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装帧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3 14:45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装帧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装帧读书笔记,细节决定品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吸收书中的知识,更需要将阅读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来。而装帧读书笔记,就是将这份感悟以更加精致和持久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下是一些关于装帧读书笔记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笔记本
1. 尺寸: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合适的笔记本尺寸,既要便于携带,又要保证书写空间。
2. 材质:选择纸张质量好、不易褪色的笔记本,以保证笔记的长期保存。
3. 设计:选择具有个性化设计的笔记本,既能满足实用需求,又能体现个人品味。
二、整理笔记内容
1. 分类:将读书笔记分为理论、实践、感悟、心得等类别,便于查阅和整理。
2. 简洁明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书中的重点内容,避免冗长和重复。
3. 结构清晰:按照时间、章节、主题等顺序排列笔记,使内容层次分明。
三、装帧技巧
1. 封面设计:封面设计要简洁大方,可以采用书籍封面、个人照片、手绘图案等元素,体现个性。
2. 分页:合理划分页面,使笔记内容更加整洁有序。
3. 线条与颜色:使用线条和颜色划分区域,突出重点内容,使笔记更具视觉冲击力。
4. 图表与插图:适当添加图表、

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契诃夫评传——读《契诃夫的玫瑰》有感

【光明书话】

作者: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教授)

契诃夫生前曾经开玩笑说,他的作品人们最多读七年,然后就会被遗忘。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他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俄国人在读,欧美人在读,也越来越赢得中国读者的热爱。现在,摆在我的书桌上的是一部装帧精美的《契诃夫的玫瑰》——这是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契诃夫评传。

《契诃夫的玫瑰》顾春芳著译林出版社

2021年6月的时候,承蒙顾春芳教授信任,我有幸先读了这部著作的电子版。近日,当我拿到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的时候,再次捧读,仿佛流连于契诃夫梅利霍沃乡间故居的阳光、森林、草地和花园之中,仿佛置身于雅尔塔契诃夫的白色别墅,在契诃夫生活和工作过的书房,望着墙上挂着的发黄的老照片,想象着契诃夫写作、接待友人、在花园里培植花木的情景……

契诃夫的妹妹玛·巴·契诃娃在《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中回忆说:“哥哥一生酷爱玫瑰。在雅尔塔的花园里什么品种的玫瑰他没种过呀!他种过将近一百种玫瑰花。”契诃夫本人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多次谈到他栽种的玫瑰。顾春芳教授由此提炼出这本传记的第一个“核心意象”——契诃夫的玫瑰。

契诃夫为什么会一生酷爱玫瑰呢?我想,或许是由于契诃夫无比热爱阳光,无比热爱生命吧。俄罗斯气候严酷,玫瑰看似娇弱,但其实却耐寒耐旱,其花缤纷灿烂,这种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性格也与契诃夫颇为贴近:我们知道,契诃夫二十几岁便得了肺病,他身体羸弱,仅仅活了四十四岁。作为医生的他,清楚地知道,病菌侵蚀了他的身体。还有谁能像契诃夫那样懂得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呢?契诃夫常年勤奋地工作,热衷于公益事业,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那支富有魔力的笔,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美的道路,一条通向健康的心灵世界的道路。

“契诃夫拥有一颗园丁的心,无论是建造花园还是从事文学创作。”——顾春芳教授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契诃夫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讲述了他如何辛勤地在梅利霍沃和雅尔塔建造起自己的花园,亲手培植土壤,种植花木。“园丁”的意象是这部传记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意象。这是非常准确的一个意象,是对契诃夫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的提炼和总结。作者称契诃夫为“俄罗斯的园丁”,他一方面亲手培植花木,另一方面,“同时用思想和心灵培植文学世界的良知”。顾春芳写道:“契诃夫在园艺中悟出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人所要给予这个世界的必要超出他的索取。”——这个总结既是对契诃夫心灵世界的领悟,也是传记作者对于人生哲理与道德准则的领悟。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多么朴素却又宝贵的感悟!

“玫瑰”与“园丁”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的“核心意象”,作者正是从这两个“核心意象”出发,来把握契诃夫生命历程与文学世界的本质特征的。一部好的艺术家传记,应该是一部为读者打开艺术家心灵世界的钥匙。这就要求传记作者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命轨迹,同时要有能力对他的艺术创作活动进行整体的观照。更进一步说,一部好的艺术家传记,既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关于契诃夫的传记作品有许多种,顾春芳教授的这部契诃夫评传在书信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契诃夫传记的框架,不同于我们此前读到的传记的叙事方式,而呈现出精神传记的总体特色和独特之处。这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契诃夫评传,作者以“玫瑰”和“园丁”两个核心意象统摄契诃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带领读者走进契诃夫的心灵世界,开启一段观照艺术家生平创作的精神之旅。

