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4 22:3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娘》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即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是娘的形象、娘的教诲、娘的付出等。
2. 梳理内容:阅读《娘》这本书时,要注重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为写作做准备。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娘》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 - 提出自己对该书的感悟或观点; - 引出下文正文部分。
5. 正文部分: - 分段阐述自己对娘的形象、娘的教诲、娘的付出等方面的感悟; - 结合具体事例,展示娘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 分析娘的形象对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影响; - 探讨娘的教诲对读者自身的启示。
6.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对娘的感悟; - 表达对娘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 可以提出对现实生活中类似娘的人物或现象的思考。
7. 语言表达: -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 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娘
文/了缘
娘,小时候摔坏了头,只有几岁孩子的智商。
四十几年前,娘把我生在了外面,又用凉水给我擦洗。把我放在了炕沿上晾着。爹去买炉筒子准备生炉子。我那时候不知道冷,只是像小猫睡觉一样。幸运的是我竟没有被冻死。
爹用褥子把我裹起来,我才恢复了知觉。后来姥姥把我放在肚子里暖,肉暖肉,把我暖活了。娘做家务很慢很慢,为此也没少挨打挨骂。
五岁的时候过生日,娘为了给我包韭菜馅饺子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8点,我困得睡着了也没吃到饺子。想起来真的很有趣。我曾经把蒸帘子,沙子,蒸布都扔到锅里,把娘气得直骂。她也没舍得打我。
上小学4年级时候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没有吃到饭,饿着肚子回到学校。在上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娘来到学校给我送的面包。我当时就哽咽了。
初中的时候,娘的自理能力就越来越差了。但是无论啥样,她还能认识我、她还能认识我。我的婚礼上,爹不让娘参加,是嫌弃娘拖累。我的眼泪在眼圈里转了多少圈硬是没掉下来。
如今,娘老了,腰已经成了90度,每天从早到晚自己跟自己说话。夜里,她醒来的时候,也会自己说话。着实像一个小喇叭。早上,我照顾她吃好饭上班,每天我下班回家,娘都会接过我的包放进屋里。那一刻,我感受到她真的像一个小孩子那样可爱。
虽然晚上我时常睡不好觉,但是我会倍加珍惜和娘一起生活的日子。我感觉这夕阳好像随时要落下。一想到这,我的眼泪就会止不住地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女,及时莫迟疑。愿全世界的父母亲都平安健康,安享晚年!
2024年1月25日晚20点58分随笔
壹点号 秋枫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感恩
母亲节
Mother's Day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我觉得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倒是今天要说的“ma”,可能算得上是一个全人类的共通语言。所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ma”嘛。在人类的语言系统里,“ma”是一个很独特的发音。虽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ma”这个发音,基本上都有“妈”的意思...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幼儿初学语言初期,他们会用嘴巴尝试发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婴儿来说,最好发的几个音就是/pa/,/ma/。而当他们开始学习语言,进行语音和意义的匹配的时候,自然就容易采用对于自己容易发的语音形式。
01
古人不叫“妈”,叫“娘”吗?
图片来源:大锤说史
“母”这个字,最开始代表“母亲”的意思,是开始于我国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两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这也是“母”最早形态。而后续出现的“母亲”这个称呼,则是随着“母”的正式出现而水到渠成。
在古人那里,能作为“母”的别称的,还有“妣”字,秦汉之际成书的《尔雅》一书,在《释亲》中写道:“父为考,母为妣。”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妣”这个字在唐代之后逐渐发生词义缩小,不再泛指母亲,而是专门指代去世的母亲。
爱看古装剧的人可能会理所当然认为古人一般管自己的母亲叫“娘”,其中喜欢清宫戏的还会认为是叫“额娘”,而喜欢TVB古装剧的会认为是叫“娘亲”。总之,在一般人看来,“娘”似乎是古代人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我们先来看看“娘”这个词儿是怎么来的。
元末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的史料笔记《南村辍耕录》卷十四《妇女曰娘》篇,详细讲解了“娘”这种称呼的起源及延伸情况:娘’字,俗书也,古无之,当作‘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释为:“烦扰也,肥大也。从女,囊声。女良切。”可以看出,“娘”字在汉代仍被“孃”取代或混用,且当时人们对这个汉字并不友好。而根据东汉应劭编著的《风俗通》记载,西汉时期称年轻的寡妇为“娘”。而到了隋唐时期,“娘”才公开成为“母亲”的代称。
|“韦世康为绛州刺史,与子弟书云: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隋书》
但是,“娘”这个词在古代,除了有“母亲”的意思,还有许多其它的含义,比如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里称男扮女装之人为“娘”,李延寿《南史》将肤色保养得好且妩媚多情的中年妇女称为“徐娘”“萧娘”等;颜师古《大业拾遗》中写道“隋炀帝宫婢曰雅娘”;袁郊《甘泽谣》将妓女称“绮娘”;杜牧的《樊川集》将两个苦命的女子称“杜秋娘”和“窦桂娘”;李贺将歌女、娼妓称“花娘”...
