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5 01:01
写作核心提示:
文艺版自我鉴定作文是一种表达个人特质、兴趣和艺术追求的文体。在撰写这类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定作文的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个人特色。 - 主题应与文艺相关,可以是艺术创作、文学欣赏、文化兴趣等。
2. "结构清晰": - 采用清晰的逻辑结构,如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自己,引出主题。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文艺经历、感悟和成就。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文艺追求和未来展望。
3. "内容丰富": - 结合具体事例和个人经历,展现自己的文艺才华和情感。 - 可以提及参与过的文艺活动、创作的作品、阅读的书籍等。 - 突出自己在文艺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4. "语言表达": - 使用富有文艺气息的语言,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文章更具艺术感。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书面语的规范。
5. "个性鲜明": - 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通过自己的文艺追求和作品,展现个人的独特魅力。 - 避免
作者:曹雪盟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观看音乐剧《大状王》的感受,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印在海报上的那句歌词——“有几多邂逅,会终生也未忘记”。
单从故事来说,《大状王》讲的不是“新鲜事”。全剧围绕清末广东“状师(即诉讼律师)”方唐镜与宋世杰展开。粗观剧情,《大状王》用的似乎还是恶人变好之后惩恶扬善的“套路”。
《大状王》的灵感源自一部关于宋世杰的电影——《审死官》。影片中,周星驰饰演的宋世杰起初唯利是图,恶行累积至遭受天谴,此后弃恶从善,为百姓洗脱冤屈。尽管前有电影珠玉在前,音乐剧《大状王》并未故步自封,而是巧妙地将“旧酒”注入“新瓶”,演绎出一片别样天地。如果说电影《审死官》意在用一个恶状师的转变故事包裹讽刺内核,《大状王》则着眼于人性幽微与自我救赎。
从第一场“申冤”,小人得志,到第二场“翻案”,浪子回,再到第三场“终审”,以身入局,通过三桩公案结构串起全剧的骨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承担起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圆形旋转舞台象征着命运轮回。当成为宋世杰的方唐镜与万寿堂管家假冒的方唐镜对簿公堂,仿佛一场与“镜中我”的终极对决。方唐镜与阿细“二人一命”的设计别出心裁。他们的相生相伴,是全剧的核心巧思,既是故事建构的基础,又成为剧作哲理思辨性的外化体现。通过将人物命运置于儒释道交织的东方哲学观中,《大状王》实现了从展现个体弃暗投明到开掘道德与人性的升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坏人如何变好的故事,也不是简单地诉说善恶终有报的因果循环,更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多义性。在丈量“我们与恶的距离”时,揭示的是不同条件下善恶的相对性,以及人如何与命运交手、怎样面对自己的过往与前路。
剧中人并未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圆满结局,却各得其道,最终得见那从未出现的“金蜻蜓”——金子般珍贵的,不是苦苦追寻的善果,而是心底生发的善念和善带来的光明。以戒定慧达真善美,需求诸己而非向外寻。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在这个故事里,这份追求火热、执着、鲜明、浓烈,又不甜腻直白、流于表面,依靠细腻的编排、扎实的剧情、工整的结构、抓耳的音乐予以合力实现。观众犹如法庭里的旁听者,看案件一波三折,感内心起伏波澜,察人性幽深邃密。
音乐剧表现公堂戏颇为不易。交代案情、唇枪舌剑的重头戏离不开大量叙事说理,相比于歌唱,自然更适宜用对白。纵观《律政俏佳人》等西方音乐剧作品,大多也是以台词交代此类内容。《大状王》迎难而上,采用歌唱与说唱为主的表现形式,生动呈现了三次审案过程。自首桩案件起,该剧便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目光。