作者循着契诃夫的生命轨迹,不仅为我们讲述了契诃夫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他如何开始文学创作,如何在萨哈林岛考察苦役犯人,如何与“莫斯科艺术剧院”合作,创作出伟大的戏剧杰作……同时,作者还巧妙地打破创作的时间线,将契诃夫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的评述融入对契诃夫生命历程的叙述之中。比如,在叙述契诃夫在塔甘罗格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时,顾春芳教授重点讲述了契诃夫自少年时代起便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细节,接着,她在此插入了关于契诃夫戏剧《林妖》《万尼亚舅舅》以及小说《在峡谷中》的分析与述评,结合契诃夫文学创作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与观念,得出结论:“他笔下的自然既是审美的,又拥有了道德的力量,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反衬了人间的罪恶和人性的残酷。”这样的一种叙事方法,不仅让读者了解契诃夫的生平经历,同时还带领读者观照把握契诃夫文学世界的主旋律。

这部契诃夫评传写得非常细腻,特别是对于契诃夫情感世界的把握尤为独特。作者特别关注到契诃夫与母亲、妹妹以及恋人的关系,并以“玫瑰”的意象贯穿始终。作者称母亲是契诃夫“生命中的第一朵玫瑰”。契诃夫的母亲勤劳而善良,虽然丈夫性格粗暴,但她却温柔慈悲,给予孩子们无尽的爱与温暖。契诃夫说,“我们的灵魂来自母亲”。对于契诃夫的爱情,顾春芳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她怀着悲悯的情怀,为我们讲述了曾经与契诃夫碰撞出爱情火花的米齐诺娃悲剧性的命运。“别了,苦涩的玫瑰”——在书中,作者动情地讲述了契诃夫与米齐诺娃之间苦涩的恋情。米齐诺娃有着真挚单纯的心灵,却又养尊处优,不能自食其力。米齐诺娃的命运是与《海鸥》中的女主人公妮娜的命运重叠在一起的。“很有可能米齐诺娃是因为始终得不到契诃夫关于结婚的明确承诺而陷入痛苦与迷茫。为了忘却或摆脱契诃夫,迷茫的她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作者以准确的心理分析,把握住了米齐诺娃爱情悲剧的心理根源。那么,契诃夫为什么又迟迟不给予她明确的答复和婚姻的承诺呢?童道明先生在《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中认同俄国学者格罗斯曼的观点,认为契诃夫当时还不想结婚,怕落入“幸福婚姻”的庸俗中去。顾春芳教授给出的解释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米齐诺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违背了契诃夫所认同的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那就是自食其力。”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童先生的解释侧重于契诃夫一方主观的原因,顾春芳教授强调的则是米齐诺娃一方客观的原因。难得的是,顾春芳教授对于米齐诺娃充满同情与悲悯,并没有为了维护契诃夫而贬低米齐诺娃,她的立场既是女性主义的,同时又是公正客观的。她从众多资料中,为读者复原了两个人苦涩恋情的历程,为读者解开了这段无果恋情的谜团。作者把最后一个章节“玫瑰的守望与回忆”,留给了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称她是契诃夫“最忠实的玫瑰”。玛丽雅为了哥哥契诃夫抛弃了个人的婚姻幸福,终生未嫁,这种献身精神不禁令我们回忆起《万尼亚舅舅》中索尼雅在结尾处的那段感人的独白。

顾春芳在叙述契诃夫的生命历程时,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通过对契诃夫生命轨迹的探寻,通过对契诃夫文学精神的思索,她在书的结尾处写道:“人生的幸福在哪里?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里。他的本性要求他超越既定的命运,去追寻理想和自由。一个人找到了促成他所有信念、爱好和行为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一切困难,让他坦然面对时间,面对厄运,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家传记,同时也像是一个值得信赖,富有人生启迪意义的美好伴侣。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翔实丰富的材料、优雅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探秘契诃夫的文学生涯,走进契诃夫的心灵世界——这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醒目位置的传记文学作品。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每周带你读一本摄影书01:《照片的本质》——斯蒂芬·肖尔


此书的封面是用美国摄影家肯尼斯•约瑟夫森(Kenneth Josephson)的一幅著名照片装帧的。该照片中摄影师用自己的手臂伸进一片大海的画面,手里拿着一幅在海上航行的轮船照片,放在海洋的地平线上正在端详。肖尔选择约瑟夫森这幅照片作为封面的用意是明显的。他想表明,此书是关于如何观看照片,以及摄影是如何将三维的世界变成二维的照片,摄影师又是如何在二维的照片中营造出三维的幻觉。

一、作者简介

斯蒂芬·肖尔【美】

1、年少成名:8岁开始拍照,14岁时得到MoMa当时的摄影部主任EdwardSteichen的赏识。18岁~22岁期间在Andy Warhol的“factory”工作室担任记录拍摄工作。24岁的他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

