋时期实则最为黑暗的四年,这的确也是史实。这四年取消国会,废除宪法,杀害记者,擅闯外国使馆。其中杀害著名报人邵飘萍和林白水就是张少帅亲自下令的,都怪不到张大帅头上,这些无法无天都是张氏父子开历史倒车的证据。在唐德刚对张少帅的访谈中,张多次强调,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一辈子都没有上司。唐问他难道张大帅不是吗?张说他是我爹不算上司;再问蒋难道不是吗?他“所以他发脾气我把他抓起来了”,然后哈哈大笑。广为人知的是张少帅在口述历史中评价蒋“有大略无雄才”,而自己的爹是“有雄才无大略”。为什么觉得自己的亲爹有雄才?张少帅回忆张作霖曾派代表参加张勋在徐州的会议讨论复辟,之后被人试图暗杀。张作霖为了说服杀手自己参加会议并不代表自己支持复辟帝制,专门放掉杀手,让他能够知道之后他张大帅是反对复辟的。虽然张大帅此事的确够雄才,但他反帝制复辟却并不算真心,不过是权力算计和利害权衡罢了,他在北京当政后为了笼络溥仪经常进宫请安。北洋时期的还有两个有雄才无大略的厉害人物徐树铮和杨宇霆。此两人是日本士官学校同学,杨宇霆是张作霖的主要谋士而徐树铮则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徐树铮在秦皇岛截械事件中帮助奉军截取北洋政府向日本订购的三万人的军械装备,奉军才开始得到发展。徐树铮更因此被任命为奉军副司令,杨为参谋长。但徐树铮因直皖之争自作主张枪杀直系重臣陆建章。陆建章被杀后张一气之下撤了徐树铮的职。而杨宇霆因在此案中有牵连而不敢回奉系,一直到直奉战争才敢回东北。之后徐树铮被陆建章的小弟冯玉祥枪杀,杨宇霆则被张学良枪杀,北洋时期精明厉害的两个人物却被民国最乖张的两个另类给收拾了。(徐树铮 左二)对于很多人以为的文武兼备的北洋战神吴佩孚,张学良却是极为瞧不起。张认为奉军输掉第一次直奉战争只是装备不行,当时吴佩孚蔑称初出茅庐的张学良为黄口小儿。而当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获胜,吴佩孚为了鼓舞士气故伎重演,竟然割掉一个已经自杀的军官脑袋用以示众,让张学良觉得他原来不过如此。吴佩孚每次兵溃之时,都是割掉逃兵脑袋以号令众人。第一次成名战中他在湖南对付护法战争中的革命军如此,后来在对付北伐军进攻贺胜桥时也是如此,此外并无高招,这一点张少帅的确看得很准。第二次直奉战争驻山海关奉军只有很薄弱的部队防守,但吴佩孚却没有胆量攻进来,每次只有一个师支援,打完再上,原因却是吴佩孚部队的运输能力薄弱,治军水平可见一斑。而当时冯玉祥的军队虽然善战,但张学良认为他们的指挥不好。对于正史以及影视作品中都做正面描述的郭松龄,张学良却觉得他个性小气,为人猜忌,不信任下属。他的叛逃早有征兆,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和姜登选闹矛盾,便私自带军队回师。后被张说服才回师山海关占领秦皇岛,大败吴佩孚赢得二次直奉战争。但此事让张觉得郭迟早要反,所以直奉战争后郭受杨宇霆排挤,起兵反叛并非出他意料。虽然张和郭松龄关系不错,但张对郭带着老婆从战场逃跑很是看不上。顺便说明,郭松龄的夫人和冯玉祥的夫人均为燕京大学同学,思想左倾;郭松龄反叛,兵败巨流河,佷多史实都指出是受了冯玉祥和苏联的影响。张作霖后来闯进北京苏联大使馆拿人,也是深恨苏联唆使郭松龄的反叛而致。但冯玉祥在郭松龄起兵后,非但不予支援,反而趁机抢占郭松龄的盟军地盘,导致郭的盟军倒戈重新归顺奉军,郭军后路被截终而大败。在回忆录里对自己过失从来不置一词的冯玉祥倒是难得承认了这个错误,当然推脱这是部下不知他和郭松龄的盟约而私自行动。(郭松龄和夫人)九一八事件后日本继续觊觎热河。此时全国上下都希望主政整个华北的张能够调动所有力量和日本打一仗,但张学良明知驻守热河的汤玉麟不可信任,却不敢调汤玉麟进京以撤换,在回忆录里他怕如果逼迫汤玉麟,汤就会在九一八后投降日本。看得出来他平时花天酒地,自己对奉军派系的把控远非有效。国民政府派汪精卫和宋子文去劝说他多少做些抵抗,但他却回怼汪精卫如果中央政府无任何准备,他是不会让自己的部队做任何无畏的牺牲的。怼完汪精卫后,他和宋子文出去玩耍,留下汪精卫自己生闷气,回南京后便提出辞去行政院长一职。张一直不怎么看得上汪,在口述历史中回忆胡汉民告诉自己,汪一直被总理派往负责外交,都习惯说假话;而胡自己一直陪在总理身边,所以都得说真话。几年后在国民政府前发生的刺汪案中,还是张一脚踢飞了刺客救下了汪,但汪却满身血污地对着来看自己的老婆程璧君哭泣,说自己快不行了,结果反被程斥责过于矫情,因为干革命早晚要为这一天做准备。