总之,古人对于“娘”的用法极为不严肃,这可能与古代女子地位不高有关系。所有可以想见,如果是母子关系较为亲切,那么叫一声“娘”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正式的场合里,叫“娘”肯定是不行的,会显得过于随意。那么古人对于自己的“母亲”,究竟该如何称呼呢?
02
历朝历代叫法均不相同
汉代以前,人们将自己的母亲称为“母”,在书面文字中多表达为“妣”,如《诗经·小雅·蓼莪》中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尔雅·释亲》进一步解释道:“父为考,母为妣。”
而到了汉代,“母”更多的成为了书面用语,而“妣”则专指已经过世的母亲。于是汉代关于母亲的叫法通常是“社”或“姐”,《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说,东家的母亲去世了,她的儿子哀伤地哭泣不止,西家的孩子见了,就回去对自己的母亲说:“社有什么可留恋的,快点死吧,我也和东家的儿子一样哀伤地痛哭。”这里的“社”指的就是母亲。高诱注解说:“(汉朝时)江淮人谓母为社也。”
|另据汉安帝时期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一书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扩,中原地区迎来了民族大融合时期,关于母亲的称呼又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时的母亲被叫做“家家”,听起来有点奇怪,不过不光是整个北朝这么叫,连南边的东晋、宋、齐、梁、陈历朝也都这么叫,或者叫做“阿家”。
|《北史·南阳王绰传》中记载:“(北齐南阳王高)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南史》记载:范蔚宗临刑,其妻骂之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作计!”蔚宗母泣责蔚宗,仍以手击其颈。蔚宗妻云:“罪人阿家莫念。”此南朝之呼姑为阿家,盖亦因失呼母为阿家,故妇称姑亦同也。
到了宋代,“姐姐”一词又变成了母亲的代称,《四朝闻见录》中说,宋高宗赵构想立妃子吴氏为皇后,便对吴氏说道:“俟姐姐归,当举行。”指等姐姐从北方归来的时候,就举行册封皇后的典礼。这里的“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
宋高宗之母:韦太后
而“妈妈”这个词(注意是双音节,不是单音节“妈”)虽然早在汉魏时期就已出现(三国·魏国张揖《广雅·释亲》曰“妈,母也”),但是直到宋元之后,才普遍成为母亲的口语化表达。
03
关于“妈妈”的来历解释
首先,单音节的“妈”要比双音节的“妈妈”出现的早很多,上文也提到过,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妈”这个称呼了,但书面用语仍然以“母亲”为主。
但是到了宋元明清四朝,随着小说、杂剧等半白话文体的出现,口语化的表达变得比较常见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妈妈”这个词开始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
|“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灵。”(宋·汪应辰《祭女四娘子文》)
但是和“娘”这个称呼一样,由于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所以随着“妈妈”这个口语化的称呼的普及,这个称呼随之也衍生出了许多其它的含义。
比如“妈妈”可以指“已婚妇女”或者“年长的已婚妇女”。
|今人称妇人为妈妈。”(《席上腐谈》一元·俞攻)
|“员外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全答》)
“妈妈”也用于称呼“老鸨”。
|“‘相烦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梅香入去不多时,转出李妈妈来。”(明·施耐庵《水浒传》)
“妈妈”也指老年女仆。
|“林黛玉先笑道:这是你妈妈和袭人叫嚷呢。”(清·曹雪芹《红楼梦》)
所以,不管是“娘”、“母亲”还是“妈妈”,亦或者“社”、“阿家”、“姐姐”,古人对母亲的称呼可谓多种多样,而且由于古人书面用语和口语有很大区别,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最大的麻烦其实还在于古代发音的问题。古代没有录音机,所以你很难搞清这个字究竟在那个语境下怎么发音,此外还有各地方言的差异等等问题...
举个例子,笔者高中第一次去天津,见到年纪大一点的女性都叫“阿姨”,结果就被diss了,人家说“我有那么老么?”所以后来我就知道得管人家叫“姐姐”(jié jiè)了,“阿姨”是专门指年纪很大的老太太的。
由此可见,称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回到古代,选错了“母亲”的称呼,会被视为非常无礼的举动哦!
话说回来,今天是母亲节,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和母亲有关的伟大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等,可以说,是这些伟大的母亲们,在背后默默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母亲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那么看完这篇古代“母亲”称呼的演变史,你再喊出“妈妈”这个词的时候,能否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