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看见》 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3 18:47

《看见》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看见》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书籍主题": - 首先,要确保自己充分理解《看见》这本书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了解作者柴静在书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和观点。
2. "明确写作目的": - 明确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总结书中的内容,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3. "结构清晰": - 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作者以及自己的阅读动机。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按章节或者主题来划分。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书籍的总体评价。
4. "重点突出": - 突出书中对你影响最深的章节或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 避免泛泛而谈,要具体到书中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5. "观点明确": - 在分析书中的观点时,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同意、反对或者提出疑问。 - 但要注意,观点要基于书中的内容,避免主观臆断。
6. "论证充分": - 使用书中的例子、数据和作者的观点来支持你的论点。 - 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相关领域的知识来加强

细细洞察、温婉共情—《看见孩子》之“准则1和准则2”读后感

细细洞察、温婉共情

-----《看见孩子》之“准则1和准则2”读后感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贝姬·肯尼迪写的《看见孩子》的准则1和准则2,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文中“致我的丈夫,他是我生命的力量源泉”这一句,看似很简单,其实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内涵,那就是,一个好丈夫是一个妻子的生命滋养,一个好爸爸是孩子成长的保安和导师,是家庭和谐的保障,是实现家庭共同目标的强大支撑。

很多离婚的家庭都是鸡飞狗跳,很多没有离婚的家庭,因为父亲教育的缺失,或者因为父母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导致家庭教育的错位,孩子要么没有目标,要么没有担当,要么没有学习的韧劲。完整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我的朋友,她的女儿在巴川中学上2年级,每天早上夫妻一起去送孩子上学,晚上妻子忙家务,丈夫陪伴孩子看书写作业。她说,孩子现在学习有兴趣有自觉性,不用操心。

(一)准则1:善意养育

1.行为是了解孩子内心困惑的线索。

孩子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通过看得见的部分去探究孩子无比渴望被理解的整个内心世界。

比如有一个孩子在学校打老师,家长只是看到孩子的坏行为吗?

其实应该追究孩子打老师的原因。

据了解,这个孩子在家里一直都是被打被骂的,所以在学校动不动就打同学,打老师。这个孩子因为爸妈离婚,表面上跟着妈妈的,但是由于爸爸没有给生活费,妈妈怨言很多,为了挣钱,妈妈就去打工,孩子就跟着外公外婆,这给外公外婆增加了负担,总是在孩子身边骂他的爸爸,也骂他,动不动就打他。孩子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想渴求的爱也没有得到,内心充满的是仇恨和怨气,所以一不高兴就在学校犯事,老师一管教,就打老师,咬老师。

所以,在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要分析原因,切忌简单粗暴。


图片来自网络

2.童年的经历导致成人的问题。

书中写道:“一个成人的问题明显源自童年的某一经历”。我都有深刻的经历,我小时候,外婆去世,爸爸带着姐姐们去舅舅家奔丧,因为我的母亲生病在床,没法去见外婆最后一面,而当时的我又小,如果我要去,就必须由爸爸背着。为了不影响爸爸和姐姐们赶路的速度,又为了让生病的母亲有个陪伴,就把我留在了家里。

母亲给我许了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就是说“给我买粉红的连衣裙”。

但是一直到我工作,家里都没有给我买粉红连衣裙,虽然我是乖乖女,知道家里的经济困难,也一直没给母亲说起,但是这件事我一直没忘记,在我参加工作后,就连续买了好多次粉红连衣裙。加上自己学了心理学,知道治愈自己。后来才渐渐地放下这件事。即使现在还记得这件事。

所以孩子童年合理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即使不能满足,也要解释清楚,更不能随便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兑现。

3. 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小,不听话,能否把孩子关进房间或者关在房外呢?

有一件真事,我的另一位朋友曾经住在一个镇上,她儿子还小的时候,有个晚上,孩子看了动画片,突然想吃苹果,一直哭,家里没有,街上也没卖的了,她劝孩子不听,于是很生气地把孩子关在了门外,孩子更是哭得撕心裂肺。等她把孩子抱进房门的时候,孩子的喉咙都哭嘶了,并且满头大汗。她当时还很骄傲的问“还想不想吃苹果?”孩子哭着说“不吃了”。后来她就把这事给忘了,但是后来她发现孩子再也不吃苹果了。

今年她无意之间发现,她的儿子在教她的孙子,说“吃苹果别浪费,我小时候为了吃苹果,被关在屋外!”那一瞬间,她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犯了很大的错误,其实那个晚上,她只要抱着孩子去屋外看看,天是黑的,街上卖苹果的都收摊了,就可以帮助孩子降低吃苹果的愿望,可是她却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做法,直接把孩子关在了门外,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她找了个时间,给孩子道歉,孩子笑着说,没关系,但是她知道这种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就好!


