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晏子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4 14:17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晏子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晏子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晏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其言行举止充满智慧。在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自己要围绕晏子的哪个方面展开论述,如晏子的外交策略、政治智慧、道德品质等。
2. 收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文章,了解晏子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经典语录等,为写作积累素材。
3. 确立结构: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晏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主体部分结合具体事例,阐述晏子的智慧、品德和影响;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流畅,富有文采。在描述晏子的言行时,要注意用词精准,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
5. 引用恰当:在作文中引用晏子的经典语录或事迹时,要注明出处,体现学术严谨性。同时,引用内容要与主题相关,为论述提供有力支撑。
6. 举例说明:结合晏子的生平事迹,举出具体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论述晏子的外交策略时,可以引用晏子出使楚国、智退楚王等事例。
7. 发表观点:在

青未了 | 茅永辉专栏:晏子绝不单靠“轶事”传世

文|茅永辉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春秋时期的齐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晏婴,人们尊称他为晏子。提起晏子,后世的人们似乎更津津乐道于他的诸多“轶事”。

说有一次,齐景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灵王得知晏子身材短小,就命令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不大的窟窿,等到晏子来时让他从那个窟窿钻进去。晏子一看,便知道是楚国的诡计,他针锋相对地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如若我来的是‘狗国’,就得钻狗洞,要是我来出使‘人国’,就应当从城门进入。”楚灵王得到报告,只得吩咐人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来。楚灵王见了晏子,轻蔑地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派你这个小人儿到我这里呢?”晏子就说:“我们齐国有条规矩:访问上等国,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出息,就被派到这儿来了。”

以“名人轶事”传于后世,大抵是想证明当事人的聪明机智,学识渊博,维护了国家尊严。不过,既为轶事,就是并未记载于史书,口口相传者居多。这样一来,百年千年后难免传之有误,再以讹传讹。前述之“轶事”,就很经不起推敲。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总有其基本的礼仪和礼遇,楚灵王以“狗洞”迎接作为齐国使者的晏子,且不说如何羞辱齐国,楚国首先已经置自己的国格于不顾了,不合逻辑,违背常识,所以,其真伪很值得怀疑。

相比之下,有关“橘生淮南”的交锋,就来得较为可信,也更让人萧然起敬。还是这个楚灵王,表面上装出恭恭敬敬的样子,向晏子敬酒,正在此时,几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殿前经过,楚灵王故意发问:“囚犯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武士:“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于是,楚灵王回过头来,眼睛盯着晏子说:“齐国人是不是喜欢盗窃?”引得左右的大臣们哄堂大笑。晏子知道是对方的自导自演,就离开座席,从容不迫地:“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橘子又大又甜,要是移栽到淮河以北,就可能变成又酸又小的枳子了。为什么呢?水土不同的原因啊!同样的道理,齐人在齐不偷不抢,一到了楚国就变成盗贼,这也许是由于水土不同吧!”楚灵王不但没有达到羞辱齐国使者的目的,反倒再次被奚落,知道自己不是晏子的对手,不得不以贵宾之礼款待晏子。

然而,晏子之所以被称为著名的政治家,受到世代尊崇,主要还在于,他具备高尚的政治品格和卓越的治国之道。晏子“忠臣不死君难”的独到见解,在当今看来,仍不失为振聋发聩。晏子他坚持认为,好的臣子,是要为君主出好的主意,使君主管理好国家,而不是为了与君主一同赴难。公元前548年,权臣崔杼施计杀了齐庄公,自封为右丞相,独揽大权。为了压服人心,他通知文武百官,饮血宣誓支持他的政变,否则,立即处死,轮到晏子宣誓时,只见他手捧血杯,指着崔杼说:“你谋害国君,不忠王室,谁要追随,没有好报。”话刚说完,两个荷戟持剑的士兵就逼上来,崔杼对晏子说:“你若改变刚才的话,我愿和你共治齐国,若是不改,刀砍剑杀,你自己考虑吧!”晏子大义凛然,毫不畏缩,道:“用兵器胁迫我失去节志,这不是勇;以利益引诱我背叛国君,这不是义。我晏婴决不屈服,致死不变。”

