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恐龙的宝藏 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4 07: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恐龙的宝藏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恐龙的宝藏》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 - 确保你的读后感紧扣《恐龙的宝藏》这本书的主题,即恐龙的历史、特点、种类以及它们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
2. "结构清晰": - 作文应有清晰的引言、正文和结尾。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部分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对书中恐龙知识的描述和评价。 - 书中对恐龙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 - 书中恐龙故事对个人知识的启发。 - 个人对恐龙的喜好或对恐龙研究的看法。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
3. "内容丰富": - 在描述书中内容时,不仅要提及恐龙的基本信息,还要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 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探讨恐龙在电影、游戏等文化产品中的形象。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恐龙的特征和故事。 -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保持文章的易读性。
5. "个人观点": - 表达自己对恐龙的看法,如是否喜欢恐龙,为什么。 - 可以提出自己对恐龙研究的疑问或期望。
6. "论证充分": - 如果在文章中提出观点,需要有充分的论

走过因盐设市的八十年,请自贡这座城市的“变”与“不变”|C21市州礼赞

上篇

走过因盐设市的八十年

请自贡这座城市的“变”与“不变”

封面新闻记者 邓丹

八月,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进展评估结果出炉,自贡再获“年度优秀”的消息刷屏自贡人的朋友圈,传递了几多骄傲。无独有偶,七月自贡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推进会暨文化贸易政策交流研讨会上,获点名认可。

自贡,一座有盐有味的城市

这个九月,有盐有味的自贡更是广发帖:2019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华侨城·自贡国际恐龙灯光节9月10将在自贡开幕,“盐龙灯食”精彩活动安排到10月7日。

对于有着“亿万年的恐龙群窟、两千年的井盐历史、近千年的彩灯风情、川菜一派的盐帮美食”的自贡而言,走过因盐设市的80年,转型、创新从未止步。在不断寻求发展机遇和突破的转型升级进程中,这座有灯有龙更有盐有味的城市一定有着属于自己的“变”与“不变”的密码!

因盐设市

从“制盐”到“做航空”中实现转型

每天早晨8点过,在自贡市大安区大安街,总有市民排队在燊海井外购买食盐,长长的队伍不失为一道“有盐味”的风景线。

从事盐业历史研究和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多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程龙刚对“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再熟悉不过。在他看来,近两千年的制盐史,给自贡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诸如盐业生产遗址、祠堂、庙宇、会馆、码头、堰闸、船闸、桥梁等等,散落在自贡各处,都是自贡盐业和城市发展的见证。

自贡因盐设镇、因盐设县,也因盐设市、因盐而兴……都是程龙刚研究最深沉的地方,“这些与盐有关的过往,延续给当代人不变的精神是诚实守信、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爱国奉献。”

因盐设市

历经数十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从最初的文物颇少,到拥有1万8千多件(套)藏品,这座千年盐都的“缩影”已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面对新时代的文旅融合发展,程龙刚正积极谋“变”:深度整合盐文化的文旅资源,重新恢复昔日西秦会馆的会馆功能,在其毗邻处修建一座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新馆,串联周边的张爷庙、王爷庙等文保单位,全新打造“西秦会馆-中华路片区博物馆群落”,使之成为自贡城市文化的会客厅。

过去,不少自贡人的生活哲学为“吃得咸,方能看得淡”。每天不超6克盐,却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发布的数据。目前,自贡生活用盐已形成6大系列近200个品种,是全国盐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国内第一,让吃盐有了更多选择。2018年11月,荣县盐企驰宇盐品与清华大学共研的井盐“黑科技”——800元一公斤的“富锶盐”,更是惊艳了自贡市第二届国际盐博会,热销全国。

更令人瞩目的是,自贡已从“制盐”升级到“做航空”,用实力演绎了通航产业在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一飞冲天。

三年来,突破性建设自贡航空产业园,目前园区承载能力已达8平方公里,累计签约项目50个,14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初步形成集航空研发制造、通航运营、通航保障服务及关联配套产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今年3月,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四川首条短途运输航线“自贡—成都”航线验证飞行成功。不仅如此,该机场目前已开通成都、绵阳、广汉等6条航线和4条低空旅游线路;已开通自贡至成都、乐山和成都至自贡3条低空目视飞行通道。更可喜的是,全省低空空域改革自贡协同空域试点取得突破,有望批复凤鸣通用机场约2000平方公里、2400米高度的本场空域。

