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4 20: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挚爱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表达对读书的热爱和感悟。可以围绕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乐趣、读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通常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为何热爱读书。
b. 主体:详细阐述读书的乐趣、读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读书的价值,并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示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a. 读书的种类:介绍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如小说、散文、诗歌、历史、哲学等。
b. 读书的收获: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如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
c. 读书的方法:介绍自己阅读书籍的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等。
d. 读书的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
《我们仨》书评笔记
《我们仨》: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碧波
2025-07-0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赴英法留学,1938年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称心如意》等。译作:《唐·吉诃德》《小癞子》等。
【书籍简介】
作品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附录部分则是记录一家人生活点滴的笔记、信笺、图画等,皆由杨绛亲手书写说明。纪念本新增附录,收录杨绛与“我们仨”相关的回忆文章3篇,还增补了家庭照片、日记、书信、手札等珍贵图片资料30余幅。拾遗中包括一封珍贵的书信——这封信是当年为隐瞒女儿去世的消息,杨绛冒充圆圆写去安抚病重的钱锺书的。
《我们仨》: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杨绛先生逝世以后,我就赶着《我们仨》的热浪购买来拜读了,之前也读过《杨绛传》,记得钱钟书对杨绛“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八字评价,但都没有写书评,现在有了一点点写书评的习惯,再把这本书拿出来阅读,并写一下书评,可证明我读过这本书,对书友多少有点启发。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超强而丰富的记忆,详实而有趣的资料,用心记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淌着爱与温暖,读来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着这个家庭的平凡与伟大。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真谛,道出了大时代下一个平常却不平凡的家庭相识相知,相爱相惜,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
我试试沿着我们仨家庭的轨迹,来一个书评笔记。
一、相识相知,坚定携手相伴
杨绛与钱钟书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1932 年春天,杨绛去清华大学看望自己的朋友,而钱钟书早已是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才子。两人初次见面,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杨绛觉得他眉宇间透着一股清俊之气;而钱钟书也被杨绛的清新脱俗所吸引。这一见,便开启了他们长达一生的缘分。此后,两人频繁书信往来,感情迅速升温。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喜结连理。
婚后,他们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在牛津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甜蜜与温馨。钱钟书为杨绛做早餐,虽然只是简单的 “烤面包、煎鸡蛋、热牛奶”,但这却成为了杨绛最美好的回忆。杨绛在书中写道:“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这份简单的早餐,蕴含着钱钟书对杨绛深深的爱。他们
在牛津的校园里漫步,探讨学术,享受着二人世界的宁静与美好。
二、新生命降临,家的温暖加倍
1937 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了。钱瑗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杨绛先生在书中描述钱瑗小时候的模样:“她已从护士手中接过来,在我怀里了。她是个非常可爱的宝宝,我看了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钟书说:‘我也喜欢的。’” 从这简单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与幸福。
钱瑗自幼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的喜爱。她和父亲钱钟书之间有着独特的默契,两人常常一起玩耍、一起淘气。钱钟书会和钱瑗一起画画、讲故事,而钱瑗也会在父亲面前撒娇、耍赖。杨绛在书中这么评价钱瑗:”钱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才‘,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上山下乡,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在钱瑗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了她充分的爱与自由。他们鼓励钱瑗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钱瑗也不负父母的期望,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
三、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杨绛一家也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挫折。抗战时期,他们回到国内,生活变得异常艰苦。但他们一家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钱钟书在创作《围城》时,杨绛全力操持家务,为他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而钱钟书也会在杨绛遇到困难时,给予她鼓励与支持。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在特殊时期,他们遭受了种种不公与磨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杨绛在干校劳动时,钱钟书会在信中给她鼓励:“绛,好好干活,注意身体。” 简单的话语,却给了杨绛无尽的力量。他们一家人在风雨中相互依偎,共同前行,
这种患难与共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四、命运无情,挚爱相继离去