那一天,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死了,下令要肢解养马的人。晏子在旁,忙说道:“刀下留人!”并问景公:“从前唐尧、虞舜肢解人,从身体哪一部分开始?”景公当即明白过来,唐尧、虞舜是历史上的开明君主,从来不用酷刑的,因此告诉下边的人:“把马夫关进监狱吧!”晏子又告诉景公,要先宣布马夫犯了什么罪,他才能没有怨心。晏子走上台阶,大声说:“你有三大罪状:第一,大王吩咐你好好养马,马却突然死了;第二,死了别的马还可以,如今却死了大王心爱的马;第三,你连累大王要杀人,使老百姓怨恨大王重马不重人。”景公知道自己又错了,便下令放了马夫。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必须“始于爱民”,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主张。他时常将自己所享受的俸禄送给亲朋好友和劳苦百姓。遇有灾荒,他就把自己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奉行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晏子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此举受到各诸侯国的广泛赞誉。

晏子的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用如今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连上朝坐的车也是又旧又破。齐景公备了一辆华贵的新车送到晏子家里,晏子马上吩咐仆人给送回去。晏子家居闹市,狭窄又喧噪,景公说:“我给你在幽静地方造一所宽大高爽的新屋吧!”晏子说:“我的屋子是先人传下来的,我不如先人对国家贡献大,再去住大屋子,过分享受啦!况且,身居闹市还可以多了解民情。”景公见晏子的妻子又老又丑,欲以爱女嫁他,晏子坚辞不纳,并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还进一步向景公阐释道:“我不能同时接受两个妇女的爱情,也不能把爱情分给两个妇女。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是不能干什么好事来的!”

晏子先后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等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信奉“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马车、衣物,都被他辞绝。孔子是这样评价晏子的:“扶助拯救百姓却不自夸,言行裨补三位君主却不矜功自傲,果真是君子啊!”司马迁更是称:“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便为他挥动鞭子赶车,也是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

公元前500年,晏子逝世。齐景公用最隆重的礼节,亲自给他送葬。悼念送丧的吏民,络绎不绝,堵塞于途。晏子一生的言行,后人经过整理,编辑成《晏子春秋》,内外篇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这部书,堪称我国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

作者:茅永辉,江苏省南通市人,公务员,长期供职于山东菏泽,已退休。山东省杂文学会理事。一度以杂文随笔写作为主,近年转而进行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数十年间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多有作品获奖和被收录文集。

壹点号心梦文学

《晏子春秋》随笔:晏子如是写春秋


晏子如是写春秋

———《晏子春秋》随笔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晏子日常生活的著名作品。晏子,名婴,字平仲,他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君。齐国自太公望吕尚“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之后,国力日益强盛。其后管蔡作乱,周成王命诏齐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从此拥有可以征伐天下诸侯的特权。齐国到了襄公时代,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是鲍叔牙、管仲等人辅佐齐桓公,重振国威,终于称霸天下。然而,一百年之后,到了齐灵公统治时期,齐国已是危机四伏。

齐灵公二十七年,晋国来伐,灵公不顾晏子劝止,苍惶出逃,退守临淄。齐灵公外不能御敌,内不能弭患,在纷纷嚷嚷的诸子争立的喧嚣声中死去。齐庄公立。齐庄公淫乱成性,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被崔杼杀死。齐景公立。齐景公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国君,他想举贤任能,可是又十分宠信谗谄邪佞之徒,他想使国家富强,可是带头穷奢极欲。晏子先后面对的就是这样三个国君。在江河日下,社稷多难之秋,晏子恪尽职守,竭尽才智,为挽救延续齐国命运,多有建树。


一 捍卫国家尊严,高扬人格精神

为了国家的利益,宁可抛头颅洒鲜血也在所不辞,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真实写照。诸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人格精神的一种概括写照。晋平公想要攻打齐国,派范昭到齐国观察形势。在欢迎的宴会上,范昭以强凌弱,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来向他敬酒。这是一种无礼要求,用一国之君的酒杯为他敬酒,那么,范昭与齐景公的地位就平等了。范昭对齐国是在进行侮辱,齐景公却毕恭毕敬满足了范昭的要求。可是,晏子与齐景公的态度截然相反,晏子说,“把这些酒具撤掉,重换酒具来。”范昭回国汇报了这些细节,晋平公由于齐国有仁人志士在,有不畏强暴的气节在,不得不放弃攻打齐国念头。

一言一行,既可兴邦又可丧邦。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为了证明齐国并不是软弱可欺,他一不怕晋国对他本人的报复,二不怕齐景公对他的责怪,甚而降罪。晏子在国家安危在系的关键时刻,大智大勇,他所体现的是高尚的精神风范!