可以说,作为自贡市的“1号工程”,自贡航空产业园承载着320万自贡人的“飞天梦”,正奋力加速突破和提升,努力争创国家经开区和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转型升级新自贡

掘龙成名

仿真恐龙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

这个暑假,成都市民鲁阳带着孩子两次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当身处恐龙遗址之中时,通过多媒体技术,鲁阳感受到亿年前的“侏罗纪恐龙世界”扑面而来,那些恐龙化石发掘的故事蔚为壮观。

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荣县境内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叩开自贡恐龙化石宝藏大门。1979年,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矿区在自贡大山铺修建停车场,一掘发现了大山铺恐龙化石群。

那一年,石匠陈开树等7人首批进入恐龙群窟发掘现场,在专家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唤醒”从远古沉睡至今的化石,“很难,从没干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都大意不得……”从第一次摸化石到从事恐龙化石修复工作30余载,陈开树最自豪地是得了“龙二爷”的名号。

再后来,1987年春节,亚洲第一座遗址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建成开放。多年来,鲁阳只是观展的数百万人次中的“一粟”,“在这里似乎时间都是静止的,可以聆听到许多恐龙的‘声音’,真心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掘龙成名

能给人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体现了专业博物馆与遗址博物馆相融合的双重特色,这是一代代“恐博人”努力的结果。入馆14年,自贡恐龙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毅作为资深中英文讲解,早已将恐龙和恐龙馆的前世今生熟稔于心,“要特别感谢前人将资料做得很细,一批又一批传承下来。”

近年来,让李毅最刻骨铭心的应是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从申报到创建的呕心经历,那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战役”。经历了数次材料准备、现场评估、重新申请等艰辛,2017年5月,自贡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扩园申请,调整后的自贡世界地质公园面积达1630.46平方公里,较原来增加了27.79倍,形成了一个有连续边界,且内容丰富,美学、科学价值进一步提升的地质公园,成为我国地质公园建设的一个典范。

如今,但凡到国外参加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李毅都会花很长的时间精心准备推介材料,“每一次展示对自贡来说都弥足珍贵,都是‘盐龙灯食’组合走出去的机会!”

1987年,对自贡的“龙”来说注定具历史意义:“自贡恐龙”首次走出国门,到日本办展。今年58岁的王波当时负责将“老骨头”们从自贡运往上海,那趟行程至今被他认为是“高光时刻”,“第一次外展反响很好,没想到我们的恐龙化石如此受欢迎。”这些年,自贡恐龙作为侏罗纪的使者,足迹已遍布五大洲,“恐龙之乡”美名更是传播于海内外。

站在新时代,自贡已不再满足将“老骨头”们关进展厅,让恐龙“复活”的梦想正渐渐实现:接力“龙二爷”,他的儿子、女婿做起了恐龙模具和恐龙灯;自贡的企业已将仿真恐龙卖到全球60多个国家,而全球数亿元的仿真恐龙市场更有90%来自自贡;自贡方特恐龙王国全力推进,集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的国际一流大型恐龙主题乐园不久将面世。

下篇

从盆地“起飞”到全国折桂

自贡有灯有龙更有盐有味

彩灯辉映碧水流

制灯而兴

全球有“灯会”的地方95%与自贡有关

在井盐产业兴旺发达的年代,自贡盐商坐拥天下财富。川剧座唱只能满足他们日常精神消遣时,一场场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彩灯狂欢”在节庆日上演——立灯杆、提灯会、漂河灯、“瞒天过海”,好不热闹。

自1964年自贡第1届迎春灯会至今,已过去半世纪,随着新工艺、新光源、新材料等的不断进步,2019年春节,自贡彩灯公园内,第25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也更加绚烂。自贡人马俊已是第三次入园观灯,“自贡人但凡有亲友春节来访,灯会就是我们最拿得出手的待客之道。”

刚入彩灯公园,马俊的亲友就在小广场上,对直径19米、高25米的《提灯会》灯组看入神,“造型实在精美,灯组上的每一只禽鸟都是栩栩如生。”一句简单的赞美,依然能让灯组的制作人刘俊才心中荡起一丝涟漪。

制灯而兴

1988年6至7月,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北京国际旅游年北海龙灯会”,霎时间,自贡灯会声名鹊起。此时的刘俊才正在山东读书,听老师说起这场灯会,他有些入迷,“就是那场灯会让我对自贡彩灯魂牵梦绕,第二年就主动联系,到自贡工作了。”