2、代表作:《不寻常之地》、《美国表面》

3、地位:横跨“新彩色摄影”和“新地形摄影”两大流派的先驱代表性人物

二、本书核心内容

本书分别从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这三个层面来探讨照片的本质问题。

我从书中理解到照片的本质是:首先,它是一个物体,一张相片。这决定了它是平面的、有边界的,它的色相和影调范围会受成像所需要的化学物质所影响。其次,在相片之上,存在着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可以让我们看到摄影师镜头中的“外部世界”,并能够进一步读取到“外部世界”的内容。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照片的内容可以唤醒我们的心灵感官,与观者产生共鸣,引发观者的思考。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点带你理解照片的本质:

1、物质层面

照片是一张相片。相片是平的,它有边缘线,而且是静态不动的。在其之上,有一个影像,一个观看外部世界窗口的幻影。相片的物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像的视觉效果。平坦的相纸确定了图片的平面。相片的四条边缘线确定图片的界限。静态影像凝固了照片中所经历的时间。即使在电脑显示屏上,照片影像也是平的、静态的和有界限的。这是照片的物质层面。

斯蒂芬·肖尔《意大利鲁塞拉》

2、描述层面

摄影师在复杂的场景和混乱的秩序中,通过观察视点、构图边框、曝光瞬间和聚焦平面进行取舍,按下快门转化成一张图片。摄影师通过这些要素表达对世界的感受,将他们的感受转变成构图,并赋予它们含义。

观察视点:照片是单眼看到的景象,即只有一个明确的观察视点,它们没有我们的双眼所提供的纵深感。因此,在相机这个“单眼”看到的世界里,三维世界中的物体会产生变化,在一个平面(即照片)中产生了新的“视觉关系”。所以,我们在拍摄时要不断的移动,多尝试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眼前的事物。

李·弗里德兰德《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

边框构图:照片是有边缘线的,这意味摄影师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去做取舍,构建新的结构,形成新的秩序。

边框的作用有时是被动的,例如照片中有一条曲折延伸的小道,虽然照片的框架会对它有所限制,但观者会产生联想,将画面的内容扩展到边框之外。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

有时边框的作用也是主动的,它会把观者的视线牢牢锁在画面内部,去欣赏画面本身的结构。

斯蒂芬·肖尔《埃尔帕索街》

曝光瞬间:曝光时间的长短和最终影像的静止程度会影响照片中的时间感。

聚焦平面:相机不仅是从一个明确的观察视点单点透视,它也通过确定单一的聚焦平面来建立描述空间的先后顺序。聚焦平面通常是与图片平面平行,会强调图片的某些部分,以突出照片的主题。

3、心理层面

关于心理层面,肖尔指出,当你在观察外部世界时,心里会产生一个相应的影像,即所谓心理构图。心理层面产生于摄影师内心对照片的构思,也决定了照片最终的心理空间深度,即照片是否有深邃的意境。笔者认为,照片心理空间的深度,一方面有赖于摄影师的人生阅历和悟性;另一方面,摄影师能否将这种影像完整地转换成照片中的图像,要靠内心的定力和技术上的控制。

4、建造心理模型

在最后一章中,肖尔建议摄影师需要建立所谓“心理模型”。笔者认为心理模型是摄影师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内化于心的一种心像,受成长过程的影响,摄影师可能只选择符合模型的主题,或者机械地根据模型构图。

对于大多数摄影师来说,模型是不知不觉地在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意识到该模型,摄影师则能掌控该模型和照片的心理层面。所以肖尔建议,摄影师必须增加对自己内心深处这种“心理模型”的意识,不断调整和修正这种模型,使其适应你的感觉,并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你的感觉,以便能影响你在拍摄中所做的决定。他认为,这是观察、理解、想象和意图之间的一个复杂、持续和自发的互动过程。

三、知识应用

正如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曾所过,“我始终在观看外部世界,同时试图观察内心世界。”事实上,肖尔所说的互动过程便是将外部世界观察到的表象与内心不断生成的心像融合的过程,该过程便是照片本质的关键所在。

照片的每个层面是由上一个层面的特性决定的。相片为影像的视觉要素提供了物质框架。构图的决定本身就是影像本质的产物,这些决定是心理模型用来构成影像的办法,心理层面与描述主题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是摄影师,还是读者均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心素养”和“视觉素养”,并建立这种“心理模型”,以便在拍摄和观看照片时,能集中精力,充分调动自己的心理模型,才能拍摄出具有深度的照片,并能读懂具有难度的作品。

最后,用我的座右铭与大家共勉——摄影是因为我想用照片去呈现我是如何观看、认识和思考这个世界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