晏子类似这样的所作所为,不胜枚举。他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夫差命令“客见则称天子请见”,夫差要以见天子的礼仪来见他,被晏子拒绝。晏子不卑不亢,最终获得胜利,以诸侯的礼节会见吴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说齐国人最善于偷盗,晏子于是留下一句话,“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得无楚之水土使人善盗耶”,弄得楚王狼狈不堪。

晏子是一位自尊自重,富有人格魅力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不但捍卫国家尊严,而且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出使楚国,楚国君臣因为他身材短小,故意在大门之侧扒了一个小门让他通过。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出使到狗国,才从狗门入。”于是楚国很难堪,不得不让晏子堂堂正正地从大门进入。楚王并不罢休,又发起进攻,进行嘲弄:“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派这么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来?”晏子用生动形像的比喻,说明齐国人材济济之后,锋芒直指楚王:“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面对骄横无礼的大国国君,敢于反唇相讥,是捍卫人格的需要,捍卫尊严的需要。

远在晏子之后的孟子评价一个人的品格,认为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品行才最为高尚。崔杼和庆封合谋害死齐庄公后,为垄断朝政,令满朝文武背离朝廷,服从崔、庆,强迫歃血同盟,并威胁道:“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轮到晏子盟誓了,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君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崔杼穷凶极恶,命晏子改变态度,重新发誓。晏子斩钉截铁,义无反顾:“曲刃钩之,直兵椎之,婴不革矣。”晏子大义凛然,忠贞不渝,震慑凶顽,以胜利者的高大形象,又奏响一曲凯歌。


二 举贤荐能,贬斥邪佞

晏子生于国家大势渐去,内忧外患频生之际。他为走出困境,重振国威,而精心擘画,形成一套完整的治国方略。其中,举贤荐能,贬斥邪佞,是他大声疾呼竭尽全力推行的政治主张。他告诫齐国最高统治者,治理国家,有三种不祥之兆,那就是:“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齐庄公向晏子讨教“威当世而服天下”的谋略,晏子:“听任贤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事者,能服天下”。齐景公对其先君齐桓公非常钦佩,很想效仿。他问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原因,并问他所统治的齐国能否再会出现那样的盛世。晏子直言不讳,乘机指出:“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鲍叔,即鲍叔牙;仲父,即管仲,他们是被人交口称誉的贤能俊杰。

晏子所说极是,贤能不在位,谗谀之人嚣张,太平盛世岂能出现?齐景公与其他帝王一样,无时不在希望国家富强,可是,却经常与之南辕北辙,真可谓缘木求鱼。齐景公一次又一次向晏子讨教,晏子一次又一次阐述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晏子向齐国国君讲述如何广求贤能,如何任用贤能,以及怎样识别甄辨等等,其良苦用心昭明日月。

怎样才能广求天下人才呢?晏子主张,国君在上应无骄行,对下要杜绝谄德;还要“下贤以身”。晏子向齐景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君疏远贤人,而任谗谀”,“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乐也”。像齐景公这样的国君,怎么会招揽杰出人才呢?对人才任用,晏子主张,发现贤德有能的人,就不要埋没他,使用他们又不可怠慢,只有发扬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国家才能大治。晏子还认为,用人要“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至于甄辨,晏子指出,要“举之以语,考之以事”,即不仅看说的如何,还特别强调考察办事能力。用人要辨善恶,首先要把身边的人审视明白,因为这样才不会“杜塞贤能之路”,对君子与小人、贤能与邪佞的分辨,晏子犹为重视。譬如,他对忠臣的看法是“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晏子的这种见解,赋于忠以新的涵义,与愚忠迥然有别。他认为,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在得意时爱做的是什么,失意时不爱做的是什么;富贵时是否把财物分给别人,都分给哪些人;贫贱时所不愿取的是什么。晏子在这里显然是在强调重在观察品行和节操。

