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21:34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撰写50读书笔记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许多人开始尝试撰写读书笔记,这不仅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还能提升写作能力。尤其是撰写50篇读书笔记作文,更是一项挑战。以下是一些撰写50读书笔记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写作目的
在开始撰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积累写作素材,还是为了分享阅读心得?明确目的有助于调整写作思路,使笔记内容更有针对性。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是撰写读书笔记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有助于提高阅读兴趣和动力。 2. 阅读层次:根据自己的阅读层次,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 3. 内容类型:根据需要,选择小说、散文、诗歌、哲学、历史等不同类型的书籍。
三、做好笔记规划
在撰写50篇读书笔记之前,要对笔记内容进行规划。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分阶段:将50篇读书笔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完成一定数量的笔记。 2. 分类整理:根据书籍类型、主题、作者等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查阅和回顾。 3. 定期回顾:在完成一定数量的笔记后,进行回顾和总结,巩固阅读成果。
四、注重笔记内容
1. 理解内容:在撰写笔记时,要确保自己对书籍
图为1972年,赵传华参加读书班到延安参观学习时在中央大礼堂前拍照留念
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的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我是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的成长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
20世纪50年代,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分批撤军归国。在等待回国的日子里,我们帮助当地老百姓修路、干农活,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工作。我还清楚记得,我所在的部队正式宣布撤军日期后,当地的老大娘舍不得我们走,来营房看望我们,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撤军当天晚上,朝鲜人民军从干部到战士都抱着我们哭。每每回忆起当时场景,我都热泪盈眶:我们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是在烈火中用鲜血凝成的坚不可摧的友谊。
回国后,我到了吉林省辽源市,从一名连队战士到警卫排警卫员,再到宣传科图书管理员兼广播员。由于工作踏实,我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队里的老党员找到我,有意推荐我为党员发展对象。可在我心里,党员形象非常高大,我认为自己与党员还有差距,迟迟不敢递交入党申请书。
在党支部委员、科长的再三鼓励下,我认识到,入党是政治上追求进步的表现,只有在党的培养下,不断学习,听党话、跟党走,才能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我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
1961年11月,在党旗下,我一字一句地宣读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接受支部全体党员的审议。全体党员一致同意。当支部书记宣布“接受赵传华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时,我感到无比自豪。
入党之后,我的工作干劲更大了,责任感也更强了。为做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我刻苦钻研该如何把图书管理好,更好激发战友阅读兴趣。后来我意识到图书分类的重要性,便按照政治类、经济类、文学艺术类、历史类等将所有图书进行整合、分类,方便战友借阅。
我觉得,虽然图书管理工作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任何一件平凡小事都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来做,尽到一名党员最大的责任。
入党后,我更加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常常废寝忘食地看书。有一本书,直到现在我还能讲述书中的内容。书名叫做《平凡的真理》,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著作,很多青年正是在读了这本书以后走向了进步。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很多遍,早上读、晚上读,醒来之后读、晚上睡觉前读,是学习让我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识。
1985年,我转业到北京市海淀区纪委,一直干到退休。辗转审理案件、监督检查、宣传教育多个岗位,我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动真碰硬、毫不退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也已经81岁了,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对党的教育和培养永远心怀感恩。(北京市海淀区纪委监委退休干部 赵传华 || 责任编辑 周振华)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始于出世,而终于死亡。
正常生长的十分之三,
半途夭亡的十分之三,
正常生长,妄为而死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生养优厚,过度贪婪了。
据说善于护持生命的人,
在山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在战争中也不会被武器所伤。
犀牛对这样的人无处用角,
老虎对这样的人无从用爪,
兵器对这样的人也没法亮出锋刃。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懂得顺应自然,而不会进入死亡之地。
出生入死。
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之旅程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生之徒,十有三;
徒:类,或通“途”。
能自然生长,寿终正寝的人,十占其三。
死之徒,十有三;
半途夭亡的,十有其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本来可以高寿,却妄动作死的人,也占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生之后:生长奉养过厚。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类人生养过于优厚,适得其反,反而早亡。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
摄生:养生,护持生命。兕:犀牛类动物。
听说真正懂得护持生命的人,在山地里遇不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
被:遭受,招致。也有说被(pī)通披,表示身披,穿戴。
行军打仗,也不被武器伤害。懂得护持的人,也懂得躲避危险。
兕无所投其角,
犀牛也没法向这类人用角顶撞。
虎无所措其爪,
老虎也没法向这类人施以利爪。因为这类人懂得自然规律,动物们也伤害不了。
兵无所容其刃。
兵器也没法对这类人亮出锋刃。对于高手来讲,敌人的刀剑砍不到。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类人依循自然,没有进入死亡危险的境地。
本章老子通过人之生死来告诉人们,人生无常,生死有常。本质上仍然是在告诫人们应遵循自然,适可而止。
人之生死,早就注定了。出生之后,终极目标就是奔赴死亡,这是注定了的。人三分之一能寿终正寝,三分之一意外夭亡,还有三分之一是自己作死。虽然注定了要死,但生命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你可以过得顺其自然,也可以浑浑噩噩,还可以任意妄为,这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老子尊重生命,希望人们按照生命的自然规律成长和死亡,一切顺其自然。对那些“动之死地”的人,老子认为是“生生之厚”,也就是生养过于优厚了,超出了自然规律。对于不按规律发展,逾越自然法则的,那就会引祸上身,甚至自取灭亡。这是给人们的一个警钟。古时候贵族尤其是君王很崇尚养生,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因此热衷烧丹炼药,有的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方,各种秘方不断尝试。但实际情况我们知道,人没有不死亡的,这是客观规律。如果你过于追求养生,过于在意死亡,最后可能适得其反、死无其所。
其次老子认为“善摄生者”,也就是懂得护持生命的人,毒虫猛兽不敢伤害他,敌人的武器也无法伤害他。而什么是“善摄生者”,如何做才是““善摄生”呢?老子没有明说。但通过上句的“生生之厚”以及之前的章节来推断,老子的意思应该是懂得舍弃欲望,懂得顺应自然的人就是“善摄生者”,这样的人纯真质朴,如初生的婴孩,做事情都是顺势而为,因而可以化解灾祸。
不被猛兽所袭击,不被刀兵所伤害,这样的人可谓通晓天地,洞悉了一切规律,是修“道”的高人。老子并没有说这样的人是怎样练成的,也没有说达到这样容不容易,他老人家只是一再强调这个规律,告诫人们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其中的道理,需要自己去感悟和琢磨,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都不尽相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这个也没有必要统一。只要能保持开放和谦卑的心态,从老子的言语中获得智慧,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这便是善莫大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