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06:3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托尔斯泰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作文的主题,例如探讨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2. 结构完整: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作文应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包括分析、评价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应详细阐述你的观点,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论证。以下是一些可参考的内容:
a. 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道德观念、人性探讨等。 b.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命运、成长过程等,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c.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结构布局等,评价其艺术价值。 d.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和启发。
4. 语言规范: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
a.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啰嗦的描述。 b.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c. 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增强说服力
同学们,有一位巨著累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
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是的,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还著有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背景资料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人物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主题
本文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整体感知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课文笔记
作者:傅修海
一大译事功业
安国梁教授已年届八旬,经他精心翻译的俄国著名作家列夫·尼·托尔斯泰晚年作品《阅读天地》,终于纳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
《阅读天地》是托尔斯泰晚年读书时的摘录、笔记,乃至文钞,当然,也是他晚年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在90卷俄文纪念版托尔斯泰全集中占了两卷。
《阅读天地》以一年为期,每天必录,每周还有一篇所谓“每周阅读”的范文或“书简摘录”,堪称托尔斯泰晚年日常阅读的详尽记录,其间既有当下已经很稀见的读书人应该有的、道德洁癖式的“日三省吾身”,更有纵横宇宙的人世博爱情怀。
该书从构思到面世,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1903年,托尔斯泰根据早年的构想,写作并出版了《哲人思想天天学》,后来此书成为《阅读天地》创作的第一步。自此,托尔斯泰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此基础上拓展出1906年版的《阅读天地》。此后托翁意犹未尽,继续修订、增补和扩容,终于在1908年完成内容更丰富的《阅读天地》第二版。
此次,安国梁教授根据1991年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两卷足本原文译出此书,善莫大焉。《阅读天地》保持了他早年翻译《列夫·托尔斯泰传》时的翻译风格,译笔流畅自然,译文忠实可靠,加之其自身学问已臻化境,积十年之功,终成一大译事功业。
独异精神气象
《阅读天地》呈现了托尔斯泰晚年独异的精神气象,读之令人不由得慨叹:理想的读书生活,其实往往也很现实和日常。然而,正因为它很现实,人们反而觉得很难坚持。正如托尔斯泰那样,每天读点书,从书中摘录一些妙言佳句,哲思睿语,自己三思吟咏,逼近语言三昧,在自得其乐中推己及人,思及世间万物、环宇周边,吐纳之间自有接通之乐。
托尔斯泰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思想探索,他一生博览群书,将东西方两三千年文化史上著名哲人的精辟论述融会贯通,不时参以己意,用来阐述自己的哲理思考。托尔斯泰一再强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不应该目迷五色、沉溺于一己之私欲,而应该加强自身精神世界的修养,关注自身灵魂的归宿问题;人应该以爱相待、谦虚谨慎,为民众谋幸福。可以说,该书既是托尔斯泰对人类未来的谆谆告诫,也是他本人世界观的全面丰富的展示。
很多事情之难恰恰在于它很简单。阅读,大概就是此类难事之一。托尔斯泰在原著的《前言》中说:“我愿读者每天在读这本书时能和我一样,体验到一种高尚而振奋向上的感情。”作者托尔斯泰的本心、译者安国梁的初心,其实正是读者应该有的真心,在读书中成长,在汲取众人的智慧中渐渐走向真、走向善、走向美,这正是阅读中的天地,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向往的天地。(傅修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