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二千字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4 00:41

写作《二千字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二千字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明确读后感的目的和主题
1. 首先要明确自己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对某本书的喜爱、批评、反思,还是为了探讨书中的某个观点或问题。
2. 确定读后感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使文章具有明确的方向和中心。
二、认真阅读书籍,深入理解内容
1. 在写读后感之前,要仔细阅读书籍,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2. 对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作者的观点、意图和表达方式。
三、组织文章结构,合理布局
1. 确定文章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2. 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并引出读后感的主题。
3.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a. 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进行概括和评价。
b. 分析作者的观点、意图和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c. 结合实际,谈谈书籍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d. 对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和反思。
4. 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注意

《现代汉语词典》:一本书的“甲子往事”

☞ 《现代汉语词典》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长期稳定的专业队伍、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强大的学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老一辈学者在编修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在许多人成长的道路上,都曾受益于一本辞书——《现代汉语词典》,有些人把这本书叫作“无声老师”“智慧的扁舟”。大概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本厚厚的词典已经走过一个“甲子”,在60年岁月里记录着我们的时代,积攒下一份“语言的史料”。

忠实反映时代语言

1956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77年5月起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一部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

为完成这一任务,原隶属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的新华辞书社(《新华字典》的编纂机构)、原隶属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国语辞典》的编纂机构)合并到语言研究所,与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一起,组建了40人的词典编辑室,由时任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的吕叔湘先生兼任主任并担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

1958年夏,《现代汉语词典》开编。吕先生精心研究计划,组织资料收集和落实编写安排,制定并不断完善编写细则,主持编写工作,负责审稿定稿。1959年10月,初稿完成。1960年年中以后,试印本分8册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印出,广为送审,为词典进一步修订和正式出版打下了坚实基础。

吕叔湘先生认为,词典是进行语言规范化的最重要工具,语汇研究的结果一般要由词典总结。一部好的词典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难以估量。编词典大有学问。从选词、注音、释义、举例到语法特点和文体风格的提示,乃至条目的排列和检字法这些技术性的工作,都有很多问题,有的比较好处理,有的比较难处理。

1961年3月,丁声树先生接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和词典编辑室主任。丁先生在音韵学、训诂学、方言学、语法学、文字学、词典编纂等方面都造诣颇深,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曾说丁先生“大概是主持、领导大型词典编纂的最理想人选”。丁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1965年试用本出炉。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修订主持人单耀海先生回忆,丁声树先生曾说过:这部词典忠实反映我们这个时期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一份语言的史料。经过普遍调查,尊重语言实际,大家都这么说,词典就得承认它。

许多词条的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吕叔湘先生主持编写的试印本中“自作自受”里的“作”注为阴平zuō,丁先生修订时一仍其旧。与此相反,对那些存在歧义的读音,尽可能定于一音。如“吐蕃”的“蕃”,吕叔湘先生主编的试印本只列fán一个音,“吐蕃”注为tǔfán。丁先生修订时为了照顾同“番”的应用实际,增加了fān音,“吐蕃”改注为tǔfān。当时有人向丁先生说“吐蕃”一读tǔbō。丁先生说“蕃”读两个音已经够繁难了,不要再增加读者负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一读音做了修订)。

《现代汉语词典》的使命是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用典范的白话文来注释。从收录一代语词、反映语言面貌来说,《现代汉语词典》是前无古人的。

编词典是“圣人的苦力”

《现代汉语词典》1965年5月印出试用本后,分送有关方面审查。1965年底到1966年春,根据反馈意见做了修改,稿子再次送交商务印书馆。这时,“文革”开始了,编辑工作停滞,直到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才正式出版。从1958年开始编写算起,历经1960年试印本、1965年试用本、1973年内部发行本,整整20年之后才得以出版。而1978年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又历经6次修订,目前已出至第7版。这本不足2000页的词典,凝结着60多年漫长岁月里几代语言学工作者的心血。

著名出版家陈原先生说:“词典不是人干的,是圣人干的。”这是个中人的切肤体会。据词典编辑室的老先生回忆,《现代汉语词典》当年的编写工作按流水作业进行,一环紧扣一环,一环卡住就要影响下边的工作,每项工作都十分紧张。编写人员每人每周要编写100条,一个组长一周要审改600条。作为主编的吕叔湘先生一周要定稿1500条,工作量相当大,晚上还要把稿子带回家里继续看。

当时吕叔湘先生住在中关村,单位在西单,上班来回都乘公交车,中午饭是从家里带的馒头就着开水吃。他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后来做了手术。吕先生在《现代汉语词典》出版20周年学术讨论会发言中曾经这样感慨:我们编这部词典可以说尝尽了甘苦,或者说只有苦而没有什么甘。要编好一本词典,就得收集大量资料,比如编《现代汉语词典》就收集了上百万张卡片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综合,工作繁杂,当然十分辛苦。