(汪精卫,张学良,宋子文)不出所料不做任何抵抗接连丢失东北和热河后,全国舆论大哗,张已经无颜面对国内民众了。在上海躲在法租界私宅里戒掉鸦片烟后,蒋让他出国,并敦敦教诲告诉大少爷出国回来后不要再贪玩儿了。这哪儿像他的上司,还是像他的爹。张少帅年少风流,主政北京后就经常来上海的花花世界沾花惹草。还和墨索里尼女儿交好,据说张少帅还自己开着飞机带着一个意大利女友盘旋于北京上空(不知是不是墨的女儿)。而当时墨索里尼的女儿的丈夫齐亚尼正是意大利驻中国大使。这次避祸出国,张竟然还去拜见了墨索里尼,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墨索里尼对中国抗日表示爱莫能助,但意大利曾经对于中国空军建设给以很多帮助。所以对中国在国联没有支持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墨表示很生气。意大利其实和张学良有不少渊源,其法西斯思想中承认唯一领袖,对张有不小影响。(张学良和墨索里尼的女儿)唐德刚为李宗仁,陈立夫等人都因为回忆录之事长期打交到,他个人认为张要比李宗仁个性顽固十倍,因为张从军校出来便是中将,不似李等军人曾在军队底层打拼。因此对于举世震惊的安事变,唐的结论这不是张和周围的人老谋深算的计划,而全是张任性而冲动的个性引发的临时起意。西安事变的原因,按张的原话,就是当蒋生气斥责他时,从没被人如此教训的大少爷怒从中起,下了决心:“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载入《世界教育辞典》的乞丐——武训馆陶办义学 (王景春)
馆陶县杨召村(现属冠县)有我一位姓陈的老朋友,四十年前我曾去他家小住,他也常来我家做客。他常谈的话题是“武训在馆陶办义学”的故事。他说;“俺馆陶有一个要饭吃的武训,为了办义学不断在城里(北馆陶)的大街上出洋相;手拿破碗、身穿破衣、边走边唱;‘东门走,西门串,南门北门去要饭,一心要办义学院。’有时头朝下、脚朝上、手扶地、倒立拿大顶,嘴里还嘟囔;‘竖一个、一个钱;竖两个、两个钱,竖的多、挣钱多,谁说不能办义学。’有时爬在地上让小孩子当马骑挣钱办义学;……”那时,我没把他说的当成回事,后来,我看了一场由赵丹主演的《武训传》电影,才引起我对武训的重视。几十年过去了,对于武训的事早已淡忘。前几天,我和孩子们去馆陶“粮画小镇”游览,突然又想起了“武训”,并产生一种要去馆陶城里,看一看当年武训为办义学乞讨过的实地。当我们来到馆陶城里(北馆陶)的十字街时,虽说这里早已不是县城,但仍不减县城之风韵。当见一店铺门前坐有两位古稀老翁聊天时。我便下车向其询问“武训”的事迹,他俩很热情地就把他们从上辈人那里听来“武训的故事”讲给我听。回来后,把我这次听来的和以前老朋友讲的,及我看过的《武训传》电影,又结合武训的有关资料整理成章,把这位“感天动地的乞丐”在馆陶办义学的奇迹,简单说一下;武训(1838---1896),是馆陶东边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村人,家境贫寒,兄妹排行第七,乳名“武七。”七岁丧父,自幼随母崔氏沿街讨饭为生。14岁时,到有钱的张姓姨夫家做小工,不但不因亲戚给予照顾,反而欺他年幼,让他干最脏最累的活,还时常打骂并不给工钱。无奈,十七岁时,便离开此处到馆陶静店村的李举人家当长工。有一次,他姐姐托人捎来信和钱,雇主欺他不识字,把钱扣留只把信给了他。过后,他知道了此事向雇主要钱,雇主不但矢口否认,反而诬他是个“无赖”,命家丁打得他遍体鳞伤还不让吃饭,并罚他在风雪交加的院子里跪了个通宵。像奴隶一样一干就是三年,分文未支。一次,他母亲有病,要支点工钱为母治病,雇主欺他不识字,让账房先生拿出账本给他看账,并说他工钱早已支完了。听后,气得他说不出话来。指着李举人疯也似地大骂!举人恼羞成怒,命家丁打得他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被赶出家门。这样的凌辱几乎使他精神失常。他迷迷糊糊走进一座破庙,一连昏睡三天三夜。醒来后,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遭受凌辱是因为不识字。要想不受欺辱必须得认识字,我要让和我这样的穷孩子们都认识字不受欺辱,想识字就必须得上学。当长工不给工钱,所以要乞讨攒钱,为穷孩子们办义学。从此,他便来往于馆陶城乡,卫河两岸,手拿破铜勺、破碗、身穿补丁破衣,肩夸讨饭褡裢,不顾人们的嘲笑,到处乞讨,哼着自编的小曲儿;“扛活被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为了赚钱,他故意出尽洋相;时而趴在地上学狗叫;时而像个江湖艺人表演拿大顶、刀砍头、锥刺身、吃毛虫、吃蛇蝎、吞石子、吞瓦砾。