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老版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4 23:18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老版读书笔记:注意事项与撰写指南
正文: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在电脑、平板或手机上记录阅读心得。然而,老版读书笔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撰写老版读书笔记时,以下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一、选择合适的笔记本
1. 尺寸: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合适的笔记本尺寸,便于携带和记录。
2. 材质:选用质量较好的纸张,以保证笔记的整洁和持久。
3. 设计:选择有特色的设计,如横线、方格等,有助于提高阅读笔记的效率。
二、注重格式与排版
1. 标题:为每篇读书笔记设定一个简洁明了的标题,便于查找和分类。
2. 目录:对于多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设置目录,方便快速查阅。
3. 页眉页脚:标注书籍名称、作者、阅读时间等信息,有助于整理和归纳。
三、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1. 概述: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作者、主题等,为读者提供基本信息。
2. 核心观点:总结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
3. 评价与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对书籍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笔记的个性化
1. 个性化标签:为每篇读书笔记
手把手带你拆解一篇爆款读书笔记
嗨!你好啊,我是你的文友,专注写作干货,期待你的陪伴!
有读者问我:“怎么拆解爆款文章?”、“怎么仿写爆款文章?”
我今天拆解了一篇读《被讨厌的勇气》的爆款读书笔记,下面就把拆解步骤展示出来并仿写。
一、拆解标题
《<被讨厌的勇气>:一个人开始走大运的征兆,是戒掉讨好型人格,夺回人生导演权》
拆解:标题使用了三段式结构,使用了走大运吸引眼球,点明了核心主题是讨好型人格,用夺回导演权的比喻,暗示改变后的结果。
仿写:《<非暴力沟通>:真正的情商高手,是把“你应该”换成“我需要”》
二、拆解开头
一般爆款文章的开头不超过90个字,且语音简练通俗易懂。但是这篇爆款文章的开头字数多,内容晦涩看着很别扭。
拆解:非要提炼点内容,那就提炼以下三句:
1、用反问句制造共鸣:“你我是否还在用'好妈妈、贤惠妻子'的人设...”、
2、使用大量比喻和意象:“VR眼镜”、“可编辑文档”、“系统权限提示”等,这部分我看了5遍才提炼出来,感觉不好。
3、最后一句很直接:“立即停止扮演'合格成年人'”
仿写:我准备用90个字,直击痛点,引发共鸣。
三、拆解正文
1、结构采用的是“总-分”结构,5个小标题,显得条理很清晰。
小标题1:我们为何总在扮演他人眼中的角色,这是在剖析问题;
小标题2:羞耻感背后的隐形枷锁,简述书中的反面案例;
小标题3: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做对了什么,简述书中的正面案例;
小标题4:摆脱他人眼光绑架,引用名人案例;
小标题5:真正的自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引用现实案例。
仿写:
小标题1:语言暴力:亲密关系中最隐蔽的伤害
小标题2:非暴力沟通四步法:让爱自然流动
小标题3:真实案例:这些话术改变了我的生活
小标题4:用21天改变
小标题5:让语言成为窗户而非墙
2、分析写作技巧
1)案例组合有技巧和观赏性:案例从书中开始,先引用反面案例,再引用正面案例、接着用名人案例强调主题、最后用读者案例接地气。
仿写:也从书中的案例过渡到现实案例,让读者容易接受。
2)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比喻,也有创新性的表达,但我不喜欢,感觉有AI味,比如:“将自我价值绑定为他人的可编辑文档”等。
仿写:用生活语音写,不使用AI。
3、不用纯理论
将“课题分离”等专业概念,用生活化语言解释,并通过案例具象化,还能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让理论不那么枯燥。
仿写:不用纯理论,而把理论用案例讲出来。
4、最后有互动设计
文章结尾推荐了往期相关文章,设置了点赞互动,评论区积极回复读者。
仿写:不主张推荐往期文章,这一点不仿写。
最后总结:
1、标题用“痛点+方法+结果”的三段式;
2、内容:30%书中观点 + 40%现实案例 + 20%个人经历 + 10%读者互动;
3、遇到专业术语,要用生活语音改写,多用比喻和对比,用金句强调并升华主题;
我的下一篇文章将把以上的仿写架构,用完整的读书笔记呈现,书为《非暴力沟通》。
#干货##学习方法##写作#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时代的选择(毛泽东篇)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我理解的“虎气”是勇敢无畏的英雄品质,更是以“无我境界”和“博学多识”为内在底蕴的底气。而“猴气”则代表了个人品性中叛逆、反抗、斗争精神,也包括了有独立认知,不同于流俗的个人特质。两种品性的结合,让毛泽东成了中国历史的开创性人物。 在这一章节的阅读中,了解了毛泽东一生的重要节点,重温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毛泽东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丰功伟绩有了一些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是无我境界成就伟业 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王建新这样评价:毛泽东经历了从 “ 小我 ” 走向 “ 大我 ” ,然后走向 “ 忘我 ” ,最后变成 “ 无我 ” 的过程。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毛泽东已经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无比壮阔的事业中了。 在采访中,斯诺发现,毛泽东很少提到他自己或者他个人在谈到的这些事件中的作用,仿佛把自己忘掉了。不惟毛泽东如此,其他共产党人亦是如此。在采访中,如果不是斯诺一再地追问,就不会听到更多关于他们个人的事情,听到的只是关于红军、苏维埃或党的故事。