图片来自网络

(二)准则2:同时接纳

作者说:我们既能避免惩罚,又能改善孩子的行为;既能严格要求孩子,又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既能建立并维持边界,又能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既能关心孩子,又能照顾我们自身的感受。同样,我们既能坚守对家庭有益的事,又能允许孩子表达不满;既能对孩子说“不”,又能对他们的失望表达关怀,这种同时接纳多种现实的能力是维系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生活中我们对待孩子,总是有失偏颇,在面对乖孩子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少一些责骂和惩罚,但是面对熊孩子,家长很难做到不发火不惩罚。

我的孩子给我说过,她的楼上有一家人,经常打孩子,打得楼板都在震动,孩子哭得她都想报警。她一对比,就扪心自问,自己给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对准则1和准则2的综合感悟

在实际生活中,要完全做到这两个准则是有一定困难的。比如,家长在忙碌了一天后,可能很难有足够的耐心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容易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而失去冷静。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家长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通过阅读相关的育儿书籍、参加育儿讲座等方式,提高自己对孩子行为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同时,家长也可以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互相分享在理解孩子行为方面的成功案例和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灵感,更好地应对自己孩子的行为问题。


@号@创作者变现小助手@评论君(禁止转载)

郑英:“看见”学生,教育才会发生

在学校,教师每天与孩子们见面,甚至一天见几面,可我们真的“看见”孩子们了吗?在郑英老师看来,“看见”并不能等同于物理意义上的“看到”,一起来看她的感悟。


一位已毕业多年的女孩和我话当年,感慨地说起诸多往事,尤其是我带给她的记忆,言语间都是感激,末了她突然问道:“郑老师,您知道您最与众不同也是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吗?”


我以为是温柔、正直、善解人意之类,没想到她的答案是“你总能看见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在您的眼里,有满满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女孩还举了几件事作为例证,这让我不由得重新审视“看见”这个词的教育学意义。

作为日常用语,我一直把“看见”等同于物理意义上的“看到”。的确,在学校,我们每天与孩子们见面,甚至一天见几面,可我们真的“看见”他们了吗?假如随机指定一个孩子让我们描述这一天里有关他的画面,我们能否清晰、生动地描述出来?如果我们无法说出有关一个孩子在这一天中的一个画面,那么就无从知晓这一天他是如何度过的,过得怎样。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对他或他们的存在变得迟钝。如果我们对孩子们的存在感到迟钝,那么我们对他们的教育多半是无力或是模糊的。

所以我们需要持续自问,保持一种自警和自省:我们真的看见孩子们了吗?我们看见了他们的什么?怎样才是真正的看见?如何才能真正看见?


01


看见孩子的天性与个性

教育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某个阶段学生的共性问题,二是学生个性问题,三是班级管理问题。

比如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学生A对学生B说“老师叫你过去”,当然这是无中生有的事。看着上当的同伴急奔老师办公室,学生A乐不可支。发觉自己上了当,学生B可能会恼羞成怒。好事者惹是生非免不了被老师批评教育一顿。其实恶作剧是孩子们之间的常见现象,多是觉得好玩,满足好奇心或是表现欲,也有的是学生在寻求一种关注和互动。可以说,恶作剧是孩子的天性,甚至可以说是人的天性。

当然,天性是个中性词,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天性,分辨哪些成分需要鼓励,哪些需要引导。比如对待恶作剧,有的只是出于单纯的玩乐和好奇,无伤大雅;有的是恶意整蛊,给别人带来烦恼,也给自己的社交带来困扰,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感和分寸感;还有极少数是精神健康障碍导致的,比如多动症等。

有一届学生开学两个月后,一个男孩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会不由自主地抽动几下嘴角,或是端坐着瞟两边的同学,有时还会扯一下女生的辫子,或是使劲拍一下同学的肩膀,让同学受了不少惊吓。但是当他看到金龟子、蜜蜂之类大家都是避之不及的昆虫时却显得异常温和友善,这让他更显得另类。