然而,命运却对这个家庭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97 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因患骨癌去世。钱瑗的离去,给杨绛和钱钟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杨绛先生在书的结尾写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段文字,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无奈。
她还在书中清醒地写道:“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真的,1998 年,钱钟书也因病离世。杨绛先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这种痛苦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杨绛先生以坚强的意志,承受着这一切。她开始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将他们一家人的回忆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本《我们仨》。
五、爱的延续,永恒的回忆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的深情缅怀,也是对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珍贵记录。杨绛先生在书中这样评价我们仨:”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杨绛先生是2016年5月25日逝世的,享年105岁,真真切切的高寿,也是“因为有我们仨””因为是我们仨“。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回忆,都充满了爱与温暖。读这本书,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聊天的温馨画面;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相互扶持的坚定信念;能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与爱情。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该书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深深不舍。杨绛先生用她的文字,将这份爱与温暖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家人之间的陪伴与关爱。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这份简单而纯粹的情感,正是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所追求的。读完《我们仨》,心中满是感动与温暖。杨绛先生一家的故事,让我们相信,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只要有爱,就有力量。这份爱,将永远延续下去,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对杨绛来说,我们仨没了,家没了,一切都没了!而对我们来说,杨绛的思想、精神、文章、品格在人间永存、芳香四季。推荐大家一定抽空阅读此书。
来自有书共读代言人书友@碧波 2025-7-2
我们仨
主讲人:杨绛#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杨绛##钱钟书#毛泽东到了晚年,病魔缠身、视力减退、身体日渐衰老,每天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看书。平装小字本的看不见了,就看新印的大字线装本的。他要看什么书,除身边有的他自己信手拈来就看之外,其余的书都由我们负责提供和查找。当时我们的工作制度规定:毛泽东要看的书,是什么时候要的,从什么地方找出来的,是新购买的还是从外单位借来的,以及书名、作者、译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开本、册数、退回时间、阅读批注、批画情况等都要一一登记清楚。
根据我们当时的记载,毛泽东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是《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年8月26日。这一次的登记,是在一组(为了保密的关系,当时几位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处按顺序分别称为组,毛泽东处称为一组,有时也叫一办)“1976年毛泽东用书登记本”(每本100页)第56页的中间,当时的记录文字是这样的:
8月26日晚9时45分《容斋随笔》(宋)洪迈撰明刻本
两函14册借北京图书馆。
这条登记信息是很平常的,因为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这样的登记本已记满了一本又一本。然而这一次的登记又不同于往常,这是毛泽东用书的最后一次登记,后面永远不会再有延续的了,空格子永远是空格子、空页永远是空页、空本永远是空本了。它是毛泽东读书生涯结束的显著历史佐证,而我们为他老人家提供和查找借阅购买图书的服务工作也就戛然而止了……
后来每当我们看到这一本本、这一页页毛泽东读书登记记录的时候,总是激起我们对他老人家深切的怀念,激起我们对他老人家晚年读书生活的不灭的回忆。
1976年8月26日,距离9月9日老人家闭上眼睛,永远离开我们仅仅有14天。几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读《容斋随笔》呢?笔者的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决心学习,至死方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他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直到1976年病危的日子里,他也在坚持读书。
1974年8月,毛泽东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两眼渐渐地都看不清东西了。1975年8月中旬,北京广安门医院的唐由之大夫主刀,成功地为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第二天,终于有一只眼睛能看东西了。尽管还只有这一只眼睛,毛泽东仍然坚持夜以继日地看书。病重、病危期间,日不进食,体弱无力,老人家的手已无力举书,就让工作人员给他拿书;自己不能看书时,还让身边的同志给他读书。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已经是重病卧床,每天24小时几乎都是躺在床上(此时他已经不能下床行走了),吃饭也都是靠别人一勺一勺地喂。这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为他的病情焦虑,大家此时想得更多的还是他老人家的健康,祈盼他的身体能康复、转好。可是他自己呢,明知马克思已经向他发出了,可还是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看书。这天晚上9时45分,秘书张玉凤告诉我,说主席要看《容斋随笔》,你赶快找一部大字的送过来。我急忙跑到“毛主席书库”(即中南海增福堂,因毛泽东个人藏书比较多,为便于保管和使用,经当时的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准,特将增福堂命名为“毛主席书库”,毛泽东个人的大部分图书包括报纸杂志等都集中存放在这里)查找,但由于书库里的全部图书、报纸和杂志,都是刚刚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和编排好顺序,所以他以前看过多次的那部大字线装本《容斋随笔》一时找不出来。为了不耽误主席看书,我立即与北京图书馆联系,请他们帮助速找一部大字线装本《容斋随笔》。
毛泽东读过的《容斋随笔》
