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3 22:16
写作核心提示:
作文题目:关于讲话莫言阅读答案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我国,莫言先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在阅读莫言的作品并撰写关于其阅读答案的作文时,以下事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1. 阅读莫言的作品时,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在作文中,要明确指出作品的主题,并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阐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
1. 莫言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在作文中,要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心理和命运,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
2.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展现莫言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三、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1. 莫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如魔幻现实主义、乡土文学等。在作文中,要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讽刺等。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阐述其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影响,体现莫言作品的独特价值。
四、结合自身实际
1. 在作文中,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人生感悟,对莫言的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2. 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莫言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举行的媒体见面上,他宣称:毛主席的《讲话》“今天再看,确实有巨大的局限,过分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而忽略了文学的人性。”
“我们这一代的作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这个局限,我们所有的创作都是在突破这个局限。”
拿80年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如《白鹿原》《废都》《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作品与《讲话》精神相对照,确实如莫言所说实现了“突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于2021年11月创作出版了“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张莉教授在推介丛书时说:“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莫言视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路标”。
所以,作为“路标”性作家的莫言对《讲话》的突破,就是莫言所说的“这一代的作家”的突破。
本文首先论述莫言对《讲话》突破的第一个方面:文学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
毛主席在《讲话》的结论中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毛主席指出:“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1905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但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是有的。”
为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就是为地主阶级的封建主义文艺,为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文艺,为帝国主义者的汉奸文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我们曾说,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进而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这鲜明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基本价值观只能是以“人民文艺”为底色。
毛主席为什么把“为什么人的问题”当作第一个问题来讲?这是因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而就是这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被莫言首先突破了。
莫言2012年10月,获诺奖后在高密媒体见面会上说,我不为任何党派服务,面对所有人。“所有人”当然包括毛主席反对的“剥削者、压迫者”。莫言是这么说的:
2009年11月20日,莫言在北大作了题为“语言与历史”的演讲。他自豪地说,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称《红高粱家族》对“新历史主义小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批评红色经典历史小说在思想上艺术上都不能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相比,原因是立场站错了,具有片面性,不真实:“我的作品不能用党派限制,从80年代起,我就突破了阶级与政治的界限,开始站在人的角度,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
我不为党派服务,是在良心的指引下,面对所有的人。”