专研奋斗三十载,刘俊才听说并参与着自贡彩灯的点滴发展。1990年9至10月,自贡灯会首次走出国门,轰动新加坡,赢来“天下第一灯”的美誉,这让所有自贡彩灯人感到骄傲。而更刘俊才高兴的是,1994年他带领当时成立的广告装饰公司,首次由民营企业参与的自贡灯会走出国门,在越南开展了为期两月的灯展,“自贡灯会到外地办展,很多时候,我们的灯组都还没制作完成,灯会的门票就销售一大半了。”

后来,自贡浩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刘俊才的制灯活也没丢下过。2015年第2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一种全新的制灯材料和工艺——吹塑纸剪制工艺在超大型组团式灯组《中国印象》中出现。这门在山东所学的传统技艺,被刘俊才创新成为了自贡彩灯制作工艺中的独门绝技,每片羽毛需要单剪300-400刀,每只动物身上的羽毛达5000片以上。虽然费力、费工、费时,刘俊才却乐此不疲,“我们在研发吹塑文创产品,希望能让更多观灯人将自贡彩灯带回家。”

不论展出大小,54岁的刘俊才依然坚持着“自贡十佳彩灯工匠”的初心,彩灯作品不求多只求精,“我们要做的是传承和创新,千万不能把自贡灯会的牌子砸了”。当彩灯工匠倾心制作的灯组在彩灯公园内璀璨绽放时,张方来每年会在中国彩灯博物馆里看人群摩肩接踵。

张方来出生那年,1964年春节,自贡市政府组织举办首届迎春灯会,开启自贡灯会的起点。年岁丝毫没影响他对自贡彩灯文化的深刻研究,成为江湖人称的“张彩灯”。新中国成立后,自贡市委、市政府就提出灯会要由“政府组织、全民参与”,历经数十年的突破和发展,张方来认为,自贡彩灯不变的根基就在于“群体性的传承”。

直到1988年,自贡市灯贸管理委员会的成立,结束了自贡灯会没有官方常设组织管理机构的历史。张方来的青春年华在灯贸委和中国彩灯博物馆都洒下过汗水,“不得不佩服当年做出这项决定的设计者,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自贡灯会高度融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长,强势整合了各方资源,大力推进了自贡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最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自贡灯会’品牌,成为古老的盐都自贡响亮的城市名片。”

今年元月,116盏华美的“自贡造”宫灯首次亮相故宫博物院,美哭了众人;这个夏天,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6万余个“自贡造”彩灯点亮盛唐夜,惊艳了网友;漂洋过海,自贡彩灯今年11月将点亮休斯顿和曼哈顿……如今,全球有“灯会”的地方,95%都与“中国灯城”自贡有关;未来几年,自贡将在国内外100个城市举办至少100场次灯会,推动自贡灯会成长为“环球灯会”。

以食扬名

每一道盐帮菜背后都有文化故事

伴随着“灯”的兴起,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赴后继地赶到中国灯城,一览彩灯芳华。每每在华灯初上前,自贡却靠一道道美食俘获了游人们的胃和心。

1997年,赶上餐饮行业发展的春天,简传红回自贡创业,经历了美食浪潮中的跌宕起伏,如今是自贡市盐府人家餐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比起“当家人”的名号,简传红始终坚守着“美食家”的初心,从一坛泡菜应如何做,到一盘回锅肉该怎样吃,他都有着自己的独门秘籍。

以食扬名

过去很多年,自贡菜并没有准确的菜系定位。2003年,当一大波自贡餐饮企业进军成都市场时,简传红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盐帮菜”概念,引发业内轰动。“盐帮菜”的正式提出,让水煮牛肉等美食有了最贴切的定位,也让冷吃兔等味道有了响亮的名号。他无比自豪,“在全国范围内,自贡是能把本地菜系与城市文化、城市特质等同连在一起的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

让所有饕客为之一振,2019年2月,自贡名正言顺捧回了“中国盐帮菜之乡”的称号,擦亮又一块“国字号”招牌,被寄予厚望的盐帮菜也开始大踏步向前:3月,自贡赴浙江杭州、江苏扬州考察学习,启动盐帮菜博物馆和盐帮菜体验馆选址;5月,四川轻化工大学与四川自贡阿细食品有限公司签约,携手共建“盐帮美食学院”……与此同时,奋斗半生的简传红也在为盐帮菜的“变”着手干着一件大事——两座超5000平米的盐商艺术中心,今年底和明年初将分别在自贡釜溪河畔与成都兴隆湖边拔地而起。