他们能够滔滔不绝地谈每次战役的日期和经过,进进出出别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无数地方的情况:但是这些事件对于他们,只有集体的意义,不是因为他们作为个人在那里创造了历史,是因为无数红军曾经到过那里,而在红军后面的是他们为之战斗的那个意识形态的整个有机力量。 作为新闻记者的斯诺,固然想了解集体,也需要了解个人,于是他为自己的采访毛泽东单列了“个人历史”的问题表,其中包括诸如“结过几次婚”这样的问题。尽管毛泽东不大相信有必要提供自传,但是经过斯诺的极力劝说,“大家读了你说的话,就想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说,也应该纠正一些流行的传言。”才开始了对自己生平的叙述。而他的个人,其实是和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慢慢叙述着,就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他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曹文轩评价:“没有这样一部阅读史,毛泽东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革命家,是无法得到解释的。”十三岁之前,毛泽东就在小学堂里阅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而且出身农民的他就开始思考,“这些小说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后来慢慢地发现了,这些人统治者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是让他们替自己种田。”对于读了一点书的人来说,这些书大多数人都看过,人们的阅读要么纯属娱乐,要么顶多为书中人物掬一抔英雄泪或者唏嘘一阵。像毛泽东这样去深入思考的人极少,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把对古典小说的思考由文学范畴拓展到了社会学范畴,把小说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后来他又读了《盛世危言》,此书的作者是一个老派的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一本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也让毛泽东有了政治觉悟。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毛泽东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书开阔视野,提升格局。对家国危亡的忧患意识取代了毛泽东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后来他又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籍,读了有关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书,还读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经由一部《世界英杰传》,他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到长沙后,开始读革命刊物,第一次看到《民力报》,从《湘江日报》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读《御批通鉴辑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约翰·穆勒的关于伦理学的书,斯宾塞的《逻辑》,孟德斯鸠的关于法律的书,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在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期间,深受《新青年》的影响。经由《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他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泽东用开放的心态了解各类学说,用审慎的态度去甄别,用实践去检验,最终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期间,毛泽东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行走了五个县,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甚至靠行乞。这一段与农民为友的经历,让他深切地了解了农民的苦难。深刻体会农村中极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为革命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共产党的策略中,陈独秀、李立三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陈独秀加入托派后,仍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欧洲革命的模式,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不能离开城市和工人去农村搞农民运动。李立三在1930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时,在共产国际“左”倾思想指导下,坚持城市中心论,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毛泽东是在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开始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实践。1928年,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但此时他还没有形成全党应把工作中心放在农村的思想。到1929年至1930年,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农村游击战争广泛发展,而城市斗争困难重重,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巩固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1930年1月,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全国范围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强调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