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4 19:4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史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可以围绕《史记》的某个特定人物、事件、思想或历史背景展开,也可以从整体上对《史记》进行评价。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3. 丰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丰富内容,避免空洞的议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人物评价:对《史记》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分析其性格特点、历史地位和影响。
b. 事件分析:对《史记》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剖析,探讨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c. 思想观点:总结《史记》中的思想观点,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并分析其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d. 文学特色:探讨《史记》的文学特色,如叙事手法、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4. 引用史料:在写作过程中,适当引用《史记》中的史料,以增强说服力。注意引用时要注意标点符号和格式规范。
5. 结合现实:将《史记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要研究中国的古代史,首先要读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多人读过《史记》,但真正通读细读深读的人并不多,不是不愿读,主要是不知怎么去读,往往读了几篇就坚持不下去了。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历史典故和古文表述成了拦路虎。二是年代跨度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看不懂,记不住,讲不清。其实读史书本身就是一个费劲的活儿,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是不行的,但也不是没有捷径,笔者这些年读《史记》有一些零星的体会。
围绕人物读。《史记》之所以称为纪传体通史,就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一百三十篇中除了十表、八书外,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写人物的。要读《史记》,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这个人物,《史记》中虽然没有司马迁传,但有两篇等同于司马迁的传记,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一篇是《报任安书》,后来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也基本是来自司马迁的这两篇史料。通过司马迁的这两篇“自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之后开始写《史记》的,而受宫刑的原因是“李陵之祸”,就是替李陵辩护惹的祸,这就引出了李陵这个人物。李陵是名门之后,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大将军李敢的儿子。李陵年轻有为,英雄善战,司马迁给了其“国士之风”的赞誉,因为与匈奴打仗失败,又被汉朝误解投降匈奴,做了匈奴单于的女婿,最后老死在匈奴。李敢得知卫青与其父李广之死有关系,便打伤了卫青,卫青是何等人物,他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亲弟弟,于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就在甘泉宫狩猎时用暗箭射杀了李敢。这些在《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中都有充分记载,由李陵这一个人物,就可牵出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李广、李敢、卫青、霍去病、程不识、公孙贺、李息、公孙敖、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卫子夫、霸陵尉、匈奴单于等众多人物。这么多人物,记住就非常困难,想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更难,这些人物就像一个个单独的瓜,而李陵这个人物就像一条藤,顺着这根藤,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多了。
带着疑问读。比如读《报任安书》,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这封书信,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十分重要。读懂这封信,要弄明白这么几个问题,其一司马迁和任安的关系,从史料上看两人是好友,但两人是怎样结为好友的,这个问题在史记《田叔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可以找到答案。其二任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要了解任安,单读《报任安书》是不够的,要读《田叔列传》,这里面对任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三司马迁这封信是写给任安的吗?从史料上看,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但司马迁并没有及时回信。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任安已经被投入监狱,任安不可能看到这封信,所以可以断定,司马迁写这封信不是真正写给任安的,是写给自己的,是写给历史的,是借任安之名,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的壮举,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
结合其他史书读。司马迁《史记》中的很多史料,取材于《左氏春秋》《论语》《国语》《世本》《战国策》《秦记》《楚汉春秋》等典籍,司马迁之后,又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记载会有不同,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这段历史或这个人物,一定要多读几个版本,综合起来分析判断。比如关于项羽这个人物的刻画,在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笔下各有差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项羽列入本纪,以帝王的地位描写项羽,饱含了对项羽的爱慕和尊重;班固在《汉书》中认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将项羽与农民起义首领陈胜一起编入列传,体现了班固的儒家正统思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项羽之死,就描述了一些《史记》《汉书》中不曾有的细节。比如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们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可见对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物的重视。