“他们的小说现在看之所以在思想上与艺术上的高度与当下的新历史小说有差距或者说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历史原因造成的。”“他们只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革命军队的立场上来写作,是片面的,不真实的。作家应该要站在一个超阶级立场上,处理他的题材,处理他的人物。”那么,莫言的作品是怎样“为所有人”的呢?那就以《红高粱家族》为例来说明吧:高密东北乡有三支抗日队伍:“我爷爷”余占鳌组织的队伍、国民党冷支队长的队伍、八路军胶高大队江小脚的队伍。土匪英雄“我爷爷”余占鳌一出场就把与母亲私通的和尚杀了,母亲自尽。当轿夫,花轿里抬的是“我奶奶”戴凤莲。戴凤莲的父母为了钱财把女儿许配给开酒坊的单财主患麻风病的儿子。余占鳌与戴凤莲一见钟情,在戴凤莲回门那天,两人在高粱地里激情私通,余答应戴要把财主父子杀了。戴凤莲从娘家回来,公爹、丈夫真的都被人杀了。她镇定地当起家,掌管酒坊,把余占鳌当成地下情人,并生了“我爹”。后来余占鳌把戴凤莲的丫鬟“恋儿”发展成“二奶奶”,与戴凤莲闹翻,并与恋儿搬出去住。余占鳌杀了土匪挂脖子,当了土匪。戴凤莲为了报复,与余占鳌的对头土匪黑眼勾搭上,并勾引了家里的伙计刘罗汉。在莫言的眼里,杀人不眨眼的土匪“我爷爷”是英雄;敢爱敢恨敢报复,不受礼仪纲常约束的“我奶奶”是女中豪杰。但,他们是人民大众认可的好人吗?日本人来了,剥了刘罗汉的皮,奸杀了恋儿,刺死了孩子“小姑姑”。余占鳌与戴凤莲放弃个人恩怨,集结起队伍杀鬼子。也就是说,“我爷爷”的抗日并不是民族大义,而是从个人感情出发的。而伤了“我爷爷”的感情最深,具有刻骨铭心仇恨的是八路军。在莫言的笔下,八路军不但不抗日,还残杀掠夺“抗日百姓”。百姓不欢迎八路军,反而“咬牙切齿”地痛恨,同仇敌忾地拼杀。
余占鳌伏击日军大获全胜,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八路军的江小脚和国民党的冷支队长先后找余占鳌敲诈战果未果。余占鳌要为两年前被日本鬼子炮弹炸死的戴凤莲出大殡,没想到八路军在路上伏击了出殡的队伍。
莫言借用自己引以为傲的“我爷爷”的眼睛看到八路军,还是莫言自己想象中的八路军?为什么要把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的脸描写成“傲慢的尘土”,“弥漫着狡诈的狐狸气味?”如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这可是土匪余占鳌在枪杀人民军队的战士啊!不仅如此,莫言还以他高超的魔幻手段,把胶高大队变成身披狗皮,学狗叫,“像亢奋的狗群”。
书中写到,经出大殡遭江小脚的胶高大队伏击,余占鳌的铁板会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他与豆官父子俩。由于死人太多,掩埋不了,引来了一大批野狗撕食。这给父子俩带来了一冬的给养。他们每天打死一只野狗吃,一冬积攒了一百多张狗皮。而这些狗皮一夜之间被人偷走,由此出现了一个披着狗皮的胶高大队。莫言直接用“妖兵群魔”来描述这支穿狗皮的队伍。莫言还惟妙惟肖地描写了“狗群”出没的丑态,被伪军骂:“这群瘟狗!”不得不说,这种“拟狗”的写作水平绝对一流。但,我想知道的是,莫言与八路军有何怨仇,为何这样对待他们?“为所有人”的文学不包括八路军吗?
毛主席在《为人服务》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莫言讽刺的红色经典作家“他们只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革命军队的立场上来写作。”那么他的“所有人”的立场就可以这样污化八路军吗?
相对于“蹀躞”着小脚的江小脚的八路军,莫言的笔下侵华日军的形象则俊美多了,即使奸杀妇女,枪挑女婴时也充满了人性!
莫言曾在影视节目中直言:即便是这一个日本的侵华日军也要写出他具有人性的一面。如前所述,“我爷爷”余占鳌抗日的动机是因为日本鬼子对六个日本兵糟蹋二奶奶,杀死小姑姑的暴行,作者站在“人的立场”上耐心地表现施暴者的“人性”。
看看,将要施暴的日本兵“很像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读书人”居然动了恻隐之心:“黑眼睛里蒙着一层天蓝色的烟雾”。多么文质彬彬哪!“小说家是用思想来选择和改造历史事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历史事件,他就会虚构出这样的历史事件。”那么,请问莫言这样描写八路军的丑陋与侵华日军的俊美,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看到了两位烈士后面的日本兵了吗?他们那个眼里闪烁着“蓝色的泪珠”。
看到这位只有四岁的小烈士了吗?莫言这样美化日本兵,敢看小金子的眼睛吗?《红高粱家族》被学界称为“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具有开拓意义”,而《丰乳肥臀》被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作”。但这部小说1995年出版后,不仅受到老作家们的批判,而且受到老红军、老八路的批判。结果是《丰乳肥臀》被“封禁”,他本人也被调离部队。1999年,在一些人的推动下,《丰乳肥臀》又有了再版的可能。莫言开始做再版前的修订工作,并撰写了《〈丰乳肥臀〉修订本后记》回应了批评者加给他的两个“罪名”:“我认真地研究过那些批判文章,发现了他们加给《丰乳肥臀》的罪名主要有两个,一是说我“反共产党”,二是说我‘性变态’。”
莫言的回应并没有否认,而是谈了作家应该有的立场:
“我想,时至21世纪,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他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他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他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是担忧,他苦苦思索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说,莫言的“人类的立场”“所有人的立场”已经“站稳”。真正突破了毛主席“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立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79年了,其中关于“功利主义”的论述,不仅厘清了当时文学艺术界的模糊认识,而且穿越时空,精准敲打了当今的文学乱象。不信?请打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主席为了进一步阐明:“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的观点,在论证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后设问:
“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不是功利主义的?”