在盐府人家旗下的盐帮菜馆,鸡汁豆花、女儿泡菜等传统盐帮美食多年来饱受好评。今年58岁的简传红说,“这些是我从奶奶的菜里传承下来的味道,永远都不能变。”孩提时的他最喜欢听奶奶讲盐商们,尤其是他们的饮食故事,每一道盐帮菜背后,都有一个极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励志在盐帮菜中奋斗一生,简传红坦言,“盐帮菜的发展依然需要传承,但不是固步自封,我想用文化艺术,把自贡美食做上更高的台阶。”

当盐商艺术中心正谋划着今后每年将在全国两个大中城市布局时,就在手机这端,出生于自贡富顺兜山镇一个厨师家庭的小伙王刚,从小立志做厨师的他凭借“创新”,在不经意间就依靠制作美食的视频,圈粉超千万、火到了国外,让无数吃货在深夜对着盐帮菜舔屏。

半城青山半城楼

如今,哪怕不置身自贡,通过朋友圈,能随心买到巴适的冷吃兔等盐都美食;打开手机直播,可随时学到盐帮菜的网红做法;再过几年,一座座盐商艺术中心或将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落地生根,在饮食文化中讲述那些关于盐、龙、灯的久远记忆。

华西都市报今日05版报道自贡

(受访者和自贡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探秘“东方龙宫”:发现世界级学术基座

来源:【天府融媒】

在这里,一具又一具罕见的恐龙化石被发现,一项又一项“世界之最”被记录,一段又一段关于侏罗纪的史前故事被看见、被听见……

2024年,带着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的流量热度,自贡恐龙博物馆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建在恐龙化石遗址之上的博物馆,在久远的学术研究长河中探寻“东方龙宫”傲立世界的奥秘。

自贡恐龙博物馆内一角

起点:109年前的一次科学发现

往事并不如烟,每个传奇都有它的起点。

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受邀前来中国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时,意外地在荣县县城东南砂岩中发现1枚恐龙牙齿和1段股骨化石。193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教授在《加州大学地质科学系通报》发表相关论文,鉴定其为巨齿龙类恐龙化石。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自贡地区恐龙化石首次的科学发现,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记录。

1936年,关注到该论文的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甘颇前往荣县进行实地考察。幸运的是,荣县这方土地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在荣县城东约1.5公里的梓潼桥西瓜山他们发掘出一具较完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后经杨钟健研究命名为荣县峨眉龙。据介绍,荣县峨眉龙是自贡乃至四川盆地第一具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

如果说是中西方专家携手叩开了自贡恐龙化石宝藏的大门,那么由我国地质工程师发现、一代代专家学者接续研究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则让自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

1972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第七普查大队黄建国、展峻山两位地质工程师在大山铺万年灯发现恐龙尾椎化石。自此之后,大山铺的恐龙化石发掘不断,如今,在已发掘的约3000平方米范围内,获得了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的上万块化石标本,据此命名了26个属29个种。

自贡恐龙博物馆内的和平永川龙头骨

不久前,为自贡恐龙扬名四海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恐龙先生”、自贡恐龙博物馆科学顾问董枝明逝世,让人们在惋惜、怀念之际,更加珍视历代专家学者对自贡恐龙化石不断深入研究的成果。

四川恐龙多,自贡为什么成了“窝”?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何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一切还得从史前的地壳运动说起。

三叠纪晚期,曾是一片海洋的四川盆地由于地壳运动而抬升,海水退却形成中央地势低平的内陆湖泊,这就是所谓的“古巴蜀湖”。至侏罗纪中期,自贡地区为地势平坦的滨湖平原,河流纵横,湖泊广布,而大山铺正好处于河湖交汇处,属于湖泊三角洲环境,水源充足,植被繁茂,丰富的裸子植物加上当时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众多的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在此生活和繁衍,正常或异常死亡后被迅速埋藏而形成化石,经过亿年漫长岁月,这里便汇集了大量的恐龙化石。

