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14:31
写作核心提示:
《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性质的文献,它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成语、典故等,对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写关于《尔雅》的读书笔记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明确写作目的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了解《尔雅》的编纂背景、内容特点,还是为了研究其中的成语、典故,或者是探讨《尔雅》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明确目的有助于使笔记更有针对性。
二、掌握《尔雅》的基本知识
在写作之前,要了解《尔雅》的基本知识,如编纂时间、作者、内容结构等。这样有助于在笔记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选择合适的笔记形式
《尔雅》的读书笔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逐条解读:针对《尔雅》中的每一个词条,进行逐条解读,包括释义、用法、出处等。
2. 主题分类:根据《尔雅》的内容,将其分为多个主题,如天文、地理、人事、动物、植物等,对每个主题进行详细解读。
3. 比较研究:将《尔雅》与其他词典或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探讨其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4. 个人感悟:在阅读《尔雅》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以丰富笔记内容。
四
《尔雅》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通往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语言表达、知识体系与文化观念。
《尔雅》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共分为19篇。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主要是对古代文献中常见词汇进行训释,将众多同义词归类并统一解释,如《释诂》中“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使读者能更准确理解古文中“开始”这一含义的多样表述。
其余16篇则按事物类别对名物进行阐释。《释亲》详细介绍了古代复杂的亲属称谓,展现了当时家族关系的严谨结构;《释天》对天文、气象、岁时等方面的术语进行解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认知;《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对各类动植物进行命名和特征描述,体现了古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这些内容共同构建了一个涵盖自然、人文诸多领域的知识框架,为后人研读古代经典、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和知识基础。
“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大也。”
翻译:弘、廓、宏、溥、介、纯、夏、幠,这些字都表示“大”的意思。此选段以简洁的方式归纳了一系列表达“大”含义的字词,在古代文献中,不同语境会选用这些字词来描述宏大、广博等概念,通过《尔雅》的整理,有助于后人理解古代文本中此类词汇的通用意义。
“父之姊妹为姑。父之从父姊妹为从姑。父之从祖姊妹为族姑。”
翻译:父亲的姐妹称作姑。父亲的堂姐妹称作从姑。父亲的族姐妹称作族姑。这部分清晰地界定了父系家族中不同辈分女性亲属的称谓,反映出古代家族亲属关系的细致划分,对于研究古代家族制度和称谓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蜩,螂蜩。螗蜩。蠽,茅蜩。蝒,马蜩。蜺,寒蜩。”
翻译:蜩,指螂蜩。还有螗蜩。蠽,是茅蜩。蝒,是马蜩。蜺,是寒蜩。该选段对不同种类的蝉进行了命名和区分,展示了古人对昆虫的细致观察与分类,反映出古代在生物认知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也为研究古代生物名称演变提供了线索。
“永、悠、迥、违、遐、逷、阔,远也。永,遐,远也。”
永、悠、迥、违、遐、逷、阔,这些词都表示“远”的意思。其中,永、遐,也同样表示“远”。这段内容主要是归纳了一系列在古代文献中表达“远”这一含义的字词,方便读者理解不同语境下表示距离远的多种表述方式。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用木头制作的豆(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具)叫做豆,用竹子制作的豆叫做笾,用陶土制作的豆叫做登。此段清晰地说明了不同材质所制的类似器具在古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反映了古人对器具材质与名称对应关系的明确界定,有助于后人了解古代器物文化。
“兕,似牛。犀,似豕。”
兕这种动物,长得像牛。犀这种动物,长得像猪。这短短两句话,简洁地描述了古代两种珍稀动物兕和犀的外形特征,通过与常见动物的类比,让人们对这两种动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研究古代动物学和文化中的动物意象提供了线索。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此句虽出自《诗经·卫风·淇奥》,但《尔雅》对相关字词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内涵。原句本指加工骨器、玉器时精细的打磨过程,后常被引申为君子在学问、道德方面相互研讨勉励,精益求精。它体现了古人对学问和品德修养的追求,提醒人们不断雕琢自身,以达更高境界。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尔雅》虽未直接表述此句,但其中对天地、万物各类名物的阐释,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它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认为天地是万物诞生的基础,万物充满天地之间。这种观念影响着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也反映在他们对各类事物的命名与分类之中。
“明明,斤斤,察也。”
此句表明“明明”“斤斤”都有明察、仔细审视之意。它提醒人们在学习、研究及生活中,要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和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尔雅》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当今社会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它为我们保留了古代丰富的语言信息,是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通过学习《尔雅》,我们能够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它让我们认识到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保护和研究古代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知识学习与研究方面,《尔雅》系统的分类方式和对各类名物的解释,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条理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合理的分类与归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其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鼓励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培养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细节,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此外,《尔雅》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如古人对家族关系的重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等,对我们构建现代社会价值观仍具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应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注重家庭和谐,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尔雅》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应珍视这部经典,深入挖掘其价值,让它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的文化传承、知识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猫记:《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胡注:【尔雅: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着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是为岁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淹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是为岁阴。周纪分注“起着雍摄提格”,起戊寅也。“尽玄黓困敦”,尽壬子也。】
猫记:
胡注这里介绍了天干、地支的别名。前面的天干叫岁阳,后面的地支叫岁阴。根据注释第一卷起于戊寅,到壬子为止,共35年。
胡注【杜预世族谱曰:周,黄帝之苗裔,姬姓。后稷之后,封于邰;及夏衰,稷子不窋窜于西戎。至十二代孙太王,避狄迁岐;至孙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
猫记:
杜预,字元凯,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 、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这个大哥是个全才,文能著左传,武能灭吴蜀,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
周,是黄帝的后裔,姬姓。后稷的后人,封于邰,邰在今 陕西乾州武功县南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五丈原所在之地。
直到夏衰败,稷子名不窋,逃跑到西戎。直到十二代孙太王,躲避狄迁到了岐山,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上古称“岐”。因山有两枝,故名。直到周文王姬昌受命,周武王推翻了商,才得到天下。
文王受命,《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此时姬昌也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无疑也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诸侯纷纷拥载,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胡注【自武王至平王凡十三世,自平王至威烈王又十八世,自威烈王至赧王又五世。】
猫记:
自周武王到周平王,共13代。周平王,姬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自周平王到周威烈王又18代。周威烈王时,三家分晋,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从周威烈王到赧王又5代。周赧王东周最后一个君主。
【张守节曰:因太王居周原,国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纪,理也,统理众事而系之年月。温公系年用春秋之法,因史、汉本纪而谓之纪。】
猫记:
周太王姬亶居于周原,因此国号为周,姬亶开启了翦商事业,具体可参考《翦商》。纪,本身为丝缕的头绪,引申为事物的开端,同时引申为要领、法律、纪律。总领梳理所有的事,并按年月记录下来。司马光按照春秋的纪年法,借用史记汉本纪,命名为纪。
彩色大熊猫:从今天起开始读中华书局的 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版。
因为听了冯唐的解读资治通鉴的节目,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于是开始学习,这个系列的本意是一边读书,一边自己总结学习笔记,但是本人水平有限,笔记中难免有错误,不妥之处敬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我以谦虚的态度向大家学习。
今天第一篇1500多字,就介绍了一个书题和第一卷的题目,足见我中华文化之微言大义,博大精深。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