其实在司马迁之前,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对这两个人物都有评价,司马迁之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顾炎武等名人也都有诗词吟诵。所以读《伯夷叔齐列传》时,不妨把这些大家、名家的评价找来一起读一读,相信理解会更深一步。又比如,我在读《秦始皇本纪》时看到赵高“指鹿为马”的记载,感到不太可信,是不是虚构的事儿,就查找了其他典籍比对。《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记载:“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记载:“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这些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没有持怀疑态度,基本印证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动笔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有切身感受。以前史书也读了不少,但多是泛泛而读,翻翻而已,过后没有什么印象。我这次读《史记》,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除了批注圈点之外,就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就关心的问题、困惑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批判的问题,详细读、深度读、比较读、研究读,并写出来。粗粗算来,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写了近百篇札记,每篇都不长,1800字左右。如《周公解梦不是周公写的》《孔子真的看不起管仲吗》《秦始皇“坑儒”质疑》《晁错“错”在何处》《假如毛遂不自荐》《出身不同的两个韩信》《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史记典故歌》等等。每写一篇文章,就要反复读几遍原著,还要找其他资料佐证,这样读肯定是忘不掉的。尤其是写《史记典故歌》,我把出自《史记》中的142个成语典故串在一起,组合成诗歌,这数百个成语就是数百个故事,以此来加深对司马迁原著的理解。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鲁迅先生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在文学界也享有很高的地位。要读出《史记》中的文史“三眛”,史杰鹏新著《史记八讲》无疑是走进司马迁内心的一把钥匙。
史杰鹏先生的本职是古文字学,尽管不是专门的历史学者,却从青年时代就一直阅读《史记》《汉书》多遍,浸淫日久,自然有自己的心得。而且恰恰是这种“读闲书”的精神,他在阅读《史记》过程中,抛开了刻板枯燥的论文语言,显出一份个人的性情。
史杰鹏还是是小说家,带着小说家的趣味。读历史,需要有点小说家的想象力,想象历史的具体情境,书中收录的他分析鸿门宴和完璧归赵,就是这样的范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一篇,他像个导演一样,对秦王和蔺相如双方进行了合乎情理的揣度:秦王是身强力壮的流氓,他看似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实际上是大流氓惯用的伎俩,假装礼貌给你一个明显不会兑现但似乎很有“诚意”的交换条件。蔺相如带壁入秦,则带着赌的心理,但蔺相如是个聪明人,他揣摩秦王的心思很准,秦王非常在乎这块壁,也非常有信心把这块壁收入囊中。结果,蔺相如用计把壁重新拿到手中之后,也对秦王耍了一回流氓,结果竟然赌赢了。 鸿门宴是否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史学界一直有分歧。史杰鹏同样以体贴入微的揣度,进入历史情境,他结合历史史料,分析韩兆琦与李开元先生的观点后,作出了自己合情合理的阐发。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还是因为项羽性格使然,他重感情,因为是贵族也比较讲道理,因为年轻对政治的险恶也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当时比较自信,觉得就算留着刘邦,他也翻不了天去。
司空见惯的历史结论,是否可以提出新的见解呢?在《史记八讲》中,处处可以见出作者的独到之见。飞将军李广不能封侯,历来多认为是“李广数奇”,李广命不好,但是史杰鹏却犀利地指出,同样战功显赫,卫青、霍去病与李广的人生际遇差别巨大,不是靠运气,而是封建皇权干预的结果。作者首先比较了三人各自的才能,李广为人廉洁、治军简易,深受部下爱戴,卫青与霍去病论军事才华其实并不如李广,尤其霍去病还不会体恤士卒。卫青和霍去病因为裙带关系得到提拔,俩人一出场就是将军,而李广第一次出征时只是普通士兵。卫青和霍去病在资源的获取上有优先权,可以优先挑选良将劲卒、便利的道路,所以能屡建大功,他们的条件如果给李广,封侯肯定不在话下。 对刘邦的评价认识,历来众说纷纭,作者另辟蹊径,从游侠解读刘邦的心理,从而对刘邦的诸多行为准则给出合理的解释。作者首先探究了游侠这一特定群体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早先没有游侠,游侠是随着战国兼并战争起来后,那些失去土地的小贵族成为游民,成为新型贵族如战国四公子的门客。秦国统一后,六国贵族被消灭,门客又四处流散,有名的,为了躲避官府通缉,隐姓埋名,张耳、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汉朝一统,这些人又去投靠新的贵族,或者由有钱人养着,有些人还负责维持社会治安,《游侠列传》里郭解就是这样的人。游侠有职业操守,不怕死、不怕苦、重然诺,这些品质在民间也受到老百姓的一些拥护。所以司马迁专列出《游侠列传》,司马迁凭着直觉发现,游侠毕竟有些优秀品质,比朝廷还是强得多。 同样有恩于刘邦,丁公和项伯为何命运截然不同呢?项伯早年杀人,被政府通缉,得到张良救助,此恩难忘。因此,当项羽要进攻刘邦之时,项伯深夜冒寒风,也要来到刘邦大营劝张良逃亡,因为知恩必报是江湖游侠的道德准则。当张良不肯独自逃亡、请求项伯救救刘邦时,同样感动了项伯,因为游侠的道德准则同样是,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朋友吃,宁可自己死,也要让朋友活。刘邦对项伯佩服又感激,因为项伯是个有古之风烈的游侠。然而丁公呢?作为项羽的将军,他和刘邦素无杯酒之交,两军相遇时,本该捉刘邦回去,却放了刘邦,刘邦虽然占了便宜,心底却也有疑惑:没有恩义,谈不上报恩,凭什么放人?而且,游侠的道德准则还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丁公竟主动上门,自吹功劳,要求赏赐,算不得真正的游侠。
《史记》里让史杰鹏悠然心会的,还有他对历史人物人格尊严和人性光辉的发掘。《刺客列传》中的几位刺客,无论是专诸、聂政,还是荆轲,作者认为都是替人卖命,不过是牵线木偶。反倒是豫让,颇有贵族风范。一般来说,做刺客是没有价值观的,谁给钱就替谁卖命,但是在刺杀过程中,如果雇主突然死了,刺客还会继续完成交易的,豫让无疑是这样一位刺客。豫让侍奉智伯,因为智伯待他如知己,以至于智伯被赵襄子灭后,豫让漆身吞炭,也要为主报仇。 有自己的价值观,即是有独立的人格尊严。相比于刺客聂政,作者发现,聂政的姐姐聂嫈反倒更为了不起。聂政刺杀侠累成功后,怕连累家人,毁容自杀,但是聂嫈却宁愿认领聂政尸体。聂政本人觉得能完成自己使命、报恩金主就算成功,聂嫈却立意高远,认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留下一条贱命,不如名垂青史。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放在全书最后一节,显然是动了感情。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他作出与屈原自杀完全不同的选择,可见内心中有高尚的精神和理性的成分。作者想象司马迁青年时代广泛游历,他在曲阜看到孔子去世后弟子世代为他守孝,延续到汉,历二三百年,作者在书中感慨道:“主宰人类社会的,永远是思想、德行和人格,而不是刀兵。刀兵只能见一时之效,只有思想深邃、道德高隆、人格伟岸者,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撰文 青溪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