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许渊冲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4 02:41

手把手教你写《许渊冲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许渊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许渊冲的翻译理念、翻译技巧、人生观等。主题应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突出个人感受: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许渊冲的敬佩之情,以及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对你产生的启发。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化。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许渊冲及其作品;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引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名言或事迹作为论据,增强说服力。同时,注意举例要典型、具体,避免空洞的论述。
5.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6. 思考深度:在作文中,不仅要表达对许渊冲的敬佩,还要深入思考他的翻译理念、人生观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翻译与文化交流、翻译与个人成长等。
7. 注意篇幅:一篇优秀的

译界泰斗的家国情怀——读《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有感

  □ 钟芳

  “烽烟万里踏征程,桢干移枝到春城;茅草为顶遮雨露,土泥作室听书声;笳吹弦诵依前彦,继晷焚膏望后生……”对于很多人来说,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的西南联大是一个不朽传奇。从1937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南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北返,只存在了短短8年零8个月的西南联大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鼎立治学,先后培育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时刻,一大批铮铮铁骨坚定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滚滚热潮中,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赞歌,中国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尽显于此。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是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老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内容翔实丰富、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书中,许渊冲先生回顾了自己在西南联大那段以苦为乐、勤学问道的光辉岁月,记录了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既呈现出一代翻译大家青年时期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也展示出中华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治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当时的西南联大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以中文系的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外文系的吴宓、钱钟书、叶公超,数学系的陈省身、华罗庚、杨武之,历史系的陈寅恪、钱穆、吴晗,哲学系的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等为代表,他们既是各自领域的名家,也是中国学术传承和发展史上的丰碑式人物。在战火纷飞、生活多艰的情况下,他们却安贫乐道、严谨治学、潜心钻研、著书立说、诲人不倦,执着地为民族培养人才。

  “当时教我们英文的是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先生,他对学生很严,但讲词汇的用法,却很精彩。叶先生考试也很严,分数给得又紧:一小时考50个词,5个句子,5个问题,还要写篇英文短文。结果杨振宁考第一,才得80分;我考第二,只得79分;而别的组却有八九十分的……”许渊冲在《永远的西南联大》一书中追忆了陈寅恪、闻一多、钱钟书等大家的风采,怀想杨振宁、朱光亚、何兆武那一代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于狂狷意趣与民族精神中重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年代。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1941年,由于抗战的需要,急需大量英文翻译人员,一腔热血的许渊冲义无反顾地报名从军,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说:“of the 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立刻表示听懂了,大赞。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在当年的日记中,许渊冲写道:“大约翻译真是我的优势,我应该做创造美的工作了。”

  纵观全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渊冲在西南联大8年的求学求知时期,不仅是当时青年学子奋发读书的缩影,也是他一生中颇为关键的经历。许渊冲不负韶华,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展现世界之美的国际翻译大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翻译过《诗经》《楚辞》《论语》《唐诗三百首》《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2010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一位诺贝尔评委评价他翻译的中国诗词为“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战时大学,西南联大谱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2021年6月17日,许渊冲先生走完了自己百岁人生。虽然先生已逝,但他笔下讲述的那些西南联大的故事依然生动、鲜活。今天,捧读他的著作,探索其中的思想精神,领略那个时代的芳华,无疑是对这一伟大文学翻译家最好的缅怀与致敬。

资中筠:读许渊冲《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有感

资中筠 中国慈善家杂志 今天

最打动我的是他读书之广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译界奇人许渊冲先生》一文发表后,我粗粗浏览了一遍许渊冲先生《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感触良深。


首先,这显然是真实的、当时写给自己的日记,而不是有些名人成名后为发表而补写的。内容朴实无华,确实反映了当时大环境中的学生生活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情。


一个好胜心强、个性鲜明、爱读书、喜思考,还不乏自省精神的青年学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事无巨细都有记录。除学业外,结伴赏美景、下馆子、打球、游泳、下棋、打牌、看戏,以及买衣物花多少钱……等等。


有挚友之间感人的情谊,也有对不喜欢的人的贬评。还有追女生、写情诗、自己的复杂心情(在这方面许学长似乎远不如对学业那样自信,总是犹豫不前,坐失良机,成功率不高)。这些都是花絮。