晏子痛斥谗谄邪佞之徒,把他们称之为“社鼠”和“猛狗”。这些“社鼠”和“猛狗”,用种种手段祸国殃民,晏子着重指出:“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奸佞险慝最拍忠直贤能之士,他们想尽办法来阻止陷害。奸佞险慝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横征暴敛,贪得无厌,类似这样的“社鼠猛狗”,是治国之大患,对他们要坚决斥退,不能姑息养奸。齐景公有两个宠臣,一个叫梁丘据,一个叫裔款,他们纵容引诱齐景公耽溺酒色,荒于畋乐,大兴徭役,晏子对齐景公进行规谏,“夫二子营君以邪”,“且伐木不自其根,则蘖又生也,公何不去二子者,毋使耳目淫焉”。晏子的主张和态度多么鲜明!

晏子还反对有才能而不为国出力的社会现象。晏子这样批评道:“夫上不谏君,下不顾民,退处山谷,婴不识其何以为成行义者也。”晏子认为,一个人有再高的本领,可是隐藏起来不用,就不能称之为贤。他说,“贤而隐,庸为贤乎?”面对那些“能而不问世事”的隐居者,他强调,那是“能足以赡上益民而不为者,谓之不仁”。晏子极力主张物为我用,人尽其才,但是,他又特别强调发挥人才作用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贤能之士不应隐遁,应主动为国为民效力。晏子的这一积极主张,显然是有着时代进步意义的。

晏子的主张在他自身最有体现。晏子有一个朋友叫高纠,齐景公想见他,晏子不同意。晏子说,“高纠虽然是我的朋友,却从来没有批评过我的过错,只不过是一个拿俸禄没有大作为的平庸者而已,对君王能有什么补益?”高纠随从晏子三年,还是被辞掉。“我的家有三条规矩”,晏子向他的朋友高纠这样解释:“我对优哉游哉,不谈国家大事的就疏远他,对在外不宏扬美德,回来又不切磋品行的就反对他,对贤士骄横对智者傲慢的我就不再与他交往。”晏子不无遗憾地向高纠指出,因为用这三条来对照衡量,你所以被辞退。晏子对于贤人志士很善于甄辨。他在晋国看见一个戴破帽反穿衣服背草干活的奴隶越石父,就把他赎到齐国带回家,尊为上宾;晏子的车夫“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后来,这个车夫“自抑损”,改正了缺点错误,晏子推荐他做了官。燕国有一个叫泯子午的,他的三百篇文章的言论,大的方面可以补益国家,小的方面可以有益于晏子。泯子午不远千里来见晏子,尽管晏子态度和蔼,彬彬有礼,泯子午仍不能畅所欲言。于是晏子若有所失,想到,在齐国,有如泯子午这样的人才,他们有美德有善行而至死未被重用,这样贤能俊杰我见不到的该何其多?我失去了他们,我还有什呢?晏子如此怅然若失,正是他思贤若渴,用贤唯恐不尽的形象写照。

晏子辅佐齐景公四十多年,身为丞相。他“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避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由此,晏子遭受谮言,遭受邪佞之徒的陷害是不可避免的。齐景公对这样一位正直无私、才智充溢、品行高尚的丞相有时十分不满,甚而弃之不用。但是,齐景公一旦失去晏子的帮助,就会内忧外患频生,所以又不得不把晏子请回来。晏子不愧为晏子,在那个每况愈下的齐国,如果不大力提倡和推行举贤荐能,如果不大力提倡和推行贬斥邪佞,那可真是要国将不国了。


三 移风易俗,力行节俭

齐庄公是一个“好兵作武”、“奋乎勇力”、“不顾行义”的君王,齐国上行下效,凭着勇力而志满意得的人,对国家的法令制度毫无顾忌。晏子反对齐庄公所作所为,认为此风盛行,齐国势必有如夏朝和商朝的衰落,因而需要移风易俗。