功利主义通常指资产阶级的一种伦理哲学,提倡追求"最大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功利主义。主张: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无产阶级功利主义。毛主席认为,唯物主义者并不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就是自私的利己主义。反对的是有的人“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
毛主席认为,与没有超阶级的爱、超阶级的人性一样,“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
毛主席举例说明什么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
“例如,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
那么,什么才是好作品呢?毛主席认为,只有一个标准:
“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
得到什么利益呢?这一点毛主席在前面谈文学艺术的立场与态度时已经说过:
“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
“寓教于乐”,是毛主席对文学艺术的希望与要求。
怎样看待与人民群众脱节的“高级艺术”呢?毛主席用"阳春白雪"作比,不被人民群众利用也是没有用的。不能“骂”人民群众唱"下里巴人"(通俗艺术),而应该去提高“下里巴人”,达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提高和普及统一。
毛主席这段“功利主义”论,指出了革命的功利主义与自私的利己的功利主义者的区别。
这使我自然地想到了当今文学界的乱象,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喊出“文学已死”“诗歌已死”,宣泄的是对一部分作家的不满。人民群众没有在作家的作品中得到“真实的利益”。通过学习《讲话》,我认为文学的堕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这些作家们没能自觉地深入人民生活的唯一源泉,他们反映的“生活”是虚构的,不真实的
莫言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只有“魔幻”,没有现实。《丰乳肥臀》中的人民是苟活着的蛆虫:他“歌颂”的母亲九个孩子,居然有七个爹,其中还有一个牧师洋爹。真正的社会现实是是孔孟之道熏染的山东农村在男女关系上非常保守,如果出现这样的女人,别说生九个,就是生一个“野种”也会被吐沫星子淹死。他笔下的姐妹们为了一口吃的都可以跟男人胡来,人尽可夫。要知道,那时的女孩看到男人说话都脸红的。(请参看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看看那里面的男女关系是怎样表现的。)
不仅如此,他还污蔑抗日英雄不是土匪就是地痞流氓,或者兼而有之。
这种胡编滥造的故事既没有生活真实,也没有艺术真实,更不可能有什么真善美。
莫言出生于1955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当过四年的兵。但他小说脱离现实,脱离社会生活,也从来不写他熟悉的军旅生活。毛泽东时代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发展,他都漠视,一心扎在自己编造的“魔幻”里。
像莫言这样的作家还有很多,贾平凹、阎连科、方方等都属于此类。
作协、诗协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也经常搞一些“走基层”的社会实践,到这种“形象工程”是真正的假大空,根本不可能是深入人民生活,更不要说触及灵魂。莫言还手写了《讲话》呢,但他居然说《讲话》在当今社会“有巨大的局限”,他从80年代开始就在“突破”这种局限。
背离《讲话》精神,与人民生活这一唯一源泉相抵触了,这是文学堕落的首要原因。
二、这些作家们是自私的利己的“功利主义”,是“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
这主要从思想上讲。莫言曾说自己“已突破阶级的界限”,“我不为党派服务,是在良心的指引下,面对所有的人。”“我对社会的丑恶的批判是毫不留情,很凌厉的。”
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环境里说出这样的言论,就是不认同当前的社会制度。在《丰乳肥臀》里,我们看到的中国人都是麻木的、猥琐的、没有廉耻的,“暴露”得可谓毫不留情;但却把歌颂给了日本扫荡部队的女军医,是她救了上官鲁氏母子三人。
毛主席认为,文学艺术歌颂与暴露都需要,问题是对什么人。对敌人要暴露与打倒;对于自己人应该赞扬,人民也有缺点,文学艺术应该反映他们改正错误的过程,不应该拿错误讥笑、敌视他们。
但莫言完全背离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突破”。他所歌颂与暴露的人与毛主席正好相反。
莫言的小说,完全是为了个人的功利的。在电影《红高粱》获得戛纳电影节金狮奖时就有人愤怒地说,莫言、张艺谋是在“兜国人之陋,邀洋人之宠”。那时的人压根没想到这样一个没有中国良心的人会得诺贝尔奖。
还有那个屎尿屁里“觅道”的贾浅浅,不知道在人民生活中汲取真善美,而是为了出风头,一头扎到厕所里,不仅自己品尝,还要拿出来,卖出去,赚取晋升资本,赚取名声,赚取金钱。这些东西群众是不需要,是厌恶的。
因为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从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但贾浅浅等的“诗”是低于生活的污泥浊水,是令人作呕的。
毛主席精确地敲打道:“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
与这些堕落的作家一起堕落的还有作协、诗协,他们制造的人民群众不满意、甚至唾弃的“作品”,居然得到业内的大赞,拿奖拿到手软,岂非咄咄怪事!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都是心向革命的文学艺术家,他们旧有的思想需要改造、整风,毛主席的“功利主义论”是告诫他们要分清什么是革命的功利主义,什么是自私利己的功利主义,做革命的功利主义者。将近80年前的思想却精准地敲打了当今文学的乱象,说明了真理的永恒。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