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4 03:46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读书笔记作文的注意事项
正文:
读书笔记作文,作为对阅读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巩固知识,还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在撰写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1.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书籍,确保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专注和热情。 2. 选择具有较高文学价值、思想深度和知识含量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素养。
二、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1. 了解书籍的作者、背景、主题等信息,为阅读做好铺垫。 2. 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确保阅读质量。
三、认真阅读,做好笔记
1. 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记录关键信息,如人物、情节、主题等。 2. 采用多种笔记方法,如划线、标注、摘抄等,以便于后续整理和回顾。 3. 注意积累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为作文提供素材。
四、整理笔记,提炼观点
1. 对阅读笔记进行整理,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保留核心观点。 2. 分析笔记中的观点,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为作文奠定基础。
五、合理安排结构,撰写作文
1. 确定作文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进行写作,使文章层次分明。 3.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不出户,以知天下;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的大事;
眼不望窗,就能推理世界的规律。
如果背离了心中的“道”,即使远途奔忙,所知道的道理却很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即使不远行也能知悉天下,不窥见也能明晓事理,不妄为而能有所成就。
不出户,以知天下;
足不出户,便能知道天下事情。这是说心中明了,内心清净。通过外界消息和蛛丝马迹,稍加分析,便能够掌握天下大事了。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ǒu,窗户。
不透过窗户瞭望,也能掌握天下的规律。这是做到了明心见性,不再受困于内心的狭隘,从而洞悉了万物的运行规律。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
弥:更加、极甚。
出行得越远,对于“道”的理解就越少。这是因为背离了失去了“道”,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南辕北辙。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不见而明:也有写不见而名,意为不窥而明天道。 弗为:不为,无为、不妄为。
所以圣人(或统治者)即使不出门,也知道天下的大事,不亲眼所见也能够心中明白,不任意妄为而能够取得成就。
本章老子讲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笃守内心的宁静,反而可以知晓天下大事,洞悉万物的运行规律,最后终有所成。这与前面章节提到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一脉相承的。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不是因为秀才聪明或有特异功能。而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思想,后来的读书人结合自己的分析和总结,就可以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掌握了天下事物的运行规律,就可以推理出当前的形势。世界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过去的历史事件就是当前形势的一面镜子,足以让我们看得清楚。
万事万物是都有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当我们的行为合乎于“道”,保持质朴、摒弃私欲杂念,顺天应人,便可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需要你打开窗户向外看,也不需要你涉足远行,只需做到内观其心,致虚极、守静笃。这时候对于世间万千事物,就都能了然于胸,不再有困顿迷惑了。
当然“足不出户、不窥于牖”这只是比喻,并非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通过书本的知识和对外部消息的观察,把两者结合,即使身处象牙塔中,也可以理清事物的发展脉络。秀才不出门是在学习,在用功,也在倾听,不是真的漠不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人虽然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对于家国天下,依然时刻牵挂在心。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如果背离了“道”,那么人走出去越远,知道得就越少,这就好比贪婪之辈走再多的路,过再多的桥,也只是看看风景而已,最后“乱花渐欲迷人眼”,反而变得昏聩迷糊。而有“道”之人,以开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即使眼无所见,耳无所闻,也能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
如果人的心智活动向外奔逐,就会使思绪纷杂、精神散乱,就好像镜子上面蒙上灰尘。老子认为,人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摒弃私欲杂念,清除心灵的污垢,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样对于一切事物就能清晰明了。“身为心之宅,心为神之舍”,只有心不外驰,神守于舍,不忘初心,不为外物所惑,保持清静无为,才能终有所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稳;
迈起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我表现的反而得不到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
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得长久。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种种多余的行为,就像是吃多了长出赘肉。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也有写炊,踮起脚尖,表示吹嘘,抬高。跨,跃,迈步。踮起脚尖站不稳当,跨步向前走不多远。不按照事物本来的逻辑就会不顺畅。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爱自我表现的不会显明,自以为是的不会彰显。真正彰显的是低调务实的人,而不是炫耀自夸的人。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不会长久。没有功劳的才喜欢吹嘘,自视甚高的在位不会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对于懂得“道”的人来讲,这些冗余的行为就像吃得过多,长满赘肉。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物或恶之,物指人或者一切东西,意思是人物都厌恶它。即上述种种自我膨胀就像赘肉一样令人厌恶,有道的人决不会那样做的。
这章与第二十二章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类似。都是告诫人们不要自夸、炫耀和膨胀,而是要保持谦虚、谨慎、低调。老子把那些不符合“道”的具体行为列举了出来,如抬高自己、夸耀自己、吹捧自己,把这些行为称之为冗余的赘肉,令人生厌。我们应该远离那些偏离“道”的行为,按照“道”的方式去行事。
骄傲自大,自我夸耀的人其实内心脆弱,真正优秀的人是不屑于此的。优秀的人总是保持低调、朴素、自然,既不卖萌,也不装X。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国家,只有那些质朴、纯真、善良的人性才会打动人,让人发出赞叹。两千年前的老子早就看的清楚明白。
如今网络世界,炫富、攀比、自吹自大、自我夸耀之人比比皆是,他们想要与众不同,受人瞩目。这其实与“道”是悖离的,这些行为最多暂时能吸引目光,然而过不多久就会被湮灭在众人的口沫当中。道理浅显易懂,但多少人能放下浮躁的心呢?希望看懂了这一章的朋友,能够真的静下心来,与”道“结合,与”道“为伍,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帛书版二十二章与通行版二十四章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