晏子指出,勇力必需遵循于道德,遵循于礼制,否则夏桀、商纣的命运就会落到齐庄公的身上。晏子忠于职守,甚至到了“坐地讼公”的地步。庄公对晏子“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其身”的劝说十分反感,晏子不得不辞官,在海滨从事耕作。

齐庄公自酿苦酒,最终死于礼制大坏的局面。他被臣子崔杼杀死后,他的异母弟杵臼被立为国君,是为齐景公。齐景公极也尽奢靡,难于自拔。他的一匹爱马死了,他竟然要肢节养马的人;他要射的鸟被村夫吓飞,竟然要杀掉村夫;他养的一棵槐树被一醉汉碰坏,这个醉汉险些丧命;齐景公竟然要把一只死掉的猎犬用高贵的礼仪来埋葬,可是对偷偷观看他并欣赏他容貌的小官却要处死。是晏子极力规谏,忤逆齐景公的这些人才免遭一死。

齐景公纵酒、畋猎、“羡馁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他喝起酒来,可以七日七夜不止,有时一醉,就是三天三夜;齐景公围猎,可以忘掉国政,十八日流连不返。面对这样一个君主,身为丞相的晏子深感不安。富国强民,必需匡正时弊;匡正时弊,必需从朝廷做起,从国君做起。齐景公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营造舞榭歌台楼堂馆舍,他修筑长庲之舍,想美化装修,晏子作歌而谏:“穗乎不得获,秋风起兮殚零落。风雨之拂杀也,太上之靡弊也。”晏子歌罢,已是泫然泪下。他回头望着齐景公,似乎还有要说的话。齐景公终有所悟,虚心纳谏。在一个冬季,齐景公心血来潮,为修楼台大兴徭役。百姓们盼望的出使鲁国的晏子终于风尘仆仆而归了,齐景公为晏子接风,晏子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晏子歌罢,喟然长叹,涕泗交流。景公终于被晏子为民请命的精神所感动,停工罢役。

为黎民百姓的生死冷暖,也为齐国的命运,晏子对诱使国君走入奢靡的人毫不留情。一个鲁国的鞋匠用金银珠宝为齐景公制作一双鞋,又笨又重又不暖,晏子就把这个鲁国人驱除出境,令其永远不得进入齐国。晏子不断提醒齐景公:“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为仇矣。”与民为仇,就天怒人怨,国家就要灭亡。基于此,齐景公不得不提示自己:“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齐景公终于有所收敛,来个“革心易行”,因此,缓解了与百姓的矛盾,提高了在诸侯中的威望。

晏子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希望他人做到的他首先做到。齐景公深夜饮酒,来到梁丘据家,梁丘据是“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以助声势;可是来到晏子家,却遭冷落。齐景公把心爱的女儿许嫁给晏子,晏子做不到喜新厌旧而坚辞不受;面对齐景公一次又一次赏赐,晏子都婉然拒绝;晏子身为丞相,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糙粮食,住的是地处贫穷百姓居住区的狭小的房子;所用的交通工具也是敝车驽马。晏子这样做,他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说明了原因:“您派我做管理百官的丞相,我应该节衣缩食,为朝廷百官和全国的百姓做个榜样;尽管这样做,还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晏子贡献可谓大矣,而自律何其严!所思考何其深远!

晏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辅弼齐景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齐国“外无诸候之忧,内无国家之患”。晏子的人格精神、治国才干和品行风范,是日积月累的结晶。他曾向一个贵族田桓子剖白自己:“且人何忧?静处远虑,见岁若月,学问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安用纵酒!”孜孜不倦,学问不厌,已经到了“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淳厚高迈的学养和才干如何才能集于一身,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晏子。梁丘据曾对晏子哀叹,“吾至死不及夫子矣”。“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对梁丘据说,“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胡难及也?”常为不置,常行不休,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中得到启迪。

晏子还一位以民为本的杰出思想家。他指责齐景公不能做到“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他说:“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晏子辞锋犀利,发人深省。晏子明确指出,“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他遵循这一思想,做到了“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

晏子建树颇丰,彪炳史册,正因如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至今,人们还不会忘记他,还以他为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