开场,一众人物轮流登场,角色的音乐动机也逐一清晰。近20分钟的时间里,一桩案件从升堂到判决,音乐不停,一气呵成。开场曲《申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风格变换多样,承担了多种戏剧功能。每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拥有独特的音乐肖像,独唱、对唱、合唱、重唱等多种技法与“数白榄”、说唱等形式融合穿插,节奏充满动感,一次次将公堂之上的紧张气氛推向高潮。纵观全剧,19首歌曲以中西贯通、富于变化的特点勾勒情节、刻画人物、抒发情绪。剧中音乐融合了梵音、南音、粤曲、圆舞曲、鼓点、摇滚、民谣等元素,形成岭南特质浓郁、兼收并蓄又圆融统一的音乐风格。音乐紧密驱动叙事、外化角色灵魂,词曲与文本深度咬合、交相辉映,激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倘若从唱功与表演分开评价,《大状王》应是演优于唱。香港话剧团的演员并非全部来自音乐剧专业背景,因此在唱功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有时甚至显得颇为吃力。但瑕不掩瑜,演员们凭借极高的专业性、满格的感染力、丰沛的表现力,让二度创作与剧作相得益彰,戏与人互为保障,共同促成了此剧令人赞叹的完成度。
此番内地巡演,《大状王》所到之处屡屡引发热议。在上海演出时有观众发现,和最初几天相比,《大状王》对个别台词做了调整。实际上,《大状王》自问世以来始终未停止调整修改的脚步。2019年,《大状王》首次在香港进行预演,当时的演出版本与现今相比早已千差万别。演出后,主创团队大量收集观众反馈,反复打磨剧本、音乐与舞台。事实证明,功不唐捐,自首演以来,该剧已获得包括第三十一届香港舞台剧奖在内的近30个奖项。
《大状王》对不同声音的尊重,不仅在“刷好感”、赢得口碑方面成效显著,更令人感到欣慰与欣喜的是,它展现了艺术创作者应有的基本且珍贵的品质——真诚、用心、用情的艺术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近年来,华语音乐剧已俨然成为演出市场的一支劲旅。《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1—10月,国内市场共有225部中文音乐剧上演,场次占比达87.7%。
但剧目数量井喷不等于优秀作品高产。一些创作者与制作方专业素养不强、职业精神不足,一味追求大制作、醉心于改编知名IP、延揽众多明星加盟,但实则只有制造爆款的雄心,没有打磨内容的耐心。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作品内容老套、逻辑混乱、手段陈旧、情感苍白、思想贫乏等问题屡屡出现,令人大失所望。
有人说,作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大状王》堪称中文音乐剧的旗帜与标杆,可或许成功的密码并不玄妙——稳扎稳打的创作、谦虚谨慎的态度、孜孜以求的精神,共同铸就这令人难忘的邂逅。
想让剧目“流量”变“留量”,还要靠“硬实力”说话。纵观中外经典,“长红”剧目之所以经久不衰,归根结底离不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大状王》里,方唐镜改邪归正,“前路再可以走。”对华语音乐剧而言,前路在何方?怎样走?希望《大状王》带来的,不仅是一次转瞬即逝的邂逅。与其一次次强调“华语音乐剧天花板”的美誉,不如换个角度,将它视为创作的参照系——毕竟,一部《大状王》撑不起整个华语音乐剧市场,唯有积累更多传得开、留得下的佳作,方能知音更多,唱得响亮。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7月2日至3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京召开。在3日的“众心筑艺,时代共鸣——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的圆桌对话环节,被众多网友关注的田间诗人“沂蒙二姐”吕玉霞在现场分享了作为一名创作者的感受。
“现在新大众文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影响和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播,我也是一个受益者,我是一个幸运儿。”吕玉霞说,刚开始想搭建一个与外界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短视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没想到被这么多人认可。
“我觉得现在的时代就是一个创作者的时代,人人皆可文艺。我身边的婶婶、大娘、农家大哥,他们有的山歌唱得很好,有的手工艺做得惟妙惟肖,他们想展示但缺乏一个机会和舞台。自媒体时代可以说给了他们机会,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做这样的传播。我就是大胆了一回。”
在谈到内容创作如何去适应观众喜好时,吕玉霞表示,“我个人感觉应该是让作品去寻找它的观众,而不是你自己寻找需要的观众。”
“表达本真、释放天性应该是作品创作的基本原则,可以加一些网络的热梗、新词,更让大众参与进来。”吕玉霞说,其实表达、展现自我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会把自己的很多弱点暴露出来,需要勇气。“特别是身边的人、熟悉的人,会很快影响你的情绪、生活,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些。挺过来就会发现,作品会找到它自己的观众,喜欢你作品的人会让你在更大的舞台上找到更多同类,获得认可,让你在灵魂上有一个质的提升,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我想对加入自媒体或新大众文艺的朋友们说:大胆一点,做一回真实的自己,管他呢。”吕玉霞说。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