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13:1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草原》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介绍《草原》的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这有助于读者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梳理故事情节": - 简要概述《草原》的主要情节,包括人物关系、冲突和解决过程。
3. "分析人物形象": -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心理等进行深入分析,展示人物形象的特点。
4. "探讨主题思想": - 提炼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友谊、亲情、爱国等,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5. "运用文学手法": -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写作风格、艺术特色等,展示作者的文学功底。
6. "结合自身感受": - 谈谈阅读《草原》时的个人感受,如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共鸣。
7.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 "结构安排":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段落之间过渡自然。 - "论据充分":论述观点时,要运用具体事例或理论依据,增强说服力。 - "篇幅适中":根据题目要求,控制作文篇幅,避免过长或过短。
视频加载中...
1923年的一个冬夜,蒙藏学校的蒙古族青年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与同学们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很多年后,有同学回忆起这场讨论,仍然记忆犹新:“他的话像徐徐春风拂绿田野”“真理的幼芽,在我们心中萌发着”……这位特殊的客人,就是李大钊。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曾讲述过这个故事。
当时,李大钊和蒙古族青年们交流了哪些内容?他又是如何引导蒙古族青年们走上革命道路的?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与你一起,看草原的星火,如何点亮内蒙古的天空。
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收粮、征马,北洋政府清丈土地、搜刮民脂,蒙古族群众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各地都酝酿着革命风暴。为了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探求实现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批蒙古族知识青年来到北京,进入蒙藏学校学习。
“他的声音浓重,时而悲愤,时而激昂,时而语重心长。”蒙藏学校学生乌兰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下如斯字句。这段话记载的是李大钊同志第一次到蒙藏学校时,与蒙古族同学们交流的场景。李大钊对这些蒙古族青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多学习一些马列主义理论,多经受实际斗争的锻炼……”李大钊与同学们在蒙藏学校的交流,犹如一支火炬,点燃了信仰的星星之火。
当时,李大钊还委派了邓中夏、赵世炎等同志到蒙藏学校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同时,他还经常组织该校的进步青年到北京大学听取报告会,并为他们举办专门的马列主义研究小组……通过这些方式,让他们了解国内外的革命形势,学习党的方针政策。1925年前后,蒙藏学校学生多松年、吉雅泰、乌兰夫、奎璧等多人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组建的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
192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多松年接到李大钊同志指示,办一份向广大蒙古族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小报。当年4月,少数民族第一份革命刊物——《蒙古农民》诞生了。《蒙古农民》刊印之后,被广泛散发到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的人民群众手中,在农牧民中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1925年5月,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6月,由李大钊同志任负责人的中共北方党组织委派吉雅泰和乌兰夫前往归绥地区(今呼和浩特地区),发动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爱国斗争。在他们的策动下,归绥地区的斗争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并且扩大到了包头、察哈尔和热河等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地区的反帝爱国斗争,像熊熊烈火燃烧在塞外的城乡和原野。1947年5月,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曹彦语、甄晓博、刘润芝
记者:邹俭朴、叶紫嫣、张晟、甄晓博、曹彦语、赵宇超、彭卓
包装:夏勇
海报:张澜涛(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之前读杨志军的《藏獒》,就引发了很多思考,这次读他的新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更有刮目相看的感受。这是一本非常具有艺术张力的小说,内容非常具有吸引力,我读的时候常常忘记了自己的评论家身份。该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且深邃,鲜活地写出了藏族牧民对草原真挚的情感、对信念和价值观的守护,展现了牧民从传统草原生活向现代城市生活转型过程中价值观上的冲突,以及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可以说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
说到藏文化,必然是丰富的。首先“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更感受到传统的力量。现代性中有袪魅的倾向,但是和现代性相对的草原游牧民族是附魅的,比如,奶奶和动物“扎西”们亲密的关系——守护着藏獒卓玛的尸体不让别的动物吃掉,还有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深思的。阿爸说过一句话:“我不如卓玛”,而卓玛是一只藏獒。“我”在过着到了城里之后的生活时说:“我们抛弃了草原,但她却没有。”这里“她”也是指卓玛,也就是藏獒。“她不想抛弃我们,也不想抛弃公獒鲁噶,她在城市和草原之间把自己跑死了。”这都是震撼人心的笔墨,深刻地写出了人类在现代性之前的那种困境和悖论。另外,《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文学表现十分含蓄。比如,写到“我”一家和央金阿妈聚了以后又分开,分手之后,作者不写人与人之间有多留恋,而是写公獒鲁噶对卓玛的那种留恋。其实,这是明写动物之举,暗写人之深情,这些含蓄的笔墨尤其让人感动。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在故事情节上具有匠心独运的巧妙设计。文中在一开始设置的伏线是寻找珍宝的情节,然后就引出了仁青岗的车祸事件,并把好多事情穿起来了,比如说奶奶撒盐。我们从书中知道,撒盐是路陡路滑,但最根本原因则把德吉的身世也交代出来了,表现出主题传达上的功能性。德吉到了城里后,他知道了钱的重要性,于是进一步去寻找珍宝,最后由活佛把这个扣解开了。我觉得这个设计见证了德吉转变性的成长,这种情节就是功能性的,展现了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主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语言。好的儿童小说,一定会重视对话、写好对话。杨志军写的孩子们之间的对话,显然不是汉人和孩子们之间的对话。比如拉姆姐姐问:“你家的草场好吗?牲畜好吗?你的胃口好吗?”拉巴哥哥:“草场好不好,你看得见。牲畜好不好,你得去问牲畜。我的胃口好不好,你得去问我家的老母牛,‘你那白花花的奶,是牛犊子喝得多,还是贪嘴的拉巴喝得多?’”文中的对话都是这种含蓄又委婉的形象化表述,这种表达方式是藏族文化的、藏民的。还有文中的歌词,既表现了能歌的藏族牧民本来的表达样式,又承担着一部分叙事的功能,是非常好的文学表现。乔纳森·卡勒曾说,文学就是语言的突出,读文学的时候就好像突然被戳了一下:嘿,我是语言。这本小说的语言也是会戳我们一下的。作为小说来说,语言要是没有这样的力量的话,整个的艺术就可能会大打折扣。
最后,谈一下《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叙述视角。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进行讲述的。将第一人称设定为孩子,好处就是时时提醒作家不能脱离孩子的感受。陈伯吹当年说,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还要用孩子的心思去想,这样有助于保证小说的儿童文学的性质。但这种叙述视角的难度受到人物表现的局限,把叙述的人物设定得越小,局限性就越大。这是一部有这样重大的主题,有这种深邃的思想,而且表现着这么一种独特文化的小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从这部小说的表现来看,绝大部分都处理得非常好。但全书写到最后才明确地出现了“十年之后”这样的交代,我觉得最好用双重视角,即童年的“我”的视角与成年的“我”的视角两者交替,或者融合着使用。这就需要在前边一开头,或者是在前部就出现“十年后我从大学毕业”这一信息,读者就得到一种心理暗示,知道这个“我”很可能既是童年的“我”,又是成年以后那个“我”。这样处理,小说所表现的东西就可以很深邃,艺术表现的空间就可以更大。(朱自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