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u》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3 20:02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u》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撰写读书笔记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正文:
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书籍内容的提炼、总结和反思,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在撰写读书笔记时,以下事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一、明确目的
在开始撰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梳理知识体系、提高阅读效率,还是为了撰写书评、分享心得?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记。
二、选择合适的笔记方法
常见的读书笔记方法有:摘抄法、归纳法、思维导图法等。根据个人喜好和阅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方法的简要介绍:
1. 摘抄法:将书籍中的重要观点、段落、数据等进行摘抄,便于查阅和回顾。 2. 归纳法:对书籍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 思维导图法:以关键词为中心,将书籍内容以树状结构呈现,有助于梳理思路。
三、注重笔记质量
1. 简洁明了:笔记内容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2. 突出重点:在笔记中突出书籍的核心观点、重要章节和关键信息。 3. 逻辑清晰:笔记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便于阅读和理解。
四、及时整理和回顾
1. 定期整理: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整理

上海综合阅读率全国第一、超半数市民日阅读超半小时,一组数据透视沪上书香图景

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全国最高、超50%的上海市民纸质每日阅读时长超半小时,68.50%的市民数字每日阅读时长超半小时……

刚刚,《2020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调查,这是上海市就市民阅读状况连续进行的第九次调查。

从样本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基本兼顾了上海市各区域的市民,且样本区域分布较为平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结合报告指出,阅读时长、阅读花费、阅读评价以及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均和阅读意义的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市民的阅读时间越长、阅读花费越多、阅读评价越高以及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越高,越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同时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

全民阅读深入普及,各项阅读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综合阅读率,即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达97.04%,高出第17次(2019 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15.94个百分点。其中,纸质阅读率达96.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9.30%)36.75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为99.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9.30%)20.22个百分点。

近年已经发布阅读报告的相关城市/省份以及全国的综合阅读率,从区域上看,上海市民的综合阅读率领先于这些省份或城市。全民阅读在市民中的深入普及不仅体现在较高的阅读率层面。调查发现,市民阅读资源获取方式也较为多元,除网上购书及书店购买图书外,阅读网站获得资源已成为上海市民图书资源选择的最主要途径。

同时,微信、今日、喜马拉雅等社交媒体渠道以及移动APP 平台也成为市民阅读资源获取重要渠道。

市民阅读目的也十分丰富,除满足兴趣需求、获取信息知识以外,工作学习需要、掌握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也成为市民选择阅读的重要原因。

整体阅读收获评价良好,不同年龄段群体评价呈“微笑曲线”

76.13%的上海市民对阅读的收获评价为“比较好”或“非常好”,20.28%的市民对阅读收获的评价一般,只有3.58%的市民对阅读的收获评价“比较小”或“非常小”。从年龄段上看,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体(55 岁及以上)阅读收获评价最高,排在第二位的是未成年人群体(17岁以下),第三位的是中年人群体(35-54岁),最低的是青年人群体(18-34岁)。

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阅读自我评价呈现出了一条“微笑曲线”,这条曲线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全民阅读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应当如何提升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尤其是如何改善中青年群体的阅读状况,从而确保各年龄段群体阅读收获评价都能处在较高的水平。

超半数市民日阅读时长大于半小时,数字阅读日阅读时长高于纸质阅读

数据显示,我市市民的日均阅读时长为102.17分钟,50.40%的上海市民纸质每日阅读时长超过半小时,而有68.50%的市民数字每日阅读时长超过半小时。

总体而言,人们花在数字阅读上的时间高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日阅读时间越长,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之间的时长差距越大。

数字阅读占据优势,手机成为数字阅读最重要工具

2020 年上海市民的数字阅读率为99.52%,高于纸质阅读率(96.05%)3.47 个百分点,说明数字阅读已经超越纸质阅读,成为最普及的阅读方式。

其中,选择手机阅读的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网络在线阅读和使用电子阅读器(如Kindle)进行阅读,只有0.48%的市民从不进行数字阅读。

市民进行有声阅读的主要渠道为移动有声(手机听书)APP 平台,占比为56.60%,微信公众号语音推送成为市民进行有声阅读的第二选择, 占比为13.30%。其次为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占比为6.8%。

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是市民阅读较为重要的场所,在不同阅读场所的选择上,“书房或客厅”“卧室”的占比均位列前三位。

传统纸质阅读的群体中,书房或客厅(65.71%)的选择排在第一位。数字阅读作为首要阅读形式的人群中,排在第一位的阅读场所是交通工具(地铁、公交、火车、飞机等),可见,交通工具已成为市民数字阅读的重要空间。

阅读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较为分散,但使用满意度较高

阅读的公共文化设施包含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及报刊栏等。

总体上看,上海市民阅读时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较为分散,使用频率为“三个月1次”的占比最多,为18.30%,其次是“半年1次”(16.40%),每月1次(14.80%),“每月2-3 次”(14.70%),“一年一次”(12.80%)等。对公共阅读设施使用满意度为“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市民占比仅有7.05%,“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比为62.96%。

人文社科类纸质书受青睐,文娱类电子书占比大

在纸质书种类的偏好上,上海市民选择阅读最多的是人文社科类书籍,占比为26.44%,其次是文娱类(19.70%),科技类(10.97%),生活类(10.76%)、经管类(9.01%)。

在电子书种类的偏好上,文娱类电子书选择最多,占比为27.50%,其次是人文社科类( 19.10% ), 生活类(12.40%),资讯类(10.80%),科技类(10.40%)。

深度阅读偏爱纸质,便利和免费成数字阅读选择的重要因素

上海市民选择纸质书阅读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需要深度阅读”和“需要反复阅读”,而选择数字阅读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阅读内容更方便携带”以及“资源获取更便利”。

收藏保存方便、具有权威性以及需要做读书笔记是选择纸质阅读的其他重要原因; 费用少或免费、方便信息检索、更新速度快是选择数字阅读的其他主要原因。

纸质阅读市民更愿花钱,免费的数字阅读依然受市民追捧

从市民的阅读支出上看,27.00%的人一年购买纸质书刊的支出在200-500 元之间,超过500元一年的占比为17.90% , 只有10.70%的人纸质阅读支出为50元以下或没有。

数字阅读的支出方面,33.90%的人只看免费的内容,200 元以上的年数字阅读费用支出只占比为15.85%。

兴趣需求大于信息知识获取,成为市民阅读首要目的

数据显示,上海市民选择阅读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满足兴趣需求,其他依次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素质修养、工作学习需要、掌握实用技能、和增加交流谈资。

阅读对市民在疫情期间的焦虑缓解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认为阅读能够“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缓解自身对疫情焦虑的市民占比为51.80%和13.60%,只有10.10%的市民表示阅读对缓解自我对疫情的焦虑完全没有用。这可能与新冠疫情发生期间,市民阅读时间更加连续、阅读书刊时长有所增加、同时阅读书刊的目的也更加明确有关。

为了更深入了解市民的阅读行为和“自我”间的关系,充分认识阅读究竟在市民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发挥出了什么样的价值,调查组参考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对成熟的量表,将阅读意义划分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社会责任感”三个维度,探究了市民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意义间的关联。

研究表明,阅读影响人市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亲社会行为,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了阅读对个人发展的具体作用和独特价值,为政府阅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

作者:许旸

题图摄影:叶辰亮

来源: 文汇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