毛泽东有夜晚看书的习惯,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经常深夜里要书。为了保证和及时满足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夜晚看书的需求,北京图书馆的领导经过研究,专门成立了一个办事小组。这个办事小组,白天、晚上、节日、假日,都有人轮流值班,晚上、假日里,馆里领导都有一人在馆,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人员。有了这个办事小组,我们可就方便多了,凡是毛泽东要书,他的书库没有或一时找不到(因藏书较多,分类不准确),我们就可以与这个办事小组联系。再难找的书,再难查的话和诗句,有北京图书馆同志的支持,一般都很快地就能解决。在没设这个办事小组之前,也就是在我们刚开始给毛泽东管理图书的时候,一是对毛泽东藏书情况不熟悉;二是个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起初毛泽东要书时,我们的心情是很紧张的。那时,毛泽东要看书,我们主观上都想立刻找出来送去,如果时间长找不出来,就会影响毛泽东看书;不能及时满足毛泽东的需求,为毛泽东服务的工作就没有做好,我们心里就感到不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自己也下了很多功夫,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垠的,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我们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学海的彼岸的。因此还是会出现有的书特别是古籍线装书不能马上查找出来,有的典故、名人诗句、警语、箴言等不能很快地查找出来的状况。自从有了这个办事小组,毛泽东再要书,再查什么诗句、典故等,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这个办事小组的同志,当时和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在那年代里,尽管有时找一本书、查找一句话、一个典故,要在深夜里惊动许多人,如值班馆长、目录室人员、参考部人员、库房管理人员、出借组人员,还有门卫,等等,但大家都怀有共同的心情,那就是“为毛主席服务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所以,不论深夜里也好,还是节日、假日里也罢,凡是毛泽东要书,他们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好的版本查找出来送给毛泽东。如果说我们为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做了点什么工作的话,那么,这些工作中也凝结着北京图书馆领导和各方面同志的辛苦和付出。
在与北京图书馆办事小组取得联系大约35分钟之后,办事小组的同志告诉我,书已从柏林寺书库找到了。柏林寺书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附近孔庙的东侧,距中南海大约8公里。
从柏林寺书库取回《容斋随笔》后,我按照惯例,迅速地翻检了一遍,这是我们当时的工作制度,凡是从外单位借来的图书,送给毛泽东之前都要认真仔细地检查一遍,主要是看看里面有没有夹带什么危险品、易燃易爆品及信件、字条等。一是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二是为了防止将不该送的信件、字条及其他东西夹带送给毛泽东,给他老人家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分散他老人家的精力和时间。检查完毕后,我急忙将该书送到毛泽东住地。当时的时间是10时50分。
送完书在回我自己办公室的路上,没有了以往完成任务后的轻松心情,这一次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只觉得夜一下子变得那样的寂静,马路两旁的棵棵青松似乎也都失去了神采,显得焦虑和不安,路灯好像也霎时变得黯淡起来,连宝光门的哨兵脸上也失去了笑容。大家都为毛主席的健康担忧啊!
在最后的日子里,毛泽东要读《容斋随笔》,根据笔者理解,这也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或者是特殊的缘由,只是他老人家终身酷爱读书的习惯使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驱动。那一刻,不知是什么元素在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作用,促使他要读《容斋随笔》而不是其他什么书,具体原因就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第二,为了摆脱内心的不安、忧虑、忧伤。我们知道,毛泽东在生命最后半年多的日子里,先后失去了周恩来、朱德两位患难与共的老战友,为此老人家曾多次痛哭流泪。那些日子,病情危重的毛泽东饱受内心忧虑、不安、痛楚、悲凉等的情感与情绪的折磨,一天中也说不了几句话。他老人家只能用“读书”这个办法来转移和摆脱内心深处的痛苦。
第三,寂寞的晚年与书为伴。毛泽东晚年的生活,特别是宁静的夜晚,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他老人家是很寂寞和孤独的。再加上其妻子当时不断地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制造事端,干扰主席,为此毛泽东很生气。应当说在最后几年的岁月里,毛泽东内心里也有痛楚、也有难言之苦。
对于此时的毛泽东来说,读《容斋随笔》也许是一种放松。《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撰写的关于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笔记,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实际上就是一部读书“随笔”的汇集。篇幅都不长,好读好记、开卷受益。它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笔记体书籍之一,生前读过多次。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读过的《容斋随笔》是扫叶山房藏版、乾隆甲寅重刊的线装本,分上、下两函,共十四册。当时,延安的读书条件,同大革命时期、长征途中相比虽然好了一些,但所能得到的书籍还是为数很少的,远远不能满足毛泽东的需求。那时候,毛泽东多次托人从解放区、从上海等地替他买书,也常到当地的图书室(馆)去借书。他读过的这部《容斋随笔》就是从当时的“马克思列宁研究院图书室”借来的。这部《容斋随笔》他读过之后还曾转借给其他同志读过。毛泽东1944年7月28日给谢觉哉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容斋随笔》的事。这封信的全文如下:
觉哉同志:
《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我处均无,范文澜同志处或可找得,你可去问讯看。《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他笔记性小说我处还有,如需要,可寄送。
敬礼!
毛泽东
七月二十八日
《容斋随笔》这部书,毛泽东很为珍爱。在那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这部书连同他读过的马列著作、哲学书籍、鲁迅著作等书刊,一直带在身边,转移、行军到哪里,他就把书带到哪里。从延安东渡黄河带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到北京城,带进中南海。1949年6月到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居住之后,两函《容斋随笔》连同其他有关书籍一起就放在他卧室里的书柜上。现在,这部书还珍藏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里。书中不少地方,毛泽东都用黑铅笔圈、点过或者画上了杠杠。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到外地开会或视察工作,还常在工作间隙读《容斋随笔》。1959年10月23日外出视察之前,除了他亲自点名要带上马列著作、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多种有关书籍外,还特别嘱咐要带上《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自宋以来的多种笔记体小说。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先后两次要过《容斋随笔》。一次是1966年11月,他让把他以前看过的那部《容斋随笔》两函十四册全送上。一次是1967年9月23日,这一次要的不是全书,只要《五笔》两册。到了70年代,毛泽东还几次读过《容斋随笔》。
本书作者徐中远系毛主席晚年的图书管理员,在毛主席去世后担任毛主席中南海故居图书资料整理负责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