吕先生把编《现代汉语词典》的“苦”概括为4个方面:一是人手生,参加编写的人大都没编过词典,要边干边学。二是工作生,这类词典前人没有编过,没有严格意义的词典可以参考。三是时间紧,要在一两年内完成四五万条的编写任务。他说自己在一年多时间里差不多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12点钟,又不能太晚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照常工作。四是干扰多,一次次运动耗费不少时间……先生感慨地说,“这本书出版以后,适合社会需要,读者反映不错,这使得我们心里感到安慰,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甘’吧”。

词典越编,胆子越小

吕叔湘先生说,词典工作“是不朽的事业”。词典是供人们识文断字、解疑释惑的工具,一定要求真务实、避免错误。

丁声树先生说过:“我总觉得词典越编胆子越小,常会出错。”每一个词条背后都需要细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者靠着一种对学术谦恭和谦卑的态度,确保进入词典文本的都是精挑细选、千锤百炼的,让读者在最节省的篇幅和最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词典事业还处在一个新发展的初期。接替吕叔湘先生担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的丁声树先生深知,需要大力培养青年人。他曾说:“我要向一些老科学家学习,发扬做人梯的精神。”他不仅在工作中扶持年轻人,而且在生活上也像父辈一样关心。1967年,单耀海因病住院近两个月,在北京单身一人。丁先生每周日下午都到医院探望,病友们都以为他是单耀海的父亲。后来,已是耄耋老人的单耀海回忆起往事仍然感慨不已:“几十年前的往事,今天想来,犹历历在目,心底里也觉得不论是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父亲对我也不过如此。”一个月前单耀海先生刚刚去世,令人唏嘘。

《现代汉语词典》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长期稳定的专业队伍、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强大的学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老一辈在编修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学界甚至由此形成一门专门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的学问,叫“《现汉》学”。

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挑战下,《现代汉语词典》不能再囿于国内市场和纸本词典。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给辞书编纂与研究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同时,语言研究所新设立了新型辞书编辑室,研发数字化辞书和面向国际汉语教育的《现代汉语词典》学习版。另外,商务印书馆研发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App即将面世。在国际传播方面,汉英双语版的翻译工作已接近完成,商务印书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组建了国际编辑部,来推进这个项目的进程。同时,格鲁吉亚语版、阿拉伯语版、俄语版、西班牙语版、波斯语版的翻译工作也已经开始启动。希望《现代汉语词典》这部记录和承载中华文化的国家文化重器能够走出去,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辉煌!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秘书长、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

读懂毕业致辞的深意

又是一年毕业时,来自师长的“走心”致辞再次拨动学子的心弦。如果说毕业是求学路上必经的驿站,那么毕业致辞就是进入社会前的回眸,映照着上一段时光的心路历程,满载着下一段旅途的美好祝愿。短短数分钟、区区千把字,情深意切又洞察明见,不仅是临别时师长深情的叮嘱,也是出发前过来人相授的锦囊。

和往年相比,今年毕业致辞的整体风格有了变化。俏皮话少了,流行语也不多见。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日子,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渴望沟通,师长有更要紧的事情需要嘱咐,一场庄重而深刻的对话尤为迫切。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武汉保卫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言由心生:谁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乐观心态是面对所有困难的定心丸;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旦大学校长要言不烦:希望大家始终不惧风雨,肯牺牲而有为,乐服务而有用,能团结而有力。修过了疫情防控这门“大课”,所有人都更加理解毕业前“最后一课”的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毕业致辞也是如此。如果说,过去这几年毕业致辞的主题,是用美好的回忆反复鼓励每个人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那么今年演讲的主旨,就是在用严肃的现实时刻提醒年轻人履行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钟南山院士在给北大学子的“云寄语”里说:“毕业生不但对自己要有严格要求,而且应该有很强的追求;我们不但要有志气,我们还要争气,因为我们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一定要争气;我们不但要有热情,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激情,用我们青春的力量,用我们的努力,迎接祖国美丽的明天!”在今年北大医学部的“云毕业”中,2000多名毕业生,在毕业这一刻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放眼望去,拒绝轻描淡写,笃信风雨无阻,“这届年轻人很行”。抗疫的矫健身影,抗洪的有力臂膀,基层的新生力量……从毕业到立业,从个人得失到国家荣辱,成长就在与祖国和时代的共进中完成。

当然,人生漫漫,看一时的起伏,更要看未来的征途。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对此充满乐观: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清华大学校长言语思辨:在面对选择时,要追寻意义,不因名利熙攘而困扰;要坚守价值,不因境遇改变而动摇。西南大学校长语重心长:逆风奋斗的青春最值得点赞,勇敢的后浪必将乘风破浪。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人生哲理”,是历经时光冲刷、久经现实考验的“人生智慧”。对即将在社会探索的毕业生来说,或许不是应急的法宝,却一定是通关的攻略,不妨收好。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希望年轻人,都能向人生的更远处、梦想的制高点进发、再进发!于 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