并把头上辫子剪掉,在额角上留一小辫儿扮成小丑,一年四季,在城乡集市上耍把戏、洋相百出吃尽苦头!他讨饭,把讨来的好食好衣换成钱,自己吃一些霉烂的残渣剩饭。还不断给人打短工挣现钱。他遵循“人贵有恒”而不懈努力。就这样,在馆陶、堂邑、临清、冠县留下了他讨饭、打工挣钱的足迹。母亲去世后,他分地三亩,为了办义学,把地卖掉,加上讨饭、打短工积蓄的210多吊钱,让馆陶县娄塔村(今临清市)德高望重的进士娄峻岭代他存放生息。因他是乞丐,娄不予代办,武训在他门前跪了两天两夜,并唱道;“我卖田,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这一举动,感动了娄进士,答应为他存放生息。到光绪十二年,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娄进士劝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应娶妻生子。”而他却说;“为办义学不受妻室之累,不置家”而婉言谢绝。期间,哥哥、亲友求其资助,他哼着小曲;“不顾亲,不顾故,要修义学好几处”而被拒绝。到光绪十四年(1888)用四千吊钱在堂邑柳林镇东门外建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免费上学。开学第一天先拜老师,谓之尊师,后拜学生。意谓“尊师重教”。开学设宴招待老师,必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却站在门外恭敬专侯厨师进菜。别人劝他入座就餐,他自称“乞丐不登大雅之堂”。但等宴后吃些残渣剩饭。风雪漫天的寒冬里,他走进了馆陶县庄科村的千佛寺。在该寺以慈善为本姓姜的了正和尚帮助下,于光绪十六年(1890),在馆陶县杨二庄又办了“第二所义学”。他办“义学”的创举,传遍了民间,也惊动了山东巡抚张曜,他上奏朝廷轰动了朝野。光绪皇上亲自御匾“乐善好施”,并赏黄马褂,授予“义正学”名号;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名为“训”,从此,无名的乞丐,便有了“武训”之名。他身穿黄马褂却没有炫耀自己,仍然为办义学沿街乞讨,做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之后,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靠行乞积蓄,又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的三千吊钱,在临清御史巷办成了“第三所义学”。他行乞38年办义学受尽了艰辛,就在他58岁办了第三所义学时,于光绪二十二年四月,病逝于临清御史巷的义学内。遵照他的遗嘱,葬于柳林“崇贤义塾”东侧。出殡时,馆陶、堂邑、临清三县官绅全体送殡,人山人海的乡民自发参加葬礼。官绅、师生、乡民哭声震天!这位穷乞丐,经过不懈地艰苦奋斗,购置学田三百多亩;积累办义学资金达万贯之多;建起了三座义学,而自己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纯朴、高尚乞丐!因此他被载入《世界教育辞典》,成了世界唯一的“乞丐办学之楷模” !去世后,清政府为其“立传”,并把他与帝王将相一样载入“正史”。又为其建祠、修墓、树碑、塑像。武训这位了不起的乞丐,受到了蔡元培、邓初民、冯玉祥、张学良、杨虎成、张自忠、郁达夫、柳亚子、陶行知、郭沫若、臧克家等等各界名人撰文题词赞颂!梁启超先生专门为其撰写了《兴学节略》 ;冯玉祥称颂武训乃“千古一丐”。在武训的影响下,陶行知创办了“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了“南开学校”。郭沫若称武训是“中国的裴士托洛齐”。然而,在“文革”中却遭受了极端、粗暴的批判。坟墓被掘抬尸游街。并碎骨扬灰。 “四人帮”粉碎后,党和政府为武训彻底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为其重修坟墓、恢复祠堂、重雕塑像、建武训碑廊和武训陈列馆,并将他生前所办的“三所义学”,全部更名为“武训学校”,大肆歌颂、弘扬武训办义学的无私精神。(作者王景春,邯郸市西关街人,已耄耋之年,从银行退休)2021年6月17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