“侏罗纪早、中期地球上许多大陆都被海水覆盖,造成了当时的陆相沉积地层匮乏,因此保存下来的恐龙化石不仅匮乏,而且破碎。”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江山表示,大山铺的恐龙化石的时代正是侏罗纪中期,所以它们为世界恐龙的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证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焦点: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

“恐龙群窟,世界奇观”,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遗址馆正门,入门即见的八个大字似将博物馆的往事娓娓道来。

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发掘让大山铺恐龙化石群走进公众视线,其极其难得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的完整性和埋藏的集中度让人们对自贡恐龙的关注度与日倍增。1982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视察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发掘现场时,严肃地指出:“要就地建馆,就地研究,就地陈列。”

1987年1月,自贡恐龙博物馆落成开放,随着中外游客的慕名而来,恐龙博物馆逐渐声名远播。就在自贡如火如荼推进恐龙博物馆事业之时,世界恐龙发现史上的一件大事恰好同步进行中——1986至1990年,中国与加拿大携手开展东西方恐龙联合考察,考察中,在以中方野外负责人董枝明为代表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推动下,中国恐龙研究开始走向世界,随着中国恐龙在国际上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偏于一隅的自贡恐龙博物馆也蝶变成了闻名世界的“东方龙宫”。

正是在这一时期,自贡恐龙开始走出国门,相继在全球五大洲展出。在自贡大山铺发掘出的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原始、最完整的剑龙——太白华阳龙;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龙之一——和平永川龙;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剑龙皮肤(印痕)化石——四川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等化石珍品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

2023年元旦,在新发现的恐龙化石遗址之上建成的探秘馆正式开放,侧重陈列展示“恐龙遗址馆”和增强趣味互动的“恐龙探秘馆”两相呼应,更加全面、立体展现出了新阶段“东方龙宫”的魅力。

如今,自贡恐龙博物馆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1至1.4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今年3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未来,更多智慧旅游新产品、新场景也将在馆内上线,以更多形式“活”起来的恐龙化石也将带领人们走向更深的侏罗纪秘境。

看点:学术研究赋能“恐龙之乡”新发展

数十年来,各怀绝技的“寻龙者”在大山铺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苦心经营、悉心钻研。

作为一座建立在恐龙化石遗址群上的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内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为了更好地探索恐龙时代的奥秘,建馆之时便设立了研究部持续开展化石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就已荣获不少重要奖项。

1991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重庆自然博物馆和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研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199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科研成果又获得 “第六次 (1993)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当时整个古生物学界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获得的最高奖。

自贡恐龙博物馆内的知识展板

2015年,博物馆在研究部基础之上成立了“侏罗纪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2021年,该馆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共同组建了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据了解,建馆以来,博物馆已出版科研著作十余部,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目前,该馆拥有科研、收藏、保护及复原专业技术人员9人,其中有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库专家4人、四川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3人,“东方龙宫”的学术基座更为坚固。

回望成果丰硕的自贡恐龙研究历史,昨日光辉来自杨钟健、董枝明这些前辈的艰辛拓荒,未来璀璨则需后来者对其科学精神和研究成果的传承与发展。

“一起野外调查时,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工作中的严谨和执着令我感触很深,尽管已是七旬高龄,每到一地层剖面,董老师都会立即拿出本子记录现场信息。”谈到前不久逝世的董枝明老师,江山向记者讲起了十年前与董老师一起在西南地区开展野外考察的往事,言语间满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的钦佩和怀念,直言未来将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将今论古,将古论今’,了解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谈及恐龙研究的现实意义时,江山表示,通过恐龙化石研究,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演化历程以及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奥秘,还能为现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为进一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博物馆一边积极创新科普形式,及时展示新阶段的科研成果,让人们接触最前沿的研究讯息,更加直观地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一边助力围绕推动自贡恐龙文旅产业发展,为建设自贡方特恐龙王国公园、举办国际恐龙灯会和发展仿真恐龙产业等提供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支撑,以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擦亮“恐龙之乡”城市名片。

自贡恐龙博物馆内大量运用数字化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中,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巨棘龙(剑龙类)股骨病变的能谱CT分析》荣获“优秀文博科研成果”。9月,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而这正代表着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科学价值、保护措施和研究水准都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现在,我们正在和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合作,开展东坡秀龙头骨化石的CT扫描研究。”江山说,未来,博物馆将依靠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持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博物馆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科研水平、不断扩大“恐龙之乡”自贡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