同伴关系是关乎个体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这一关系质量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的校园生活及其学习状态。男孩的同伴关系显然影响到他自己也影响到身边人,于是我联系了他的父母。正是从他父母那里得知男孩患有多动症,控制不住自己的动作,越紧张,症状就越明显。还得知男孩非常喜欢昆虫,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自己在家还养了螳螂、蜈蚣等昆虫。

学校秋游时间到了,我请男孩给大家科普一下昆虫知识,男孩爽快地答应了。一路上男孩不停跑前跑后,并不时喜滋滋地向我报告“战果”。“老师老师,这是盲蛛”“这是枯叶螳螂”。我则应景地配合着,并不时向他请教,同学们也不断围过来。男孩的兴致更高了,跟大家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起来,“这只螳螂身体呈棕色,说明它已经进入晚年,命不久矣;这只是盲蛛,是不常见的昆虫,虽然叫‘蛛’但不是蜘蛛,‘盲蛛’本身就是一个类别”。当大家问他怕不怕时,男孩说,这些虫子在他手上爬的时候,他能感觉到它们非常友好,好像在和自己说话,如同《昆虫记》里法布尔把昆虫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也觉得这些昆虫就是朋友,朋友是不会伤害自己的。

从男孩的描述和神色不难看出,他对昆虫已经不止于对一种生物的好奇,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与一个个生命对象的生动交互,还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让我肃然起敬。

回教室后,我让同学们说说这一天令自己难忘的片段,大家不约而同又聚焦到男孩身上。我则顺着大家的表述做了一句总结,“喜欢小动物的人,对待周围的人往往也都是心怀善意,只是有可能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对待动物的态度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观’。”

看见孩子的天性或者特质,我们就会多一分包容心,也容易保持从容和淡定,愿意去分析一个事件中各种要素的成分及其占比,分辨是“问题”还是“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看见”等于“发现”,是一种需要大脑深度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02



看见孩子的当下处境和努力

教育学意义上的“看见”,不是一种成像,而是目中有“人”,是心里有孩子,并在眼里看到一个个客观存在、各具特性、成长中的人,传递的是一种心的在乎和陪伴,它的反义词不只是忽视,还有无视、无感、漠视。

我们不经意就会遇见一类孩子,懒懒的,拽拽的,一副满不在乎或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样子,并往往会把这类孩子归结为“不要好”。我们一般看不到他们曾努力过,也许他们也有改变,只是变化太小了以至于我们没有发觉,久而久之,我们的“偏见”或者“看不见”让他们渐渐滋生出失望,而人的颓废和放弃都是自失望开始的,在付出努力和汗水后,始终看不到与之相称的结果,便容易怀疑付出和收获的关系,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最后或丢盔弃甲,或偃旗息鼓,或用痞气和不屑来伪装强大,装出不要好的样子,给自己构筑一道防护墙——不是我要不到,是我自己不要。这种防御在起到一点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基本关闭了上进的通道。

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同、被接纳的需求,“人类最本质的渴望是被肯定”。如果我们再深一步观察,会发现这类看似满不在乎的孩子其实很在乎老师的评价,我们有时给予一点肯定,看见他们的付出,他们即便依然是不屑的神情,眼睛里必定会多一些光泽。

为了更多“看见”并表达这种“看见”,我会随手抓拍或记录孩子们的细节,让他们看见自己,也体会到被别人看见的荣耀。班里每一个孩子都会被定格下这类画面,包括一位拽拽的、故意理成板寸近乎光头的男孩。慢慢地,那位男孩的眼神不再是冷冷的、怀着敌意和桀骜不驯的。为了不让这种变化随即消失,我相机告诉他,人的改变尤其向好的改变是可贵的,也会很艰难,但每走一步都了不起,因为这一步往往是别人看不见的……

或许是因为有了心理准备,也或许是因为体验到被看见的美好感觉,男孩越来越愿意呈现更多的美好画面:主动要求每天去还班级的泔水桶;在“旋风跑”时不慎摔倒拖着磨破膝盖依然不愿撒手;狠抓数学只为能当数学课代表……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一个教师若能“看见”学生,孩子们便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愿意尽情展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在“我是谁和我将成为谁”的张力中不断自我突破,实现新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感受到教师的“在”,并会期待教师一直“在”。

作者:郑英,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23年第8期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