最打动我的是他读书之广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大部分日记是读书心得。一部分来自课堂,一部分来自课外自己凭兴趣的阅读。他以课堂阅读比作“正规战”,课外随意的阅读为“游击战”。有大量上课后的评论,多数是心得,受启发,有所悟;也常有对老师的说法不以为然,读经典著作常有质疑。


例如大学二年级时,有几个月的日记都提到读柏拉图《理想国》第x章,并对照中英文译本,认为中译本越读越糊涂,还是英译本清楚。对柏拉图的观点,有激赏、有质疑,并提出诘辩,与其他哲人对同一问题的说法做比较。诸如此类的内容贯穿于四年大学。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课似乎对他影响较大,多次引用,并联系自己。


有一处很有趣:冯先生提到人生由低往高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有几天的日记思考自己属于哪个境界,认为自己已经超越“功利境界”——读书不是以名利为目的——但也还没有到达道德境界,因为缺点还很多,更够不上天人境界。最后自创了一个“兴趣境界”,认为自己就属于这个境界,凡事凭兴趣,而最大的兴趣就在于在不同文字间比较、迻译。这些文字刻画出了一个年轻人精神成长的轮廓。



我只知他通英、法文,从日记中还发现他还学过俄文,并喜爱俄罗斯文学,多次提到阅读俄文名著,曾一度想专门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学法文是在俄文之后。


书后附有大学四年每年读的书单——是真的读过的书,不是虚开书单以炫耀,有日记心得为证——令人钦佩,也令我汗颜。因为本人也是清华外文系出身,还自以为属于喜欢钻图书馆的,而大学时代读书之广博远不如他,且多不求甚解,没有像他那样深入思考。同为大学本科毕业生,距离已经拉开了。


若为自己辩护,还可以推在客观形势。他虽然是在炮火中学习,日记中经常出现日机轰炸,躲警报而停课之事,但是那时师生全神贯注于教与学,四年课程满满。而我赶上的是文科强弩之末,号称四年,实际学习也就凑足两年,而且后两年还要否定前期所学……随时想到写下这些,当然有许多事是无法比较的。


《日记》写到大三之后,一年参军的经历。当时政府号召大学生参军,情报部门特别需要外文翻译人才。许同学起初留恋学校的自由,不想报名。但又感到国家需要,不该如此自私,特别想到前已有同学参军为国捐躯,更加惭愧,于是决定报名。《日记》如实叙述这一思想纠结过程,真诚自责,令人感动。


许同学参军后与多数联大同学一道,被分配在“美国志愿空军”(按:这就是有名的陈纳德空军大队)第一大队,遇到的顶头上司,一位少校军官林秘书,竟也是清华出身,并在美国受过空军训练,学识渊博,文理兼备,而且文武双全,令许同学由衷钦佩。


更没想到的是,那位林秘书通情达理,强调从军也需要提高文化,鼓励他们业余读书,在军队期间,如时间允许,还可到联大旁听课程和学术讲座,有时军队派车接送。与此同时,他仍有时间阅读文学著作(书后附录中有列出)。


许的工作是将昆明行营的军事情报译成英文,送陈纳德大队长。有一次他翻译的情报上送指挥部后,经过综合分析,判定一次日军大规模轰炸昆明的时间,预先有所防备,美国空军及时迎战,保护了昆明居民,并重创日军。许同学与立功的飞行员同样得了一枚“飞虎章”。一年过后,去留自由,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日记》中反映出同学之间的讨论,乃至争论,多为形而上的问题,例如对生死、宗教、某种哲理的看法等等,联想起杨振宁先生的回忆录中提到在联大学生宿舍中与同学辩论某个物理问题的情景。晚上已经上床休息,还辩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以至于爬起来翻书找证明。


在读到这一段时曾感叹当时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如今读《日记》,这一感触又油然而生。不知今日之大学生同学间经常的话题是什么?


《日记》所述只是一个人一段时间的经历,却内容丰富,能以小见大,对后人体验有血有肉的历史有很大帮助,常常出乎我们的想象。以上只是个人读后点滴感想,远不足以概括全貌,聊以抛砖引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资深翻译家)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