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11: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美的沉思》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立意: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立意。是想要通过这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还是想探讨书中某个观点或作者的写作手法?确定立意有助于使文章更具深度和针对性。
2. 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在动笔之前,要充分理解《美的沉思》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论述方法以及书中的经典案例等。这样才能在作文中有所发挥,避免偏离主题。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美的沉思》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以及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概述阅读感受:简要描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如对书中观点的认同、对某些案例的感悟等。
c. 深入分析:选取书中某一观点或案例,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引用原文:引用书中相关段落,增强说服力。
- 结合实际:将书中观点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相结合,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 比较分析:将书中观点与其他相关理论或观点进行比较,展示自己的独到见解。
d. 总结升华:对全文进行总结,提炼出自己
秋来以后,雨水渐生,天气转凉,断断续续的开始读蒋勋的《美的沉思》。此书从体例上看似中国古代美学史,实则是一本通俗的美学作品,而非专门的学术著作,因而处处充满感性色彩,读来颇为轻松。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可以上溯到原始的氏族时期,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当属商周——青铜时代。商周青铜器在冶金上固承一脉,但风格大异。商人问巫、尚鬼、重祀,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部族传统,艺术上充满原始风格,因而其青铜器上多狞厉的饕餮纹,尤其是鼎上,大多饰有这种威猛、神秘、狂放的纹样。周人在生活上逐渐脱离了部族形态,重礼,强调秩序,青铜器纹饰的宗教色彩逐渐淡薄,显得规整、严密,有逻辑意味,装饰性意义渐强。蒋勋将商之艺术风格比之为“浪漫”,周之艺术风格比之为“古典”,可谓创见矣。二者相比,商代雕塑具有更强的初民意识,艺术家一方面震撼于自然的力量,内心充满惊惧,另一方面又无太多束缚,敢于追寻,故而艺术上热烈狂放,恣肆张扬,充满了神秘浪漫的色彩。西周则初绽“文治”,雕塑具有人文主义的特点,理性色彩渗透到了艺术中。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非常发达,然而直到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造像的兴起,才产生了大规模的“人形雕塑”,如大同云冈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等,其中不乏巨型造像。为何中国古代没有像古希腊、古埃及那样产生大规模的人形雕像?蒋勋在此书中纵向类比,给出了一个颇有学术创见的答案。实际上,中国自西周以来创立的宗法制始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人的存在首先是宗族的存在,只有宗族而无个体,因而在雕塑艺术中多以图腾出现,如龙形雕塑、凤凰雕塑、鸟兽雕塑等。古希腊则因为商业和航海,崇尚个体的力量,有大量的以人为形象的雕塑产生,这些雕塑虽不乏神偶,但却洋溢着人的意味。古埃及的雕像多法老的巨大雕像,是权力在现世的物质性呈现。而中国的帝王本质上仍然不脱宗族性,称帝,则先建七庙,谓之天子七庙。即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高祖父之父)、烈祖(天祖之父)、始祖。由此可见,帝王是宗族血统的代表,也只是放大的家长而已。因此殿堂陵墓之上的雕塑有龙凤鸟兽装饰,无帝王造像也不为怪。
和雕塑一样,中国的书法、绘画、建筑、文学无不是现实在精神层面的延伸。蒋勋认为,中国绘画中的手卷、册页、殿堂和章回体小说具有形式上的统一。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是以屏风为隔断,一段一段演进着绘画的内容,使整个画面像一幅连环画,构成了一个故事。然而,把每一个画面独立出来,自身也有其完整性。小说《水浒传》固然是一个长篇小说,但单就一些人物而言,却也可自成一个短篇,比如林冲、鲁智深、武松的故事,完全可以抽离出来,也都是极好的短篇。中国建筑群,尤其是宫殿往往为数进,每一进都由中间的主殿,左右配殿,廊庑,甬道等构成,连匾额、柱子、檐拱亦同,每一进的格局除了形制大小的变化,格局差异并无太大变化。可以说,建筑是树立在大地上的章回小说,用他的方式讲述着历史的风云。
中国书画流水行云般的特质,衍生出独特的装帧方式,比如卷轴。卷轴中最具有象征意味的当属手卷,不但山水长卷可以装帧成卷轴,书法作品亦可如此。古人观赏手卷,是一边看一边摊开,在摊开的同时慢慢的收卷,观赏过程是一个“行进”与“逝去”的过程,不但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历尽时光磨洗,中国艺术的美,不止是空间上的占据,更是对时间的抵御。风雨起摇曳,天凉好读书。蒋勋的文字是柔的,实在合适慰藉秋色之寂寥。
□张恩语 广州市执信中学(执信路校区)高二(8)班
美,一个很“玄”的词,我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定义。
什么是美?近年来,美学著作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亦成为图书热销榜上的常客。这种千人千面的话题是怎样通过一本客观存在的书,以“教参”的形式,给人带来所谓的沉思的?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的朱光潜老师,晚年时,通过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研究生涯和对美学思想的回顾,整理出一本《谈美书简》,也许能给我们一个解释。
在我之前看来,美是绝对主观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不美难道不都是根据自己的阅历喜好裁定的吗?但朱光潜在书中解释:“美不仅是观察者的情感,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征。”他认为,美既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之中,这才构成了客观存在的美学。美的体验是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主观没有客观,就成了感情无法理解的空中楼阁;如果只有客观,没有主观,就成了概念化的冰山。”
或许,作为主观感受,美是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情感反应,如一些人觉得看画展更放松,一些人觉得听音乐更舒服,这都无可非议;作为客观存在,美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如见到路边的野花,无论是否对它有情感反应,大多数人的直觉还是会认为它是美的。我渐渐明白,主观与客观之间需要保持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
而美学若成为一种学问,除了客观性外,它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价值而不单单是个人感受上的“放松”或“舒适”。在朱光潜看来:“美不仅仅是个别的感觉和情绪,还蕴含着人文精神。”美是一种对于人类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美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人们发现了用骨头磨成的项链首饰,这是在元谋人、北京人遗址中均未发掘出的,这说明他们是在解决温饱安全问题后才开始有了追求美的体现,于是像陶器之类的东西出现,就成了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的标志之一。
在现代,每百万人拥有的博物馆、美术馆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国家文教领域发展的重要标准,这是不是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美的存在,应该不仅仅是个体审美体验的享受,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今的文创产业、创意出版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是人们对美追求的提升而带动的,这些更加说明,艺术和美学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关注社会问题,并对人类情感和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美学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它是文学,是艺术,是历史,是哲学,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绝不是概念堆砌出的空中楼阁。此身此时此地,我们应该抱着敬畏和求知心,把美活成人生的常态,感性去品,漫溯去寻。
(指导老师 黄丽芳)
来源:羊城晚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